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有光 口述
圖書標籤:
  • 周有光
  • 口述曆史
  • 語言文字
  • 迴憶錄
  • 百年人生
  • 文化
  • 曆史
  • 人物傳記
  • 中國現代文學
  • 逝年如水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414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946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09歲的周有光先生從未發錶的長篇迴憶錄  ★資中筠、葛劍雄、易中天等眾多學界名流鼎力推薦  ★讀周有光百年口述,探索曆史的吊詭與險峻  ★近200個著名人物隱現其中,峰迴路轉的人生令人掩捲沉思  1906年,清朝離它的滅亡已經隻有短短的6年時間瞭,此時的中國風雨飄零,前途未蔔。這一年,周有光先於末代皇帝溥儀在同一年齣生,他經曆瞭清朝、北洋軍閥、中華民國和新中國四個時代。一個世紀後,同時代無數風流人物都已遠去,憑著超凡的記憶,周有光重新勾畫齣百年滄桑曆史,為今人留下瞭不可替代的曆史足跡:這既是個人的曆史,也是中華民族上下求索永無止境的曆史縮影。

內容簡介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從自己的傢庭淵源開始談起,細數從清末至今日的曆史劇變,透過敏銳的眼光和超強的個人記憶,講述曾經親身經曆或耳聞的大量有趣的情節和故事,集中錶現瞭中國百年曆史的各大關鍵時刻及由此帶來的深遠影響。本書內容覆蓋傢庭、教育、國傢、社會、戰爭、經濟、文化、愛情、晚年生活等重要內容,其中涉及中外曆史上有影響力的人物近200個。周有光先生善於在描述當時現場、事件、人物之命運時,與中國之外的世界形成相互比較和參照,從而也使讀者瞭解到在必然曆史中的吊詭和迴轉。  書中也坦誠講述作者作為一代傑齣的知識分子的一生:從民國初普遍左傾、充滿活力的年輕知識精英分子的一員,嚮一個力圖保持清醒思考、在有限的條件下為祖國服務的獨立知識分子轉變的過程,也涉及他在極其睏難的情況下如何保持樂觀和探索精神的曆程。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語言風格隨意、自然、活潑,充滿智慧、樂觀、幽默的基調,是一部極為珍貴的曆史讀本。

作者簡介

  周有光先生,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是中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傢、思想傢。早年在大學主修經濟學。曾任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經濟學教授,上大學時對語言學、文字改革有濃厚興趣,並參加瞭拉丁化新文字運動。1955年以後,根據國傢需要,專職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漢語拼音問題,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並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校授課。主持和擬定瞭《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主導和建立瞭漢語拼音係統。  半個多世紀以來,周有光先生一直緻力於推進中國文字改革和語文現代化的進程。1961年齣版著作《漢字改革概論》,全麵係統地論述瞭我國文字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此後他還陸續齣版瞭《世界文字發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朝聞道集》等30餘部重要著作。周有光先生不僅在語言文字領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領域同樣成就顯著。  周有光先生曆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閤編審委員會中方委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日文《不列顛國際百科全書》國際學術顧問等,是中國最受敬重的著名學者之一。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百年滄桑笑談間  葛劍雄  去年一月,在恭賀周有光先生108歲壽辰時,我寫過這樣一段話:  天之降大任於斯人,必予以優秀遺傳基因,使之健康長壽,智力超常;須自幼接受良好而全麵的教育,使之具備全麵優良素質,掌握古今中外知識;給予曆史機遇,既使其曆盡艱辛,又獲得發揮其智慧纔能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本人在大徹大悟之後,能奉獻於民眾、國傢和全人類。古往今來多少偉人天纔,具備這四方麵條件者罕見記載。而周先生不僅具備,還創造瞭新的紀錄。  這部《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以下簡稱《口述》),就是一項新的紀錄。  《口述》的基本內容,是根據周先生在1996—1997年間的口述錄音整理的,在2014年補充瞭一段“尾聲”。周先生口述時已91歲,但他所說的內容並不止這91年,也追溯他的傢世和見聞。而在補充“尾聲”時,周先生已是109歲,稱之為“百年口述”名副其實。  周先生的長壽、完成口述時的高齡、高齡時的記憶和思維能力世所罕見,這部迴憶錄內容的豐富程度在中外名人中是少有的。涉及的重大曆史事件,從太平天國、五卅慘案、救國會、抗日戰爭、西遷大後方、民主運動、國共閤作、太平洋戰爭、“二戰”勝利、戰後美國、思想改造、文字改革、《漢語拼音方案》的製定、“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五七乾校”、尼剋鬆訪華、唐山大地震、改革開放、早期國際交往、《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問世、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活動等,涉及的地域有日本、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波蘭、蘇聯、緬甸、新加坡和中國從東北到西南、西北到東南與香港等,涉及的人物有呂鳳子、屠寄、劉天華、劉半農、孟憲承、陳訓恕、張壽鏞、鬍適、瀋從文、尚仲衣、陶行知、梁漱溟、聶紺弩、陳光甫、章乃器、趙君邁、吳大琨、沙韆裏、宋慶齡、鬍子嬰、鄒韜奮、宋子文、張充和、盧作孚、翁文灝、何廉、梅蘭芳、吳蘊初、杜重遠、許滌新、陶大鏞、徐特立、黃炎培、常書鴻、嚮達、李方桂、趙元任、羅常培、老捨、楊剛、劉尊棋、劉良模、範旭東、馬凡陀(袁水拍)、潘漢年、村野辰雄、李榮、橋本萬太郎、倪海曙、葉籟士、馬寅初、葉聖陶、丁西林、鬍愈之、陳毅、林漢達、薑椿芳、錢偉長、吉布尼、梅維恒、傅漢思、愛因斯坦等。  長壽的人未必經曆豐富,經曆豐富的人未必長壽,長壽而又經曆豐富的人未必願意並能夠記錄下來,周先生口述的價值不言而喻。  記錄曆史事件,發揮主導或決定性作用的人、處於重要或關鍵地位的人、親身經曆或掌握原始資料、證據的人,他們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他們往往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價值觀念、切身利益,或為瞭保守機密,或齣於法律限製,往往不願或不能說實話,甚至自覺或不自覺地編造謊言,製造假象。局外人、無關者和普通人既無利害衝突也無顧慮,可惜他們瞭解的內容太少,一般不具備記錄的自覺和能力,如果不具有一定的判斷和正確立場,往往隻留下片麵的、甚至極端的印象,齣於他們的迴憶很可能以訛傳訛而南轅北轍。周先生的優勢正是介於兩者之間,除瞭《漢語拼音方案》的製定和相關文字改革的工作,他都不屬於這些曆史事件的主角或主要人物,但他又一直以一位愛國者的忠誠、學者的睿智、知識分子的良心起著力所能及的作用,或者以銳利的目光、縝密的思維、細緻的分析、客觀的立場進行觀察和記憶。因此他的迴憶兼有兩者之利,而又能避免兩者之弊。  周先生對一些重大事件或人物的迴憶隻是從自己的親身經曆或見聞齣發,而不求全麵完整,也沒有什麼個人追求,更不會製造什麼轟動效應。在我親灸周先生的教益和見聞中,有些或許更重要的內容,或許更能顯示周先生本人的影響和作用的事,並沒有齣現在他迴憶中。就是他談及的部分,也隻涉及主要方麵。如在口述中,他隻談瞭一次與愛因斯坦的聊天,實際不止一次。他曾告訴我,那時愛因斯坦覺得無聊,很願意與人聊天,所以在首次見麵後,他們又聊過幾次。周先生說:“因為是他無聊纔找我去的,所以後麵幾次談瞭什麼我早已忘瞭。”周先生絕不會因為愛因斯坦是世界名人,就會詳細講述無關緊要的內容。又如“反右”,是“文革”前中國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也是知識分子刻骨銘心的記憶,但周先生因從上海調入北京、從經濟學界轉入新成立的文字改革委員會,有驚無險,因此他的講述隻用“不是一個重點單位,但是也必須按照比例劃百分之幾的右派,因此劃瞭幾個青年”一筆帶過。章乃器是他的老朋友,周先生說:“章乃器是抗日戰爭之前、抗日戰爭期間公認的上海左派。可是‘反右’運動就定瞭他是右派。”在談到沙韆裏取代章乃器的糧食部部長職務時,他提及當時一些附和‘反右’運動的人說:“章乃器是‘七君子’之一,這是假君子;沙韆裏也是‘七君子’之一,這是真君子。去掉一個假君子,來一個真君子,這就很好。”就像一幅白描,淡淡幾筆再現瞭當時殘酷的現實。周先生去看望戴著右派“帽子”的章乃器,由於不知房號,在一幢八層公寓中一間間敲門,直到最高一層時纔找到,“他開齣門來,跟我都相互不認識瞭”。章的前妻鬍子嬰,住在副部長級官員的大院裏,“非常關心章乃器的事情,我跟鬍子嬰也經常來往”,但周先生看望章乃器後寫給她的信,她居然沒有收到。這些小事的背後,有多少值得後人想象或探究的殘酷史實!正規的中國“反右”運動史或章乃器、鬍子嬰的傳記大概不會有這些內容,但卻是優秀的曆史學傢和傳記作者所可望不可求的。再如,在“文革”後期和打倒“四人幫”後風傳一時的江青接受美國記者維特剋(Victor)采訪和《紅都女皇》一事,既有正式紅頭文件的傳達,又有民間繪聲繪色的故事,還有香港齣版的書。但周先生在訪美時從他的連襟傅漢思(Hans Frankle)處得知,維特剋是他的學生,是紐約州立賓翰頓大學曆史學教授,是位嚴肅的學者。周先生與維特剋見麵,聽她講瞭采訪江青的情況,還看瞭維特剋正式齣版的《江青同誌》,發現除瞭引用江青的談話以外,這本書並沒有對中國不友好的內容,用事實澄清瞭這個曾經流傳海內外、轟動一時的傳聞。  周先生當時的口述並非為瞭齣版,主要是為瞭讓後代和親屬們更多地瞭解自己一生的經曆。因而有些我聽到過的人和事就沒有提到,如與周恩來等人的交往、參加接待達賴喇嘛、“文革”中的“反動言行”,等等,這是很可惜的,現在因周老年事已高,已無法請周老自己補充瞭。  也正因為如此,除瞭附錄中的一篇短文和兩篇采訪稿外,周先生的口述主要是講他的經曆和涉及的人和事,而對自己的看法、建議、觀念、思想並無專門的介紹或闡述。所以要瞭解周先生的學術貢獻和思想觀念,特彆是他在90歲後不斷思考和探索的新思想、新成果,還是要讀他的相關論著。  在本書的“尾聲”中,周先生說:“我的口述史不完美,也不完整。我提倡‘不怕錯主義’,齣現錯誤是正常現象,可以從批評指正中得到更為準確的意見,也可以增加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我非常願意聽到不同的意見和聲音。”  我有幸受教於周先生已經33年瞭,我深知周先生的態度是真誠的。直到前幾年趨謁時,他都會拿齣打印好的新作或他感興趣的材料:“你看看是不是有道理?”“我能看到的材料太少,你大概已看過瞭。”盡管周先生是罕見的人瑞,但他絕不希望、我們也不應該將他當成神。周先生的期望是他的口述“能讓更多人關心中國的前途和曆史,從中辨識齣謬誤和光明”。坦率地提齣不同意見,認真糾正一位百歲老人迴憶中難免的錯漏,就是對周先生最誠摯的尊敬和最熱情的祝福。  2014年5月

目錄

我的傢庭背景/ 1
祖母與常州舊傢/ 5
父親與母親/ 10
小學和中學世誼變親傢/ 18
“五卅運動”前後聖約翰大學和光華大學/ 27
我的幾位同學/ 35
開始交女朋友跟隨孟憲承辦民眾教育/ 40
在杭州開“新聞學”課程/ 50
東北旅行簡樸而隨意的婚禮/ 57
留學日本/ 66
考入京都帝國大學/ 68
身兼兩職:進入江蘇銀行和光華大學/ 75
章乃器及救國會諸君子/ 79
夫婦互補棄傢逃難/ 86
張傢兄弟姐妹/ 90
周傢兄弟姐妹/ 95
抗戰前的上海生活/ 101
逃難:蘇州閤肥漢口/ 106
長沙辦報三峽遇險閤川團聚/ 115
從成都光華大學到重慶農本局/ 124
抗戰時期農本局的作用及貢獻/ 130
空襲重慶南溪遇盜居轉搬傢/ 134
通貨膨脹生活艱難/ 141
再進江蘇銀行四川印象/ 145
“星五聚餐會”與民主人士/ 149
見證國共閤作與許滌新等人的交往/ 152
仰光探母緬甸見聞/ 158
戰爭的持續及國際形勢的發展/ 164
金華巧遇杜立特痛失幼女小禾/ 170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各國形勢及思想武器/ 175
進入新華銀行考察西北/ 182
河西走廊的故事/ 185
在西安的生活/ 191
戰時貿易兒子被流彈所傷/ 195
美蘇對日作戰與抗戰的勝利/ 199
重返上海轉赴美英/ 203
漂洋過海眾議戰後局勢/ 206
紐約觀察/ 210
探訪親友遊曆美國/ 214
美國的交通和效率/ 223
美國的經濟/ 228
建設國傢的若乾想法/ 232
赴倫敦遊輪上的趣事渴望建設新中國/ 236
“二戰”後左傾的歐洲古羅馬的語文技術/ 241
歸國途中的見聞與思考/ 246
與愛因斯坦聊天認識範旭東設計速記符號/ 249
滯留香港撰文著書/ 253
迴到上海教書進銀行辦雜誌/ 256
不斷的運動和改造/ 262
移居北京進入“文改會”/ 267
研究製訂《漢語拼音方案》/ 271
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276
《漢字改革概論》與日本的文字改革運動/ 284
“反右”運動/ 291
“ 文改會”大院的變遷北京的風沙與大雨/ 294
張允和的工作經曆/ 297
從“打麻雀”到“大煉鋼鐵” / 300
人民公社化與糧荒/ 302
飢餓的時代/ 305
人民公社製度與現代經濟/ 307
“文革”開始搬進“牛棚”/ 314
“破四舊”帶來的恐慌/ 317
袁二姐與鬍仙洲的悲慘故事/ 322
奉命看批判陳毅的大字報/ 326
越南華僑陳越離奇濛冤“文改會”的批鬥會/ 329
下放寜夏平羅“五七乾校”/ 335
西大灘的“學習”與生活/ 339
在乾校種黃瓜和水稻/ 343
奇妙的芨芨草/ 347
幾件讓人難受的事/ 350
和林漢達一起看守高粱地/ 352
“白菜原理”探親十天/ 354
用《新華字典》做研究大雁糞雨的奇觀/ 357
奇怪的如廁習俗開辦造紙廠人性的“原始狀態”/ 361
和當地農民談寜夏的發展潛力/ 364
林彪死瞭尼剋鬆來瞭/ 367
迴到北京反對簡化《漢語拼音方案》/ 370
聽聞“四五”運動/ 374
唐山大地震“四人幫”垮颱/ 377
蘇州過鼕票證時代巧吃刀魚/ 381
凋敝的洞庭東山人民公社是“井田製”/ 385
“二簡草案”被廢除/ 389
“文化大革命”是曆史的倒退/ 393
身無分文赴巴黎參加ISO會議/ 395
華沙會議上的兩次發言外匯稿費需上繳/ 398
張寜和的經曆巴黎與華沙兩重天/ 400
蘇聯見聞/ 403
《漢語拼音方案》成為國際標準在中國召開國際會議/ 405
應邀去香港演講文字改革/ 408
香港的巨變及迴歸問題/ 412
到夏威夷參加華語現代化國際會議/ 416
《漢語拼音方案》在華語文化圈的影響/ 420
夏威夷土著文化中日美文化在夏威夷/ 423
在美國講學旅行探望張元和/ 428
現代化城市聖巴巴拉旅館和女服務員/ 431
在聖巴巴拉市的兩次演講/ 434
在芝加哥大學演講/ 437
討論“同音詞恐懼癥”/ 439
探望錶弟美國式傢庭生活/ 441
重訪紐約/ 443
開眼界:用電腦查書目/ 446
在聯閤國語言學學會演講用英語討論華語問題/ 448
美國大選觀察紐約黑人問題在賓大演講/ 451
看望張充和在耶魯大學演講/ 454
與《江青傳》的作者交談/ 457
尾聲/ 461

附錄窗外的大樹/ 463
人物索引/ 467
周有光年譜簡編/ 473
周有光著作一覽/ 477
周有光傢族世係錶/ 481
張允和傢族世係錶/ 483
鳴謝/ 485

精彩書摘

  我的爸爸  周曉平  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我爸爸對朋友宋鐵錚先生講述瞭他人生的故事,記在30多盤錄音帶上。當時並不是為瞭齣版,隻是想讓我們後代瞭解一點他的經曆,過後就把這事放在一邊瞭。2002年我媽媽張允和去世,我女兒周和慶從國外迴來發現瞭這些帶子,把它打成文字稿,但也沒有想到要齣版。後來趙誠先生為寫爸爸的傳記,看見瞭這個稿子,認為很值得齣版。於是,在爸爸講述17年以後,在許多朋友的幫助下,這份口述將成為他的一本新書,可以讓他的親屬和朋友更好地瞭解我爸爸的一生。  在更多陪伴爸爸度過他晚年生活的過程中,我和爸爸之間在不知不覺中超越瞭一般意義上的親情關係。就像我媽媽說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我們總是可以平等地討論各種事情,這讓我這個從事大氣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也有機會更多地瞭解爸爸的思想。  在我年幼的時候,爸爸留給我的印象是很嚴肅的,他的嚴肅是他喜愛思考的一個特徵。小時候,他常常牽著我的手走路,走著走著,他會突然捏緊瞭我的手,若有所思。這讓我很吃驚,我會問,爸爸,是不是走錯路瞭?他會驚醒過來,對我笑笑。但是,他雖然一直嚴肅,我卻一點也不害怕他,這大概與他從來隻說理、不打罵有關。當他與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總是談笑風生、風趣幽默。那個時候我就很喜歡在一旁傾聽爸爸的談話,總是有新鮮感和收獲。不過爸爸也有他難以抑製痛苦的時候,隻是很少外露。我的妹妹在重慶因為沒有及時得到急需藥品的救治而去世時,他親近瞭基督教,藉此平復內心的傷痛。  爸爸很重視傳統文化,但在傢庭中他從不提倡孝道。他說我不是要你對我孝,我是要你Philanthropy(博愛),有博愛之心,你都會做得很好。我也不會留給你什麼遺産,我希望你獲得更多的知識,知識是最好的財富。他一生很少浪費時間,但他也很會玩,但隻玩最高級的。比如他在國外總是看最好的博物館,聽最好的西洋音樂,欣賞最美的油畫,經常翻閱最權威的百科全書。但他不收集古董——即使他有這樣的機會;他從不斂財或做投資方麵的考慮,雖然他曾經是非常齣色的銀行從業人員。  他一生所積纍的知識並不僅僅限於語言文字研究方麵。他對社會科學的興趣和研究是廣泛而深入的,並且與他的信念有關。他認為先進的社會科學可以立國、可以為科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他是一個具有科學頭腦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他認為中國需要不斷的思想啓濛,普及常識可以幫助人們辨識真假。他在晚年獲得很多贊美,但更在意有價值的反對之聲,比如在文字改革方麵來自颱灣的中肯意見。他從來不迴避糾正錯誤的機會,他認為他寫的書是供參考的。他認為真正想瞭解中國就必須從世界眼光來觀察中國的現實。  盡管他一直是嚴肅地對待生活、學問和研究,但我讀他的書,和大傢的感覺一樣,發現他還是一個很有幽默感的作者。他研究社會科學,但絕不做枯燥乏味的錶述。寫作中他總是掩飾不住自己的幽默感,在這本口述中讀者可以發現,即使在極其惡劣的現實下,這種幽默感總能幫助他發現生活中最有活力的跡象。  爸爸退休比一般人都晚很多,他退休隻是把辦公桌移到瞭傢裏而已。此後他集中精力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的幾種常見模式,探索其形成的復雜原因,試圖揭示某些社會發展規律,以此告誡國人少走彎路和鼓起勇氣繼續嚮前。  2013年12月爸爸又一次從一場疾病恢復過來,讓醫生大感驚訝。自然,隨著爸爸年齡的繼續增長——2015年他已經整整滿109歲瞭,但他的體力已經不再允許他常年伏案工作,他的腰椎變形已經影響他的走路和睡覺,他必須藉助助聽器纔能聽清彆人的話語。但是他依然關心這個他生活瞭一百多年的國傢,並且深愛他的同胞,同時從未失去對外部世界所發生的最新事件的濃厚興趣。  爸爸做好瞭麵嚮未來的所有準備,包括他希望捐獻他的遺體供科學研究之用。他對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頭上的白發中依然生長著黑發,他依然充滿幽默感和深思熟慮。雖然他的日常生活已經變得簡單,他不需要榮華富貴來彰顯他的人生價值,他隻想他這一生沒有虛度,並且與這本口述書裏他講的故事一樣有趣。自然,爸爸也深深憂鬱於未來——雖然他一直是樂觀的。百年閱曆讓他明察現實的荒誕之處,不過他的朋友和崇敬者相信他的長壽是為見證曆史和引導彆人相信事實與真理。  或許,人們對他的故事會産生興趣,如此的話,讓我爸爸通過他的口述,將一切從頭說起。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一份不包含《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且自然。 《時代洪流中的求索者: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跨世紀人生》 一本關於學識、變遷與堅守的宏大敘事 作者: 佚名(虛構作者) 齣版社: 華光文叢 ISBN: 978-7-5086-XXXX-X 定價: 98.00 元 --- 內容提要 本書跨越二十世紀的漫長曆史煙雲,以一位傑齣中國知識分子的個體生命曆程為綫索,深度剖析瞭中國社會在劇烈動蕩與深刻轉型中的復雜麵貌。不同於傳統傳記的綫性敘述,本書采取瞭“主題切片”與“迴憶交叉”相結閤的敘事策略,旨在呈現一個知識分子如何在其所處的時代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的銳度,並將其畢生所學應用於實際的社會建構與文化傳承之中。 全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展現瞭主人公從早年求學西方的現代思想啓濛,到投身國傢建設的實踐探索,再到晚年對文化記憶的梳理與總結。這不僅是個人的奮鬥史,更是一部微縮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與社會變遷史。 --- 深度解析:六部麯構建的知識分子肖像 第一部:留學潮頭的啓濛與思辨(1920s - 1930s) 本部分聚焦於主人公初入歐洲的求學時期。彼時,中國正處於“文化輸入”與“自我重塑”的關鍵節點。作者細緻描繪瞭主人公如何在巴黎或柏林,接觸到德法哲學、社會科學的最新思潮,如何麵對西方理性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張力。著重探討瞭其早期思想的奠基過程,包括對現代化路徑的初步構想,以及在麵對資本主義世界固有矛盾時的睏惑與批判性繼承。此章節充滿瞭對學術爭論的生動還原,展現瞭青年知識分子強烈的時代責任感。 核心議題: 現代性思辨的萌芽;跨文化知識的吸收與本土化嘗試;理想主義的構建。 第二部:戰火中的堅守與實踐(1930s - 1940s) 抗日戰爭的烽火,將主人公捲入瞭民族存亡的漩渦。本書詳述瞭他放棄海外優渥的生活,毅然歸國,並輾轉於抗戰後方,參與文化宣傳、教育事業以及民間經濟互助的工作。這一部分尤為引人入勝,因為它記錄瞭理論如何被置於極端睏境中進行檢驗。作者引用瞭大量私人信件和日記片段,展現瞭在物質匱乏與精神壓抑的雙重夾擊下,知識分子如何維持學術的純粹性與道德的底綫。特彆關注瞭他在後方創辦的幾項小型教育實驗項目,這些項目雖微小,卻蘊含著對未來重建社會的深切期盼。 核心議題: 知識分子的角色定位;“在野”與“入世”的抉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 第三部:建設年代的規劃與失落(1950s - 1960s) 新中國的建立帶來瞭巨大的希望,主人公滿懷熱情地投身於國傢的基礎建設規劃工作。本章詳細介紹瞭他在特定部門參與製定的幾項宏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初步方案。然而,隨著政治氣候的變化,這些充滿理性與科學色彩的構想逐漸受到挑戰。作者以剋製的筆觸,記錄瞭理想藍圖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受挫與調整,以及主人公麵對巨大集體意誌時的內心掙紮。這部分是對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服從”與“專業精神”之間張力的深刻揭示。 核心議題: 計劃經濟初期的理論探索;專業知識在政治運動中的邊緣化;知識分子的自我調適。 第四部:沉寂歲月的學術耕耘(1970s - 1980s初) 這一時期,主人公的生活空間被極度壓縮,但他將個人世界重塑為一個堅固的“內心書齋”。本書展示瞭如何在“被邊緣化”的狀態下,維持學術的生命力。作者筆觸轉嚮瞭主人公在偏遠地區或工廠從事基礎勞作之餘,秘密進行的學術研究,特彆是其在古代文獻整理、語言學分支或民俗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這些“非官方”的學術成果,是其精神世界不被摧毀的有力證明。 核心議題: 苦難中的精神自洽;民間學問的價值;跨越代際的知識傳遞。 第五部:改革浪潮中的思想迴響(1980s中後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主人公重新獲得瞭發聲的機會。本章聚焦於他如何在耄耋之年,以飽經風霜的洞察力,參與到社會思潮的辯論中。他不再是激進的倡導者,而是更偏嚮於曆史經驗的總結者和審慎的批判者。書中收錄瞭他針對當時社會熱點問題撰寫的多篇未發錶的評論文章,這些文字展現瞭跨越幾十年積纍的成熟智慧,對當時社會發展中的急功近利現象提齣瞭深刻的警示。 核心議題: 知識分子的公共責任;曆史經驗對現實的反哺;對社會倫理的重塑呼籲。 第六部:迴望與展望:文明的微光(晚年) 本書的收尾部分,描繪瞭主人公晚年對自身一生和國傢命運的終極反思。他不再過多糾結於具體的政治事件,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宏大的人類文明脈絡。他探討瞭“韌性”的文化意義,以及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為下一代知識人留下可供參考的思維框架。這部分充滿瞭對生命本質的哲學沉思,以及對中國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時代保持自身獨特性的深刻思考。 核心議題: 曆史的周期性與個體能動性;知識的傳承與創新;對“中國道路”的終極叩問。 --- 推薦語 “本書以精湛的文字功力,勾勒齣一位在時代劇變中從未停止思考的靈魂。它不是對曆史的簡單記錄,而是對‘如何做一名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深刻詮釋。閱讀它,如同與一位曆經風雨的智者對坐,其洞見足以照亮我們理解復雜現實的道路。” —— 某著名曆史學傢(虛構推薦) “作者成功地避開瞭個人命運的窠臼,將主人公的學術思想與社會變遷緊密縫閤。你從中看到的,是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知識階層所付齣的巨大代價與不朽貢獻。這是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的不可或缺的一手資料。” —— 《文化評論周刊》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文學性上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內斂而富有韻味的。它的句式和用詞,透露著一種老派的優雅,但絕不晦澀難懂,反而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很多段落,讀起來猶如品嘗一壺陳年的茶,初入口平淡,迴味卻悠長。這種文風,似乎與那些波瀾壯闊的經曆形成瞭絕妙的對照——正是因為內心足夠篤定,所以外在的錶達纔得以如此從容。它成功地捕捉到瞭“口述”特有的那種親近感和曆史的厚重感之間的平衡點。我甚至能想象,如果這是用方言講述,該會是何等生動有趣的畫麵,可惜在文字中,那種韻味也已通過精妙的轉述得到瞭最大限度的保留,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滄桑感,讓人不禁好奇這位“周有光”先生究竟經曆瞭怎樣波瀾壯闊的一生。光是“百年口述”這幾個字,就預示著這是一部沉甸甸的、承載著曆史厚度的作品。我剛翻開扉頁,就被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節奏所吸引。它不像那種刻闆的傳記,而是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坐在你麵前,慢悠悠地跟你聊起那些遙遠的往事。那種語調,是經過歲月沉澱後的平和與豁達,沒有太多激烈的控訴或炫耀,更多的是一種對世事變遷的深刻洞察。讀著讀著,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的縫隙,看到那個特定年代的社會風貌、那些鮮活的時代人物,以及在時代的洪流中,個體是如何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並堅持信念的。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僅僅是個人的迴憶錄,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側門,充滿瞭知識性與人情味的交織。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思想的穿透力是超乎預期的。它不僅僅是記錄“發生瞭什麼”,更著重於“如何思考這些發生的事情”。通過這位百歲老人的視角,我們得以審視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比如知識分子的責任、傢庭的意義、語言與文化傳承的價值。那些關於學術爭論的片段,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筆尖下智慧的火花在碰撞,充滿瞭思辨的樂趣。它引導讀者去質疑、去反思,而不是被動接受既有的結論。對我而言,這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保持清醒與獨立思考”的教科書。那些關於時代轉摺點的反思,尤其顯得彌足珍貴,因為它來自於親曆者的視角,少瞭後世評說的矯飾,多瞭直麵現實的勇氣和智慧。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深切感受,是一種對時間概念的重塑。當我們習慣瞭快節奏和即時滿足的當代生活時,迴顧一個跨越百年的生命曆程,會讓人對“時間”産生全新的敬畏。它清晰地展示瞭,真正的積纍和成就,需要以漫長的時間為代價。這位先生的故事裏,有等待,有蟄伏,有不閤時宜的堅持,更有最終的綻放。閱讀這部口述史,就像是站在一座時間的高塔上,俯瞰著過去一百年間人類社會的起起伏伏。它提供瞭一種宏大的尺度感,讓我們能夠跳齣眼前的瑣碎,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個人的得失與奮鬥。這本書,真是一劑對抗浮躁的良藥,讀完之後,心境豁然開朗,對未來也多瞭一份沉靜的期許。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沒有采用戲劇性的高潮迭起,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那些驚心動魄的時刻,化為平靜的敘述。這種處理方式,反而更顯齣一種強大的內在張力。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一些具體生活細節的描摹,比如對某個老物件的記憶,對某種傳統習俗的堅守,這些細枝末節,恰恰是構築那個時代精神底色的基石。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去思考這些“口述”背後的深層含義。它讓人體會到,所謂的“曆史”,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時間軸,而是無數個鮮活的、充滿溫度的個體經驗的集閤。讀完其中一部分,你不得不佩服作者(被口述者)的心態,那種曆經風雨後的泰然自若,讓人在喧囂的當下,獲得瞭一種難得的心靈慰藉和精神上的穩定感。

評分

質量不錯,值得一讀。

評分

包裝很好,質量也不錯。

評分

這本書是很平和的一本書,閱讀起來壓力不大,但可以瞭解更多那個時代的信息

評分

挺好的,挺喜歡的,不錯,可以買!¥¥

評分

好好好,非常好,支持京東,物美價廉

評分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評分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評分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評分

周友年的書非常值得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