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德光 著
图书标签:
  • 戏曲
  • 表演
  • 程式
  • 戏曲表演
  • 舞台艺术
  • 中国戏曲
  • 表演艺术
  • 戏曲理论
  • 艺术研究
  • 传统戏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41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99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分析了在近百年的戏曲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严重文化主体意识缺失的现象,认为这是导致建构系统化、科学化的戏曲审美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戏曲程式研究,始终围绕摆脱类型化和形式主义指责为前提而缺乏更深一步研究的根本原因。作者提出戏曲理论最重要的一块基石就是‘程式性’或‘程式化’概念,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戏曲表演程式研究》以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以戏曲表演为研究对象,就戏曲程式问题作深入探讨。试以回答“戏曲程式及表演程式是什么”、“戏曲表演的起源与程式的形成”、“戏曲表演程式建构理论依据”等几个问题,深入探讨戏曲程式的性质与基本特征形成之源,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社会心理对戏曲程式的创新和发展的影响,探索戏曲程式所承载的理论要点和观念。此书的出版既有助于了解戏曲程式文化创新、变化、发展和传播的规律,也有助于中国戏曲演剧体系的建立,实现民族演剧理论的自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戏曲表演程式诸说
一、戏曲表演艺术特征的探索
二、当代戏曲表演理论的奠基
三、当代戏曲表演理论的深入探讨

第二章 戏曲程式之我见
一、“文化”定义的共同意义
二、戏曲程式的文化内涵
三、戏曲程式的文化影响

第三章 戏曲表演程式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戏曲表演程式符号的基本要素
二、戏曲表演程式语言的符号体系
三、戏曲表演程式的价值观与规范体系

第四章 戏曲表演艺术的起源
一、关于戏曲表演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
二、表演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
三、戏曲表演艺术起源于人类最初的动物本能

第五章 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
一、文化基因是戏曲表演程式形成的文化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巫,戏曲表演艺术与戏曲表演程式共生的标志

第六章 戏曲表演程式建构理论的宇宙观
一、“天人合一”建构艺术宇宙观的理论基础
二、“一阴一阳”建构艺术本体的理论基础
三、“圆”建构艺术本体运动的理论基础

第七章 戏曲表演程式建构理论的创作观
一、“观”是“立象”的基础
二、“尽意”是“立象”的终极目标
三、“意象”之基本构成方法

第八章 戏曲表演程式建构理论的审美观
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审美世界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标准
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的审美最高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图书简介 一、 内容概述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戏曲表演的内在规律与外在呈现,聚焦于那些经过数百年舞台实践沉淀下来的、具有高度凝练性和规范性的表演“程式”。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剖析和阐释这些程式的起源、发展、结构、功能及其在不同剧种间的流变与共性。 本书将戏曲程式视为一种独特的“表演符号系统”,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训练标准,更是承载戏曲审美理想、哲学观念和文化精神的载体。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既具理论深度又贴近舞台实践的研究体系。 二、 结构与核心议题 第一编:程式的理论建构与历史溯源 本编首先界定“戏曲表演程式”的概念范畴,将其与“套路”“规范”“科范”等相关术语进行辨析,确立本书的研究基石。 1. 程式的本体论探究: 程式是否仅仅是程式化?本书认为,真正的戏曲程式是在生活真实与舞台虚拟之间找到的动态平衡点。它既是高度凝练的“凝固的动作”,又是瞬间生成、充满生命力的“活的规范”。本部分将引入符号学和现象学的视角,分析程式如何作为一种高效的审美媒介,实现情感的转译和信息的传递。 2. 历史脉络梳理: 追溯程式的源头,从古代的百戏、参军戏,到南戏、元杂剧的初步定型,再到昆曲的集大成,以及京剧等近现代声腔体系的完善。重点考察特定历史时期(如明中叶的文人主导、清代梨园行的体制化)对程式规范的塑造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探讨程式在“从俗”与“求雅”之间的张力中如何完成自我建构。 3. 程式的文化哲学基础: 分析程式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影响身段的圆融流畅,中庸之道如何规范动作的幅度与节奏,以及“意在形先”的审美取向如何决定了程式的内在逻辑。 第二编:核心程式的结构解剖与类型分析 本编聚焦于舞台实践中最常见、最核心的表演元素,进行细致的肢体和声音分析。 1. “手、眼、身、法、步”的程式化解读: “步法”:系统剖析“圆场”“马步”“碎步”“台步”等基础步法的结构、节奏和空间运用。探讨不同剧种(如京剧的“趟马”、昆曲的“起霸”)在处理空间转换时,其程式化处理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身段”:深入研究“立”“行”“坐”“卧”的程式规范。分析“甩、扬、提、按”等基本手势的语汇意义,例如特定手位(如“兰花指”、“剑指”)在叙事功能上的指向性。 “眼神(眼法)”:解析程式化的眼神处理,如“挑帘望月”“顾盼含情”等,如何以极简的外部动作,暗示复杂的主观心理活动。 2. 程式在叙事中的功能分类: 叙事性程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例如“开门”、“上马”、“穿衣”等程式如何通过高度提炼的动作,在瞬间完成场景转换和身份确认。 抒情性程式(表达内心情感): 重点分析“哭、笑、怒、惊”等情绪的程式化表达,探讨如何避免程式的僵化,实现“以形写神”。 冲突性程式(展示武功与对打): 研究武戏程式(如“翻打”、“靠把”)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速度、节奏和造型来营造戏剧冲突的张力。 第三编:程式的变异、传承与未来 本编关注程式在活态传承中的动态性,以及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探索。 1. 剧种间的程式移植与融合: 比较不同声腔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越剧)在处理同一母题(如“闺怨”“别离”)时,程式的选择与变异。重点分析“以昆塑京”的历程中,程式的优化与简化过程。 2. 流派艺术与程式的个性化发展: 探讨流派创始人(如程砚秋的“水袖功”、梅兰芳的“圆润典雅”)是如何在既有程式体系内进行创新,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即“个性化程式”。分析流派艺术的产生,本质上是对某种程式的极致挖掘与重塑。 3. 现代语境下的程式坚守与创新: 讨论在全球化和多媒体技术冲击下,传统程式面临的生存困境。探讨新编历史剧和实验戏曲中,如何对待“程式化”这一概念——是必须恪守的底线,还是可以被解构和挪用的资源?本书主张,对程式的深入理解是进行有效创新的前提。 三、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停留在对表演动作的表面描述(“怎么做”),更致力于揭示其背后的审美逻辑、文化基因和表演哲学(“为什么这么做”)。 1. 宏观视野与微观解剖相结合: 既有对整个戏曲表演体系的宏观梳理,又有对单个手势、眼神的精细化动作分析,力求为戏曲表演的理论研究提供扎实的田野基础。 2. 强调“活态”研究: 资料搜集不仅依赖于历史文献和理论典籍,更广泛参考了当代资深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料,确保研究内容具备舞台的鲜活性和可操作性。 3. 面向多学科交叉: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对表演学、人类学、符号学、艺术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推动戏曲艺术在当代学术语境下的深入对话。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旨在为戏曲研究者、表演学者、舞台导演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抱有热忱的读者,提供一把深入理解戏曲艺术核心秘密的钥匙。通过对程式的系统化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人在数千年间如何将生命体验编码进规范化的肢体语言之中,并使其成为永恒的舞台艺术。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博闻强 উত্স。那些引用的文献和案例,跨越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轴,从早期的戏曲文献到近现代的舞台记录,甚至是田野调查的口述资料,都被作者信手拈来,融会贯通。举个例子,当谈及某个特定的手势或亮相时,书中会立即引用清代某本笔记的记载,再对比二十世纪初某位名家的演出记录,形成一个有力的对照组,让抽象的表演概念立刻变得鲜活和可触摸。这种扎实的史料支撑,使得全书的论证都显得坚实有力,几乎没有可乘之机。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根植于丰富的历史事实,让人对研究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某个具体流派表演源流的戏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看之下可能略显晦涩,因为它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和古典文学中的表达方式,这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构成了一定的阅读门槛。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语境,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韵味。作者的笔法是极其克制和精准的,很少有情绪化的渲染,所有的分析都像是精密的外科手术,力求切中要害。但这种克制并非冰冷,它反而凸显出作者对所研究对象的深沉热爱——一种将感情凝练为学术力量的热爱。我特别欣赏它在比较不同剧种“程式”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洞察力,那种仿佛能听到不同行当演员呼吸和运力的文字描摹,着实令人震撼。它要求读者拿出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知识和审美上的提升。

评分

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研究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超越了单纯的戏曲艺术内部研究的范畴,具有很强的跨学科视野。作者似乎是将戏曲表演视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语言系统”,并将其置于社会文化、权力结构乃至观众心理学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比如,书中对舞台空间的使用和观众席之间的互动模式的分析,就让人联想到当代符号学对仪式空间的研究。它探讨的“程式”是如何构建和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这一点非常发人深省。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传统艺术的透镜,它不再仅仅是供人娱乐的“旧戏”,而是承载着深刻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的活态文本。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戏的目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解码者。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极其精妙,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对传统戏曲表演技巧的简单罗列和描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宏大和深入的认知体系。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解构主义的视角,将那些看似浑然天成的舞台呈现,层层剥开,探究其背后的逻辑肌理和美学原理。尤其是在探讨“程式化”的内涵时,作者没有落入僵化的窠臼,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去考察,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剧种对于同一“程式”的理解和运用是存在张力与演变的。这种富有辩证思维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戏曲艺术的理解边界。它迫使读者跳出“看热闹”的层面,转而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呈现”的深层原因,这种对本质的追问,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刷都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感,封面那种淡雅的青灰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典雅而不失大气。拿到手里,分量十足,就知道里面肯定干货满满。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都精心设计了与传统戏曲元素相关的插图,这些小小的点缀,仿佛在无声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韵律和美学的世界。当然,作为一本学术性的著作,它在排版上的清晰度也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初翻阅时,我注意到注释和引文的标注非常规范和严谨,这对于做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治学态度的尊重。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精品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