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设计院校花了90% 的努力让学生做出棒棒的作品集,但这并不是让你走向成功的那90%。事实上,它就是浮云。
团队协作、客户关系、沟通技巧、社交能力、工作效率、商业嗅觉,以上这些,论对于自由设计师、全职设计师,还是设计公司老板来说,都是走向成功的要素。本书便会告诉你这些学校不会讲,但极具实用性的知识。
把你的作品集全部撕掉,重头再来!好吧,这话听着有点恐怖,但本书中的经验教训的价值不逊于各种设计大奖得主告诉你的那些事儿。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再亮出你那棒棒的作品集,你就能在设计行业中发现更高境界的成功。
作者简介
Michael Janda,在设计圈打拼近20年,做过包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自由职业者、创意总监。 2002年,Michael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Riser,服务于迪士尼、Google、NBC、ABC、华纳兄弟、Sony、国家地理频道、福克斯、TV Guide等知名客户,并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为人之妙
想要获得成功,你的言谈举止和社交技巧就像你的Photoshop 技巧一样重要。
1惊天大秘密 2
2 多走一步 5
3虚心学习 7
4 渴望忠告 8
5友善待人 9
6工作中可不能厘头 14
7别当独行侠 15
8不要传播负能量 18
9压力锅 20
10别当“怨妇”,要做“智者” 24
11杂事也要认真对待 26
12平凡的岗位也出彩 29
13引领还是跟随 32
14成功的一半 33
15空闲时间的价值 35
16多才多艺 38
17好事需要广而告之 39
18流浪太空 40
19齐心合作力量大 4220为什么离开的人是我 43
21每个人都有比你优秀的方面 45
22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47
第二部分艺术之妙
最出色的设计师依靠的不是“运气”,唯有灵活的流程、策略和技巧,能够帮助你
在任何时候都能创作出杰作。
23强迫症是一种好品质 50
24给粪蛋儿打扮漂亮 53
25长毛的痣 55
26听从命令也要动脑子 56
27震慑行动 59
28人靠衣服马靠鞍,样稿也需要打扮 62
29好想法不怕晚 65
30慎用占位符 67
31删掉多余的空格 70
32样稿的真相 72
33说干就干 73
34打字如飞 78
35如何接大案子 79
36维纳斯计划 84
37案子追踪与执行 88
38走向成功的终点 92
39解决下班前赶工问题 102
40为什么案子会告吹? 104
41随身带着本和笔 107
42总结会议 110
43打草惊蛇 11444红旗与灭火器 117
45头脑风暴中90% 都是坏点子 125
46共用大脑 126
第三部分沟通之妙
有时候,创意人士真的应该摘下耳机,和身边的人们展开交流。
47终极邮件模板 129
48提防未读邮件 135
49邮件黑洞 136
50独行侠也要分享信息 139
51制式邮件 141
52传话筒 149
53消极的言辞 151
54万夫莫敌 153
55友善地更新信息 155
56工作逾期怎么办 158
57不要背后议论人 160
58多米诺效应 162
59警惕WWW 165
60交付作品之前要谨慎 167
61时区的悲剧 170
第四部分取悦老板
任何人都需要向生命中的某个人有所交代,这个人也许是你的老板、客户甚至母亲。
学会应对上级,将为你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
62设计师是火星人,客户是金星人 174
63留下客户的痕迹 17864不放手,直到“免死金牌”到手 179
65重视客户的主意 181
66与客户处好关系 183
67别给客户添麻烦 185
68知不言 言不尽 187
69长期合作VS 海捞一笔 190
70合作不愉快 尽早放弃别受罪 192
71没你也还好 195
72小心脚下的狗屎 196
73绝对不要开除客户? 200
74注意客户说话的潜台词 201
75这些问题很愚蠢 203
76数字让一切一目了然 205
77是否录取,65 秒就能定 207
78不提“加薪”,也能达到加薪的技巧 209
第五部分设计师的生意经
如果你没有接受商业方面的训练就来干设计行业,那就像没训练过跳伞就跳出机舱
一样,你就死定了。
79兴趣带来财富 213
80让公司看上去有序 216
81收费方式任你选 217
82成本计算 223
83定收费怎么定? 226
84警惕“价格细目表” 230
85“ 不收费”不等于“免费” 234
86摸清客户的预算 237
87规模经济 24088非盈利不等于不赚钱 243
89公平行为准则 246
90协议中的繁文缛节 250
91生意场上没有“等等” 251
92签约之前仔细阅读条款 252
93救场人员名单 255
94优雅地催债 257
95难念的生意经 259
96合伙有风险,入伙需谨慎 262
97用信息系统帮你做决策 264
98为会面做足功课 267
99怎样给客户做演示 269
100洪灾发生 273
101弹性或自由 276
102不要做尚未书面记录的工作 278
103下一个担心日 280
104零钱炸弹 285
105只有恐怖分子才会发生劫持人质的情况 286
106金钱去哪儿了? 287
107不要做那些你花小钱就能搞定的事 293
108别被“入股”玩了 296
109安慰的日子只有三个月 300
110自己做老板是要付出代价的 303
111面对困难,咬紧牙关 304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提升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时间管理、沟通技巧、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等多个方面。 --- 《超越边界:构建全面能力体系的111项实践指南》 内容简介: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单纯依赖某一项硬技能已不足以应对复杂的挑战。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全面且灵活的能力体系,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迭代思维方式,提升协作效率,并培养深层的洞察力。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特定软件操作或技术参数的指南,而是一本聚焦于“元能力”——即驱动我们持续成长的底层能力框架——的实践手册。 全书分为六大核心模块,共计111个精炼的章节,旨在帮助读者从以下六个维度实现能力的系统性升级: 第一篇:思维的拓宽与深度(构建认知的底层架构) 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跳出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培养更具穿透力和前瞻性的思考方式。我们讨论的不是如何“想得更快”,而是如何“想得更远、更深”。 核心主题包括: 反向工程思维: 学习如何从最终结果倒推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识别潜在的失效风险。我们探讨如何通过逆向思考来验证当前方案的稳健性,而非仅关注其可行性。 系统性思考与涌现现象: 认识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真谛。如何识别复杂系统中的反馈回路(正反馈与负反馈),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回路来引导系统行为,而非被系统所驱动。 假设检验的艺术: 强调“证伪”比“证实”更重要。介绍如何设计精巧的实验或观察,以最少的资源去挑战核心假设的有效性。 概念的解耦与重组: 探讨如何将看似无关的概念进行有效连接,产生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商业流程优化中。 第二篇:效率的再定义与时间的主宰(从忙碌到高效的转变) 效率的提升绝非意味着更长的工作时间,而是对精力、注意力和任务优先级的精准调配。本篇旨在帮助读者摆脱“被动响应”的工作模式,成为时间的主人。 核心主题包括: 精力管理而非时间管理: 识别个体一天中“高价值注意力窗口”的周期性规律,并将最需要认知资源的工作安排在最佳时段。 深层工作(Deep Work)的周期化实施: 探讨如何在碎片化的环境中,为自己创造不被打扰的、高强度的专注时段。介绍如何设置清晰的边界,保护这些核心工作时间不受干扰。 任务批处理与情境切换成本: 详细分析频繁切换任务对认知资源造成的隐性损耗,并提供一套实用的批处理流程,将同类小任务集中处理,以降低切换成本。 “非必要”的勇气: 学习识别并果断放弃那些低回报、高投入的任务。介绍“机会成本”的量化评估方法,以确保资源投入到产出比最高的地方。 第三篇:沟通的穿透力与影响力(超越信息的传递) 有效的沟通是连接个体智慧与团队成果的桥梁。本篇侧重于提升沟通的“带宽”与“精度”,确保信息不仅被接收,更能被理解和激发行动。 核心主题包括: 受众导向的叙事结构: 强调沟通的本质是说服而非告知。学习如何根据听众的知识背景、既有立场和潜在顾虑,定制信息的结构和论证的侧重点。 反馈的获取与转化: 建立一个鼓励坦诚、聚焦改进的反馈循环机制。如何提出“好问题”来引导对方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如何理性地消化负面反馈。 跨职能的“翻译官”角色: 探讨在多学科团队中,如何将高度专业化的术语转化为通用语言,确保技术团队、市场团队和管理层之间无障碍协作。 非语言信号的解读与运用: 分析肢体语言、语调和沉默在交流中所承载的巨大信息量,以及如何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号来增强表达的说服力。 第四篇:创新与解决问题的实战策略(从僵局到突破) 创新并非灵光乍现,而是一系列系统性探索的结果。本篇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流程,用于系统性地应对复杂和模糊的问题。 核心主题包括: 问题的“重构”艺术: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困难源于对问题的错误定义。介绍如何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剥开问题的表层,找到其真正需要被解决的核心痛点。 知识的跨界借鉴(Analogical Transfer): 学习如何从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中提取解决方案模式,并将其巧妙地移植到当前困境中。 最小可行性验证(MVV)的构建: 如何快速、低成本地构建一个能够验证核心价值的最小化原型或测试方案,以避免在错误的路径上投入过多资源。 “拥抱不确定性”的行动指南: 面对信息不全或未来不明朗的局面,如何制定出既能保持灵活度,又能驱动前进的行动计划。 第五篇:人际协作的弹性与情商(构建可持续的合作网络) 职场中的长期成功,极度依赖于构建高质量的人际网络和高效的协作关系。本篇关注情商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核心主题包括: 冲突的建设性管理: 将冲突视为信息不对称或目标差异的体现,而非个人恩怨。学习中立调解、明确共同目标的方法,将对立转化为合作的契机。 信任的建立与维护的周期性: 信任并非一次性建立的,而是在持续交付可靠性和透明度中积累的“信用余额”。如何管理好这个“余额”,特别是在出现失误时如何快速修复。 赋能与授权的艺术: 区分“放手”与“授权”。真正的授权意味着提供资源、设定清晰的期望,并允许对方在边界内自主决策和承担责任。 情境化的同理心实践: 理解同理心并非“感同身受”,而是“理解对方的视角和动机”。如何在压力环境下快速切换视角,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回应他人的行为。 第六篇:持续成长的引擎与自我迭代(面向未来的准备) 最后,本书强调将学习和成长内化为一种持续的、自动化的过程,确保能力体系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核心主题包括: 知识的“即学即用”循环: 建立从信息输入、消化、转化为行动,再到复盘优化的闭环。强调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固化。 “技能组合”而非“单一专精”的策略: 在快速迭代的行业中,拥有两到三个互补的、中等深度的技能,比一个极度深但易被淘汰的技能更具韧性。 定期“能力审计”: 如何像审计财务报表一样,定期审视自己的能力结构,识别过时的技能和新兴的盲点。 建立“反对者”社群: 识别并主动接触那些观点与你相左但能力出众的人,将他们作为检验自我认知和拓展思维边界的宝贵资源。 结语: 《超越边界》不是提供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捷径”,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工具箱”和一套科学的“思维框架”。通过对这111项关键实践的逐一磨砺与整合,读者将构建起一个坚实、灵活且不断自我优化的能力体系,从而在任何专业领域内,都能保持领先和适应性。这本书是献给所有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全面提升自我效能的专业人士的深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