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垮掉的一代”精神教父,《裸体午餐》作者隐秘自我的暴露。
  2.讲述同性恋经历半自传体小说,《酷儿》+《瘾君子》+《裸体午餐》=完整的威廉?巴勒斯。
  3.巴勒斯研究专家奥利弗?哈里斯作导读,揭示小说背后的惨痛真相。
本书是巴斯勒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又使用了荒诞滑稽的蒙太奇手法,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墨西哥城中,美国异邦人群体当中,一名同性恋者威廉?李频繁出入各个酒吧,苦苦追寻爱人阿勒顿,并和对方一起去亚马孙河流域寻找一种叫作“雅热”的毒品,而恋情最终以失败告终的经历。本书是作者威廉?巴勒斯的半自传小说,与作者本人一段隐秘的生活经历相互对照,威廉?李亦被视作作者本人的化身。
威廉?巴勒斯(1914-1997),美国作家,与艾伦?金斯堡及杰克?凯鲁亚克同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创始者。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之父和美国后现代主义创作的先驱之一。晚年涉足演艺界,创作流行歌曲,拍电影,绘画,还为耐克运动鞋在电视上做广告,几乎无所不为。主要作品有《瘾君子》《裸体午餐》、《贩毒者》《软机器》《爆炸的票》《新星快车》等。
  它是一本彻头彻尾个人化的作品,但其间又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政治性,它看似是一部写实主义的叙事作品,却包含着大胆奔放的想象,文中所取的素材基调是如此的不确定,以至于读者不知道是应该大声狂笑还是痛苦地哭号。这部天才的古怪之作,它既揭露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世间真相,同时又以神秘感充斥通篇文字,它是早期巴勒斯抛开心中的那个结,写下他不愿透露给世人的故事的自传体著作,描写了一个他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它既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糟糕活儿,同时又预示着某些东西即将来临——可以说,《酷儿》是《裸体午餐》这部让人反胃的伟大作品的前奏,是一道开胃菜。
  ——奥利弗?哈里斯
  
  我瞥了一眼《酷儿》的手稿,感觉我没办法读它。我的过去是一条被投了毒的河,而我很幸运地从那条河里逃脱了出来,于是几年过去之后,读起来都会让我感到恐惧而痛心的,那些于我而言简直是种威胁的记忆,我当然更不愿意去写下来。每一个字眼,每一个动作,都让我觉得毛骨悚然地难受。
  ——威廉?巴勒斯
导读
酷儿
两年之后:梦回墨西哥城
威廉?巴勒斯为1985 年版本所写的序言
致 谢 
  李对他大约一年前偶然认识的一个名叫卡尔?斯坦伯格的犹太男孩上心起来。其实早在第一次见到卡尔时,李的心里就活动了: 要不是家传的那些珠宝抵押给了卖毒品的大叔,我这会儿就用得上啦。”
  卡尔有一头金发,轮廓鲜明的脸上没什么肉,几颗雀斑撒在上面,分外醒目。耳朵和鼻子的周围总是粉粉的,看上去好像刚洗过脸。李还从来没见过一个看上去像卡尔这么干净的人。他不算大的棕色杏眼与蓬松的金发让李觉得他像个粉嫩的小姑娘。卡尔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在美国的巴尔的摩长大,但他从外表到举止仍然有很浓的欧洲气息;他握手的动作就像欧洲本土舞蹈里的击踵步。总的来说,李发现欧洲的年轻人比美国的好打交道。很多美国人的粗鲁使他感到沮丧,那种粗鲁是对礼节彻底而顽固的无知的表现,美国人普遍认为所有的人多多少少都是平等的,他们的观念里没有长幼尊卑之分。
  李在任何一种关系里都想寻找那种亲密感。在卡尔身上,他就有这样的感觉。这个男孩会有礼貌地聆听李的唠叨,而且貌似全部都听懂了。在最初的抗拒之后,他接受了李对自己有性方面兴趣的现实。于是他一如既往地礼貌地告诉李: 既然我改变不了自己对你的看法,那我只好改变我自己对别的事物的看法了。”
  可是李很快发现,他没法再把这层关系深入发展下去了。他暗想: 如果他是个美国孩子,关系到了这种程度的时候我就能跟他上床了,所以他显然不是个酷儿。人与人本来就是可以亲密无间的,可是我与卡尔之间的障碍在哪儿呢?”李最终猜到的答案是: 因为他妈妈不喜欢,所以他不肯跟我上床。”李意识到,既然如此,就该放手了。他想起一个住在俄克拉荷马市的同性恋犹太朋友,李曾经问他: 为什么你要住这个地方?你有足够的钱让你想住哪儿就住哪儿啊。”那位朋友回答说: 我如果搬走,无异于杀了我母亲。”李当时只感到无话可说。
  一个下午,李跟卡尔并肩走在阿姆斯特丹大道花园里,突然卡尔对李微微鞠了一躬,跟李握了手,说了句“祝你好运”,就奔向了一辆电车,走了。
  李站在那儿,目送他上了车,然后,李走进公园,在一个铸成树干样子的水泥长凳上坐了下来。背后一株繁茂的大树上盛开的蓝色花朵随风飘落下来,撒在长凳和长凳旁的小径上。他坐在那里,呆滞的目光机械地追着和煦的春风裹携着花瓣沿着小径飘散开去。天空里的云堆积着,准备在太阳落山前洒一场好雨。此刻,李的心被孤独与挫败感塞满了。“我得去物色别的目标了。” 李一边这样想着,一边疲惫不堪地把脸埋在自己的双手里。
  他看到了男孩们与他之间那条阴暗的界线。每个男孩到了这条线跟前的时候都会跟他说“祝你好运”,然后离开他,乘车远去。
  “很抱歉 …… 我打错电话了 …… 再试一次 …… 或许不要在这里 …… 去别的什么地方吧 …… 不要在这里 …… 不要是我吧 …… 不要用它,不想要,不愿意 …… 抱歉 …… 为什么都让我赶上了?”最后一张面孔在他的脑海里如此清晰,如此丑陋,李忍不住吼了起来: 谁问你了?你这个丑陋的婊子养的东西!”
  李睁开眼,举目四顾,有两个墨西哥少年,正用胳膊搂着对方的脖子从他旁边走过。他舔着干涩的嘴唇,看着这两个孩子的背影。
  后来,李仍然能见到卡尔,直到有一天卡尔最后一次对他说“祝你好运”,然后离去。李听说,卡尔跟他家人一起去了乌拉圭。
  李跟温斯顿?穆尔一起在啤酒屋坐着,他叫了双倍浓度墨西哥龙舌兰酒,慢慢品着。老式的布谷鸟挂钟和被虫蛀了的鹿头让啤酒屋看上去是那么的沉闷枯燥而又与现实格格不入,有点儿提洛尔式的古朴味道。溢着泡沫的啤酒,沤出臭味的厕所,还有角落里酸馊的垃圾散发出来的味道混合起来,像浓雾一般塞满这个空间,透过窄小、拥挤又摇摇晃晃的门飘向街道。一台有问题的电视机不时地发生一下故障,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又恐怖又瘆人,听上去就像弗兰肯斯坦在撕人。
  “昨晚我也来这儿了,”李跟穆尔说,“跟一个酷儿医生和他的男朋友聊天来着。那医生是军医团一个少校,他男朋友是个什么工程师。那婊子长得太难看了,简直是惊悚。那医生叫我跟他们一块儿喝一杯,结果他那个男朋友就吃醋了,而我也不想喝什么啤酒,尽管那个医生认为啤酒简直可以被看成墨西哥和他自己的写照。然后他就开始说些你喜不喜欢墨西哥啊之类无聊的话题。我就说,墨西哥有些地方还不错什么的,就是他这个人有点儿讨人厌。尽管我挺烦,但你知道,我还是耐着性子好好说了这些话。然后,不管怎么样,我得回家了,我妻子在家里等着我。
  “结果,那家伙说:‘你没有妻子,你跟我一样是个基佬。’我说: 我不知道你究竟有多基,但是医生同志,我没兴趣打听这些。因为你可不是个英俊漂亮的墨西哥人。你,又老又丑,一个让我反胃的墨西哥人。还有你这个让虫子给蛀了的男朋友,比你还丑还恶心一百倍!’不过当然,我不希望我这话会导致什么极端状况的发生 ……
  “你不知道哈特菲尔德这个人吧?我想你也不认识,很早以前的事儿了。他在一家卖龙舌兰酒的小酒馆里杀死了个搬运工。然后他破费了五百美金才摆平了这事。想想吧,一个阶层最低的搬运工得花这么多,要是你开枪打死一个墨西哥军队里的少校,得花多少钱才能摆平。”
  穆尔把酒店招待叫了过来,用他蹩脚的西班牙语说:我想要个三明治,”他微笑地问那个招待,“这种三明治,有吗?”
  “你想要哪种三明治?”李问他。穆尔的突然插话让他有点儿恼火。
  穆尔说: 我也说不准。”他看着菜单,“我想他们能不能给我用烤全麦面包片做一个芝士三明治。”穆尔装出一副天真无邪的小男孩表情,转过头去望着那个招待。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源于它毫不妥协的先锋姿态。它拒绝被任何单一的标签或流派所定义,它像一个多头怪兽,同时喷吐着黑色幽默、病态的浪漫主义以及对权力结构的尖刻讽刺。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方式。时间感被完全打散了,过去、现在、未来似乎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在同一个场景中互相渗透、互相污染。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初看之下令人费解,但一旦适应了这种“多维视角”,便能体会到一种独特的节奏感,那种慢得令人发指的细节描写和快到令人眩晕的场景切换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本书独特的呼吸方式。它让我想起那些被主流艺术史遗忘角落里的珍宝,它们或许粗粝、或许冒犯,但绝对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的“酷”,不在于它追逐潮流,而在于它自身就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文化现象。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像是一场迷幻的旅轮,载着我穿梭在光怪陆离的都市边缘。那种感觉,不是简单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感官的全面入侵。作者的叙事手法,如同打碎的镜子,每一块碎片都反射出扭曲却又无比真实的景象。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草味和廉价酒精的气息,感受到那些生活在阴影中的人物内心深处的焦灼与渴望。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他们都是在时代的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幽灵,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不成体系却又无比坚固的生存哲学。那种对既有规范的彻底颠覆,对我这个长期被既有世界观束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猛烈的冲击。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大口呼吸,才能将自己从那种近乎窒息的文字氛围中抽离出来。尤其是在描绘那些边缘群体的情感纠葛时,那种原始的、未经修饰的赤裸感,让人既不适又着迷,仿佛作者直接将手术刀伸进了社会肌理的最深处,毫不留情地展示了那些我们通常选择视而不见的溃烂。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它是用来“经历”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不安,同时也最欣赏的地方,是它对“边缘”生活的一种近乎迷恋的描绘。它不是居高临下的观察,也不是廉价的猎奇,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共情,仿佛作者本人就是那个被放逐者。他笔下的人物,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生存哲学,都建立在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彻底背弃之上。这种背弃不是盲目的反抗,而是一种经过痛苦洗礼后形成的新的秩序感。书中对性、身份认同以及权力动态的探讨,非常尖锐和大胆,挑战了许多既定的社会禁忌。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我正和这些人物一同挤在昏暗的房间里,分享着他们最后的烟蒂和秘密。这种强烈的沉浸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普通的“故事书”范畴,更像是一部社会人类学观察记录,只不过它的记录者是个天才的、同时也是个疯狂的诗人。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文明”的遮羞布,露出了下面那具充满欲望和恐惧的躯体。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学技艺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本密度高得惊人,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了超负荷的信息量,混合了俚语、技术术语和高度诗意的隐喻。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不是因为句子结构太复杂,而是因为作者在看似平铺直叙的描述下,埋藏了太多需要解码的文化代码和历史暗喻。这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去拼凑出那些隐藏的关联。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但正是这种“劳动”,带来了最终的顿悟感——那种豁然开朗,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多么精妙而又荒诞的世界的体验。它成功地将底层社会的挣扎、药物对心智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批判,编织成一张既美丽又令人不安的挂毯。它迫使读者直面那些最阴暗的、最不愿承认的人性侧面,并从中提炼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启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我过去对“真实”的定义。它不是那种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叙事,恰恰相反,它充满了断裂、重复和令人困惑的跳跃,但这正是它力量的来源。作者似乎在模仿意识流的底层逻辑,将潜意识中的碎片、梦呓、药物诱导的幻觉,甚至是那些被社会压抑的欲望,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迷宫中摸索,你永远不知道下一转角会遇到什么。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语言的解构能力,他似乎在故意拆毁既有的词汇意义,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更接近本能的语调来重建叙事空间。这迫使读者放弃依赖熟悉的语境,转而用一种更原始、更直观的方式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张力。有那么几页,我几乎是屏住呼吸读完的,不是因为情节的紧张,而是因为那种文字密度带来的精神压力。这简直是对传统文学范式的挑战书,它不在乎你是否能“理解”全部,它只在乎你是否能“感受到”那种被撕裂的、不和谐的美学。
评分而邮递员对这位每次送信都会出现的小朋友印象也非常深刻,邮递员也希望他能早点收到回信,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小鳄鱼Alfie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每天充满热情地去等邮递员的到来。
评分1959年,巴勒斯终于在 Maurice Girodias的帮助下发表了《赤裸的午餐》。作品原题《赤裸的情欲》(Naked Lust)。金斯伯格阅读原稿时,因字迹太潦草,误读为《赤裸的午餐》(Naked Lunch)。两人都认为这个题目“更惬意”,就定下来了。这本小说主要讲述的也是作者漫游、吸毒、性爱等经历。《Naked Lunch》被普遍认为是威廉 ·巴勒斯的成名作。
评分多读这样的精品书!
评分值得一读的书。很不错
评分 
评分●孙权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孙鲁班,小的叫孙鲁育。孙鲁班嫁给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病死后改嫁给全琮。全琮的堂孙女全氏才貌双全,于是在孙鲁班的唆使下,孙权把全氏许配给了最小的儿子孙亮,尽管都未成年。也就是说,本来孙亮是全氏的爷爷的嫂子的弟弟,现在两人却成了夫妻。 
评分喜欢的作家。在京东买的书很惊喜。当天就到了。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张承和诸葛瑾本是年岁相仿的好朋友。张承妻子死后,孙权出面做了媒,把诸葛瑾的女儿嫁给张承。张承和诸葛瑾的女儿生了两个女孩,一个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和,另一个嫁给陆逊的儿子陆抗。但陆抗的外公其实是孙权的哥哥孙策。也就是说,本来孙和是陆抗的堂舅,现在两人却成了连襟。并且孙和跟大张氏生的女儿后来又嫁给了陆抗跟小张氏生的儿子陆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