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无可取代的人生故事用一分钟,为一个陌生人拍张照,记录世间的无数相遇人文摄影师林帝浣新作品,10多年的行走与摄影、21篇旅行随笔、100余幅精彩照片,领你看见世界,看到自己。
海报: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在拍照,每天都有海量的照片被产生和被遗忘,却少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拍照?应该拍什么样的照片?
拍照,能让你看到真正的自己。
要拍有情感温度的照片——人文旅游摄影师、专栏作家林帝浣避开那些热门的旅游景点,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深入大地旅行,为每一个有故事的陌生人拍照,每张照片背后都散发着情感的温度。
拍照是为了看到真正的自己——在每一个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刻,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在人与人之间流动,通过他人的人生故事,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看到真正的自己。
著名人文摄影师、旅行作家林帝浣十多年的行走与摄影,沉淀成21篇旅行随笔和100余幅精彩摄影,告诉我们如何“给你拍张照”。
作者简介
林帝浣,广东湛江人,1975年出生,中山大学教师,人文旅行摄影师,专栏作家,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CFP)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报》2012摄影影响力年度人物,蚂蜂窝旅行网2013年度旅行摄影家。著有《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广州经典游》《遇见·新疆》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 你好,陌生人 1
缘起 ┊ 3
我们为什么拍照 4
爱与梦旅行 8
对不起,我想搭个讪 14
掌心里的 鱼 22
旅途 ┊ 26
在路上,那一秒 我们遇见 27
大理 | 无关风月 38
巍山 | 相遇 即重逢 44
喜洲 | 你的天涯,我的海角 50
湘西 | 为了告别的 旅行 58
川西 | 世界这么大,我想慢慢看 72
乡村 ┊ 81
湛江 | 回不去的故乡 82
贵州威宁 | 草海梦飞扬 90
漳州 | 老简的茶园 97
清明艾 | 家的味道 102
城市 ┊ 107
广州 | 在自己的城市 旅行 108
绍兴 | 乡愁是一碗红酒 120
重庆 | 山城旧梦十八梯 130
藏行 ┊ 140
林芝 | 烟雨三月醉桃花 141
青藏铁路 | 55 小时的火车旅行 149
拉萨往西 | 只为与你相逢 159
山水 ┊ 175
黄山 | 幸有我来山未孤 176
新安江 | 一梦到 徽州 18
精彩书摘
我们为什么拍照
每个人都在拍照,单反或手机,微博或朋友圈,每天都有海量的照片在被产生和被遗忘。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拍照呢?
从有念头买一部相机开始,经过艰苦的各种评测比较,问过许多行家,选机型,选镜头,一番折腾之后,相机终于到手。然而你会发现,你所面临的摄影问题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新鲜劲头过去之后,很快会把相机束之高阁。另一些继续希望精修摄影技术的,则会慢慢产生困惑,拍出来的照片没多少人看,身边也缺乏真正喜爱痴迷的人,不知道怎样拍才是正确的,怎样的照片才算是好照片。
照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拍照?
对大多数人来说,拍拍家人,拍拍正在成长的孩子,拍拍准备吃的食物,拍拍上班路上正在开花的树,拍拍旅行中与景区招牌的合照,只是记录生活中一些好的瞬间,并不太在意拍摄技术什么的。这种态度相当正确,因为摄影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记录真实。
在战争片里,战士贴身口袋里那张家人或爱人的照片,是最珍贵的物品;钱包里的那张合照,也会是你看得最多的照片。这样的照片,其价值已经不再是拍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人生信仰、信念的一部分。
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拍摄,比拍些不知所云展示摄影技巧的照片,会有意义得多,因为这是你生活的记录,人生回忆最直接的载体。
如果你不满足于此,希望在摄影上再进一步,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开始困扰你。
玩摄影的人很多,都渴望得到专业的认同,各类官方和非官方的机构也热衷于办无数比赛和展览,人们也趋之若鹜。
能拿大奖的人还是少数,但中国还有遍地开花的摄影节和网上的无数摄影论坛、微博,可以展示作品,寂寞的玩摄影的人开始自动抱团,形成无数小圈子,拍的作品互相赞扬一番,约定地方喝酒聚会。
然而这一切,其实都和摄影本身无关了。
把摄影玩成艺术的人,通常会忽略一点:照片和艺术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传播性。一张好的照片,如果不是被广泛传播,那么它的价值是相当低的;但如果没有迎合比赛的所谓艺术性,未能拿得大奖,又不能被传播,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对此,我能做出的判断是,从心出发。
能坚持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不要动摇,对于摄影来说,最难。
对于一个摄影者而言,一张照片或者一组照片红起来,并不能证明你是一个好摄影师。
独自跋涉的足迹,艰苦落寞的思考,才是你最好的作品。
对于摄影同好者的意见,你可以听取并思考,但核心的坚持,一定不要动摇。
当你彻底忘记了评委和高手的存在,他们才会开始关注你。
这是我对拍照这回事的看法。
掌心里的鱼
这是一张在家乡湛江海边拍摄的照片。
拍摄的时候,天还没亮。很早就起了床,带着相机去了海边,打算拍拍日出和劳作的渔民。
渔网正在慢慢朝岸上收拢,网里惊慌失措的小鱼乱蹿乱跳,很多冲到了沙滩上,我捡起其中一条,然后拍摄了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的风格,可能受到了寇德卡拍摄“布拉格之春”时举起手表的照片的启发,还有一位我不记得名字的法国女摄影师拍摄的沙滩上的一排小鱼,可能还有日本某些唯美摄影的影响。
这照片在技术上是失败的,只带着50mm1。8的镜头,当时光线极暗,我只能用最大的ISO,开最大的光圈,左手举着鱼,右手单手按快门。虽然竭力保持稳定,这张照片还是有一点虚。由于光圈太大的缘故,远处的渔船、渔民和海面糊成了一片,完全看不清细节。
然而,这些都不能掩饰我对这张照片的喜爱。
图中的小鱼,在我们家乡叫“巴浪”,是海里最常见、最普通的小鱼,肉很少,味道也说不上很鲜美,通常只能用来煮点鱼汤喝喝。时至今日,这鱼在家乡市场上也只能卖到一两块钱一斤,比青菜还要便宜,因此经常会被做成腌鱼,到实在没有菜的时候下饭用。
我妈的腌鱼手艺不好,经常腌得极咸,导致我小时候非常讨厌吃腌鱼,直到离开家乡很多年之后,才开始慢慢疯狂迷恋腌鱼的味道,尽管这是一种既咸又有很多亚硝酸盐的不健康食品。
为了工作和生存,现在每年回家乡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都只是匆匆的两三天。父母已经渐渐年迈,可是他们不习惯广州的生活,广州没有新鲜的海鱼,也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于是他们还是留在家乡的海边。
每次回家,时间再短,我都会抽时间去海边一次。我当然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菜,我会拿一个小网兜去海边,等渔网快收起的时候,趁渔民没留意,捡些巴浪之类的小鱼小虾,还得提防渔民发现时的追骂。不过这个不用太担心,因为我有很多捡鱼的同伙,要做的是抢在他们之前捡到。
我当然也记得,当年父亲为了支付我上大学的学费,在工作之外,挖了一个鱼塘养鱼,每年我寒暑假回家,都要帮忙去市场卖鱼杀鱼,至今我的杀鱼手法还是非常专业的。也因此,我大学毕业之前,除了湛江和广州,什么地方都没去过。
毕业很多年之后,我爸对我说,当年他为了我的大学学费,愁掉了一半的头发。
很多年之后,我发现我无力改变我爸节省的习惯,也无力改变我妈的啰唆。但他们慢慢老了。
看到这张照片,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拍摄的心情是很惆怅和茫然若失的,里面或许有忧伤,有内疚,有失落,有不安。离开家乡很久之后,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故乡和在故乡的父母。
就像掌心里这条还在跳动的叫巴浪的小鱼,离开了家乡的海,遍体鳞伤,越挣扎越无力,而且,就算让它再回到海里,也没法再活了。
我向来不太在意别人对我摄影技术的批评,只在意观众能否感受到我希望传达的情绪和感受。所以,我从来不渴望能得到专业评论界的什么认可,从此可以成名成家。
技术从来都不是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拍照者的情感投射、对生活的感受,能够通过摄影语言准确传递,往往比技术难很多倍。
因此,我更喜欢通过网络,让不拍照不懂摄影的人们看到,并知道他们看完照片之后的感受,这些是我不断行走不断拍摄的一个动力。
我后来做了一个名叫《直到世界尽头》的专辑,把这张照片作为第一张,或许是因为我觉得,不管世界尽头在哪里,心的尽头在故乡的那片海边。
大理|无关风月
传说中的大理,是许多人向往的理想旅游目的地:风花雪月段王爷,五朵金花蝴蝶泉,无不风流浪漫。可惜网上已有无数风花雪月顿悟人生意义的小清新游记,攻略写得具体到了每家咖啡馆每种奶茶的口感和性价比,跟着别人的旅行经验去旅行,其实挺没劲的。
看着攻略去大理,充满预期地在古城街头艳遇一位威武雄壮的白族汉子或波西米亚长裙银镯文艺女,成了许多人在大理旅行的最佳憧憬。或许,董小姐还能递给你一根兰州,管你有没有草原。
因此,好多年没再去大理。
十年前去大理的时候,和现在其实差不多。记得那时古城门口就有人打扮成悟空和八戒,招徕游客拍照。
十年后再去,悟空和八戒还站在原来的城门下,腰背都有些佝偻了,不知是否还是原来的人在演。
进了大理古城,因为没有做攻略,想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去,就在小旅馆的藤椅上坐着,窗外有些蜂蝇在逆光飞舞。我看着它们呆坐了一下午,想不出什么头绪。
傍晚,灵骢说,来我这儿坐坐吧。
灵骢是大理一个小有名气的人像摄影师,照片拍得夺人眼球,之前交流甚少。后来听说,他原是京城金融界一风云人物,后来躲到了大理。
灵骢说,他回不去北京了,空气受不了。
后来又认识了一些常住大理的租客们,有开着书店却老是哭喊书店已死的阿德老师,有经营夜宵店的不去吃会死的美食写手许崧老师,还有整天暂停营业出去玩的客栈老板等等,操着各地的方言,都是英雄莫问出处的慵懒赖皮范儿。
他们好闲,不知道怎么赚到钱的,但似乎也都不怎么缺钱。
突然领悟到,所谓的大理生活,首先就是要不怎么缺钱。
灵骢开了一家咖啡馆,没招牌,门关着,总体来说就是不太乐意接待客人,当然有客人硬要进来,生意也不得不做一下这样子。
遇见土豪,我心情忐忑。土豪给我看了一些他的摄影作品,让我提提意见。我是个厚道人,于是就很认真地提了一些建议。
灵骢说,你说得很有道理!然后他就有事出去了,我很担心是不是我太实诚,得罪了他,继续很忐忑地坐在他的咖啡馆里,喝着不知道多少钱一杯的咖啡。
后来他回来了,请我去吃饭,点的菜都是大理比较贵的菜,还请我喝比较贵的啤酒。我才知道他并没有生气,心头悄悄放下一块大石。
坐在灵骢的咖啡馆里,半天没有一个客人,于是无聊地拍灵骢家的狗。
该大白狗很喜欢哼哼,所以名字叫哼哼。它总是很懒地趴在门口看游客,路过的女游客看到了,常常会尖叫和用手机拍照,大抵是因为哼哼长得很帅又拽拽的样子吧。
后来有两个漂亮姑娘进来了,是冲着哼哼进来的,喝了两杯咖啡。不知道怎么聊起来了,她们来自洛阳,打算去丽江泡吧。
她们说,你跟我们一起去丽江吧,我们最喜欢拿着相机会拍照的人了,多给我们拍拍漂亮照片。
我说,对不起……我刚刚开始学的,一点也不懂拍照,相机是借的,镜头也是借的,祝你们在丽江玩得开心。
灵骢的咖啡馆在人民路的下半段,整个大理古城,这里算是最有自由浪漫范儿的地段了。
每到夜晚,很多年轻人会摆起小摊,赚些旅行的路费,也有各种卖艺卖唱的。
有个姑娘在手臂上喷了一句藏文,然后很担心地问回去多久才洗得掉。
一个穿着旧西装的老头举着棍子静静地坐着,棍子上挂着几串白兰花。大街上跳肚皮舞卖艺的被围观得最多,几个唱摇滚的年轻人见到有女观众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路边还有许多卖荷花的小摊子上飞满了蜜蜂。
到得深夜,人渐少,灯渐暗。沉闷地坐在深夜的小咖啡馆发呆,偶尔空荡的石板路上会有一两个夜归人过身,昏黄的路灯拉着细长的人影,伴随着嘚嘚的脚步声走远。街上还有两个矮个子秃头的老外,在烧烤摊的烟火中,举着一罐啤酒踢足球练脚法。
看着飞舞的蚊蝇发呆,看着石板路上的灯影发呆,看着风中轻拂的树梢发呆,在乡村中巴扑面送来的夏天的风里发呆,在深夜街头对着月影发呆,这样的发呆其实可以无处不在,为何是在大理?
一个人的旅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地,走到哪儿算哪儿,偶然遇到一棵被风吹动的树,就停下来好好看看它,或许也就够了。
那些漂泊在古城人民路上的过客,或许就是我们灵魂的另一面吧。
孤单地在人民路的深夜逗留了很久,再拖着路灯的影子独自走回旅馆,心里反反复复都是一首歌:“路灯高,路灯亮,路灯底下走两趟;影子短,影子长,影子和我捉迷藏……”
这是一首很生僻很遥远的童谣,或许除了我自己,已经没有什么人会唱了。
我的大理,无关风月。
……
前言/序言
你好,陌生人
旅行中,那些美丽的风景已经被渐渐淡忘,那些路上偶遇的人,说过什么样的话,有过怎样的微笑,也已经逐渐模糊了。
我们的相遇,不过短短一两分钟,甚至只有几秒,我们甚至有时连话都没说一句。
在你的记忆里我很快会销声匿迹,不会留下任何印象,绝对不会再想起,我对你也是同样。
我对你的人生故事一无所知,不清楚你的欢喜忧愁,以后也不可能知道,你对我也是同样。
所以,我想给你拍张照。
在很久很久以后,我偶然翻起了你的照片,会突然想起与你的曾经相遇。
那时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那时的你,也不会是现在的你。
然而那时的你和那时的我,曾经相遇在被凝固的那个瞬间。
照片可以使时光变慢,可以使时光加速,甚至使时光暂停。
但是,时光却不可倒流。
林帝浣
2015年夏
《光影织梦:定格瞬间的艺术与哲学》 引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沉浸在信息的洪流中,习惯于匆匆一瞥,却忽略了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美好。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表达情感、捕捉瞬间的强大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放慢脚步、深入观察世界的可能。它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更是一场关于光影、构图、情感与故事的对话。《光影织梦:定格瞬间的艺术与哲学》并非一本简单教导相机操作的说明书,也非流水账式的摄影作品集。它是一次深刻的探索,试图揭示摄影背后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如何通过镜头,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那些触动心灵的影像。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摄影的广阔领域,从最基础的光线运用,到复杂的情感表达,从构图的黄金法则,到照片背后的故事叙述,层层深入。我们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摄影流派,而是致力于展现摄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无限可能。无论你是刚刚接触摄影的新手,还是有一定经验的爱好者,抑或是对影像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 第一章:光影的语言——视觉的基石 光线,是摄影的灵魂。没有光,就没有影像。本章将深入探讨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介绍曝光与亮度,更重要的是理解不同光源的特性及其对画面情绪的影响。我们将解析自然光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变化,如清晨的柔和、午后的硬朗、黄昏的温暖,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氛围。人造光源,如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它们的特性又会如何改变被摄对象的质感与立体感? 我们将深入理解“光质”的概念,区分硬光与软光,以及它们分别适合表现的主题。硬光带来的强烈对比与戏剧性,软光带来的细腻柔和与宁静。读者将学会如何利用光线的方向——顺光、侧光、逆光、顶光——来突出主体、创造轮廓、引导视线,甚至是营造神秘感或梦幻感。逆光下的轮廓光,如何让普通场景变得充满诗意?侧光如何雕刻出被摄对象丰富的纹理与立体感?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色彩与光线的关系。色温的变化如何影响画面的色彩倾向,从冷色调的冷静到暖色调的温馨。理解色彩如何在光线下呈现出微妙的变化,以及如何利用色彩的搭配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光线,更要主动地去“阅读”光线,理解它,运用它,让它成为我们表达情感的有力工具。 第二章:构图的韵律——画面的灵魂 构图,是摄影师的思想与智慧在画面中的呈现。它决定了观众的视线将在画面中如何流动,以及他们将如何解读照片所传达的信息。本章将打破死板的构图法则,将其视为一种引导而非束缚。我们将从经典的“三分法”、“黄金分割”等基本原则入手,讲解它们为何能够产生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 但真正的构图艺术,在于打破常规,创造惊喜。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引导线,将观众的视线自然地引入画面中心,或是引导至故事的关键点。线条的语言——垂直线的稳定,水平线的宁静,斜线的动感,曲线的柔美,这些线条如何通过构图被赋予更深层的含义? 负空间的运用,是提升画面意境的关键。留白并非浪费,而是为画面注入呼吸感与想象空间。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负空间来突出主体,营造宁静、空灵的氛围,或是暗示广阔的天地。对称与平衡,并非总是追求完美的对称,有时是对称的打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张力。 透视的运用,如何让二维的平面照片产生三维的空间感?景深的变化,如何分离主体与背景,突出焦点,或是营造虚实相生的效果?景深的大小,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更是情感表达的手段。浅景深让被摄对象跃然纸上,背景的虚化如同梦境;深景深则将主体置于广阔的环境中,交代故事的背景。 本章将鼓励读者打破思维定势,尝试不同的视角——仰视、俯视、平视,以及平淡视角下的不凡。观察事物的细节,发现隐藏在日常中的独特视角。构图,是眼睛与心灵的对话,是摄影师对世界独特理解的视觉化表达。 第三章:情感的涟漪——心灵的触动 摄影的最终目的,往往在于触动观者的内心,引发共鸣。本章将聚焦于摄影的情感表达,探讨如何超越单纯的记录,去捕捉和传达深层的情感。我们将分析不同情绪在画面中的体现,如喜悦的明亮色彩与张扬的线条,悲伤的暗淡色调与沉寂的构图,愤怒的强烈对比与冲击力。 如何通过人物的表情、姿态、眼神来传达复杂的情感?一个细微的表情,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人像摄影的魅力,在于捕捉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我们将探讨如何与被摄者建立连接,创造信任,从而引导出他们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 场景的氛围,同样是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一场景,在不同的光线、构图、色彩下,可以传达截然不同的情绪。一个荒凉的街角,可以在阴雨天传递孤独,在阳光下则可能充满希望。我们如何通过对场景的理解和选择,来强化画面的情感张力? 抽象的元素,如线条、色彩、形状,也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情感。一抹鲜艳的红色,可以象征激情;一条蜿蜒的曲线,可以暗示生命的过程。摄影的抽象化,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叙事性,是提升照片情感深度的重要维度。一张照片,能否讲述一个故事?能否引发观者的联想,让他们去思考、去感受?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细节的捕捉,瞬间的选择,来构建照片的故事性,让观者仿佛置身其中,体验摄影师所要传达的情感。 第四章:瞬间的永恒——时间的雕塑 时间,是摄影最核心的元素之一。摄影,就是将流动的、不可复制的时间定格在二维平面上。本章将探讨如何捕捉“决定性瞬间”,这个由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偶然的巧合,更是一种摄影师敏锐观察力与预判能力的结晶。 什么是决定性瞬间?它是事物最具有表现力、最能揭示其本质的时刻。它可能是人物情感爆发的顶点,是动作进行到最精彩的节点,是事物发展到最具有戏剧性意义的转折点。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长期的观察与积累,去培养对这些瞬间的敏感度,并在合适的时机按下快门。 动与静的对比,是时间在画面中的一种表现。凝固的瞬间,如何展现出运动的张力?高速快门捕捉的瞬间,如同时间被冻结;慢速快门产生的模糊,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运动的痕迹。 序列的意义,将多个瞬间组合在一起,可以讲述更完整的故事,展现时间的连续性。一本摄影集,就是一个时间的长河,将不同的瞬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叙事。 时间的痕迹,我们如何在画面中捕捉岁月的印记?老物件的纹理,建筑的风化,人物脸上的皱纹,它们都在讲述着时间的故事。这些痕迹,为照片注入了历史感与厚重感。 摄影,是将短暂的瞬间转化为永恒的艺术。通过对时间的理解与捕捉,我们得以对抗遗忘,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珍贵的情感,在光影的雕刻下,得以流传。 第五章:摄影的哲学——世界的观看 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种哲学。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摄影的哲学意义。 真实与虚构,摄影是否总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还是摄影师通过选择、构图、后期,已经在主观上介入了现实?“摄影即真实”的命题,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如何理解照片中的“真实”,以及摄影师的“观看”视角所带来的主观性? 身份与认同,摄影如何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也帮助他人认识我们?自拍、肖像,我们如何通过影像来构建和表达自己的身份?社会身份、文化身份,摄影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记忆与遗忘,摄影是对抗遗忘的有力武器。我们通过照片来记录生活,构建个人记忆,也参与集体记忆的塑造。但同时,照片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蒙尘,甚至被遗忘。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去“观看”与“记录”? 伦理与责任,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尤其是在拍摄人物、敏感事件时,我们应如何平衡记录的冲动与被拍摄者的权益? 美与丑的界限,摄影是否能够将“丑”的事物转化为“美”?或者说,摄影是否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美丑的定义?日常中的平凡,在摄影师的眼中,是否能焕发不一样的光彩? “观看”即创造,摄影师的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一次对世界的选择与创造。他/她选择看到什么,选择如何呈现,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创造性。我们学习摄影,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更是学习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一种理解世界、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结语:用镜头编织你自己的故事 《光影织梦:定格瞬间的艺术与哲学》并非终点,而是一段旅程的起点。它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思考,希望能够点燃你心中对摄影的热情,引导你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镜头去创造。 摄影,就像是一种与时间、与空间、与人、与自我的对话。它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去观察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未曾触及的情感,去思考那些深藏的哲理。 愿本书能够成为你手中那支最忠实的画笔,引导你用光影编织出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去记录,去表达,去分享,去发现,摄影的无限可能,正等待着你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