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系列:设计模式之禅(第2版)

原创精品系列:设计模式之禅(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小波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模式
  • 软件设计
  • 面向对象
  • 重构
  • 代码质量
  • 可维护性
  • 最佳实践
  • Java
  • C++
  • Python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378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455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原创精品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畅销书全新升级,第1版广受好评,被誉为设计模式领域极具趣味、易理解且又讲解极为透彻的一本书,程序员公认的3本经典设计模式著作之一
  深刻解读6大设计原则和28种设计模式的准确定义、应用方法和实践,全方位比较各种同类模式之间的异同,详细讲解组合使用不同模式的方法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原创精品系列:设计模式之禅(第2版)》是设计模式领域公认的3本经典著作之一,“极具趣味,容易理解,但讲解又极为严谨和透彻”是本书的写作风格和方法的大特点。第1版2010年出版,畅销至今,广受好评,是该领域的里程碑著作。深刻解读6大设计原则和28种设计模式的准确定义、应用方法和佳实践,全方位比较各种同类模式之间的异同,详细讲解将不同的模式组合使用的方法。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有两方面的改进,一方面结合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原有内容中的瑕疵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另一方面增加了4种新的设计模式,希望这一版能为广大程序员们奉上一场更加完美的设计模式盛宴!
  全书共38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6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6大原则进行了深刻解读,旨在让读者能更深刻且准确地理解这些原则,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部分(第7~29章)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讲解和分析了23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并进行了扩展讲解,通俗易懂,趣味性极强而又紧扣模式的核心;第三部分(第30~33章)对同类型和相关联的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旨在阐明各种设计模式之间的差别以及它们的理想应用场景;第四部分(第34~36章)探讨了如何在实际开发中将各种设计模式混合起来使用,以发挥设计模式的大效用;第五部分(第37~38章)是本书的扩展篇,首先从实现的角度对MVC框架的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讲解了5种新的设计模式的原理、意图和佳实践。本书后附有一份精美的设计模式彩图,可以裁剪,便于参考。

作者简介

  秦小波,资深软件开发工程师、系统分析师和架构师(获Sun架构师认证),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0余年,实践经验极其丰富。精通设计模式,对设计模式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设计模式。资深Java技术专家,精通Spring、Struts 2、Hibernate、iBatis、jBPM等Java技术,在企业级Java应用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对基于ESB、BPEL的服务集成技术也有深入的认识。此外,还是一位优秀的DBA,具有IBM DB2 DBA资格认证,对海量数据处理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畅销书《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Java程序的151个建议》,广受读者好评!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大旗不挥,谁敢冲
锋—6大设计原则全新解读
第1章 单一职责原则 2
1.1 我是“牛”类,我可以担任多职吗 2
1.2 绝杀技,打破你的传统思维 3
1.3 我单纯,所以我快乐 6
1.4 最佳实践 7
第2章 里氏替换原则 8
2.1 爱恨纠葛的父子关系 8
2.2 纠纷不断,规则压制 9
2.3 最佳实践 18
第3章 依赖倒置原则 19
3.1 依赖倒置原则的定义 19
3.2 言而无信,你太需要契约 20
3.3 依赖的三种写法 25
3.4 最佳实践 26
第4章 接口隔离原则 28
4.1 接口隔离原则的定义 28
4.2 美女何其多,观点各不同 29
4.3 保证接口的纯洁性 33
4.4 最佳实践 35
第5章 迪米特法则 36
5.1 迪米特法则的定义 36
5.2 我的知识你知道得越少越好 36
5.3 最佳实践 43
第6章 开闭原则 44
6.1 开闭原则的定义 44
6.2 开闭原则的庐山真面目 44
6.3 为什么要采用开闭原则 49
6.4 如何使用开闭原则 51
6.5 最佳实践 55
第二部分 真刀实枪—23种设计模式完美演绎
第7章 单例模式 58
7.1 我是皇帝我独苗 58
7.2 单例模式的定义 59
7.3 单例模式的应用 60
7.3.1 单例模式的优点 60
7.3.2 单例模式的缺点 60
7.3.3 单例模式的使用场景 61
7.3.4 单例模式的注意事项 61
7.4 单例模式的扩展 62
7.5 最佳实践 64
第8章 工厂方法模式 65
8.1 女娲造人的故事 65
8.2 工厂方法模式的定义 69
8.3 工厂方法模式的应用 70
8.3.1 工厂方法模式的优点 70
8.3.2 工厂方法模式的使用场景 71
8.4 工厂方法模式的扩展 71
8.5 最佳实践 77
第9章 抽象工厂模式 78
9.1 女娲的失误 78
9.2 抽象工厂模式的定义 83
9.3 抽象工厂模式的应用 86
9.3.1 抽象工厂模式的优点 86
9.3.2 抽象工厂模式的缺点 86
9.3.3 抽象工厂模式的使用场景 86
9.3.4 抽象工厂模式的注意事项 86
9.4 最佳实践 87
第10章 模板方法模式 88
10.1 辉煌工程—制造悍马 88
10.2 模板方法模式的定义 93
10.3 模板方法模式的应用 94
10.3.1 模板方法模式的优点 94
10.3.2 模板方法模式的缺点 95
10.3.3 模板方法模式的使用场景 95
10.4 模板方法模式的扩展 95
10.5 最佳实践 99
第11章 建造者模式 100
11.1 变化是永恒的 100
11.2 建造者模式的定义 109
11.3 建造者模式的应用 111
11.3.1 建造者模式的优点 111
11.3.2 建造者模式的使用场景 111
11.3.3 建造者模式的注意事项 111
11.4 建造者模式的扩展 111
11.5 最佳实践 112
第12章 代理模式 113
12.1 我是游戏至尊 113
12.2 代理模式的定义 116
12.3 代理模式的应用 118
12.3.1 代理模式的优点 118
12.3.2 代理模式的使用场景 119
12.4 代理模式的扩展 119
12.4.1 普通代理 119
12.4.2 强制代理 121
12.4.3 代理是有个性的 126
12.4.4 动态代理 128
12.5 最佳实践 134
第13章 原型模式 135
13.1 个性化电子账单 135
13.2 原型模式的定义 141
13.3 原型模式的应用 142
13.3.1 原型模式的优点 142
13.3.2 原型模式的使用场景 142
13.4 原型模式的注意事项 143
13.4.1 构造函数不会被执行 143
13.4.2 浅拷贝和深拷贝 144
13.4.3 clone与final两个冤家 146
13.5 最佳实践 146
第14章 中介者模式 147
14.1 进销存管理是这个样子的吗 147
14.2 中介者模式的定义 156
14.3 中介者模式的应用 159
14.3.1 中介者模式的优点 159
14.3.2 中介者模式的缺点 159
14.3.3 中介者模式的使用场景 159
14.4 中介者模式的实际应用 160
14.5 最佳实践 161
第15章 命令模式 162
15.1 项目经理也难当 162
15.2 命令模式的定义 170
15.3 命令模式的应用 173
15.3.1 命令模式的优点 173
15.3.2 命令模式的缺点 173
15.3.3 命令模式的使用场景 173
15.4 命令模式的扩展 173
15.4.1 未讲完的故事 173
15.4.2 反悔问题 174
15.5 最佳实践 175
第16章 责任链模式 178
16.1 古代妇女的枷锁—“三从四德” 178
16.2 责任链模式的定义 186
16.3 责任链模式的应用 189
16.3.1 责任链模式的优点 189
16.3.2 责任链模式的缺点 190
16.3.3 责任链模式的注意事项 190
16.4 最佳实践 190
第17章 装饰模式 192
17.1 罪恶的成绩单 192
17.2 装饰模式的定义 198
17.3 装饰模式应用 201
17.3.1 装饰模式的优点 201
17.3.2 装饰模式的缺点 201
17.3.3 装饰模式的使用场景 201
17.4 最佳实践 201
第18章 策略模式 203
18.1 刘备江东娶妻,赵云他容易吗 203
18.2 策略模式的定义 206
18.3 策略模式的应用 208
18.3.1 策略模式的优点 208
18.3.2 策略模式的缺点 208
18.3.3 策略模式的使用场景 209
18.3.4 策略模式的注意事项 209
18.4 策略模式的扩展 209
18.5 最佳实践 214
第19章 适配器模式 215
19.1 业务发展—上帝才能控制 215
19.2 适配器模式的定义 221
19.3 适配器模式的应用 223
19.3.1 适配器模式的优点 223
19.3.2 适配器模式的使用场景 224
19.3.3 适配器模式的注意事项 224
19.4 适配器模式的扩展 224
19.5 最佳实践 229
第20章 迭代器模式 230
20.1 整理项目信息—苦差事 230
20.2 迭代器模式的定义 236
20.3 迭代器模式的应用 239
20.4 最佳实践 239
第21章 组合模式 240
21.1 公司的人事架构是这样的吗 240
21.2 组合模式的定义 253
21.3 组合模式的应用 255
21.3.1 组合模式的优点 255
21.3.2 组合模式的缺点 256
21.3.3 组合模式的使用场景 256
21.3.4 组合模式的注意事项 256
21.4 组合模式的扩展 256
21.4.1 真实的组合模式 256
21.4.2 透明的组合模式 257
21.4.3 组合模式的遍历 259
21.5 最佳实践 260
第22章 观察者模式 262
22.1 韩非子身边的卧底是谁派来的 262
22.2 观察者模式的定义 271
22.3 观察者模式的应用 273
22.3.1 观察者模式的优点 273
22.3.2 观察者模式的缺点 274
22.3.3 观察者模式的使用场景 274
22.3.4 观察者模式的注意事项 274
22.4 观察者模式的扩展 275
22.4.1 Java世界中的观察者模式 275
22.4.2 项目中真实的观察者模式 276
22.4.3 订阅发布模型 277
22.5 最佳实践 277
第23章 门面模式 278
23.1 我要投递信件 278
23.2 门面模式的定义 283
23.3 门面模式的应用 284
23.3.1 门面模式的优点 284
23.3.2 门面模式的缺点 285
23.3.3 门面模式的使用场景 285
23.4 门面模式的注意事项 285
23.4.1 一个子系统可以有多个门面 285
23.4.2 门面不参与子系统内的业务逻辑 286
23.5 最佳实践 288
第24章 备忘录模式 289
24.1 如此追女孩子,你还不乐 289
24.2 备忘录模式的定义 294
24.3 备忘录模式的应用 297
24.3.1 备忘录模式的使用场景 297
24.3.2 备忘录模式的注意事项 297
24.4 备忘录模式的扩展 297
24.4.1 clone方式的备忘录 297
24.4.2 多状态的备忘录模式 300
24.4.3 多备份的备忘录 304
24.4.4 封装得更好一点 305
24.5 最佳实践 307
第25章 访问者模式 308
25.1 员工的隐私何在 308
25.2 访问者模式的定义 316
25.3 访问者模式的应用 320
25.3.1 访问者模式的优点 320
25.3.2 访问者模式的缺点 320
25.3.3 访问者模式的使用场景 320
25.4 访问者模式的扩展 321
25.4.1 统计功能 321
25.4.2 多个访问者 323
25.4.3 双分派 326
25.5 最佳实践 328
第26章 状态模式 329
26.1 城市的纵向发展功臣—电梯 329
26.2 状态模式的定义 341
26.3 状态模式的应用 343
26.3.1 状态模式的优点 343
26.3.2 状态模式的缺点 344
26.3.3 状态模式的使用场景 344
26.3.4 状态模式的注意事项 344
26.4 最佳实践 344
第27章 解释器模式 346
27.1 四则运算你会吗 346
27.2 解释器模式的定义 352
27.3 解释器模式的应用 354
27.3.1 解释器模式的优点 354
27.3.2 解释器模式的缺点 354
27.3.3 解释器模式使用的场景 355
27.3.4 解释器模式的注意事项 355
27.4 最佳实践 355
第28章 享元模式 356
28.1 内存溢出,司空见惯 356
28.2 享元模式的定义 361
28.3 享元模式的应用 364
28.3.1 享元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364
28.3.2 享元模式的使用场景 364
28.4 享元模式的扩展 365
28.4.1 线程安全的问题 365
28.4.2 性能平衡 366
28.5 最佳实践 369
第29章 桥梁模式 371
29.1 我有一个梦想 371
29.2 桥梁模式的定义 379
29.3 桥梁模式的应用 381
29.3.1 桥梁模式的优点 381
29.3.2 桥梁模式的使用场景 382
29.3.3 桥梁模式的注意事项 382
29.4 最佳实践 382
第三部分 谁的地盘谁做主—设计模式PK
第30章 创建类模式大PK 384
30.1 工厂方法模式VS建造者模式 384
30.1.1 按工厂方法建造超人 384
30.1.2 按建造者模式建造超人 386
30.1.3 最佳实践 389
30.2 抽象工厂模式VS建造者模式 390
30.2.1 按抽象工厂模式生产车辆 390
30.2.2 按建造者模式生产车辆 394
30.2.3 最佳实践 399
第31章 结构类模式大PK 400
31.1 代理模式VS装饰模式 400
31.1.1 代理模式 400
31.1.2 装饰模式 402
31.1.3 最佳实践 403
31.2 装饰模式VS适配器模式 404
31.2.1 用装饰模式描述丑小鸭 404
31.2.2 用适配器模式实现丑小鸭 407
31.2.3 最佳实践 410
第32章 行为类模式大PK 411
32.1 命令模式VS策略模式 411
32.1.1 策略模式实现压缩算法 411
32.1.2 命令模式实现压缩算法 414
32.1.3 小结 419
32.2 策略模式VS状态模式 420
32.2.1 策略模式实现人生 420
32.2.2 状态模式实现人生 423
32.2.3 小结 425
32.3 观察者模式VS责任链模式 426
32.3.1 责任链模式实现DNS
解析过程 427
32.3.2 触发链模式实现DNS
解析过程 432
32.3.3 小结 437
第33章 跨战区PK 438
33.1 策略模式VS桥梁模式 438
33.1.1 策略模式实现邮件发送 439
33.1.2 桥梁模式实现邮件发送 442
33.1.3 最佳实践 445
33.2 门面模式VS中介者模式 446
33.2.1 中介者模式实现工资计算 446
33.2.2 门面模式实现工资计算 451
33.2.3 最佳实践 454
33.3 包装模式群PK 455
33.3.1 代理模式 455
33.3.2 装饰模式 457
33.3.3 适配器模式 459
33.3.4 桥梁模式 461
33.3.5 最佳实践 464
第四部分 完美世界—设计模式混编
第34章 命令模式+责任链模式 466
34.1 搬移UNIX的命令 466
34.2 混编小结 481
第35章 工厂方法模式+策略模式 483
35.1 迷你版的交易系统 483
35.2 混编小结 493
第36章 观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 495
36.1 事件触发器的开发 495
36.2 混编小结 508
第五部分 扩展篇
第37章 MVC框架 510
37.1 MVC框架的实现 510
37.1.1 MVC的系统架构 512
37.1.2 模型管理器 518
37.1.3 值栈 522
37.1.4 视图管理器 522
37.1.5 工具类 526
37.2 最佳实践 528
第38章 新模式 530
38.1 规格模式 530
38.1.1 规格模式的实现 530
38.1.2 最佳实践 543
38.2 对象池模式 546
38.2.1 正确的池化 546
38.2.2 对象池模式的意图 547
38.2.3 最佳实践 549
38.3 雇工模式 549
38.3.1 雇工合作 549
38.3.2 雇工模式的意图 551
38.3.3 最佳实践 552
38.4 黑板模式 552
38.4.1 黑板模式的意图 552
38.4.2 黑板模式的实现方法 553
38.5 空对象模式 554
38.5.1 空对象模式的例子 554
38.5.2 最佳实践 555
附录 23种设计模式彩图

前言/序言





《代码的奥秘:软件架构设计精粹》 序言 在这个飞速迭代的软件时代,优秀的代码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在纷繁的需求中雕琢出稳定、高效、易于维护的数字艺术品。然而,构建这样的艺术品并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软件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深刻洞察。本书《代码的奥秘:软件架构设计精粹》正是这样一本旨在引领读者深入理解软件架构设计核心理念、掌握关键设计原则、提升代码质量的书籍。它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技术栈或框架,而是聚焦于那些普适于各种编程语言和应用场景的根本性设计思想,帮助开发者构建出更具弹性和可扩展性的软件系统。 第一章:软件架构的基石——理解设计原则 在着手构建任何复杂的软件系统之前,理解并遵循一系列 fundamental 的设计原则至关重要。这些原则如同建筑学的黄金法则,是保证结构稳固、功能完备、易于修缮的根本。本章将深入探讨SOLID原则——单一职责原则(SRP)、开闭原则(OCP)、里氏替换原则(LSP)、接口隔离原则(ISP)以及依赖倒置原则(DIP)。我们会逐一剖析每个原则的含义、核心思想,并通过生动具体的代码示例,阐释它们如何在实际开发中落地,以及违反这些原则会带来哪些潜在的“坑”。 单一职责原则(SRP):我们将强调“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和分析,展示如何识别职责模糊的类,并将其拆分成职责单一、功能集中的小模块,从而降低耦合度,提高代码的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 开闭原则(OCP):本章将重点阐述“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我们会探讨如何利用抽象、接口和多态等机制,在不修改现有代码的情况下,轻松地为系统增加新功能,从而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生命力。 里氏替换原则(LSP):我们将深入理解“任何时候,在软件中都能够把子类实例替换成父类实例”。这不仅仅是继承的简单概念,更是关于基类与派生类之间契约的严谨约定。通过具体案例,我们会说明LSP如何影响代码的健壮性和可预测性,以及常见的违反LSP的行为及其危害。 接口隔离原则(ISP):本章将强调“客户端不应该被强制依赖它们不使用的接口”。我们将讨论如何设计粒度更小的接口,避免“胖接口”带来的问题,从而让接口的实现者和使用者都更加灵活,降低不必要的依赖。 依赖倒置原则(DIP):我们将深入解析“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两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这一原则是解耦的关键,我们会通过介绍依赖注入(DI)等技术,展示如何有效地实现DIP,从而构建出松耦合、易于替换和测试的系统。 除了SOLID原则,本章还将触及其他重要的设计思想,如关注点分离(SoC),强调将不同的功能模块清晰地划分开来,使代码结构更清晰,易于理解和修改。我们还会简要介绍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原则,强调代码的简洁性和可读性,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 第二章:模块化与解耦——构建清晰的系统结构 在软件设计中,有效的模块化是将复杂系统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的关键。良好的模块化能够降低开发和维护的难度,提高团队协作效率。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模块化设计,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系统的高内聚、低耦合。 高内聚(High Cohesion):我们将解释内聚的概念,以及如何让属于同一模块的功能紧密关联,共同完成一个清晰的定义好的任务。我们会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合理的职责划分来提高模块的内聚性。 低耦合(Low Coupling):本章将重点阐述耦合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引入中间层、使用消息队列、事件驱动等方式,降低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耦合(如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公共环境耦合等),并给出相应的规避策略。 分层架构:我们将介绍常见的软件分层模式,如三层架构(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N层架构,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根据需求选择和调整分层策略。 组件化与服务化:随着软件规模的增长,将系统分解为独立的组件或微服务成为一种趋势。本章将探讨组件化和面向服务架构(SOA)/微服务架构的基本思想,以及它们带来的好处(如独立部署、技术多样性、弹性伸缩)和挑战。 第三章:状态管理与并发控制——应对复杂变化的挑战 在许多应用场景中,管理对象的状态以及处理并发访问是软件设计中棘手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管理程序的状态,以及如何在多线程或分布式环境中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我们将介绍状态模式,它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我们将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如何利用状态模式来简化包含大量条件判断的复杂状态机,使代码更加清晰易懂。 并发控制基础:本章将从并发的基本概念入手,解释线程、进程、锁、原子操作等核心概念。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使用互斥锁(Mutex)、信号量(Semaphore)、读写锁(Read-Write Lock)等同步原语来保护共享资源,避免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和死锁(Deadlock)。 并发设计模式:我们将介绍一些在并发编程中常用的设计模式,如生产者-消费者模式(Producer-Consumer Pattern),它能够有效地解耦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速度差异,提高系统吞吐量。我们还会探讨Future/Promise模式,用于异步操作的结果管理。 分布式事务:对于分布式系统,保证事务的一致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章将简要介绍分布式事务的概念,以及常见的解决方案,如两阶段提交(2PC)和三阶段提交(3PC),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第四章:可扩展性与性能优化——构建面向未来的系统 一个优秀的软件系统不仅要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更要具备应对未来变化的扩展能力,并在性能上有所保障。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系统,以及如何在不牺牲代码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性能优化。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我们将详细讲解策略模式,它能够使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通过引入算法族,我们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地切换不同的算法实现,从而轻松地扩展系统的功能,满足不同的性能或业务需求。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本章将介绍装饰器模式,它允许在不改变原类的前提下,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功能。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扩展对象的功能,而无需依赖继承,从而避免了继承的脆弱性。 缓存策略:我们将讨论各种缓存技术,如内存缓存、分布式缓存(如Redis, Memcached),以及它们在提升系统性能方面的作用。我们会分析不同缓存策略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在适当的场景下应用它们。 负载均衡与容错:对于高可用和高并发的系统,负载均衡和容错机制是不可或缺的。本章将介绍负载均衡器的作用,以及常见的负载均衡算法。同时,我们将探讨容错设计,如熔断(Circuit Breaker)、降级(Degradation)等,以保证系统在部分组件失效时仍能提供服务。 性能剖析与调优: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使用性能剖析工具(Profiler)来识别代码中的性能瓶颈,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性能调优技巧,如优化数据库查询、减少I/O操作、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等。 第五章:可测试性与代码质量——确保系统的健壮性 软件的可测试性是衡量代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易于测试的系统能够显著降低Bug的引入,提高开发效率,并增强对代码修改的信心。本章将聚焦于如何设计易于测试的代码,以及如何通过各种实践来提升代码的整体质量。 测试驱动开发(TDD):我们将介绍TDD的思想和流程,即先编写测试用例,然后根据测试用例编写最简单的代码来实现功能,最后重构代码。我们将阐述TDD如何帮助我们构建出更健壮、更易于理解的代码。 单元测试:本章将详细讲解单元测试的概念,以及如何编写有效的单元测试。我们会探讨mocking和stubbing等技术,用于隔离被测试的代码单元,确保测试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集成测试与端到端测试:除了单元测试,我们还将简要介绍集成测试和端到端测试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验证系统整体功能中的作用。 代码审查:代码审查是发现潜在问题、分享知识、提升团队协作效率的重要环节。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有效的代码审查,以及如何从审查中学习和成长。 重构:重构是对软件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易于理解、维护和扩展的过程。本章将介绍各种常用的重构技巧,并强调在什么情况下进行重构,以及如何安全地进行重构,避免引入新的问题。 结语 《代码的奥秘:软件架构设计精粹》并非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段深入探索软件设计本质的旅程。本书所涵盖的原则和模式,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无数项目实践的经验总结。掌握这些“奥秘”,不仅能够帮助开发者写出高质量的代码,更能够培养出解决复杂软件问题的系统性思维。我们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的开发工作中不断反思和应用,逐步构建出更加优秀、稳定、可维护的软件系统,真正领略代码设计的“禅”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拿到《原创精品系列:设计模式之禅(第2版)》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设计模式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千篇一律,很难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10天学会XX模式”的速成手册,而是真正地在教你“如何思考”。我喜欢它对“外观模式”的讲解,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接口,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如何隐藏子系统的复杂性,简化客户端的调用,这种对“封装”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享元模式”部分也让我眼前一亮,通过讲解如何高效地管理大量相似对象,避免资源浪费,我才真正理解了“空间换时间”的设计思想。而且,这本书的案例都是精挑细选的,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例子,每一个都紧扣核心概念,并且能够触及到实际开发中的痛点。我发现自己开始在写代码时,不自觉地去思考“这里是否可以用某个设计模式来优化?”,这种思维上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设计模式这个概念感到有些畏惧,总觉得它高高在上,离我这个刚入行的开发者有点远。市面上很多书要么太理论化,要么例子陈旧,看得我云里雾里。但《原创精品系列:设计模式之禅(第2版)》完全不一样,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一点一点地把我拉进了设计模式的殿堂。开篇的引入就非常抓人,不是上来就抛出一堆术语,而是从我遇到的实际编程痛点出发,让我深刻体会到设计模式的必要性和价值。我尤其喜欢它对“单例模式”的讲解,不再是简单的代码堆砌,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多线程环境下的各种陷阱和最佳实践,还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懒汉式”和“饿汉式”的区别,让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后面的“工厂模式”和“观察者模式”也同样精彩,案例设计得非常贴近实际开发场景,我甚至能想象到自己在项目里如何运用这些模式来优化代码结构,提高可维护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交流。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把书中的内容应用到我正在开发的项目中了!

评分

这本《原创精品系列:设计模式之禅(第2版)》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老程序员,我自认为对设计模式已经有所涉猎,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有多么肤浅。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没有停留在对常见模式的表面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模式背后的设计哲学和演进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对“桥接模式”和“适配器模式”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清晰地指出了两者在解决问题上的侧重点不同,并用生动的比喻加以说明,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的案例也非常有代表性,很多场景都发生在实际开发中,比如在处理复杂的权限控制时,如何运用“职责链模式”来简化逻辑;在构建可重用的UI组件时,如何利用“组合模式”来管理层级结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又不失趣味,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会穿插一些有趣的案例或者历史典故,让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软件设计智慧的传记。

评分

《原创精品系列:设计模式之禅(第2版)》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冰冷的技术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一直认为设计模式是程序员的“内功”,但这本书却把它变成了“武功秘籍”,而且讲解得非常细致入微。它没有上来就给你讲“开闭原则”、“里氏替换原则”这些抽象的原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场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这些原则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它对“中介者模式”的讲解,通过一个交通信号灯的例子,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减少对象间的直接依赖,让系统更加松耦合。还有“备忘录模式”,作者用一个游戏存档的例子,把复杂的状态保存和恢复过程讲得明明白白。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成熟,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而且每个章节的结尾都会有一个小结,帮助读者巩固所学。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设计思维”。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软件设计感兴趣的朋友,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资深开发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读完《原创精品系列:设计模式之禅(第2版)》,我感觉自己对软件设计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以前写代码,总是在“能跑就行”的模式下徘徊,很少考虑代码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导致项目越做越大,维护起来越发困难。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几十种设计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设计。书中对每个模式的讲解都非常深入,不仅有理论阐述,更有大量的代码示例,而且这些示例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清晰地展示出模式的核心思想和应用场景。我特别欣赏它对“策略模式”的讲解,通过一个游戏角色战斗系统的例子,将不同战斗技能封装成独立的策略类,让我深刻理解了如何通过组合来消除条件判断,实现代码的灵活变动。还有“装饰器模式”,它用一个咖啡店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在不修改原有对象的基础上,动态地为其添加新的功能,这种“组合优于继承”的思想,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图文并茂,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提升自己软件设计能力的开发者,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

(ˊo?????o????ˋ)感动Thanks?(?ω?)?Thanks?(?ω?)?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的,在学习中,希望能有所收获。啊哈哈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一看,很不错的书,值得一看,很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物流超快,下午买的,晚上到

评分

京东大品牌 值得信赖 还会再来

评分

以java为例去介绍的,内容还不错,有点厚,不知道能不能耐下心读完

评分

这本书本是好的,但是其中的UML图也好,正文也好都有错误,急需勘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