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葡萄园营养与肥水科学管理》理论、实际相结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葡萄养分吸收、利用规律,葡萄园各种常用肥料特点及使用方法,葡萄园营养与肥水应用的新理念,竭力为广大葡萄栽培者服务,可供从事于葡萄研究、生产者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概述
(一)葡萄栽培意义
(二)葡萄栽培发展趋势
二、葡萄树体营养特点
(一)葡萄的根系及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二)葡萄多年生特性与贮藏养分特点
(三)葡萄年周期不同生育期需肥特点
(四)树体营养与生长结实的关系
三、营养元素在葡萄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与缺素症
(一)营养元素在葡萄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二)养分的植物吸收形态及移动性
四、葡萄园营养诊断与需肥量确定
(一)葡萄园营养诊断
(二)葡萄园施肥量与葡萄树体生长量的相关关系
(三)葡萄园施肥量的确定
五、葡萄园常用肥料种类、特点及合理应用
(一)肥料的种类
(二)葡萄园常用有机肥
(三)葡萄园常用化学肥料与无机肥料
(四)葡萄园常用微生物菌肥
六、葡萄园施肥方式与方法
(一)土壤施肥
(二)叶面喷肥
(三)灌溉施肥
七、葡萄土肥水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及技术要点
(一)葡萄合理施肥与灌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探讨
(二)加强构建葡萄园和谐循环肥力生态体系
(三)葡萄土肥水管理技术要点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氮肥可以在果实采收后立即施人,即结合秋施有机肥时进行,有利于提高氮素在葡萄树体内的贮藏水平,也不易引起树体旺长。另外也可以在春季萌芽期到花前施用。国外一般不建议在坐果期到果实成熟期之间施用氮肥,即树上有果时不施氮肥,其主要考虑的是氮肥的施用对果实品质会有影响,尤其是酿酒葡萄,不适的氮肥施用会影响果实pH、着色等。
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差,且易被固定成植物不可利用态,影响磷有效性的最关键因素是土壤pH,一般在土壤pH为6.5左右时,磷元素有效性最高,且多与菌根菌的存在有关,因此磷肥的施用应结合有机肥施用时期,可掺入有机肥中一并施人,以提高磷有效性,而此期也正是葡萄根系吸收磷元素的一个高峰期,吸收的磷元素主要用于贮藏在根系中。葡萄在萌芽前后对磷元素吸收很少,植株82%的磷元素都是贮藏在根系中,供应植株前期生长所需,根系在花后有一次吸收磷元素高峰,直接用于枝梢生长和果实发育,因此在花后、幼果膨大期可施用一次磷肥,注意施用时尽量靠近根系主要分布区。磷的需求量大约为氮需求量的1/10~1/5,且一般土壤中含有大量被固定的磷,因此葡萄园磷肥不必年年施用,而提高磷有效性措施对葡萄生长结果作用更大。
钾素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并加速同化产物流向储藏器官,缺钾时同化产物保留在叶子中不能疏散,影响光合作用继续进行,同时钾素是提高光合作用中许多酶活性所必需的元素,因此钾素对葡萄果实品质尤其是糖分积累起重要作用。葡萄在盛花后至果实转色期之间吸收钾量达到高峰,此期间吸收大约全年钾吸收量的49%,随后钾吸收量骤减,在果实采收1个月后又出现一次小高峰,但此次吸收量相对较小,且钾元素一般在枝蔓中积累比根系多。考虑到钾元素对葡萄的作用和葡萄吸收钾的特点,在盛花后及时补充钾肥是关键。
钙是细胞壁中胶层的组成成分,以果胶钙形态存在,缺钙时细胞壁不能形成,影响细胞分裂,妨碍新细胞形成。因其和细胞壁形成有关,缺钙多影响果实贮藏性。钙在葡萄体内主要存在于枝叶中,而且老叶中的含量比嫩叶多,果实中含量较少。钙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差,易被固定下来,不能转移和再度利用。葡萄吸收钙素主要在生长前期,在花期到转色期之间达到高峰,吸收量达全年的将近一半,但从转色期到果实成熟采收期根系不吸收钙素,在落叶前45天左右根系又有一次吸收钙素小高峰。钙在果实中的累积和再分布利用研究表明,从花后到转色期钙在果皮和果肉中逐渐累积,转色期后停止累积,原有的这些累积的钙被用于种子等的发育消耗,因此后期是否缺钙取决于前期的累积量和后期的需求量。所以钙肥的应用应主要集中在花期前后和果实采收后,宜少量多次施用,施人部位靠近根系,均匀分布。
镁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对光合作用有重要作用,是一切绿色植物所不可缺少的元素。镁是许多酶的催化剂,与许多代谢活动有关,尤其是可促进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呼吸作用。镁的缺乏多发生在镁含量低的酸性土壤中、含较高钾元素的沙壤中和石灰土壤中,大量应用铵态氮肥和钾肥也易导致缺镁现象发生。葡萄大约从开花期开始吸收镁元素,主要转运到新梢中用于当年的生长。花后到转色期植株持续吸收镁元素,主要用于根、枝蔓和叶生长,果实获得较少。从转色期到果实成熟采收期植株仍可吸收镁元素,但吸收量较小,果实采收后镁吸收出现一次高峰,吸收的镁元素主要贮藏在根、枝和干中,镁的吸收一直持续到落叶。因此,葡萄对镁元素的吸收在整个生长季基本平稳,镁肥施用可以在花前到落叶期之间进行。
……
前言/序言
《绿色丰收:有机种植的奥秘与实践》 一、序言:回归自然的呼唤 在现代农业日益依赖化学投入的今天,土壤退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愈发凸显。消费者对健康、安全、可持续的食品需求日益增长,这股浪潮正深刻地推动着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本书《绿色丰收:有机种植的奥秘与实践》正是应运而生,旨在系统地梳理和阐述有机种植的核心理念、科学原理以及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它不是对传统化学农业的否定,而是对一种更符合自然规律、更具生态智慧的耕作方式的探索与倡导。 本书的初衷,是希望为那些渴望拥抱有机种植的农人、园艺爱好者、以及关注食品健康的消费者提供一份详实而易懂的指南。我们相信,通过理解并遵循自然的语言,通过精妙的生态智慧,完全有可能实现高品质、高产量的绿色丰收,同时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与环境。 二、有机种植的核心理念: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机种植并非简单的“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而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它强调的是一个完整、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而非孤立的作物生产。 1. 土壤健康是根本: 有机种植将土壤视为活的有机体,而非简单的载体。健康土壤富含微生物、腐殖质,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全部养分,并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透气性和抗病能力。因此,土壤的培育与修复是有机种植的首要任务。 2. 生物多样性是保障: 自然界充满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抵御病虫害的关键。有机种植鼓励引入和保护各种有益生物,如传粉昆虫、天敌昆虫、土壤微生物等,构建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网络。 3. 循环利用是原则: 有机种植力求在农场内部形成物质的良性循环,减少外部投入,降低对环境的负担。例如,将作物残茬、畜禽粪便等通过堆肥处理,转化为宝贵的有机肥料,重新滋养土壤。 4. 可持续性是目标: 有机种植着眼于长远,追求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包括保护水资源、空气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促进农村社区的健康发展。 三、有机肥源的科学施用:滋养土壤的生命力 在有机种植中,有机肥源的科学施用是维持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的核心环节。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类有机肥的特性、制作方法及最佳施用策略。 1. 堆肥的智慧: 材料选择与配比: 介绍绿肥(如豆科植物)、秸秆、畜禽粪便、厨余垃圾等不同有机废弃物的特性,以及科学配比的重要性,以达到理想的碳氮比,促进微生物分解。 堆肥工艺: 详细阐述好氧堆肥、厌氧堆肥等不同堆肥方式的操作要领,包括翻堆、加水、保温、发酵周期等关键步骤,确保堆肥的充分腐熟,杀灭病菌虫卵。 堆肥的营养价值与改良作用: 分析腐熟堆肥的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其对土壤结构、保水保肥能力、微生物活性的显著改良效果。 施用时机与方法: 推荐最佳的施用季节(如秋季深翻地、春季播种前)和施用方式(如条施、穴施、撒施),避免烧根或营养流失。 2. 绿肥的运用: 绿肥的种类与特性: 介绍如苜蓿、三叶草、紫云英、油菜等常见绿肥的生长习性、固氮能力、改良土壤的能力。 绿肥的种植与翻埋: 讲解绿肥的最佳播种时间、种植密度,以及在适宜生育期(如开花前)进行翻埋的技巧,最大化其对土壤的有机质补充和养分释放。 绿肥对土壤结构的贡献: 阐述绿肥根系的穿透作用如何疏松土壤,其地上部分翻埋如何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通透性。 3. 生物菌肥与有机物料的协同: 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机制: 解释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EM菌等)如何参与养分循环,提高养分利用率,抑制病原菌。 菌肥与有机肥的结合: 强调在堆肥或直接施用有机肥时,添加适量生物菌剂,能够显著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提高肥效,构建健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施用注意事项: 提示菌肥的保质期、储存方式,以及与化肥、农药的隔离使用原则。 四、病虫害的生态调控:构筑自然的防御体系 有机种植在病虫害管理上,摒弃了化学农药的“一刀切”策略,转而追求主动预防和综合治理。 1. 预防为主的策略: 健康植株的培育: 强调通过优化土壤肥力,提供充足且均衡的养分,增强作物的自身抗病虫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发病几率。 品种选择: 推荐选用抗病虫性强的优良品种,并注意区域适应性。 轮作与间作: 详细介绍科学的作物轮作制度,打破病虫害的代际传播,以及间作套种对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的作用。 栽培管理: 优化种植密度,保证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株,做好田间卫生,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2. 生物防治的妙用: 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引入: 介绍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有益昆虫的种类、生活习性,以及如何通过种植特定植物(如伞形科、菊科植物)吸引和庇护它们,使其成为天然的“农药”。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讲解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杀虫剂的原理,以及如何科学使用,以达到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效果。 物理隔离与诱杀: 介绍防虫网、诱捕器(如黄板、蓝板)、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手段,以及它们在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中的应用。 3.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使用: 提取与制备: 介绍从印楝、大蒜、辣椒、艾叶等植物中提取或制作天然杀虫、杀菌剂的方法。 作用机理与适用范围: 阐述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方式,如干扰昆虫生长发育、驱避、抑制病菌繁殖等,并给出适用的病虫害类型。 配制与喷施技巧: 提示最佳的喷施时间、浓度,以及与助剂的配合,以提高药效。 五、水分管理的艺术:生命之源的精准调度 即使在有机种植体系下,合理的水分管理依然是确保作物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1. 土壤水分监测与评估: 感知土壤湿度: 介绍简单有效的判断土壤干湿程度的方法,如手感法、目视法。 专业工具应用: 提及土壤湿度计、张力计等工具,帮助更精确地了解土壤水分状况。 作物需水规律: 了解不同生长阶段、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差异,是制定灌溉计划的基础。 2. 灌溉技术的选择与优化: 节水灌溉的优势: 介绍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如何精准输送水分,减少蒸发和渗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传统灌溉方法的改进: 对于沟灌、畦灌等传统方式,如何通过科学规划,避免局部过湿或过干。 灌溉时机与水量控制: 强调“见干见湿”的原则,避免土壤长期处于过干或过湿状态,以及根据作物生长情况适时、适量的供给水分。 3. 抗旱与排水策略: 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通过增施有机肥、覆盖作物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保水能力。 覆盖技术: 介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方式在保水、保温、抑制杂草方面的作用。 排水系统建设: 对于易涝地区,合理修建排水沟渠,及时排除积水,避免根系缺氧。 六、实践案例与发展前景:有机种植的生动图景 本书将穿插多个成功的有机种植案例,涵盖不同作物类型(蔬菜、水果、谷物、药材等)和不同地理区域的实践经验。这些案例将展示有机种植在提升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并汇聚一线种植者的宝贵经验和创新思路。 展望未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各国政府对可持续农业政策的日益重视,有机种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书旨在为推动这一绿色变革贡献一份力量,鼓励更多人投身有机种植的行列,共同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农业未来。 七、结语:绿色梦想,触手可及 《绿色丰收:有机种植的奥秘与实践》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关于农业未来愿景的描绘。我们坚信,通过对自然的尊重,对科学的运用,有机种植绝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每一个心怀土地、追求品质的农人都可以实现的绿色篇章。愿本书能成为您有机种植之路上的忠实伙伴,共同播撒希望,收获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