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最偉大的思想傢: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簡要介紹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經曆,以讓瞭解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脈絡。然後則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如《地下室手記》、《雙重人格》、《罪與罰》、《白癡》、《群魔》和《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中的哲學思想進行瞭深入分析,幫助我們把握其富有啓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
作者簡介
馬寅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嚮為俄羅斯哲學、宗教哲學。譯著有《論猶太教》等。
精彩書評
★《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是廣大學生和哲學愛好者步入人類智慧殿堂的入門書。既簡述瞭西方著名思想傢的生平,又緊扣思想傢的原著,並聯係當前的現實,紹介瞭他們的最有啓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和命題,目的是激發讀者思考問題、生發新的思想和進一步閱讀原著的興趣。
——張世英(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集學術性與普及性於一體,每本書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論述的哲學傢的著名學者,在為本叢書撰稿時以普及和入門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紹哲學傢主要思想,要言不煩,而不泛泛而談,特點和要點突齣,文字簡明通俗,同時不失學術性,或評論其是非得失,或介紹哲學界的爭議,每本書後還附有該哲學傢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書目,供有興趣讀者作繼續閱讀之用。由於這些優點,這套叢書在國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學暢銷書,不但是哲學教科書,而且是很多哲學業餘愛好者的必讀書。
——趙敦華(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世人如欲快捷地瞭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學傢們,這套《最偉大的[西方]思想傢》叢書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作者們都是有關方麵的學者,在不長的篇幅中明曉地勾勒齣一位位哲學傢的人生和思想,讓不具備專業基礎的有心讀者也能得其要旨,贏得一個可繼續探究的起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時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轉化我們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須對那些屬於“他者”的哲學世界有切當理解。希望這套叢書在新的中西交匯中起到某種作用。
——張祥龍(山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一韆年後人類如果還在,他們的活法照樣離不開《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紹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應。這或許也就是你應當通過這套叢書走進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劉清平(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導)
★每一個思想體係就如一個精神殿堂。對於初學者而言,要想領略和欣賞其中的奧妙和美麗,需要一個好的引導。這位引導者需要給初學者既展示齣其整體麵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頭的學術專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節因其篇幅限製顯得過於簡略。《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深入淺齣,用十萬字左右的篇幅,嚮讀者勾勒齣瞭每位思想傢的精神概貌,引人入勝。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研究人員,閱讀這些係列叢書,都會感到獲益匪淺。
——郝長墀(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叢書集著名思想傢生平、著作、思想為一體,生平評介客觀公允、著作解讀全麵經典、思想介紹深入淺齣。是一套集文化普及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精品力作。普通讀者不覺其晦澀,專業研究者不覺其膚淺。是人類最偉大思想傢的全景圖譜。
——袁銀傳(武漢大學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叢書仿佛是一個思想導遊,通過一部部深入淺齣的“小書”,引領讀者走進那些曾經影響世界的“大思想”,與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師們展開一場場彆開生麵、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李超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說它是小書,隻是就裝幀的體量而言,至於它在學術深度上,就決非小書。總之,套用《論語》上的一句話:(此書)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方旭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能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語言瞭解各大思想傢的核心思想,一掃傳統思想傢傳記晦澀冗長的毛病,而以簡明、清晰、直接、具體的文風吸引人,是化繁為簡、化厚為薄的佳例子。
——周偉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前言
1 哲學和小說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
3 《雙重人格》和《地下室手記》
4 《罪與罰》
5 《白癡》和《群魔》
6 《卡拉馬佐夫兄弟》
7 總評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雙重人格》和《地下室手記》
這個人正走在毀滅的路上,他正在失去他的身份。他幾乎不能控製自己……(《雙重人格》)
一個人,不管他是誰,總是和到處喜歡按照他喜歡的方式行事。……無論如何,他要保存對他來說珍貴的和極其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他的人格和個性。(《地下室手記》)
在前兩部我將要討論的作品《雙重人格》(1846年)和《地下室手記》(1864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開始對這個問題明確作齣迴答:什麼是人的睏境?他對這個問題的迴答給瞭我們一塊基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哲學都立足於其上,這個迴答在《雙重人格》中隻是部分地給齣,而在《地下室手記》中纔更為完整地呈現齣來。
1877年11月,已經是寫完《雙重人格》多年之後,陀思妥耶夫斯基寫道:盡管這部早期的小說存在“形式”上的問題,但是“它的思想是相當明晰的,在我的作品中,我從未更嚴肅地錶達過任何東西。”這部小說是關於一個普通的辦公職員的,其名字是雅科夫·彼得羅維奇·高略德金,一個有名無實的顧問,他的工作是抄寫辦公文件,在真實的自我雙重化(至少在身體上)開始齣現在他的生活中之後,他逐漸精神失常。
在這之前,高略德金顯然是他的同事們取笑的對象。他太熱衷於取悅他人,一個膽小鬼,一個婆婆媽媽的人,喜歡把自己失敗的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他痛恨這些品質,但卻沒有看到他自身就有這些品質。在小說的開頭,他似乎自滿自足。在這部小說的首頁,我們被告知:當高略德金閑來看著鏡中的自己時,“其主人顯然十分滿意他所看到的一切”。
後來,當他在一個生日晚會上遭到嘲笑、羞辱以及肉體驅逐時,他的自尊被摧毀瞭。這個生日晚會是為祝賀剋拉拉·奧利蘇菲耶芙娜而舉行的,她是德高望重的國傢議員奧利蘇菲·伊萬諾維奇的女兒,也是他暗中希望娶到的女人。他十分注意自己的錶現,為他的傭人租瞭一身製服,整整一天都雇著一輛奇異的馬車,僅僅為瞭結束時“倒在椅子上,全然不覺得恐懼”。
在晚會的慘敗之前,已有跡象錶明一切似乎不妙,甚至可能加倍的糟糕。那天早上在遇到他的老闆時,他正坐在與他的社會地位不相符閤的馬車裏,高略德金不知所措:
高略德金先生看到:安德烈·菲利波維奇無疑已經認齣瞭他並且使齣全身力氣盯著他,以緻他不可能再隱藏下去,臉紅到瞭耳根:“我應當鞠躬嗎?我應當與他講話嗎?我應當承認我們認識嗎?”我們的英雄陷入瞭難以言狀的苦惱中,“還是我應當裝作不是我,而是長得極其像我的其他人,從而若無其事一般”?
就在這個插麯一結束,高略德金很突然地決定造訪他的醫生,剋裏斯蒂安·伊萬諾維奇·盧滕斯皮茲。這次訪問中,他極其狼狽,醫生告訴他:“你需要對你的整個生活進行根本的改變,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性格的改變。” 高略德金甚至在醫生的辦公室似乎就處於兩種人格轉變的邊緣:
……高略德金先生正經曆一種奇怪的轉變。他的灰眼睛閃著奇怪的光,他的嘴唇抽搐著,他臉上的每塊肌肉和每個特徵似乎都處於流動中。他從頭到腳都顫抖著。
這次訪問結束時,高略德金故意誤解瞭醫生問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關於他“從前住在”哪裏的,他迴答如下:
“剋裏斯蒂安·伊萬諾維奇,我現在活著,我甚至從前就活著。我一定活過,不是嗎?”高略德金迴答道,邊說還邊帶著一絲笑,剋裏斯蒂安·伊萬諾維奇對他的迴答有點驚慌。
聯係到高略德金在這次對醫生的即興訪問中的其他奇怪舉動,這似乎已不僅是幽默,特彆是考慮到高略德金平時並不是那種幽默的人。直到那一刻,他似乎一直在懷疑他的存在,並準備鑄造一個新的身份。僅僅幾句話之後,當他離開醫生的辦公室時,我們被告知:高略德金“意識到瞭他的自由”。
前言/序言
總序
趙敦華
賀麟先生在抗戰時期寫道:“西洋哲學之傳播到中國來,實在太晚!中國哲學界缺乏先知先覺人士及早認識西洋哲學的真麵目,批評地介紹到中國來,這使得中國的學術文化實在吃虧不小。”賀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學名著翻譯委員會”大力引進西方哲學, 解放後商務印書館齣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哲學”和“政治學”係列以翻譯引進西方哲學名著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來, 三聯書店、上海譯文齣版社、華夏齣版社等大力翻譯齣版現代西方哲學著作,這些譯著改變瞭中國學者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的局麵。但也造成新的問題:西方哲學的譯著即使被譯為漢語,初學者也難以理解,或難以接受。王國維先生當年發現西方哲學中“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不少讀者至今仍有這樣體會。比如, 有讀者在網上說:“對於研究者來說,原著和已經成為經典的研究性著作應是最為著力的地方。但哲學也需要普及,這樣的哲學普及著作對於像我這樣的哲學愛好者和初學者都很有意義,起碼可以避免誤解,尤其是那種自以為是的誤解。隻是這樣的書還太少, 尤其是國內著作。”這些話錶達齣讀者的迫切需求。
為瞭剋服西方哲學的研究和普及之間隔閡,中華書局引進翻譯瞭國際著名教育齣版巨頭湯姆森學習齣版集團(現為聖智學習集團) 的“華茲華斯哲學傢叢書” (Wadsworth Philosophers)。“華茲華斯”是高等教育教科書的係列叢書,門類齊全,“哲學傢叢書”是“人文社會科學類”中“哲學係列”的一種,現已齣版88本。這套叢書集學術性與普及性於一體,每本書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論述的哲學傢的著名學者,發錶過專業性強的學術著作和論文,在為本叢書撰稿時以普及和入門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紹哲學傢主要思想,要言不煩,而不泛泛而談,特點和要點突齣,文字簡明通俗,同時不失學術性,或評論其是非得失,或介紹哲學界的爭議,每本書後還附有該哲學傢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書目,供有興趣讀者作繼續閱讀之用。由於這些優點,這套叢書在國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學暢銷書,不但是哲學教科書,而且是很多哲學業餘愛好者的必讀書。
“華茲華斯哲學傢叢書”包括耶穌、佛陀等宗教創始人, 以及沃斯通剋拉夫特、艾茵?蘭德等文學傢,還包括老子、莊子等中國思想傢。中華書局在這套叢書中精選齣中國人亟需瞭解的主要西方哲學傢,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羅和加繆等富有哲理的文學傢和思想傢,改名為“世界思想傢譯叢”翻譯齣版。中華書局一嚮以齣版中國思想文化典籍享譽海內外,這次引進翻譯這套西文叢書,具有融會中西思想的意義。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思想文化頻繁交流的全球化時代,沒有基本的西學知識,也不能真正懂得中華文化傳統的精華,讀一些西方哲學的書是青年學子的必修課,而且成為各種職業人繼續教育的新時尚。中華書局的齣版物對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引領時代風尚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值得贊揚和支持。
張世英先生擔任這套譯叢的主編,他老當益壯,精神矍鑠,認真負責地選譯者,審譯稿。張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輩,多年聆聽他的教導,這次與他的閤作,更使我受益良多。這套叢書的各位譯者都是學有專攻的知名學者或後起之秀,他們以深厚的學養和翻譯經驗為基礎,翻譯信實可靠,保持瞭原書詳明要略、可讀性強的特點。
本叢書45冊分兩輯齣版後,得到讀者好評。我看到這樣一些網評:“簡明、流暢、通俗、易懂,即使你沒有係統學過哲學,也能讀懂”;“本書的脈絡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門書籍”;“集文化普及和學術研究為一體”;“要在一百來頁中介紹清楚他的整個哲學體係,也隻能是一種概述。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種概述很有意義,簡單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決很多閱讀原著中齣現的誤解和迷惑”,等等。
這些評論讓我感到欣慰,因為我深知哲學的普及讀物比專業論著更難寫。我在中學學幾何時曾總結齣這樣的學習經驗:不要滿足於找到一道題的證明,而要找齣步驟最少的證明,這纔是最難、最有趣的智力訓練。想不到學習哲學多年後也有瞭類似的學習經驗:由簡入繁易、化繁為簡難。單從這一點看,柏拉圖學園門楣上的題詞“不懂幾何者莫入此門”所言不虛。我先後撰寫過十幾本書,最厚的有80、90萬字,但影響大的隻是兩本30餘萬字的教科書。我主編過七八本書,最厚的有100多萬字,但影響大的是這套叢書中多種10萬字左右的小冊子。現在學術界以研究專著為學問,以隨筆感想為時尚。我的理想是寫學術性、有個性的教科書,用簡明的思想、流暢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學著作繁瑣晦澀的思想,同時保持其細緻縝密的辨析和論證。為此,我最近提齣瞭“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的主張。我自知“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現在還不是現實,而是一個實踐的目標。本人實踐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片段和觀點講得清楚明白”。欣聞中華書局要修訂再版這套譯叢,並改名為《最偉大的思想傢》,每本書都是講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傢的深奧哲理。我相信這套叢書將更廣泛地傳播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使西方哲學融閤在中國當代思想之中。
2013 年10 月於北京大學藍旗營
書名:最偉大的思想傢:陀思妥耶夫斯基 [On Dostoevsky] 簡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個名字本身就如同一聲悠長而深邃的嘆息,又如同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在人類思想的史冊上投下難以磨滅的印記。他並非一位循規蹈矩的哲學傢,也非一位墨守成規的文學巨匠,而是一位用生命去體驗、用靈魂去拷問、用筆尖去撕裂人性的普羅米修斯。他深入人類內心最幽暗的角落,挖掘齣最赤裸的欲望、最痛苦的掙紮、最深沉的矛盾,並將這一切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迫使我們直麵自己,直麵那個既神聖又罪惡,既崇高又卑劣的“人”。 一、 時代的烙印與靈魂的深淵 1821年,在俄羅斯帝國一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時代,陀思妥耶夫斯基降生於莫斯科一個醫生傢庭。他的童年,在古老莊園的神秘傳說和嚴厲管教的交織中度過,這或許為他日後作品中濃厚的宗教氛圍和對道德律法的深刻思考埋下瞭伏筆。然而,命運並未因此眷顧他。早年喪母,又經曆瞭父親的慘死,這些傢族的悲劇如同無形的網,將他早期的人生籠罩在一層陰影之中。 更具顛覆性的是,他參與瞭彼得堡的革命團體“彼特拉捨夫斯基小組”,渴望改變沙皇專製的俄羅斯。然而,這份政治熱情最終換來瞭死刑判決,盡管在行刑前夕被改判為流放西伯利亞的苦役。這四年冰天雪地的苦役生涯,如同熔爐一般,將他煉獄般地洗禮,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寶貴財富。在西伯利亞的礦井中,他與形形色色的罪犯、流放者朝夕相處,他們的罪惡、他們的懺悔、他們的絕望,以及他們身上閃爍的人性微光,都深深地烙印在他敏感而深刻的靈魂之中。正是這段經曆,讓他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切身體驗,也讓他對“善”與“惡”、“罪”與“罰”、“信仰”與“懷疑”這些宏大命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二、 裂變的靈魂與宗教的追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與其說是在講述故事,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場關於人類存在意義的靈魂拷問。他筆下的人物,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處於精神的危機之中,他們被內心的矛盾、外部的壓力、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迷茫所摺磨。 在《罪與罰》中,他塑造瞭拉斯柯爾尼科夫,一個貧睏的大學生,為瞭證明自己是“超人”,從而擺脫道德束縛,而犯下滔天罪行。這個人物的內心鬥爭,是對尼采“超人哲學”的深刻預言和反思。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罪惡並非源於單純的邪惡,而是源於一種扭麯的理性主義和對自身價值的極端追求。他試圖用“理性”去逾越道德的界限,卻最終陷入瞭無盡的痛苦與懺悔。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經曆,揭示瞭脫離瞭神聖律法的理性主義的危險,以及對人類有限性的敬畏。 《卡拉馬佐夫兄弟》更是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這部鴻篇巨製中,他將不同階層、不同性格、不同信仰的兄弟們置於一場圍繞著弑父罪的倫理與宗教的巨大漩渦之中。伊萬,那位纔華橫溢卻對上帝失去信仰的知識分子,他的“地獄就是彆人”的哲學論斷,以及對上帝存在的質疑,成為瞭現代社會許多人的精神睏境的真實寫照。阿裏沙,那位虔誠而純真的修士,他身上體現瞭基督般的愛與犧牲精神,成為瞭陀思妥耶夫斯基心中救贖的希望。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部小說中,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探討瞭信仰的危機、道德的真空、以及人類與上帝的關係。他藉由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命運,深刻地質問: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是否都被允許?這種對信仰的掙紮,對理性與情感的權衡,對自由意誌的拷問,至今仍然 resonating (迴響) 在現代人的心中。 三、 存在主義的先驅與人性的深層剖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深刻地預言瞭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許多核心命題。他對個體在荒誕世界中的孤獨、恐懼、焦慮的描繪,對自由選擇的沉重責任的探討,以及對生命意義的無休止追問,都使其成為存在主義的遙遠先驅。 他筆下的人物,如《白癡》中的梅詩金公爵,一位近乎聖潔的“白癡”,卻在充滿瞭欺騙、虛榮和殘酷的現實世界中,顯得格格不入,最終走嚮悲劇。梅詩金公爵的善良與純真,在世俗的洪流中顯得如此脆弱,但也正因此,他成為瞭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人性中美好與純潔的最後一份寄托。 《地下室手記》則堪稱現代心理小說的開山之作。那個生活在“地下室”裏的匿名敘述者,以尖銳的自我剖析,揭示瞭人類理性背後隱藏的非理性、自欺欺人的衝動,以及對自由的悖論式追求。他既鄙視自己的卑劣,又以這種卑劣為傲,這種病態的自我意識,揭示瞭現代人內心深處的幽暗與矛盾。 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不迴避人性的陰暗麵,他敢於將人性中最醜陋、最不堪的部分暴露在陽光下。然而,他並非一個悲觀主義者。在他最深的絕望之中,總閃爍著一絲對救贖的希望。他相信,即使在最深的罪惡和痛苦之中,人仍然擁有選擇的自由,擁有通過懺悔和愛獲得救贖的可能。這種對人性的復雜性,對善惡的糾纏,以及對神聖恩典的渴望,構成瞭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獨特魅力。 四、 影響與遺産:照亮現代靈魂的燈塔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同一束穿透迷霧的燈塔,照亮瞭無數後世的作傢、哲學傢、心理學傢乃至普通讀者的靈魂。從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探索,到加繆對荒誕的抗爭,從薩特對自由的強調,到弗蘭剋爾對意義的追尋,幾乎所有的20世紀重要的思想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影響。 他的小說,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一部部關於人類存在、關於精神睏境的深刻教材。他教會我們,要敢於審視自己內心的黑暗,要勇於麵對人性的復雜,要永遠不要放棄對意義的追尋,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他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偉大,並非來自於徵服世界,而是來自於徵服自身的罪惡與欲望,來自於擁抱愛與信仰。 《最偉大的思想傢:陀思妥耶夫斯基 [On Dostoevsky]》這本書,並非試圖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提供一個固定的“思想傢”的標簽,因為他的思想本身是流動、是辯證、是不斷演進的。它更像是為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迷宮的入口,引導我們去探索那個既充滿痛苦又閃耀著神聖光芒的文學世界。在這裏,我們將與那些在精神的十字路口徘徊的人物一同經曆掙紮,一同感受煎熬,一同追問那些永恒的命題。在這趟思想的旅程中,我們或許會發現,我們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說的睏惑,那些被壓抑的渴望,那些對生命的敬畏,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得到瞭最深刻的映照。他是一個時代的鏡子,也是一個人性永遠無法窮盡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