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

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晓菲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比较文学
  • 中西文学
  • 秋水堂
  • 哈佛学者
  • 留白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古典文学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848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53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蚂蚁书架·文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写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之后的一部文章集子,主要内容为一古一今一外三类文章,各具风华。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天才学生,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田晓菲解读郁达夫、艾柯、金庸等文化名人。

作者简介

  晓菲,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主要学术著作包括《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2005),《烽火与流星:萧梁文学与文化》(2007),《神游:中国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行旅写作》(2011)等等。译著包括(英译中)《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2001)、《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2003),以及(中译英)《微虫世界:一部关于太平天国的回忆录》(2014)。

精彩书评

  爱读《金瓶梅》,不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看到人生的黑暗——要想看人生的黑暗,生活就是了,何必读小说呢——而是为了被包容进作者的慈悲。慈悲不是怜悯:怜悯来自优越感,慈悲是看到了书中人物的人性,由此产生的广大的同情。
  ——田晓菲

目录

幽暗的树林(代前言)
从红楼到绮楼
留白:写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之外
“田”与“园”之间的张力:关于《牡丹亭》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重新发明
大跃侧诗话
隐身衣与皇帝的新装:从杨绛回忆录看文革中对透明度的追寻
半把剪刀的锐锋:重论郁达夫
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鹿鼎記:金庸,香港通俗文化,与(后)现代性
走向我们已在的地方:《少林足球》、《大话西游》及其他
对镜:赋得艾柯近作《鲍多雷诺》
关于《弗里达》
十日谈
花魁
玉沉
十日谈
侠女
废名
一千零一位少女
幽光
落星城
绿色骑士
少年游
秋声赋与爱莲说(代后记)

精彩书摘

  少年游
  大约八百年前,在一张淹润洁白的纸上,一个男子写下这样一首词: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
  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
  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里的那个人,除了一双纤手,就只是一个声音。就连声音也只是“低声”。再看锦幄,不过“初温”而已;虽然有笙,并未吹奏,仅在“坐调”。没有一点极端的东西,一切都有节制,有分寸。不绝如缕的,只有镂着怪兽的香炉飘出的紫烟。那时候的人,但凡读过一点书的,谁不知道“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的句子?巴罗克风格的兽烟袅袅上升,曲折地表现出焚身的激情。在锦幄重叠的世界里,分寸和节制掩藏着放纵与恣肆。两极之间,靠一种微妙的张力维持着平衡。
  随后,便是上下两阕词之间耐人寻味的空白。纸上的空白,也象征着时间的中断:刚刚还在调笙,何以就要走了呢?何以城上就已三更了呢?在这段未得到解释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就象隔帘窃听的人,被沉默迷惑,被空白引诱——只因我们被拒之门外,门内的情景,我们不得而知。
  男子想必是异乡作客,否则,她也不会问他向谁行宿。在霜浓天寒的秋夜,他格外感激从她那里得到的一点点温馨。明明想留他,却又处处是替他着想,为他打算。当然,最忘不了的,还是这首词一开始,那个风情万种的橙子意象:在暗黑的夜里,一点让人眼亮的光明与皎洁。
  她不仅留他过宿,也为他备食,物虽小,但是精致——刀是“并刀”,盐是“吴盐”,橙是“新橙”。“破”的声音斩截残忍,是蕴势突发的一种力量。整个一首词里,连那个人临别的话,都是含蓄、遮掩、躲闪,这里的破橙是唯一一个决断的手势。从裂开的缺口中,我们得以窥视重重锦幄之后温柔的暴虐,快乐的苦痛。词牌是少年游,但写下这首词的周邦彦想必已经进入中年了,至少他的心境是中年人的心境。只有中年人,方能如此沉下心,细细地回忆——回忆当时并不在意、后来才发现已经刻骨铭心的那个夜晚,那个他不曾为之留下的人,那个橙汁飞溅、令人目酸的瞬间。
  秋声赋与爱莲说(代后记)
  一、秋声赋:关于写作
  秋天的天,阳光再好也有凉意。书房的窗子对着一个公共花园,有些不知名的黄花,红花,粉红花。虽然关着窗子,但是我知道有风,因为那些花草都摇得厉害。一棵至少百年以上的粗大枫树也沙沙作响起来。
  凭空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声。哭得非常使劲,哇哇的,没法子安慰的,拖长了的“啊——啊——”顺风飘过来,不,简直好像是这哭声把风送过来的,因为哭得很有力量,似乎用尽了全身的气力,发自生命深处,一发不可收拾的悲哀。
  我漠然听着,一边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字句,想着该怎么结构我的文章。
  黄花,红花,粉红花,在窗外的秋风中摇啊摇。
  孩子还在哭。哭声变得嘶哑,单调,机械,哇……啊……
  我抬头向窗外望望,什么也看不见。想必是哪家邻居的孩子。哭哭就不哭了,我想。孩子是这样的。
  但是这个孩子很固执。继续不停地哭下去,哭得个没完没了起来。
  这哭声,慢慢地变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再象是人的声音。虽然我确乎知道它是从一个微型的人的口中发出来,绝望到极点的哭声。
  突然,哭声停了。世界戛然而止。只有风吹着百年老树,沙……沙……
  一定是大人把孩子安慰住了,我想。但不知怎么的,我替那孩子觉得孤独。
  黄花,红花,粉红花,依旧强打精神,在秋风中黄着,红着,粉红着。但那
  发自心底的悲哀确乎是人类的。我并不以为它会在那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什么痕迹:在这么一个阳光很好的秋天的下午,它象一页沙拉作响的洋纸那样划过世界的手,引起一点火辣辣的微痛,随即消逝了,一点淅沥萧飒、鏦鏦铮铮的秋声。
  二、爱莲说:关于阅读
  那不是什么雅致的馆子,虽然名字叫怡苑。我们早已总结出来:但凡用枝枝叉叉张牙舞爪的所谓“竹子体”写英文招牌的中餐馆,一律去不得。然而那天已过夜半,附近只有怡苑还在营业,对于夜间工作的人来说,这是它唯一的优点。
  踏着破旧的红地毯走进去,灯光昏暗,一架高悬的电视机在播送棒球新闻。餐桌上散乱地摊着中文报纸:世界日报,大纪元周刊。一个开始谢顶的男人在桌边看报,我们进去,他就把报纸放下了,走来柜台前,在发票上写下我们点的菜。扬声向后面喊了一嗓子,都没听清是什么方言。收款机丁零一声响,我们在一张餐桌边坐下等。那中年男人——他大概是老板——转身进了厨房。门开处,短暂的鼎沸:人声浮在一阵热气上飘出来,呕哑嘲哳,再不觉得是乡音。我只知道我们打扰了他看报,又占了他在桌旁的座位,等得局促不安。
  无聊中,举目向墙上望去。正对着我们,一幅字镶在玻璃镜框里,字体平扁,非隶非魏,仿佛一个人长了西字脸,身子再怎么“叨翅” 也是白搭了。然而一行一行写得甚是齐整。单个看虽然拿不出手,排在一起便好似规矩的兵勇,以多为胜。再仔细一看,写的原是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是我从小学会背诵的第一篇古文。提个头,便可以滔滔如流水地背下去。却哪里想到会在异国他乡一家中餐馆的墙上重逢!曾经烂熟的句子,多年未见了,好像少年的朋友,轮廓还是那个轮廓,但五官被岁月整治过,有些模棱了。很多的可爱,独爱,盛爱;很多的者、也。从菊到牡丹到莲,又从菊到牡丹到莲,又从菊到莲到牡丹……真是花团锦簇呵!但都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代的花,不属于我们的。出淤泥而不染,挂在油污的餐馆墙壁上,镶在开张志禧的描花镜框里,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小时候,再也不知道是这样好的文章。
  又是短暂的鼎沸。这回出来了一个年轻伙计,眉眼在脸上平平铺开,手里托着我们的外卖。从餐馆走出来,外面是都市的夜色:再晚些,也是一串桔红色街灯一路亮下去。风吹来是凉的:秋天了。
  我们后院里,养着一盆莲花。我常说它“没出息”,因为一夏天也没开出一朵花来,尽只会长叶子,尽只会长叶子。挺拔的长茎,托出暗绿色的大圆荷叶,倒也自有它的风致,所安说是“田田”。然而同样的叶子,夏天的夜晚就显得凉阴阴地温润,秋天的夜晚就显得清寒。
  那天夜里,滴滴搭搭下起雨来。躺在枕上,模模糊糊地想:雨水打在荷叶上,那盆莲就算不开花,也是它一点好处。就可惜只有那么小的一盆,留得残荷也听不到雨声。总之,怎样也是不行……唐人爱牡丹,宋人便一定也要找出点东西来爱一爱——六朝人也爱莲,但他们的莲可以亵玩,是令人低徊的、佛教的花,是色,也是空……要是唐人,就不会这么比来比去,所以是唐人。唐人,唐人街,不,不是唐人街,是“中国城”。但周敦颐不是唐人,也不是中国人,他是宋人……天凉下来了,明天,得想着叫所安把那盆荷花安置在一个暖和的地方……暖和的……
  从泥沙俱下的沉沉梦境里,开出一朵亭亭的莲。
  ……

前言/序言

null




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 这是一本探索文学艺术至高境界的深度对话,一场跨越东西文明的智慧激荡。 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我们常常被繁复的叙事、淋漓的描摹所吸引,然而,真正的艺术之美,往往蕴藏在那些未被言说的空间里,那些“留白”之处。本书《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正是以“留白”为核心,深入剖析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在艺术追求上的共通与差异,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哲学意涵。 本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维度,在东方古典的雅致与西方现代的奔放之间,寻找那份共通的人文精神。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中西文学进行并置或比较,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探寻文学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以及在不同文明语境下,艺术家们如何运用“留白”这一独特的手法,去唤醒读者的想象,抵达更深邃的精神境界。 “留白”,在中国艺术传统中,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空”的智慧,是“无”的妙用。“虚室生白”,静谧的画面,点缀几笔意境深远的写意,便能引发无限遐思;“言有尽而意无穷”,寥寥数语,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山水画、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各个层面,从《诗经》的含蓄委婉,到唐诗的意境辽阔,再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以及明清小说的精妙构思,层层剥茧,展现了“留白”在中国文学中所承载的独特美学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待人生、对待情感、对待世界的态度——承认世界的复杂性,理解人生的局限性,并从中寻觅超脱与宁静。 而西方文学,虽以其理性、逻辑、情节的严谨著称,但其追求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同样离不开“留白”的艺术。作者并未将西方文学视为“实”的代表,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其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象征手法等方面的“留白”之处。例如,在现代主义小说中,意识流的运用,对人物内心深处非线性、碎片化的展现,本身就是一种“留白”,它将叙事的连贯性交给读者去拼凑,从而激发更深层次的参与和思考。侦探小说的悬念设置,戏剧中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甚至是一些诗歌中强烈的象征意义,都体现了西方文学在“言外之意”上的探索。作者对西方文学的理解,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其思想根源,例如存在主义哲学对个体选择与虚无感的探讨,便与东方哲学中的“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在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并从中寻求意义。 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作者将这种“留白”的观念,从单纯的文学技巧,提升到一种文化哲学的高度。他认为,中西方不同的“留白”方式,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中国的“留白”,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强调顺应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而西方的“留白”,则可能更多地源于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以及对理性分析的依赖,在看似清晰的逻辑背后,隐藏着对未知、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反思。然而,作者并非要将两种文明割裂开来,而是通过对“留白”的深入解读,揭示出人类在追求艺术与精神超越上的普遍性。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家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试图触及人类经验的深层奥秘,并在有限的表达中,创造出无限的艺术张力。 《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充满了作者对文学的热情与对人生的洞察。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情回望,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的敏锐洞察。他引用大量的文学实例,从古老的《山海经》到现代的意识流小说,从李白的壮丽诗篇到卡夫卡的荒诞世界,信手拈来,分析精辟,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也极富感染力,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变得生动形象。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位博学多识、见解独到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您会不自觉地被他的思考所吸引,被他的学识所折服,同时也会对文学、对艺术、对人生产生全新的认识。 本书的结构也颇具匠心。在开篇,作者首先确立了“留白”这一核心概念,并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接着,他分别深入探讨了“留白”在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和深层意涵。在这些分析中,作者并非孤立地看待两种文学传统,而是始终贯穿着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不断地将两者进行对话,寻找其间的联系与张力。例如,在讨论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时,他会联想到西方印象派对光影的处理,虽然手法不同,但都试图捕捉瞬息万变的自然之美。在分析中国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不语”,他也会与西方现代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独白进行比较,揭示其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背后对人物塑造的不同侧重。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并非止步于对“留白”的单纯描摹和分析,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留白”对于现代读者阅读体验的意义。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留白”?这种“留白”又如何帮助我们抵御浮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化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在结尾部分,引导读者思考“留白”的当代价值,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更是我们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心灵宁静,寻求内心丰盈的重要途径。 《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仅能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启发,更能够为所有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的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更深邃精神世界的大门。通过本书,您将学会如何“听”文字背后的声音,如何“看”画面之外的景象,如何从“无”中获得“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学的魅力,更丰富地体验人生的况味。这是一次关于文学、关于文化、关于人性的深刻探索,一次回归本真、感受无限的智慧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的学术性会太强,难以读懂。毕竟,“哈佛学者视角”和“中西文学”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很高深。但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而且富有文采。作者将深奥的文学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分析中,让我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尤其那个“留白”的概念,真的是点睛之笔。我一直觉得,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留白”,无论是绘画中的意境,还是音乐中的停顿。作者把这个概念用到文学分析上,简直是妙不可言。他用这个视角来审视中西方文学,发掘出许多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精妙之处。书中的例子非常有代表性,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西方现当代的小说散文,都被作者解析得鞭辟入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它让我明白,文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在于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未尽之意。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时,我内心是充满好奇的。我一直对跨文化的研究很感兴趣,而“中西文学”这个主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更何况,作者是以“哈佛学者视角”来解读,这无疑增添了一份权威感和深度。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留白”的运用,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批评的术语,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在字里行间留下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感受。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书中的论述充满了想象力,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主动参与感。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解读,它们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感悟和见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殿堂,与大师们一起探讨文学的奥秘。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拓宽我的视野,让我对文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它不是那种一次性就能读透的书,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有新发现的书。

评分

《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意境”。它不是那种直白的知识灌输,而是像一幅写意画,在寥寥数笔之间勾勒出广阔的天地。作者巧妙地运用“留白”这一概念,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文学评论融为一体,这种跨界的融合本身就充满了魅力。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一位智者,在指引我穿越中西方文学的幽深小径,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书中的观点常常会引发我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早已熟悉的文学作品,从中发现新的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不是一味地阐述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精彩的论证,将读者带入他的思想世界。每次读这本书,都感觉像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洗礼,我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对文学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它不是一本速成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书。

评分

这本《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在我手上的时间不算短了,但我一直觉得它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里面蕴藏着我尚未完全发掘的宝藏。每次翻开,都会被作者那种深邃而又洒脱的笔触所吸引。它不是那种简单堆砌材料、生硬比较的学术论著,而是像一场与大师的对话,引人深思。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留白”的论述,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意蕴,作者将其巧妙地引入文学分析,顿时让原本干涩的文学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常常会在读到一些精彩的篇章时,停下来,想象一下作者在哈佛那样严谨的学术氛围中,是如何将东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评论相结合的。书中的例子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无论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还是对西方现代小说的剖析,都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共通之处,也让我对中西方文学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智识的漫游,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带给我新的启迪,让我对文学的认识不断升华。它不像某些书那样,读完就忘,而是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印记,时时被我回味和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文学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而《哈佛学者视角·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这本书,更是将我对文学的理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以“哈佛学者”的严谨和“留白”的东方智慧,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中西方文学盛宴。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留白”这一概念的独特解读,它不仅仅是文学批评的技巧,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艺术态度。作者将这个概念巧妙地运用到对中西方文学的分析中,发掘出了许多隐藏在作品之下的深层意蕴,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的无穷可能性。书中的论述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作者在比较中西方文学时,并没有刻意强调孰优孰劣,而是展现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让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有了更包容的理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海洋,与作者一同探索文学的无尽宝藏。它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不仅提升了我的文学鉴赏能力,更开阔了我的国际视野。

评分

才女田晓菲的书,不错。

评分

这本书是学术经典,非常有学术价值~~~~~~~~~

评分

学术性比较浓,但也不乏趣味,对于了解美国文化很有帮助。

评分

写得太好了,作者的视角和观点都有非常独到之处,值得再度一遍

评分

之前购过留白写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之后,想比较一下二者又多少不同。

评分

田晓菲的书值得推荐。。。。语言文字都不错。

评分

应该叫在哈弗的学者,文本间并无过人之处。

评分

蛮好的啊,价格实惠的啊

评分

快快乐乐看看咯看见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