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汉德克,德语文学重要的两个奖,毕希纳奖、卡夫卡奖双料得主,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后一位文学骑士。
★《去往第九王国》是汉德克重要的代表作,一部继承了歌德、黑塞以来的德语文学传统,具有漫游者气质的成长小说。
★ 主人公的毕业旅行,实际上也是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精神之根的历程。
《去往第九王国》是作者追寻逝去祖先的文学之旅,抵达理想中的精神故乡的过程。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自我的历程。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奥地利著名先锋剧作家,小说家。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他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等渗透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他用最简单的笔调状出具有丰富内蕴的作品。
汉德克是20世纪德语文学最重要的几位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他于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弗朗茨·卡夫卡奖。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参与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电影史经典,他本人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译者:
韩瑞祥,陕西礼泉人,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主要从事德语文学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3 部,发表论文40 余篇、文学译著13 部、教材1 部,主编文学名著3 套。
★在《去往第九王国》中,汉德克让透过顶棚或帐篷的光在词语间闪闪发亮,以令人惊奇的谨慎和精度出现。因此他成功地将文本转变成不毛之地的避难所——即便在文化领域,这种不毛之地也在逐日扩张。
——温弗里德·格奥尔格·塞巴尔德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很明显,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
——《纽约时报书评》
★在汉德克的笔下,所有的细节与瞬间仿佛都是随机触发生成的,它们弥漫着,像暮色降临后的大雾,让阅读者这个后来者迷失其中。
——《外滩画报》
★汉德克对物质世界做显微镜切片似的探究,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格里耶和法国的新小说流派。
——《北京青年报》
★人们习惯于把他称为贝克特之后最重要的后现代作家。但他真正在做的,是用反荒诞和反生活的方式,与剧场中每一个人进行交流。
——《南方都市报》
第一部分 盲窗
第二部分 空空如也的山间小道
第三部分 自由热带稀树草原与第九王国
我再也走不进那些同龄人的圈子里了。我也是他们之中惟一还在上学的人。别的那些人,不管是农庄继承人还是手艺人,他们都成了有工作的人了。照法律说,他们还是青少年,可我觉得他们已经成人了。我看到他们不是在一心一意做事,就是正要去找事做。他们身着工作服和围裙,直挺着脑袋,睁着始终果断的眼睛,放开劲头十足的手脚,有点像军人的样子。与之相应,学校教室里那嘈杂的声音,不是变成了三言两语,就是点点头而已,或者骑在摩托上擦肩而过(挥一挥手就足够了),既不说上一句话,也不看上你一眼。他们的娱乐也是成人的娱乐。而我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局外人。我目睹着一对对舞伴那样庄重,那样全神贯注地迈着矫健的步子旋转在舞池中,禁不住打起诧异的寒战,甚至肃然起敬的寒战,仿佛是在朝拜一个神秘的东西。这个庄重而翩翩舞动的少妇不就是那个曾经用一条腿跨越过粉笔划定的天堂与地狱之界的女子吗?而这个现在从容不迫,稍稍撩起衣服,迈着舞步跨上舞台的女子在不久前还向我们展示过她那未长阴毛的小孩生殖器呢!就在野外的牧场上。多快呀,他们一个个都脱离了童年的幼稚,长大成人了,确确实实看不起我了。每个小伙子也都经受过很大的不幸了;不是这个缺一根指头,就是那个少一只耳朵,或者失去整个手臂;至少有一个不幸丧生了。有些人已经当了父亲;又有不少人做了母亲。而这个他,却依然被关在那个地方。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认识到,随着在寄宿学校的岁月,我的青春逝去了,我似乎就没有感受过青春,哪怕是一时一刻也好。我把青春看成是一条河,自由自在地涌流在一起,共同向前奔流不息。随着踏进寄宿学校的大门,我和那里所有的人一起都被隔绝在世外了。那是一个一去不返的年代,再也无法挽回了。我缺少某些东西,某些决定命运的东西,也许我会永远缺少下去。像村子里一些同龄人一样,我也有身体上的缺陷。然而,这种缺陷并没有脱离我,不像一只脚或者一只手,而且也根本不是现在才形成的。再说它不仅只是一种所谓的肢体现象,而更多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组织。我的缺陷则意味着我再也赶不上其他人了:既做不到一起,又说不到一起。看样子,我好像搁浅了,成了一个废物,而那条似乎惟独承载了我的水流好像永远从我身边流去了。我心里明白,为了未来的一切,我需要这青春。如今我无可挽回地错失了这青春,这才使得你进退维谷,甚至在你的内心深处时而会引起无比痛苦的抽搐,尤其是在与我不相上下的同龄人交往时更是如此。要想从中解脱出来,我发誓要与那些让我麻木不仁的人——本来就存在这样的人!——势不两立。
……
我喜欢这本书中那种坚韧不拔的希望感,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一丝微弱的光芒被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里的“希望”并非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建立在无数牺牲和痛苦之上的、来之不易的信念。主角团的成长线设计得非常巧妙,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无所不能,而是通过不断的试错、失败和自我怀疑,才逐渐接近他们的目标。这种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对政治斗争和权力制衡的描写,它复杂得如同真正的历史事件,涉及到联盟、间谍活动、经济制裁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一个高度成熟和运作良好的虚构政治体系。它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而是窥视了一场真实世界中正在发生的、规模宏大的地缘政治博弈。对于喜欢深度世界构建和复杂政治阴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错过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摒弃了时下流行的那种过度华丽或刻意口语化的表达,采用了一种典雅而又充满力量的古典叙事腔调,读起来有一种阅读史诗的庄严感。那些描写战斗场景的段落,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动态捕捉,每一次挥剑、每一次法术的释放,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带着金属摩擦的冰冷和火焰焚烧的灼热。但更妙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战斗的表象,而是将战斗的残酷性和对参战者心理的影响,描绘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气氛的渲染,那种永恒的黄昏,那种笼罩在瘟疫阴影下的城镇,通过精确的词汇选择,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和末世的颓美。它不只是一个奇幻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衰败与重生的哲学散文,用最引人入胜的故事外壳,包裹住了最深刻的思考内核。
评分简直是想象力的狂欢!这本书的设定构建宏大而又精致,我从未读到过如此富有创意的世界观。那种将失落的古代文明遗迹与未来科技残骸并置的手法,创造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疏离感和历史厚重感。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揣摩那些晦涩的铭文和那些被遗忘的种族之间的复杂关系。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谜团,作者抛出的线索如同散落的宝石,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情节的推进充满了悬念,但绝非故弄玄虚,所有的转折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基础之上,尽管这个逻辑是建立在一个完全架空的世界规则之上的。我特别喜欢那些次要角色,他们的背景故事虽然没有详述,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忍不住去猜测他们隐藏的秘密。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它不像快餐文学那样直白易懂,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时间去陈酿的烈酒,初尝可能有些辛辣,但回味却是醇厚而悠长。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犹如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低沉如大提琴的哀鸣,时而激昂似铜管的呐喊。我被深深地吸入了一个充满古老魔法和新兴工业力量交织的世界。作者对细节的把控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那种烟雾弥漫的蒸汽朋克城市,还是那些在星光下低语的神秘森林,都跃然纸上。人物塑造更是达到了令人心痛的深度,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抉择,仿佛就是我自己的心路历程。特别是那位主角,他背负着家族的荣耀与诅咒,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那种内心的矛盾和外部的压力,被描绘得如此真实,让人忍不住想为他捏一把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道德灰色地带时的细腻手法,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特定选择的个体。读完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充实感,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旅行,那种回味无穷的余韵,至今仍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对权力、牺牲和自由的渴望与恐惧。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本书会不会因为其宏大的世界观而显得空洞,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极其扎实,专注于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抗争。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它探讨了背叛与忠诚的界限,探讨了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面前如何被一步步消磨殆尽。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处那个位置,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来自于作者对人物内心独白的精准捕捉。那些关于选择的沉重感,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让我几次差点落泪。叙事手法上,它采用了多重视角切换,高明之处在于,即便是不同阵营的角色,其动机也得到了充分的解释,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却又保持了难得的平衡感。这是一部让人思考,而非仅仅是消遣的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英雄”和“反派”的传统定义。
评分还是实体书好
评分有活动就来买书了,先囤起一点一点看,要是纸质书总有这些活动,就不用买电纸书了
评分没落的皇商
评分让以撒永不发现这件事,以便让他年轻之时心灵平静。“接着,他会将刀子刺入他自己的胸脯。
评分《古诗源》全书共十四卷,录诗七百余,其中无名作品甚多,且有简明笺释,不仅有诗,亦有源。闲来无事时翻上几页,每每有惊喜。
评分“……两种语言在一起,左边是一个个词语,右边是一个个对应的改写的形式。这些改写形式一个符号接一个符号,使得空间弯曲,形成角度,进行比较,突现轮廓,实现建构。照这么说来,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这多让人开眼界啊,那个传说中如此具有破坏性的巴比伦语言混乱是多么有意义啊。那座塔不是在暗中建造了吗?它不就是虚幻到足够登上天堂了吗?”(这里是说《圣经》中的巴比伦塔,也叫巴别塔,传说人类曾经联合起来建造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就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终使该计划失败。)
评分“还早,我们不妨走一段路,”他提议。
评分买给女儿看的,让她感受一下艺术。
评分193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获学士学位。1941年毕业于该校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是年冬去川西李庄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平津区办事处任助理代表,清理追还抗战时期被敌伪劫夺之文物。一年中,经过侦察调查,奔走交涉,追还、征购数批文物,总数达2000馀件,一律由故宫博物院接收保管。1946年底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第四组专员,负责调查交涉归还文物事宜。次年初追还被劫夺的原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106箱,由日本横滨押运到上海,经郑振铎派员接收。旋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48年6月,被派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博物馆一年。期满后,拒绝了弗利尔美术馆、匹兹堡大学的聘请,返回故宫任原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