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 极致之美

中国国家地理 极致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栓科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地理
  • 极致之美
  • 中国地理
  • 风光摄影
  • 自然风光
  • 人文地理
  • 旅行
  • 摄影
  • 精装
  • 地理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3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7909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0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多年来,《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通过镜头给读者展现了国内外壮美的山川和美景,也展现了文明、历史的传承和创新。这些图片用变幻莫测的光影叙事,用广阔的思路阐释大自然的之美,用真性情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运用摄影语言呈现了摄影师对周遭社会和自然的理解,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
  本书是一本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图片为主、“摄影之旅 2012/2013记录世界尽头”摄影大赛的优选作品和其他杰出摄影者作品为辅的精美画册,系统、精美地展示中国本土摄影师眼中的绝美大地、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本书画册收录了中国67位顶端摄影师的160多幅精彩摄影作品,他们上飞机、登高山、爬冰川、潜海底、入洞穴、闯戈壁、钻雨林、蹚沼泽、探天坑,为您呈现出隐藏在中国各个之地的绝美景色和生态。
  在这个摄影技艺和观念新旧交替的时代,相信这本汇集了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家杰出作品的画册一方面能为您带来视觉享受,为您探索我们这个自然、历史、景观、生物极大丰富国家带来一个视觉参考;同时也能加深您对于风光、生态、地理摄影的理解,在这个多元的摄影环境中产生独到的见解。

相关视频:

作者简介

  李栓科,男,1964年生于甘肃省平凉,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曾长期从事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0—1993年三次进入南极,并在南极越冬,1995年任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高山冰点
水韵情怀
旱海探险
海洋记忆
喀斯特迷宫
绿色王国
文明痕迹
美丽生灵
编后记

精彩书摘

  高山冰点
  高山是骨骼,流水是筋脉。
  中国的山脉构架了中国陆地各个部分的品性。
  大兴安岭延绵起伏、披挂着密林,它的深,不在纵向的高度,而在于延伸的长度。它以缓冲的姿态,挡住了内蒙古高原向东的进发。于是,我们得到了一整片平坦的、与森林呈锯齿状连接的草原牧场,因此也收获了大美的景致。
  大兴安岭与长白山几乎平行走向,这两条山脉之间,是从大兴安岭流下来的千万条溪水所汇聚而成的大江河以及其间的大湿地。农业就在河湖、湿地之间开展,这里成为了中国人的“粮仓”。之所以这里的土地种植力如此旺盛,恐怕得益于这里曾经遍布火山灰。以长白山天池为经典标志的火山景观,在中国东北的大地上触目皆是:典型与非典型的火山锥就坐落在高速公路旁或者村头巷尾,平地炸开而形成的圆形玛珥湖(火山湖的一种)也在长白山脚下群聚着。
  顺着燕山、太行山蜿蜒南下时,你就是在中国大陆的第三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过渡。海拔1 000~2 000米的高山草甸与陡峻的石峰被群山的山脊线串起。你可以选择沿长城行走,这时,在你的视野范围内,你就是制高点;你也可以选择沿古道行走,这是当年游牧世界和农耕社会沟通往来的路径。燕山和太行山,是两条被中国历史浸透了的山脉,登山如同读史。 中国地势的三个台阶(一说有四个台阶,包含海底大陆架),在群山簇拥处一步步抬升。看山脉的走向以及深谷的裂痕,就可以断定亿万年前地动山摇时地球深部力量的较劲过程。横断山脉,是南北向平行纵列的巨大陆地褶皱,在中国西南排列出了一连串海拔5 000米以上的高峰。高峰与深谷并存,造成了巨大落差的视觉景象:横断山脉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 556米,其东坡从山顶到谷底的相对高差达5 000多米,水平距离仅仅29公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平行南流在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之间,三江并流形成的“川”字,最窄处仅76公里。由此可知这里地势的逼仄、山峰的耸峙以及给人带来的似可历险的刺激感。
  经横断山脉而跃上的地势台阶,是被冠以“最”字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5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高与寒总相伴随,在氧气稀薄处踏上冰川,是在中国看山的奢侈享受,尽管中国的冰川共有46 298条。高海拔的乐趣,在于体验极致:最高的山峰、最深的峡谷、最稀薄的空气、最意想不到的冰川。也许最令你难忘的,其实不是山的高,而是在大部分时间里,目之所极的高原是平缓而辽阔的,赫赫有名的山脉仅是天际的一带起伏——从而颠覆了你对“高”的预期,麻木了你的审美。
  于是,你会返回平原,在那里寻找山脉凛然而深邃的气质:台湾山脉、巫山山脉、武夷山脉、黄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峨眉山、庐山、武当山、雁荡山?在低平的背景下,山才会高耸。(刘晶/文)
  美丽生灵
  有的人,天生拥有一种未泯的野性,他们对野外环境中的杂乱无序、粗糙、尘土、泥泞等等不舒适习以为常,反而从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了自在和充沛能量。他们的精力集中在某种动物身上,为了追随动物的习性,他们甘愿违背自己的生理本能,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跋山涉水、露营野外。他们把自己视为了那种动物的同类,以一种尽量平等的视线和它们对视,以一种几乎透明的状态作为一个观察者,直到动物把他们视为同类。 我尊敬这样的生态摄影师。他们的摄影行为综合了事业心、同情心、自信心、率性、坚毅和反思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世界中,动物与人类平起平坐。他们不会为了拍到一张预期的图片而巧妙布局,打乱动物的平静生活,以违反自然规律为代价,人为制造效果,取得非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照片。 比如为了拍摄鸟群漫天飞舞的照片,有的人故意惊醒沉睡中的鸟群,让它们惊飞逃窜;还有人为了拍摄清晰的照片,事先捕捉了动物,近距离拍摄之后,再在电脑上把绳索等证据PS掉,制造出在野外近距离拍摄野生动物的假相。这些以各种手段获取人为状态下野生动物照片的行为,对野生动物的生命造成了伤害,这种行为的背后,则是摄影者对自我的迷恋和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在中国拍摄野生动物,也幸运,也不幸。幸运的是,中国的野生动物特别丰富;不幸的是,中国的野生动物普遍非常惧怕人类。在13亿人口的中国,能留给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已经被肢解得七零八落,除非环境条件特别极端,否则一定会被人类据为己有。也因此,越来越多中国的野生物种正被推到灭绝的红线上。 真正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是为了拉近珍稀和濒危的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距离。他们吃尽苦头换来的图像,是为了唤醒人类对动物生命的同情心,是为了帮助野生动物们争取到继续生存的空间。但是,这就需要他们以野生动物的身份,来换取野生动物的信任,再凭借运气,才有可能得到一张真实的照片。 东黑冠长臂猿、金丝猴、海南长臂猿、黑脸琵鹭、雪豹、藏羚羊、帕米尔盘羊?我脑海中闪过这些动物的照片,有的照片在拍摄时,我就站在摄影师的旁边。我深知,拍摄野生动物与拍摄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你不仅要花很大代价才能拍到它们,你还要花更大的心思在如何拍好——何为好?对于野生动物而言,当任何身份、任何经历的人看到你拍的照片都会被感动、都立刻把你的拍摄对象视为朋友时,你才算真正拍好了。只有这时我才相信,摄影师选择拍摄野生动物,不是为了找刺激和炫耀自己的野外生存能力,而是为了回应冥冥中来自荒野的呼唤。(刘晶/文)
  ……

前言/序言

  从取景器中发现人生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对于工具的认识、创造与利用不断深化演进的历史。
  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各国探险队的标准构成,还是地理学家、博物学家和写生画家。直到1839年摄影术诞生之后,照相机成为人类大脑和手的延伸,于是摄影师开始逐步取代了写生画家的位置。
  在与摄影术相伴的人类170年探险史中,人们正是凭借令人瞩目的湿版、干版、胶片,历史性地记录了香格里拉、黄石山谷、科罗拉多大峡谷、帕米尔高原……并让更多居住在家中的人们,仅凭一张盐印法纸基相纸,就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展开想象中的旅行。
  作为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地理科学传媒,《中国国家地理》一直以“责任”和“创新”为己任,致力于弘扬科学精神,凝聚家国情怀,赋予国人更多热爱中国的理由,同时也带给世界更加完整、立体、客观的中国景象。这其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就是通过影像。
  我们一直在广募最纯粹的影像实践者,秉承摄影术“记录、探索、发现”的最初要义,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广阔的海洋,从高空航拍到水下摄影,历经山川、河流、草木、文明,记录下自然的脉络、情景的极限和生命的潜流,以无畏的努力、坚韧的毅力,全身心地见证、捕捉、洞观这个星球上最瑰丽的瞬间……
  本书的照片从《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和其他优秀摄影者手中的数千幅作品中精选出来,涵盖了中国人迹罕至的美丽角落的丰富而绚烂的风景、中国濒危生物和极具灵性、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以及中国顶尖潜水摄影师拍摄的世界著名潜水胜地的海洋生物。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00年由《地理知识》改版到今天,一共推出637期杂志,可以说重新为中国的自然景观审美确立了一个标准。
  在这个摄影画册中,你看到的不是美轮美奂的“明信片复印机”,而是最可接近的胜境、最富感召力的瞬间,是那些富含故事和生机的自然生态景观。
  在这里,我更要真诚地感谢这些曾与《中国国家地理》携手战斗在天地大美间的光影行者,正所谓“先有地理、才有山川、才有人文、才有英雄”,正是他们对于自身足迹、视界的慷慨分享,才使得我们真正领略到“从取景器中发现人生”!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 李栓科
《时光织锦:山河的低语与文明的回响》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令人屏息的奇迹。它们并非只存在于宏伟壮丽的地貌之中,更渗透在每一缕风、每一滴水中,以及孕育其间的生命脉动里。本书《时光织锦:山河的低语与文明的回响》并非聚焦于某种单一的“极致”之美,而是试图以一种更深邃、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触摸这片土地的灵魂。我们相信,真正的美,是历史的沉淀、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的交融,是时间的长河中无数细节的精妙组合,是那些在寂静中诉说着生命故事的低语。 第一章:大地的心跳——地质的史诗与生命的涌动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了亿万年的地质变迁。本书的第一章,我们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追溯大地脉搏的旅程。 板块碰撞的交响: 从青藏高原的隆升,到东南沿海的山脉形成,我们将解析中国大陆板块碰撞的宏伟史诗。这不是冰冷的地质构造图,而是热血与岩石的对话,是地球内部能量在地表留下的壮丽印记。我们将探索那些塑造了中国地形骨架的造山运动,理解褶皱、断层如何如同巨匠的刻刀,雕琢出千岩万壑。 水系的生命之河: 黄河、长江,这两条母亲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巨擘,更是文明的摇篮。但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它们宏大的水系图景,而是它们沿途细微之处的生命活力。我们将跟随河流的脉搏,探访那些被河流滋养的湿地,观察那里生生不息的鸟类迁徙,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水源、涵养水土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关注那些因水而兴、因水而衰的古老村落,讲述它们与水共生的故事,感受人与自然之间最朴素的依存关系。 喀斯特的地下秘境: 在南方,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姿态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本书将深入探索那些隐匿在地表之下的喀斯特溶洞。我们并非只展示钟乳石的奇观,而是试图理解这些地下世界是如何在亿万年的滴水穿石中孕育而成,它们如何成为另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孕育着独特的地下生命。我们将描绘那些生活在黑暗中、依靠微生物维系的奇特生物,以及人类在这些神秘空间中的探索足迹。 火山遗迹的沉默诉说: 在中国东北,火山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我们并非只聚焦于火山爆发的瞬间,而是关注火山活动结束后,大地如何在新生的土壤上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将描绘那些火山岩上顽强生长的植物,以及因火山地热而形成的温泉,探索它们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风土的歌吟——地域的脉络与人居的智慧 中国的地域之广,造就了风土的多样性。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因地制宜,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是本书着力探索的另一条线索。 梯田的岁月痕迹: 从云南的元阳到福建的武夷山,层层叠叠的梯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我们并非只赞叹其视觉上的壮丽,而是深入解读其背后蕴含的精妙智慧。我们将采访那些世代耕种于此的农民,了解他们如何观察天时、顺应地势,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耕作模式。我们将关注梯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以及它们在保护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意义。 边陲的文化交响: 在中国的边疆地区,民族文化如同一幅幅斑斓的织锦。本书将关注那些分散在高原、峡谷、草原的少数民族聚落。我们将倾听他们古老的歌谣,品味他们独特的饮食,了解他们传承千年的习俗。我们相信,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情趣,它们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将聚焦于这些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紧密的联系。 古镇的时光印记: 那些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古镇,如同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我们将走进这些古老的街巷,感受青石板路的温润,触摸斑驳的墙壁。我们并非只关注建筑的雕梁画栋,而是试图捕捉古镇的生活气息。我们将记录那些仍然坚持着传统手艺的老匠人,倾听他们讲述古镇的故事,感受时光在这里留下的独特韵味。我们将探讨古镇的商业化进程,以及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其历史风貌与人文精神。 沙漠的生存之道: 在广袤的西部,沙漠以其严酷的生存环境挑战着人类的极限。我们将前往那些沙漠边缘的绿洲,关注那里的人们如何与风沙搏斗,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创造生机。我们将了解他们独特的游牧文化,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形成的坚韧品格。我们将探讨现代科技如何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生活,同时又不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文明的回响——历史的沉淀与未来的展望 人类的足迹,如同河流的蜿蜒,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本书的第三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回响,并展望未来的可能。 古迹的千年低语: 从殷商的甲骨文到唐宋的诗词歌赋,中国文明的厚重感并非只体现在宏伟的建筑遗址上。我们将关注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古老遗迹,例如隐匿在山林中的古代水利工程,或是那些默默诉说着历史变迁的古战场。我们将尝试解读它们所承载的千年信息,理解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化与发展。 非物质遗产的传承: 剪纸、皮影戏、地方戏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我们将深入田间地头,走进乡村的集市,寻找那些仍然坚守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我们将记录他们的创作过程,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这些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彩。 科技与自然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理解和保护自然提供了新的可能。本书将关注那些致力于将科技应用于环境保护的案例,例如利用大数据监测环境污染,或是利用无人机进行植被修复。我们相信,科技并非与自然对立,而是可以成为保护自然的有力工具。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中国的未来,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挑战。我们将探讨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将关注那些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社区、企业和个人,以及他们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将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如何才能守护住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让文明与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奏响更加和谐的乐章。 《时光织锦:山河的低语与文明的回响》是一次关于中国土地的深度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超越对单一“极致”之美的追求,去感受这片土地上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美丽——那是一种融汇了自然鬼斧神工、历史人文沉淀以及无数生命故事的、令人心生敬畏的生命之美。它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流动的诗篇,是永恒的歌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这种对留白艺术的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平。在某些跨页展示的宏大场景中,你可以感受到画面仿佛要挣脱书页的束缚,扑面而来,那种沉浸感是其他任何载体都难以比拟的。反观一些细节特写,它又会巧妙地使用深色背景和极小的篇幅来凸显纹理的精妙,比如一片苔藓的生命力,或是一块矿石内部的晶体结构。这种疏密有致的节奏感,让读者的视觉疲劳被有效地控制,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叙事空间。而且,书中的文字描述,那些穿插在图片之间的短句,措辞精准,富有文学性,它们如同点睛之笔,恰到好处地提升了图片的意境,却从不喧宾夺主。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编辑思路,非常成熟和高级,显示出编辑团队对内容节奏有着极高的掌控力。这本册子在设计层面的投入,绝对是顶级的,值得收藏家细细品味。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种主打“极致美景”的图册抱有一丝怀疑,总觉得可能只是过度修饰的“网红打卡地”集合。然而,这本册子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普通风光摄影集的范畴。摄影师显然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深刻理解地理学和地质学的观察家。我注意到其中一些关于板块运动形成的山脉、或是火山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独特结构,其配文虽然简短,但信息密度极高,充满了专业而严谨的地理知识。这种将艺术表现力与科学客观性完美融合的手法,使得欣赏过程变得极为充实。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美”,往往根植于地球亿万年演化的复杂规律之中。比如,对某种特定区域的植被、水文循环的剖析,都展现出一种“大美不言”的哲学意味。它不是肤浅地让你“哇哦”一声感叹,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经过精心筛选和编辑的地理学入门读本,只不过它的“教材”是令人屏息的图像。

评分

与其他我收藏的地理画册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氛围感”的捕捉能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事物的存在,更捕捉到了那个瞬间环境的温度、湿度乃至空气的流动感。举个例子,书中关于热带雨林雾气的描写,那种湿润的、几乎能透过纸面渗透出来的质感,通过高精度的印刷技术被完美复刻。再比如,它对光线穿过高山峡谷时的那种丁达尔效应的捕捉,那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光束,让人在阅读时几乎能感受到光束带来的温暖与震撼。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平面的印刷品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需要摄影师对现场环境有着极深的敏感度,以及印刷厂对色彩阶调有着近乎偏执的控制欲。这本书放在床头,偶尔睡前翻阅几页,那清冽的空气感和壮阔的景象,能有效地帮助我清空思绪,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宁静的心灵空间。这已超越了“阅读”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精神疗愈。

评分

我得说,这本图册在收录地理题材的选择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反潮流”精神。它没有过度聚焦于那些已经被无数明信片和社交媒体刷爆的“烂熟景点”,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抵达的、真正原始而罕见的地貌。我看到了罕见的深海热泉生物群落的微观景象,也看到了南极冰盖下被掩埋的古老地质断层。这种对“非主流但极具代表性”地理奇观的偏爱,让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质的飞跃。它不再满足于展示“美丽”,而是着眼于展现“地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每一次看到那些难以想象的自然力量作用下的产物,都会引发我对自己渺小的深刻体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欣赏风景,不如说是在接受一场关于时间尺度和地球尺度的哲学教育。对于任何一个渴望超越“观光客”视角,真正想要理解我们脚下这颗星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角。

评分

这本画册简直是视觉的饕餮盛宴!每一次翻阅,都像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摄影大师进行了一场说走就走的环球旅行。那些捕捉到的光影细节,那种对自然界宏大叙事的精准拿捏,让人不禁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帧画面背后的故事。我尤其钟爱它对于极端地貌的呈现,无论是极地冰川的冷峻肃穆,还是沙漠腹地那如同外星球般的荒凉与壮阔,都被镜头赋予了一种近乎神性的美感。色彩的运用极其考究,饱和度与对比度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自然环境的真实质感,又提升了画面的艺术张力。它不是简单的风景照片堆砌,而是真正做到了“以影像为媒介,传达地理的灵魂”。书本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用心,纸张的厚度和光泽感完美衬托了图片的精妙之处,即便是最细微的纹理也能清晰可见。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偶尔拿出来翻阅,又能瞬间将我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重新沉浸到地球脉搏的跳动之中。它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我已经开始计划下一次探险的目的地了。

评分

很喜欢的书,这次活动买了那么多书,什么时候看完啊

评分

很好,很不错,东西便宜,送货快~

评分

书中体现了不管是飞机,登高山,趴冰川,潜海底,入洞穴,创戈壁,转丛林,把中国各个隐藏的极致之地都拍出来了,每一张照片看着都让人震撼。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生态图片,绝对让人视觉盛宴。

评分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系列的拳头产品,从南到北,从冷到热,颜色艳丽,景致鲜明,呈现出地区的极致特色。

评分

终于等到最优惠的价钱买的,好美的风景图片。

评分

书是好书,很精美,价格也是不低,还在京东有优惠。

评分

包装很精致 内容很丰富 祖国的大好河山 值得收藏

评分

美丽的照片,看完就想即刻出发。

评分

包装不错,是正品,物流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