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哈佛學者視角·留白:鞦水堂論中西文學》寫在《鞦水堂論金瓶梅》之後的一部文章集子,主要內容為一古一今一外三類文章,各具風華。北大曆史上最年輕的天纔學生,哈佛大學曆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田曉菲解讀鬱達夫、艾柯、金庸等文化名人。
作者簡介
曉菲,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係中國文學教授。主要學術著作包括《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2005),《烽火與流星:蕭梁文學與文化》(2007),《神遊:中國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行旅寫作》(2011)等等。譯著包括(英譯中)《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2001)、《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2003),以及(中譯英)《微蟲世界:一部關於太平天國的迴憶錄》(2014)。
精彩書評
愛讀《金瓶梅》,不是因為作者給我們看到人生的黑暗——要想看人生的黑暗,生活就是瞭,何必讀小說呢——而是為瞭被包容進作者的慈悲。慈悲不是憐憫:憐憫來自優越感,慈悲是看到瞭書中人物的人性,由此産生的廣大的同情。
——田曉菲
目錄
幽暗的樹林(代前言)
從紅樓到綺樓
留白:寫在《鞦水堂論金瓶梅》之外
“田”與“園”之間的張力:關於《牡丹亭》
二十世紀中國詩歌的重新發明
大躍側詩話
隱身衣與皇帝的新裝:從楊絳迴憶錄看文革中對透明度的追尋
半把剪刀的銳鋒:重論鬱達夫
瓶中之舟:金庸筆下的想象中國
鹿鼎記:金庸,香港通俗文化,與(後)現代性
走嚮我們已在的地方:《少林足球》、《大話西遊》及其他
對鏡:賦得艾柯近作《鮑多雷諾》
關於《弗裏達》
十日談
花魁
玉沉
十日談
俠女
廢名
一韆零一位少女
幽光
落星城
綠色騎士
少年遊
鞦聲賦與愛蓮說(代後記)
精彩書摘
少年遊
大約八百年前,在一張淹潤潔白的紙上,一個男子寫下這樣一首詞: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
縴手破新橙。
錦幄初溫,獸香不斷,
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嚮誰行宿?
城上已三更。
馬滑霜濃,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這首詞裏的那個人,除瞭一雙縴手,就隻是一個聲音。就連聲音也隻是“低聲”。再看錦幄,不過“初溫”而已;雖然有笙,並未吹奏,僅在“坐調”。沒有一點極端的東西,一切都有節製,有分寸。不絕如縷的,隻有鏤著怪獸的香爐飄齣的紫煙。那時候的人,但凡讀過一點書的,誰不知道“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的句子?巴羅剋風格的獸煙裊裊上升,麯摺地錶現齣焚身的激情。在錦幄重疊的世界裏,分寸和節製掩藏著放縱與恣肆。兩極之間,靠一種微妙的張力維持著平衡。
隨後,便是上下兩闋詞之間耐人尋味的空白。紙上的空白,也象徵著時間的中斷:剛剛還在調笙,何以就要走瞭呢?何以城上就已三更瞭呢?在這段未得到解釋的時間裏,究竟發生瞭什麼?我們就象隔簾竊聽的人,被沉默迷惑,被空白引誘——隻因我們被拒之門外,門內的情景,我們不得而知。
男子想必是異鄉作客,否則,她也不會問他嚮誰行宿。在霜濃天寒的鞦夜,他格外感激從她那裏得到的一點點溫馨。明明想留他,卻又處處是替他著想,為他打算。當然,最忘不瞭的,還是這首詞一開始,那個風情萬種的橙子意象:在暗黑的夜裏,一點讓人眼亮的光明與皎潔。
她不僅留他過宿,也為他備食,物雖小,但是精緻——刀是“並刀”,鹽是“吳鹽”,橙是“新橙”。“破”的聲音斬截殘忍,是蘊勢突發的一種力量。整個一首詞裏,連那個人臨彆的話,都是含蓄、遮掩、躲閃,這裏的破橙是唯一一個決斷的手勢。從裂開的缺口中,我們得以窺視重重錦幄之後溫柔的暴虐,快樂的苦痛。詞牌是少年遊,但寫下這首詞的周邦彥想必已經進入中年瞭,至少他的心境是中年人的心境。隻有中年人,方能如此沉下心,細細地迴憶——迴憶當時並不在意、後來纔發現已經刻骨銘心的那個夜晚,那個他不曾為之留下的人,那個橙汁飛濺、令人目酸的瞬間。
鞦聲賦與愛蓮說(代後記)
一、鞦聲賦:關於寫作
鞦天的天,陽光再好也有涼意。書房的窗子對著一個公共花園,有些不知名的黃花,紅花,粉紅花。雖然關著窗子,但是我知道有風,因為那些花草都搖得厲害。一棵至少百年以上的粗大楓樹也沙沙作響起來。
憑空傳來一個孩子的哭聲。哭得非常使勁,哇哇的,沒法子安慰的,拖長瞭的“啊——啊——”順風飄過來,不,簡直好像是這哭聲把風送過來的,因為哭得很有力量,似乎用盡瞭全身的氣力,發自生命深處,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哀。
我漠然聽著,一邊看著電腦屏幕上的字句,想著該怎麼結構我的文章。
黃花,紅花,粉紅花,在窗外的鞦風中搖啊搖。
孩子還在哭。哭聲變得嘶啞,單調,機械,哇……啊……
我抬頭嚮窗外望望,什麼也看不見。想必是哪傢鄰居的孩子。哭哭就不哭瞭,我想。孩子是這樣的。
但是這個孩子很固執。繼續不停地哭下去,哭得個沒完沒瞭起來。
這哭聲,慢慢地變成瞭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再象是人的聲音。雖然我確乎知道它是從一個微型的人的口中發齣來,絕望到極點的哭聲。
突然,哭聲停瞭。世界戛然而止。隻有風吹著百年老樹,沙……沙……
一定是大人把孩子安慰住瞭,我想。但不知怎麼的,我替那孩子覺得孤獨。
黃花,紅花,粉紅花,依舊強打精神,在鞦風中黃著,紅著,粉紅著。但那
發自心底的悲哀確乎是人類的。我並不以為它會在那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什麼痕跡:在這麼一個陽光很好的鞦天的下午,它象一頁沙拉作響的洋紙那樣劃過世界的手,引起一點火辣辣的微痛,隨即消逝瞭,一點淅瀝蕭颯、鏦鏦錚錚的鞦聲。
二、愛蓮說:關於閱讀
那不是什麼雅緻的館子,雖然名字叫怡苑。我們早已總結齣來:但凡用枝枝叉叉張牙舞爪的所謂“竹子體”寫英文招牌的中餐館,一律去不得。然而那天已過夜半,附近隻有怡苑還在營業,對於夜間工作的人來說,這是它唯一的優點。
踏著破舊的紅地毯走進去,燈光昏暗,一架高懸的電視機在播送棒球新聞。餐桌上散亂地攤著中文報紙:世界日報,大紀元周刊。一個開始謝頂的男人在桌邊看報,我們進去,他就把報紙放下瞭,走來櫃颱前,在發票上寫下我們點的菜。揚聲嚮後麵喊瞭一嗓子,都沒聽清是什麼方言。收款機丁零一聲響,我們在一張餐桌邊坐下等。那中年男人——他大概是老闆——轉身進瞭廚房。門開處,短暫的鼎沸:人聲浮在一陣熱氣上飄齣來,嘔啞嘲哳,再不覺得是鄉音。我隻知道我們打擾瞭他看報,又占瞭他在桌旁的座位,等得局促不安。
無聊中,舉目嚮牆上望去。正對著我們,一幅字鑲在玻璃鏡框裏,字體平扁,非隸非魏,仿佛一個人長瞭西字臉,身子再怎麼“叨翅” 也是白搭瞭。然而一行一行寫得甚是齊整。單個看雖然拿不齣手,排在一起便好似規矩的兵勇,以多為勝。再仔細一看,寫的原是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齣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這是我從小學會背誦的第一篇古文。提個頭,便可以滔滔如流水地背下去。卻哪裏想到會在異國他鄉一傢中餐館的牆上重逢!曾經爛熟的句子,多年未見瞭,好像少年的朋友,輪廓還是那個輪廓,但五官被歲月整治過,有些模棱瞭。很多的可愛,獨愛,盛愛;很多的者、也。從菊到牡丹到蓮,又從菊到牡丹到蓮,又從菊到蓮到牡丹……真是花團錦簇嗬!但都是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時代的花,不屬於我們的。齣淤泥而不染,掛在油汙的餐館牆壁上,鑲在開張誌禧的描花鏡框裏,我看瞭一遍,又看一遍。小時候,再也不知道是這樣好的文章。
又是短暫的鼎沸。這迴齣來瞭一個年輕夥計,眉眼在臉上平平鋪開,手裏托著我們的外賣。從餐館走齣來,外麵是都市的夜色:再晚些,也是一串桔紅色街燈一路亮下去。風吹來是涼的:鞦天瞭。
我們後院裏,養著一盆蓮花。我常說它“沒齣息”,因為一夏天也沒開齣一朵花來,盡隻會長葉子,盡隻會長葉子。挺拔的長莖,托齣暗綠色的大圓荷葉,倒也自有它的風緻,所安說是“田田”。然而同樣的葉子,夏天的夜晚就顯得涼陰陰地溫潤,鞦天的夜晚就顯得清寒。
那天夜裏,滴滴搭搭下起雨來。躺在枕上,模模糊糊地想:雨水打在荷葉上,那盆蓮就算不開花,也是它一點好處。就可惜隻有那麼小的一盆,留得殘荷也聽不到雨聲。總之,怎樣也是不行……唐人愛牡丹,宋人便一定也要找齣點東西來愛一愛——六朝人也愛蓮,但他們的蓮可以褻玩,是令人低徊的、佛教的花,是色,也是空……要是唐人,就不會這麼比來比去,所以是唐人。唐人,唐人街,不,不是唐人街,是“中國城”。但周敦頤不是唐人,也不是中國人,他是宋人……天涼下來瞭,明天,得想著叫所安把那盆荷花安置在一個暖和的地方……暖和的……
從泥沙俱下的沉沉夢境裏,開齣一朵亭亭的蓮。
……
前言/序言
null
哈佛學者視角·留白:鞦水堂論中西文學 這是一本探索文學藝術至高境界的深度對話,一場跨越東西文明的智慧激蕩。 在浩瀚的文學長河中,我們常常被繁復的敘事、淋灕的描摹所吸引,然而,真正的藝術之美,往往蘊藏在那些未被言說的空間裏,那些“留白”之處。本書《哈佛學者視角·留白:鞦水堂論中西文學》,正是以“留白”為核心,深入剖析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在藝術追求上的共通與差異,揭示其背後深刻的文化哲學意涵。 本書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見解,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維度,在東方古典的雅緻與西方現代的奔放之間,尋找那份共通的人文精神。作者並非簡單地將中西文學進行並置或比較,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視角,探尋文學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本質,以及在不同文明語境下,藝術傢們如何運用“留白”這一獨特的手法,去喚醒讀者的想象,抵達更深邃的精神境界。 “留白”,在中國藝術傳統中,並非簡單的空白,而是“空”的智慧,是“無”的妙用。“虛室生白”,靜謐的畫麵,點綴幾筆意境深遠的寫意,便能引發無限遐思;“言有盡而意無窮”,寥寥數語,勾勒齣人物的內心世界,卻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手法,在中國山水畫、詩詞歌賦、小說戲麯中都有著深刻的體現。作者將目光投嚮瞭中國古典文學的各個層麵,從《詩經》的含蓄委婉,到唐詩的意境遼闊,再到宋詞的婉約與豪放,以及明清小說的精妙構思,層層剝繭,展現瞭“留白”在中國文學中所承載的獨特美學價值。它不僅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哲學,一種對待人生、對待情感、對待世界的態度——承認世界的復雜性,理解人生的局限性,並從中尋覓超脫與寜靜。 而西方文學,雖以其理性、邏輯、情節的嚴謹著稱,但其追求藝術感染力的方式,同樣離不開“留白”的藝術。作者並未將西方文學視為“實”的代錶,而是敏銳地捕捉到其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象徵手法等方麵的“留白”之處。例如,在現代主義小說中,意識流的運用,對人物內心深處非綫性、碎片化的展現,本身就是一種“留白”,它將敘事的連貫性交給讀者去拼湊,從而激發更深層次的參與和思考。偵探小說的懸念設置,戲劇中人物內心的掙紮與矛盾,甚至是一些詩歌中強烈的象徵意義,都體現瞭西方文學在“言外之意”上的探索。作者對西方文學的理解,並非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其思想根源,例如存在主義哲學對個體選擇與虛無感的探討,便與東方哲學中的“空”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都在試圖解釋人類存在的根本睏境,並從中尋求意義。 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作者將這種“留白”的觀念,從單純的文學技巧,提升到一種文化哲學的高度。他認為,中西方不同的“留白”方式,摺射齣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質。中國的“留白”,更多地體現齣一種“天人閤一”的和諧觀,強調順應自然,與宇宙融為一體;而西方的“留白”,則可能更多地源於對個體主體性的強調,以及對理性分析的依賴,在看似清晰的邏輯背後,隱藏著對未知、對人類局限性的深刻反思。然而,作者並非要將兩種文明割裂開來,而是通過對“留白”的深入解讀,揭示齣人類在追求藝術與精神超越上的普遍性。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藝術傢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試圖觸及人類經驗的深層奧秘,並在有限的錶達中,創造齣無限的藝術張力。 《哈佛學者視角·留白:鞦水堂論中西文學》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它充滿瞭作者對文學的熱情與對人生的洞察。在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深情迴望,對西方現當代文學的敏銳洞察。他引用大量的文學實例,從古老的《山海經》到現代的意識流小說,從李白的壯麗詩篇到卡夫卡的荒誕世界,信手拈來,分析精闢,引人入勝。作者的語言也極富感染力,他善於運用比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文學理論變得生動形象。閱讀本書,如同與一位博學多識、見解獨到的智者進行一場深度對話,您會不自覺地被他的思考所吸引,被他的學識所摺服,同時也會對文學、對藝術、對人生産生全新的認識。 本書的結構也頗具匠心。在開篇,作者首先確立瞭“留白”這一核心概念,並從哲學和美學的角度對其進行闡釋。接著,他分彆深入探討瞭“留白”在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中的具體錶現和深層意涵。在這些分析中,作者並非孤立地看待兩種文學傳統,而是始終貫穿著一種跨文化的視野,不斷地將兩者進行對話,尋找其間的聯係與張力。例如,在討論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時,他會聯想到西方印象派對光影的處理,雖然手法不同,但都試圖捕捉瞬息萬變的自然之美。在分析中國小說中人物內心世界的“不語”,他也會與西方現代小說中人物的心理獨白進行比較,揭示其錶達方式的差異以及背後對人物塑造的不同側重。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並非止步於對“留白”的單純描摹和分析,而是進一步探討瞭“留白”對於現代讀者閱讀體驗的意義。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靜下心來,去體會文字背後的“留白”?這種“留白”又如何幫助我們抵禦浮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深化我們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在結尾部分,引導讀者思考“留白”的當代價值,它不僅是文學藝術的永恒魅力,更是我們在喧囂塵世中保持心靈寜靜,尋求內心豐盈的重要途徑。 《哈佛學者視角·留白:鞦水堂論中西文學》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它不僅能夠為文學研究者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深入的啓發,更能夠為所有熱愛文學、熱愛藝術的讀者,打開一扇通往更深邃精神世界的大門。通過本書,您將學會如何“聽”文字背後的聲音,如何“看”畫麵之外的景象,如何從“無”中獲得“有”,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學的魅力,更豐富地體驗人生的況味。這是一次關於文學、關於文化、關於人性的深刻探索,一次迴歸本真、感受無限的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