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学界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通过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福柯(《惩罚与规训》)、爱德华·索贾(《第三空间》)、加斯东·巴什拉(《空间诗学》)、理查·谢克纳(《表演理论》)等有影响力的文本推介,空间学说或者表演学说已经深入人心。这种学说蕴涵的空间性的思维,也与文学家、社会学家乃至人类表演学家在新世纪的重要理论和术语的突破、发现有关。相对于过去小说、戏剧中的时间性维度的张扬和垄断,全球化时代出现的空间性维度为主导的“新图像”,可以归结为对当代人对“表演”的一种行为、意向、结构、主题的整体性认知能力的增强。
人们在文学作品、剧场和城市创意空间、雕塑园等场域中,总能体会到有一种区别于过去线性叙事作品审美的空间性、非线性、结构复杂性等相似性体验。也能体会到类似张艺谋“印象系列”作品带来的奇观、视觉、身体性的感受。这些现象在强烈暗示一个空间表演时代的来临。
然而在中国语境里,除了译介这些著作和学说,鲜有对空间表演现象进行点题和论述的理论家,也鲜有跨越学科藩篱对空间和表演美学进行融合建构的先行者。理论的滞后,已经与全球化时代的一些空间现象和人们的空间认知产生较大的距离。
特别是针对全球化时代空间性演出、规划、管理、创意、写作等大量案例出现的时代,空间诗学或者空间表演学有关理论的建构相对滞后。《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表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现在浙江传媒学院任教的濮波用了三年时间写成该书。所运用的案例有上海、纽约的戏剧表演、上海的雕塑(公园)之表演、上海剧场的空间表演等。其中涉及到上海雕塑空间表演的案例分析采用了田野调查的方式。
《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表演》正是在空间转向的语境里,针对空间性维度表演的兴盛而进行的一种空间表演理论建构,它的理路与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脉相承。在中国语境里,它也是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空间表演这个概念的提倡将弥补过去空间和表演之间彼此分离的历史,对当今正在产生的全球化空间演进、融合和移位等现象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审视,其意义首先是跨学科的一次的学术建构,其次是帮助人们进行空间审美启蒙,增强空间审美认知的一种引领和参考。
濮波,浙江绍兴人(1970.12- ),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方向为戏剧与视觉文化理论。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
读到中间部分,我简直感觉自己像一个在迷宫中摸索的建筑师,试图理解那些看不见的结构是如何支配我们日常行动的。作者对“边缘化空间”的刻画,与其说是地理描述,不如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社会侧写。他没有采用那种俯视众生的全知视角,而是非常细腻地捕捉了那些被主流叙事排挤在外的人群,如何在自身的受限环境中,通过微小的、近乎仪式性的行为,来重建或重新定义他们的“在场性”。比如,他对那些非正式市场(informal markets)的深入田野调查,揭示了在被规范化的城市规划之外,如何形成一套自我运转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秩序。这些秩序,它们依赖的不是法律文书,而是人与人之间基于信任和互惠的非正式契约。这种“在地”智慧与全球化冲击之间的张力,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流动性”的反思——流动性不再是纯粹的进步的象征,它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束缚,一种必须持续证明自我价值才能维持的“在路上”的生存状态。这种辩证性的洞察,远超出了许多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语言的驾驭上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近乎“拼贴”的美学。它并非那种线性叙事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术随笔,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抛出犀利的断言。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第一次接触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因为作者频繁地在不同的理论对话之间穿梭,没有给予读者太多喘息的机会。但正是这种密集的思辨网络,构筑了其知识体系的厚重感。我特别欣赏他对“边界”(boundary)概念的解构。他没有将边界视为静态的地理分界线,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被协商、被渗透、被重新定义的“行动”(performance)。从边境墙的物理性,到网络协议的虚拟边界,再到身份认同的内在边界,作者展示了边界在“全球化时代”是如何从刚性的实体,蜕变为流动的关系场域。这种对中介状态和模糊地带的深刻关注,体现了作者极高的理论敏感度和对现实复杂性的忠实记录。
评分这本书初读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宏大叙事感,让我几乎有些喘不过气。它似乎并不满足于探讨单一学科的边界,而是像一个贪婪的探险家,试图将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后殖民理论的碎片熔铸一炉。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命题:在信息流如血液般在全球脉络中奔涌的今天,我们如何重新理解“场所”的物理性与符号意义?我特别欣赏他对“非地”(non-place)概念的引入与批判性延伸。他没有停留在马克思韦伯式的理性化批判层面,而是引入了福柯的异托邦思维,去解析那些在高速运转的全球资本主义机器中被制造出来、却又被集体遗忘的空间——比如机场中转区、跨国供应链上的物流中心。这些地方,它们既是物理现实,又是纯粹的流程符号,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地域认同的一种温柔而坚决的消解。尤其在论述到文化商品如何在特定地域被“挪用”(appropriation)并转化为全球景观时,作者的论述逻辑之严密,仿佛在解剖一个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指向了权力与资本的深刻布局。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轨迹。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它强迫我去审视那些我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空间关系。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地方”与“全球”的二元对立框架,展示了两者如何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张力中相互塑造。作者的论述充满了批判性的张力,但同时又保持了一种学术上的克制和对现象本身的尊重。在探讨跨国资本如何重塑城市肌理时,他没有陷入简单的“好”与“坏”的道德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重塑过程中所产生的非预期后果和地方性的抵抗。特别是关于“感觉的地理学”(geography of affect)的探讨,他试图量化那些难以言喻的情绪——焦虑、疏离感、归属的渴望——是如何被空间布局所编码和释放的。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和细细品味的力作,它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来解剖我们身处的世界的复杂结构,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是近年来罕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那种学术的冷峻感似乎略微被一种近乎诗意的观察所取代,尽管这种诗意依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作者开始探讨“记忆景观”的建构,特别是当历史遗址被纳入全球旅游体系之后,其原有的意义是如何被稀释、重塑,乃至被彻底“主题化”的过程。这部分内容让我联想到了很多著名的历史名城,它们在被包装成“可消费的过去”时,所付出的代价究竟是什么?作者通过对比几个不同大洲的案例,展示了文化资本如何通过精心策划的视觉符号,将复杂的历史经验简化为易于传播的“明信片式”影像。更令人深思的是,他质疑了这种“全球审美”对地方独特性(singularity)的侵蚀作用。他似乎在暗示,当我们都开始欣赏同一种滤镜下的日落、同一种风格的咖啡馆时,我们是否正在共同创造一个更扁平、更缺乏惊奇的世界?这种对视觉文化与空间权力关系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不再仅仅停留在社会结构层面,而延伸到了认知和感知层面,极具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