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日本文化研究者者、學生,日本文化愛好者 《閱讀日本書係·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識與曆史風景》是奈良本辰也研究日本京都的重要著作,對京都周遭的庭園建築、人文曆史、景色風物有精美生動的呈現,尤其對日本的文化精神,有深入的分析。
這幾年,京都是中國去日本旅遊的熱點城市。同時,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人,首先會閱讀的,也常常是關於京都的書。
《閱讀日本書係·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識與曆史風景》封麵取自著名日本畫傢上村鬆園關於京都風物的畫作。
內容簡介
《閱讀日本書係·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識與曆史風景》是奈良本辰也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著作之一。京都是日本舊都,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徵及繁榮之地。《閱讀日本書係·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識與曆史風景》從日本傳統文化齣發,以青、硃、白、玄四章,嚮讀者詳細介紹瞭京都及其周圍的建築風物、文化精神、曆史變遷。作者從一庭一園、一水一木、一人一事,自建築而文化,自文化而精神,娓娓道來,趣味橫生,而“何為日本”這一思想學術主題,亦在此得到清晰呈現。
作者簡介
奈良本辰也(1913-2001),日本山口縣人。從京都大學畢業後,曾在立命館大學擔任教授,後辭去教職,於1971年創設“奈良本曆史研究室”,堅持在野曆史學者的立場,試圖打破曆史學研究的常規。主要著作有《日本近世的思想與文化》《吉田鬆陰》《武士道的係譜》等。今京都造型藝術大學設有“奈良本辰也”紀念文庫。
陳言,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是戰爭時期中日文化關係、大江健三郎等,兼及翻譯理論與實踐。譯有大江健三郎《衝繩劄記》,著有《20世紀中國文學翻譯之爭》(與人閤著)等。
目錄
代序
第一章 青之章日本人的美意識
一 大津庭園
二 禪與庭園
三 我的民間工藝趣味
四 書如其人
五 桂離宮
六 修學院離宮
第二章 硃之章曆史與風景
一 草庵的孤獨與風雅
二 太平盛世的處世方法
三 後鳥羽院
四 天下堅城
五 賴山陽
六 酒道與文人
七 城下町物語
八 宮廷庭園
九 光悅的藝術村
十 妖怪齣沒的雲之田
十一 京都地藏盆
十二 祗園與島原
十三 鞍馬街道
十四 秀吉與戰跡
十五 琵琶湖旅愁
十六 信樂町裏
第三章 白之章日本人的靈魂深處
一 神化與水的羅曼司——平安建都以前
二 絕勝煙柳蔭都徑·平安京
三 不在平傢不成人
四 驕者難久長
五 京城時尚
六 法華之都
七 世界最大的都城
八 風雲告急
第四章 玄之章近代之誌·時代的樂天性與泯滅美學
一 幕末與現代——以高杉晉作為契機的思考
二 開啓紛亂時代的樂天主義
三 所謂樂天主義,即為狂氣
四 新選組與泯滅美學
奉上對通達人生的敬意——追憶奈良本辰也先生左方鬱子
齣典一覽
日本之所以是日本(譯後記)——日本文化論係譜中的奈良本辰也陳言
精彩書摘
《閱讀日本書係·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識與曆史風景》:
明曆元年,後水尾六十歲。一想到建山莊,他首先想到要搬到文智尼公所住的茅庵。三月十二日,在東福門院和風林承章的陪伴下,在所司代牧野佐渡守的跟隨下,後水尾以賞花為由來到這裏。
文智尼公的茅庵,即那年八月搬遷到奈良八島的圓照寺。從那以後就開始修建離宮瞭。所司代一方考慮,與其分散在幡枝、長榖和這個鄰雲亭等各處,不如集中於一處。警衛這邊倒也頗為樂意,因此也沒有反對後水尾建造山莊。
山科道安在他的采訪記《槐記》中記載:近衛傢熙說,山莊的建造是在對幕府方麵完全保密的狀態下緊張進行的。我以為山莊應該不是在不為世人所知的情況下建造的。
《槐記》還說,包括禦亭在內,庭園中的一草一木都體現瞭上皇的匠心,這是毫無疑問的。後水尾嚮身邊的平鬆可心徵求意見,自己畫設計圖,甚至連踏石和捨石,他都要用土搭齣雛形,思考其布置。
山莊大約在萬治二年(1659)竣工,因為那年的四月十四日舉辦瞭山莊竣工儀式。受邀的鳳林承章在日記中寫道:“禦庭之瀧景驚詫凡眼,攝人心魄。二層之禦亭、鄰雲亭、壽月觀,處處裝飾驚駭世俗。”
這時水池也建好瞭。水池是在某處攔截赤山大明神山與禦茶屋山的兩條溪流、築大堰堤建造而成。憑此人工池,修學院離宮實現瞭它的宏偉藍圖。它不僅成為後水尾嚮往的詩歌管弦之遊玩處,同時也實現瞭他擁有富於變化的自然景觀的夢想。
我漫步在大堰堤上,一邊想著,正是因此它纔是王者庭園。隻要有櫻花紅葉,那裏就枝繁葉茂。枝葉經過修剪,舒然低垂,連接著堰堤。穿過枝葉望去,北方的天空漸漸消逝於遠方的群山中,讓人感覺它並不那麼威嚴可懼。池中浮齣三塊島嶼,其中一塊為窮遂軒中的島嶼,它如今與另一島嶼相連,中間架起一座橋,名日“韆歲橋”。傳說另一島嶼為京都所司代內藤紀伊守所贈。雖說那座橋可有可無,但有瞭它還是給人以內心安寜之感。
無論如何,大概後水尾是鐵瞭心一定要在此建造山莊瞭。即便是搭建雛形,後水尾也要苦心思索如何布置石組。他應該不會願意把這些事情托付給他人的。
上皇一旦外齣,所司代都要陪同,每次警衛武士也都跟隨著。隻要這些武士們纏住後水尾,他好不容易想齣來的計劃就會泡湯。實際上,後水尾也能擺脫他們。他直接給下馬將軍酒井雅樂頭忠勝寫信,要求外齣的自由。理由是,為瞭療養疾病,醫生建議轉換心情,就是能自由地遊山玩水欣賞風物,而他也想聽取醫生的意見。他抱怨說:“並無任何敵人齣沒的動嚮。”跟武士不同,他並不以公傢為仇,希望對方放心,撤除警衛。
……
前言/序言
探尋東瀛的隱秘肌理:一部關於日本文化與曆史的深度漫遊 作者:[此處可填入一位虛構的、深諳日本文化與曆史的旅行傢/學者姓名] 頁碼:[此處可填入一個大緻的頁數,例如:480頁,附有精美插圖與手繪地圖] --- 引言:當古老的韻律觸碰現代的脈搏 日本,這片被海洋環繞的島嶼,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曆史進程,孕育齣一種既極簡又極繁復的文化體係。它像一層層剝開的洋蔥,外錶是對精緻與秩序的極緻追求,內裏卻深藏著對“物哀”、“侘寂”等幽微情感的執著。本書並非僅僅是對著名曆史事件的流水賬式記錄,也不是對旅遊熱點景區的簡單羅列。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尋,試圖穿透那些被世人反復提及的符號,去觸摸日本文化靈魂深處的原始震顫。 我們將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齣發——不是宏大的國傢敘事,而是那些構成日常、塑造美學觀念的微小元素,它們如何經由曆史的沉澱,最終凝結為我們今天所見的日本之形。 第一部:物語的源頭——神道、佛教與早期社會結構 日本文化並非憑空産生,它建立在根深蒂固的信仰體係之上。本部分將重點剖析神道教如何滲透進日本人的宇宙觀,以及它與外來的佛教,尤其是禪宗,是如何相互融閤、彼此衝突,最終共同構建齣日本精神世界的雙螺鏇結構。 1.1 神之在場:自然崇拜與“八百萬神”的日常 我們將探討神道教中“穢”(Kegare)與“淨”(Harae)的概念如何影響日本人的生活規範、建築布局,乃至飲食習慣。這不是枯燥的宗教教義闡述,而是通過分析古老神社的祭祀流程、神樂舞蹈的原始形態,來理解日本人如何與自然進行持續的、充滿敬畏的對話。重點關注“依り代”(Yorishiro,神靈降臨的媒介)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在後世藝術中的轉譯。 1.2 漢字與假名的權力遊戲:書寫與思想的塑造 文字的引入是文化轉型的關鍵節點。本章將細緻考察漢字傳入後,如何被日本文人“改造”以適應其固有的語言結構,從而誕生瞭平假名和片假名。這種“藉用”與“轉化”的過程,不僅是語言學上的勝利,更是文化主體性建構的第一步。我們還會通過奈良、平安時代的宮廷文學(如《古事記》、《源氏物語》的片段)來展示這種文字雙重性如何催生齣細膩而內斂的敘事風格。 1.3 貴族美學的誕生:雅與俗的邊界 平安時代的貴族生活,是日本美意識的第一個高峰。我們將深入分析“物哀”(Mono no aware)這一核心概念的形成背景。它並非簡單的傷感,而是對生命短暫、萬物無常的深刻體悟。通過對色彩學(如十二單的配色藝術)、香道(Kodo)的復雜等級,以及和歌(Waka)的結構限製,來展示精英階層如何將對“逝去”的敏感升華為一種高級的審美範式。 第二部:武士的時代與 эстетика 的沉寂與爆發 鐮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權力核心從宮廷轉嚮武士階層。這種劇烈的社會變革,必然帶來審美觀念的迭代。 2.1 禪宗的鐵腕:從“知”到“行”的轉變 禪宗思想如何被武士階層所接納?本章將深入分析禪宗的“頓悟”哲學如何轉化為武士道的行動準則——強調當下、專注與效率。我們將對比宋代禪宗的理論與日本武士對弓道(Kyudo)和劍術(Kendo)的實踐,揭示為何強調“無念”(Mushin)的訓練成為瞭武士精神的內核。這不是對武士道精神的贊美,而是對其實用主義美學的解構。 2.2 侘寂(Wabi-Sabi)的初現:不完美中的至美 “侘寂”概念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武士與禪宗精神結閤的産物。我們追溯其在茶道(Chadō)中的具體體現:粗糙的陶器、不對稱的構圖、對殘缺的接納。本部分將通過對韆利休生平的側寫,闡述“侘”的簡樸、“寂”的幽玄,如何成為對抗貴族奢靡之風的一種文化反抗,一種對“本質”的迴歸。 2.3 戰國烽煙與大眾藝術的萌芽 在社會動蕩中,藝術不再是貴族的專屬。本章關注庶民文化和地方大名的審美趣味如何開始影響藝術走嚮,包括早期能劇(Noh)的形成,以及建築領域中,防禦性城堡(如姬路城)所體現齣的實用性與象徵性融閤。 第三部:江戶的繁榮與“浮世”的幻夢 德川幕府長達兩百多年的和平統治,催生瞭前所未有的市民文化,藝術的主題和載體都發生瞭革命性的變化。 3.1 町人文化與“遊”的精神 江戶時代的市民階層(町人)開始有閑暇和財力去追求享樂。“浮世”(Ukiyo)——意指“現世的、短暫的歡愉”——成為新的審美焦點。本章重點剖析浮世繪(Ukiyo-e)的興盛。我們將細緻分析葛飾北齋與歌川廣重的構圖技巧,他們如何捕捉流動的都市景觀、役者(歌舞伎演員)的瞬間神韻,以及美人畫中的時尚符號。這不是簡單的版畫藝術介紹,而是對早期大眾傳播媒介與商業化審美的探討。 3.2 歌舞伎的張力:形式的極緻與情感的剋製 歌舞伎(Kabuki)作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娛樂形式,其程式化的錶演、華麗的服裝與誇張的妝容(隈取),實際上是市民對內心壓抑情感的一種集體釋放。我們將分析其“見得”(Mie)動作背後蘊含的戲劇張力,以及它如何與嚴格的幕府等級製度形成一種微妙的共謀與張力場。 3.3 城市規劃與生活哲學:藉景與空間哲學 江戶時代的城市布局,體現瞭一種對“尺度感”的精妙把握。探討在有限的空間內,如何通過庭院設計、屏風(Byobu)的布局,以及室內隔斷(障子、拉門)的運用,來創造齣開放與私密並存的流動空間。這與西方園林注重“徵服自然”的理念截然不同,強調的是“融入”與“限定視野”。 結語:永恒的“間”(Ma)與當下的迴響 日本美意識的精髓,最終可以歸結於對“間”(Ma,空間與時間的間隔、留白)的極緻運用。無論是和歌的韻腳停頓、茶道的煮水之聲,還是浮世繪中未著墨之處,這種對“空”的珍視,構成瞭其文化獨特的呼吸節奏。 本書嘗試提供的,不是一個標準化的日本旅遊指南,而是一套解讀其文化密碼的鑰匙。通過對信仰、權力、藝術與日常生活的交叉掃描,我們希望能邀請讀者與我們一起,進行一次深入的、充滿智性愉悅的東瀛深度漫遊,去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極端的潔癖與對衰敗的偏愛、嚴酷的秩序與刹那的浪漫——是如何共存於這片土地之上,並持續影響著今日之世界。 --- 附錄部分 [附錄一] 關鍵術語的文化語境解析(如:幽玄、もののけ、侘、寂、雅、今様) [附錄二] 日本美學概念在現代設計與建築中的影響案例分析 [附錄三] 古代重要文獻選段譯注(涉及神道文本、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