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

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全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纪实
  • 中国
  • 旅行
  • 文化
  • 马克·吕布
  • 风光
  • 人文
  • 纪录片
  • 影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81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0366
品牌:ZITO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更多精彩图书请点击:

编辑推荐

  ◎【当代摄影界硕果仅存"大师"】--如果一个火星人想要了解人类,那么只用给他看两个人的照片--*是布列松,第二个是马克·吕布。

  ◎【见证中国20年的发展与变迁】--文字会说谎,但是照片却不会。这本画册里,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正发生的巨大变迁,拥有强烈的时代感、怀旧感。

  ◎【200张珍贵照片,收藏23年首度公开】--马克·吕布的学生,著名摄影家肖全珍藏23年的马克·吕布照片,绝大部分照片是首次公开出版。

  ◎【看大师照片,学摄影本质】--你和马克·吕布拥有相同的镜头,只是工作方法不同,打开这本书,学习大师的工作方法,成为一个更懂摄影、更会拍照的人。

  ◎【拍照是为了深刻地品味生活】--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摄影师他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而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拿起相机,那么世界就变了一种存在方式。

  ◎【雅昌承印绝对精品】--本书由国内印刷巨匠雅昌文化集团调图、承印,装帧品质上乘,印刷水准堪比欧美。


内容简介

  【献给一位80 岁还在拍照的人,我亲身感受到了一个有责任感,对一切充满希望的摄影师是如何面对生活的。他让人尊敬,却难以效仿。】


  人的记忆会慢慢消退,而年迈的马克-吕布会越来越快地淡出大家的视野。拿什么来永远地记住马克?如何做,我们才会不遗忘这位影像巨人的音容笑貌?用一本书,记录20多年里两个摄影人之间这段"走心"的忘年交,或许是个很好的选择。于是,我们出版了今天这本影像回忆录。

  "摄影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本身不断变化之时。"对于自己曾经说过的这句话,马克o吕布身体力行,当他预感到中国即将发生一场巨变时,他丝毫没有吝啬自己天才的镜头。在西方世界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的时候,马克冷静、客观而饱含善意和趣味的纪实作品,让无数西方人看到了真实的中国面孔,消解了许多误解与隔阂。

  这部作品记录了这位伟大的法国摄影师对中国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可,记录了这个国家的沧桑变化,还记录了摄影家肖全对马克o吕布父与子般的师生情谊。


作者简介

  肖全, 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曾任深圳《街道》杂志摄影记者,被称为"中国*好的人像摄影师"。

  1980年代中期,肖全开始拍摄"中国文艺精英"系列人物肖像,1991年出版了自己为三毛拍摄的肖像专集《天堂之鸟》,1992年在瑞士举办个展,1993年在法国参加摄影联展, 2000年出版摄影集《我镜头下的美丽女人》。

  1997年出版的大型人物肖像摄影画册《我们这一代》,这本画册几乎囊括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今天的文艺界,叱咤风云的各个名人,包括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何训田、谭盾、北岛、王安忆、史铁生、陈村、崔健等。为了拍摄"艺术人物"这个系列,肖全走南闯北,耗费了将近10年时间,整个项目才宣告完成。肖全也因此有了"中国*好的人像摄影师"的美誉。


精彩书评

  ◎我们要感谢这个来自西方的摄影师,是他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持续地对中国进行报道,向世界展示中国。--肖全

  ◎如果一个从火星上下来的人,或者一个从公元3 世纪来的人问我, 20 世纪的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我会给他看布勒松的照片。如果他又问,那接下来呢?我会给他看马克o吕布的照片。--法兰克o霍瓦

  ◎摄影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本身不断变化之时。--马克o吕布

  ◎如果我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欣赏力,那我的照片也会随之暗淡,因为拍照就是去深刻地品味人生,品味每个百分之一秒的瞬间。--马克o吕布


目录

序 马克和肖全 _ 010

广州 1993——你知道马克·吕布吗? _ 016

深圳 1994——如果在餐厅里碰上了邓小平 _ 050

上海 1995——弄堂里的戏 _ 084

北京 1996——她让我重新出发 _ 120

巴黎 2009——13年后的重逢 _ 144

上海 2010——一个80岁还在拍照的男人 _ 204

巴黎 2013——再见,埃菲尔铁塔! _ 228


精彩书摘

  马克·吕布和肖全

  马克·吕布是一位足迹遍布地球的漫游家,他热爱中国,在他超越半世纪的摄影生涯中,访问中国竟然多达22次。马克·吕布说他喜欢中国人,尤其喜欢中国的摄影师。

  他去过世界上那么多的地方,中国却是唯一一个让他与几个当地摄影师建立了长久友谊的国家,尽管有语言上的障碍-大多数中国摄影师都不会外语,而马克本人也从未学过汉语。因此会英语的肖全就成为了他在中国真正的助手。确实,除了在法国, 马克并没有其他的助手。这种关系也使得肖全刻画马克的这份见证显得特别慷慨、卓越和珍贵。"慷慨", 是因为肖全提供了他们师徒俩一起工作时的大量视觉记录和丰富的叙事感想。"卓越", 是源于他对一位世界级纪实大师的成功描绘,这些肖像呈现出罕见的贴心和亲近。"珍贵",是因为这些记录了马克·吕布在中国的行程和身影的照片,是如此地难得、动人,尤其是当处于职业生涯黄昏期的马克·吕布决定将自己所有影像作品的底片和档案资料全部捐献给世界上收藏亚洲艺术品非常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巴黎吉美博物馆之后。

  我们看到70 岁的马克·吕布身形矫健、灵活敏锐、幽默调皮,他会在上海弄堂里和一帮穿黑皮夹克的小孩子持(玩具)枪对峙,在深圳跟推销美女海报的报贩子开玩笑。我们看到一个两手举起相机来竖拍的"独眼巨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表演徕卡相机拉风筝的神奇魔术。我们还看到一双面对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不断观察、思考的贪婪的眼睛。我们也看到了摄影大师对着镜子剃胡须的私密镜头……这种难以想象的亲密感只能来自三四年日夜相守、一起共度的时光!马克非常喜欢肖全抓拍他的那些工作时表情自然的照片,在他已出版的图书画册里,经常使用肖全为他拍摄的照片作为官方肖像。而每一次,马克都会不厌其烦地征得肖全的同意与授权,并叮嘱出版社在照片旁边署上肖全的名字-尽管这位法国摄影大师总是难以将肖全名字的正确汉语发音念对。

  马克和肖全亦师亦友,那么这种关系究竟从何而来呢? 1923 年6 月24 日,马克出生在里昂的一个资产阶级大家庭,是七个孩子中的老五,生性沉默寡言,16 岁时父亲的突然离世对他打击颇大。这位父亲在把自己参加一战和全球巡游时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柯达袖珍型相机(Vest-Pocket Kodak)送给马克时,对马克说了一句影响了他一生的话:"你不善言辞,那么你要学会观察。"父亲的身影,马克不久后得以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身上重拾。从1953 年起,布勒松仿佛承袭了马克父亲的角色,不停地教训他。布勒松常常写信给马克,那些教导不仅仅关于摄影,还延伸到文学和艺术,乃至人生的经验。马克曾经给我看过一本小小的破旧的口袋词典,它看起来就像一本翻烂了的古老祈祷书,当时他对我说:"这是布勒松送给我的,为了让我查阅字词的精确含义。不管去哪儿,每次旅行,我都把它带在身边。"在肖全与马克·吕布的关系中,也可以发现这种慷慨的传承,无论摄影的专业技艺,到人群中冒险的生存秘诀,还是沟通的艺术,马克都不吝与肖全分享。

  马克·吕布对于东方的迷恋源于他父亲的日记。马克的父亲年轻时就开始了环游世界的旅程,在柬埔寨时还差一点丧生于瘟疫。马克的二哥让·吕布(生于1919 年)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让·吕布曾向布勒松的妹妹求婚,是他鼓励马克把他照片带给布勒松看的。让随后娶了一位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家庭的女子,即克里希纳·吕布,她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孙的侄女。而布勒松的首任妻子则是印尼爪哇的一位舞蹈家,这些背景解释了为何马克能在印度待了一整年,并于1957 年在中国停留四个月之后去了印尼。

  1953 年,马克·吕布凭借作品《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赢得了进入玛格南图片社的资格,这也成为他的首幅代表作。在这之前,布勒松曾赞赏马克富有几何感的眼光,他半开玩笑地把马克的徕卡相机取景器换成了一个视野上下颠倒的取景器,并对马克说:"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学会构图。"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马克不仅没有摔下来,还幸运地拍到了一张好照片。这张照片一带回玛格南的办公室,罗伯特·卡帕就敏锐地预估出了它的商业价值,并把它卖给了LIFE 画报。这张照片是马克的成名之作,它带来的可观收益成为马克进入玛格南的入场券。当马克·吕布跟肖全说起提高他英语水准的好办法是找个讲英语的女朋友时,我不禁想起当年罗伯特·卡帕也曾对马克说过类似的话:"去伦敦吧,去征服那些英国小妞儿,然后学学英文。"同年,卡帕在越南不幸身亡,遗憾和悲痛长久地萦绕在马克心中。如果布勒松对他而言是父亲,那么卡帕就是一位真正的兄长。

  卡帕还在的时候,一直鼓励马克去看世界。于是马克在1955 年开启了独自旅行的漫长征程。他开着一辆从乔治·罗杰(玛格南图片社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手里买下的二手路虎越野车,跨越了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1956 年,马克在印度停留了一年,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住在嫂子克里希纳·吕布的娘家,这让他有机会接触、结识印度的艺术家,像印度古典音乐大师拉维·香卡、印度电影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等。在法国驻印度和尼泊尔大使、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朋友斯坦尼斯拉斯·奥斯特罗鲁格伯爵的帮助下,马克得以在加德满都拍摄尼泊尔国王的加冕典礼。1956 年11 月,在奥斯特罗鲁格伯爵的帮助下,他获准为到访印度的中国国家总理周恩来近距离拍照。马克还告诉我,正是奥斯特罗鲁格伯爵帮助他拿到了周总理特批的中国签证。

  1957 年1 月1 日,马克·吕布从香港海关步入罗湖口岸。彼时,"百花齐放"运动正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时距离肖全出生还有两年。多年之后,马克在讲述他的壮举时仍带着骄傲的神情:"我的两个哥哥都是产业领航者,一位是斯伦贝谢石油公司的老板,另一位是达能集团的老板。他们已经习惯于对他们的朋友说我不干什么正经事。有一天,我告诉他们,上周我与毛泽东一起吃晚餐,他们不相信,直到我给他们看了我拍摄毛的照片!"

  1965 年马克再来中国时已经是"文革"前夕,他在北京拍下《琉璃厂古玩店的窗户》那幅再次载入摄影史的作品时,肖全才6 岁。当马克1971 年第三次来访,抓拍到周恩来竖起两根手指做V 状的肖像时,肖全还在读小学三年级。从1980 年起,马克·吕布几乎每年都来中国,捕捉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而当时肖全正在北京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兵役。当马克·吕布脖子上挂着两三台徕卡相机漫步街头猎取影像时,20 岁出头的肖全花了180 元人民币给自己买了首台相机-Seagull 海鸥205。1980 年Arthaud 出版了马克的第二本中国影像画册《中国快照》,在前言中他写道:"我是摄影师,而不是汉学家。我在中国走啊走,看啊看,拍了不少照片。我还喝了很多茶,听了很多当时官方冗长的报告……所到之处我看到并喜爱这些美丽的面孔、工具上的陈年铜绿、浩瀚又有些奇特的景观,到处都有一种尊严,取代了上世纪几乎整个民族的耻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摄影》杂志的主编李媚发表了马克拍摄中国的二十幅作品,首次让中国摄影师认识了这位对中国情有独钟的法国摄影师。当时文章的标题叫作《我们离马克·吕布的纪实摄影还有多远》。肖全辞掉工作后就在李媚的杂志开始了他的摄影工作。当肖全1993 年在广州终于遇见马克·吕布时,他已经拍到了台湾作家三毛去世前的肖像,并在成都开始收集一系列他的哥们儿-诗人、画家、作家、电影导演、作曲家、摄影师和歌手等的肖像。 1996 年出版的《我们这一代》在中国摄影界是前所未有的一本文艺肖像影集,肖全自然抓拍的手法和他动人的文字,理所当然地使这本摄影画册成了畅销书。 1994 年的一个晚上,在深圳晶都酒店的房间里,肖全在不知不觉中举办了在中国的首次个大师见面会。他招来了杨延康、吴家林、张新民、韩磊等几位年轻摄影师,他们围绕在马克·吕布的床边,一个个拿出自己的作品给这位满头白发、戴着厚厚大眼镜的玛格南图片社大师审看。当时马克71 岁,肖全和那些年轻的摄影师们都是三十多岁。

  马克·吕布在中国的声誉随着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与日俱增。 1996 年马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马克·吕布中国四十年"摄影展,肖全见证了展览的开幕盛况。2001 年首届平遥摄影节,成百上千的中国摄影师对着马克·吕布按动快门,马克几乎被淹没在人群中,只有通过他的一头银发能够找到他。他为人亲善,幽默风趣,赢得了大批中国摄影师的好感。更加轰动的是2010 年在上海美术馆马克·吕布回顾展"直觉的瞬间"开幕式上,马克·吕布发表演讲时,现场气氛异常火热,影迷的拥挤险些酿成一场骚乱。

  正是在上海这期间,我亲眼见证了马克与肖全之间的交情,以及大师对他曾经的助手的关爱。马克在上海的一星期,肖全几乎每天都来看马克。从开幕前布展,到陪伴马克出门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取景;从上海大厦屋顶上我们安静地等待马克在微雨中拍摄,到豫园里我们耐心地陪马克寻找他的"小白兔",肖全和我一直待在马克的身边。在世博园区还没装修好的法国馆工地上,我们一起心痛,忧伤,因为在零下二度的严寒中,87 岁的马克用颤抖的双手紧握相机坚持奋力拍摄他喜爱的建筑工人。我们不知,沿着他冻红的鼻子,一滴一滴落下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我深刻的发现还是马克·吕布和肖全的共同点。他们俩都擅长肖像,因为他们关注的首先是人本身。尽管已经出版过两本经典的风光摄影集《黄山》和《吴哥》,但马克一生的工作主要还是围绕着人,从1953 年的铁塔油漆工,一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工地的工人。而肖全拿手的摄影题材一直是人物肖像。在马克和肖全这两个光影诗人的镜头下,共同的主题是美,而不是暴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分享中国女星巩俐的美,也分享他们对旅行的热爱。他们都总是要离开住惯的地方,出门去看世界,"以一双明确的、充满亲情的眼睛来看这世界。通过对细节的不断感知和放大,平静地渴望自己的影像所表达的是人类之间的相似,而不是差异;是理解,而非判断;是再现一个姿态、一幅风景,或者一张脸的记忆。"(引文摘自帕特里克·罗杰(Patrick Roegiers)《多眼》,La Manufacture 出版社1992 年版。)

  今天,在马克个人网站(marcriboud.com)的首页,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学生肖全为老师马克拍摄的肖像,这是他们俩坚不可摧的友谊的明证。在马克93 岁生日的前夕,我非常感谢肖全给我这个机会,参与对我们敬爱的老师的致敬,他真的是教会我们"看"的好老师。

  撰文 尚陆


前言/序言


影像的呼吸:时代变迁中的瞬间凝固 本书并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摄影教程,也不是一部详尽的马克·吕布在中国拍摄的作品集。相反,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对话,一次关于观察、关于理解、关于如何在动态的时代洪流中捕捉真实瞬间的思考。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一张照片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无声的叙事,一种对时间、空间和人情世态的深刻体悟。 我们之所以选择“影像的呼吸”作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因为我们希望强调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技术行为,更是一种生命力的感知与传递。马克·吕布,这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人文关怀著称的法国摄影大师,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焕发新生的大地上,留下了大量令人难忘的影像。然而,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他的作品,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维度,去解读他的拍摄理念,去理解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透过镜头与中国社会发生连接的。 本书的开篇,将带你进入一个摄影师的思考空间。我们会探讨马克·吕布的核心美学——“决定性瞬间”。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敏感,一种在杂乱无章中洞察秩序、在平凡生活中发现诗意的能力。他如何辨识那个稍纵即逝却蕴含一切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心境和训练,能让他捕捉到人物的眼神、肢体的语言、环境的氛围,并将其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之中?我们将结合他一贯的拍摄风格,以及他选择中国作为拍摄对象的独特考量,来揭示这一艺术手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应用与发展。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吕布的“中国观”。他的镜头下的中国,并非是单一的、刻板的印象,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命力。他既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也捕捉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片段。从城市的面貌到乡村的风景,从政治集会的场景到街头巷尾的日常,他的影像呈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中国。本书将尝试分析,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西方观察者,他是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以一种尊重的、审慎的态度去理解和记录中国的。他为何会对中国的某些细节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他的影像中是否折射出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一种预判或期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将着重分析马克·吕布在中国拍摄时,如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拍摄人物,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和地理环境中,让环境烘托人物,也让人物赋予环境意义。你会看到,在那些充满东方韵味的建筑、蜿蜒的小巷、或是广阔的田野中,人物的姿态、表情、甚至他们手中的物件,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有机的联系。这种“环境人像”的处理方式,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人物肖像,更是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我们将剖析他如何在构图中平衡人物与环境,如何利用光影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戏剧性,以及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来传递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当然,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力求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阐释摄影师的创作过程。我们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逐一进行解读。分析画面中的人物状态,他们所处的环境,照片的构图和光线运用,以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所传达的意义。例如,一张在街头拍摄的人物肖像,其眼神的深邃、衣着的朴素,与身后鳞次栉比的房屋、穿梭的人群,共同构成了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又如,一张在自然风光中拍摄的人物,其与山水融为一体的姿态,则传递出一种朴素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细致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吕布是如何通过“看得见”的影像,来“看不见”的时代变迁和人文精神。 除了对摄影技巧和作品本身的分析,本书还将触及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和传播媒介的重要性。在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年代,马克·吕布的影像,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独特视角。他的作品,不仅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反过来促使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形象和文化。我们将探讨,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摄影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发生了改变,而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像表达,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关于“观察”。马克·吕布是一位极具耐心和洞察力的观察者。他不是一个急于评判的人,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记录。他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冷静的观察,如何在短暂的瞬间捕捉到最本质的特征?我们将从他的拍摄习惯和作品中,提炼出关于“观察”的哲学。这不仅仅是对摄影师的理解,也是对我们自身如何认识世界的一种启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进行真正的观察,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去理解他人的处境? 本书的文字风格将力求平实而深入,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或晦涩的术语,旨在让更广泛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我们希望,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位伟大的摄影师,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视觉、关于文化、关于时代、关于人性的探索。它鼓励你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 最终,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在你合上书页之后,能够让你对身边的世界产生新的视角,能够让你在看到一张照片时,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景象,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它是一次关于影像的呼吸,也是一次关于生命的体悟。我们期待,它能激发你内心深处的好奇心,让你对摄影、对中国、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温柔的关怀。它不是马克·吕布的全部,却试图打开一扇窗,让你得以窥见他镜头下的世界,以及他在那个世界里所感受到的、所记录下的,那些不曾被轻易言说却又触动人心的真实。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大胆且富有实验性。它没有遵循传统的时间线或者地理游记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更像是一幅精心编排的蒙太奇作品,各种主题、时间和空间似乎在作者的笔下交织、重叠、对话。这种跳跃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把你带到哪种情绪或哪个完全不同的场景。这种破碎感反而构成了一种更宏大、更真实的整体图景——毕竟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不连贯的碎片组成的。对于习惯了简单清晰路线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适应时间,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那种智力上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他乡遇故知”的那种复杂情愫。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穿透表象,触及到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尤其是在描绘那些非正式场合下的互动时。那些与当地人之间短暂而深刻的交集,被他记录得细腻入微,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无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旅行”的意义——它绝非逃避现实,而更像是一种深入现实的探寻。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闻到了那些异域的香料味,感受到了那种陌生文化中蕴含的巨大包容性与韧劲。全书的情感基调虽然略显忧郁,但绝不悲观,反而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惊叹,它不像许多旅行文学那样充斥着空泛的赞美,而是充满了对细节的精准剖析。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那些古老建筑或市井生活场景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独特且精准的形容词或比喻,避免了陈词滥调。这种语言的张力和叙事的密度,要求读者必须慢下来,反复咀嚼每一个句子才能领会其深意。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保持客观记录的同时,又巧妙地注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这种游离于抽离和投入之间的平衡感,使得作品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温度。读完之后,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张张静态的明信片,而是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动态场景,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鲜,它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旅游指南上热衷推崇的“著名景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主流文化遗忘的角落和边缘人物。作者对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注,既充满了人文关怀,又保持了一种必要的距离感,没有陷入廉价的同情或煽情。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城市肌理和基础设施运作的那几段,它们冷静、客观,却又透露出对日常运转规律的深刻洞察。这种对“非主流”景观的迷恋,反而构成了对“主流叙事”最有力的反驳和补充。它提供了一个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让人意识到,真正的故事往往发生在那些我们习惯性低头快步走过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视觉叙事有着独到的见解,行文之间流露出一种对光影和构图近乎痴迷的热爱。我尤其欣赏他捕捉瞬间的能力,那种看似不经意的街景,在经过他的镜头语言解读后,瞬间拥有了史诗般的厚重感。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从对大场景的宏大描绘,到聚焦于人物脸部细微表情的特写,切换得自然流畅,仿佛引导着读者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漫步。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在路上”的沉浸感,那种陌生的环境带来的兴奋与不确定性,都被他用一种非常克制的笔触烘托出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地理区域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观看”本身的哲学思考,让人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转瞬即逝的美。

评分

以前看过,买来收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在他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普通百姓有滋有味的生活,日子过得紧张也好宽裕也罢,充满了居家的恬淡和生活的温馨,有一种让生命安静下来的力量。我相信,陈锦这些市井生活的历史照片,有一天会成为锦官城追忆历史的最好媒介,因为历史是不能复制的,但可以相似。

评分

好书共欣赏好书共前进好书更美丽!

评分

一年买一次书,这次买了好多关于摄影技术的,旅游介绍的,希望看了之后帮助,可以看到更美的风景,拍出最有美的照片。

评分

书不错,向大师学习。

评分

一直想买的。这次趁优惠买的。书真的不错。很喜欢!

评分

我没有后悔这个梦。

评分

好书共欣赏好书共前进好书更美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