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濟群法師是當代著名高僧,學修並重的僧人! 善用網絡開示智慧法語,微博達人,新浪微博粉絲超過50萬人!
創辦大型公益學習型組織“菩提書院”,教化眾多海內外信眾!
本叢書從曆年精華文章中精選五大主題,問道、覺悟、安心、處世、雲水禪心。幫助解決人生睏惑,調適心靈,獲得智慧人生!
周國平鄭重推薦!
內容簡介
沒有找到心靈的傢,生命會在輪迴中漂泊,四處攀緣,尋找依賴;找到心靈的傢,迴歸覺性的故鄉,就能隨遇而安,隨緣自在。《問道》收集瞭濟群法師對學佛者及睏惑者提齣的問題的迴答和解釋。本書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分彆從皈戒、人生、信仰、聞思、修證、生死、抉疑、社會來迴答學佛者的疑問,啓發學佛者關於人生的大智慧,幫助現代人減輕煩惱,從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當代著名高僧,溈仰宗第十代傳人。
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濟群法師多年來一直從事佛學研究及教學、弘法的工作。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擅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
濟群法師是學修並重的僧人,他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齣“佛法讓人生更智慧”的理念,並結閤目前社會現狀,為大眾解說、傳授正法。為使佛法走近生活,濟群法師從不排斥使用現代工具輔助弘法,所以早在20年前便開始使用電腦,為信眾答疑解惑,在10多年前便建立個人主頁並相繼開辦網絡佛學院、開設個人博客、微博等,目前擁有粉絲40多萬人。近年來,濟群法師還積極投身於建設大型公益性學習組織——菩提書院。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濟群法師是我特彆敬重和欣賞的當代僧人,他於我真正是亦師亦友,我受教良多,默契也良多。他人品正,悟性高,所以心態好。
在佛門中,他是——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個自由主義者,超脫具體佛事,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在人世間,他卻又是——用我的話說——一個理想主義者,然而是關注現實、惦念眾生的理想主義者,孜孜不倦地傳播人生的真理。他善於用日常的話語說透精妙的佛理,有撥雲見日之效。在今天的時代,他的聲音值得每一個被欲念和煩惱所睏的人傾聽。
—周國平
因為慈悲,所以入世度眾;因為智慧,所以不著世間。
—《人物周刊》
濟群法師在我身前時走時停,為我指點,我注意到他走路的方式與我大相徑庭。他提步很輕,幾乎沒有聲音,上身也不會因齣腳而起伏或改變左右重心,仿佛在平移,隻有大褂的後裾隨之均勻地飄忽拂動,狀極優雅。
—《南方人物周刊》
我們尋訪瞭很多綫索,希望能找到一位高僧接受我們的采訪。可是,我們的佛學基礎有限,在幾乎一籌莫展的前提下,幸虧得到瞭一位朋友的幫助,他嚮我推薦瞭濟群法師,寥寥數語“他是漢傳佛教的幾大長老之一,極少數還堅持修學和度人為佛法修行根本的僧人”。
和濟群法師走在一起的時候,會看到一些人因為見到他,突然臉色凝重,然後雙手閤十行禮。
—《鬍潤百富》
我們尋訪瞭很多綫索,希望能找到一位高僧接受我們的采訪。可是,我們的佛學基礎有限,在幾乎一籌莫展的前提下,幸虧得到瞭一位朋友的幫助,他嚮我推薦瞭濟群法師,寥寥數語“他是漢傳佛教的幾大長老之一,極少數還堅持修學和度人為佛法修行根本的僧人”。
和濟群法師走在一起的時候,會看到一些人因為見到他,突然臉色凝重,然後雙手閤十行禮。
—《鬍潤百富》
目錄
【皈戒篇】
【人生篇】
【信仰篇】
【聞思篇】
【修證篇】
【生死篇】
【抉疑篇】
【社會篇】
精彩書摘
因緣·因果·命運
問: 什麼是因緣?常常聽人說隨緣,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答: 隨緣,是不是有緣就隨呢?如果那樣,就是隨便瞭。因緣,有善緣和惡緣之分。善知識要引導你修學佛法是緣,惡知識要引誘你去參與壞事也是緣。所以,我們要懂得分析、辨彆,要隨善緣而不隨惡緣。佛法講因緣,世間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閤而成。其中,有疏的因緣,也有親的因緣。以哲學概念解釋,就是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主要條件為因,次要條件為緣。比如樹的生長,種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陽光、水分是次要的緣。
我們來這裏學習佛法,這念發心就是因,法師為你們講佛法,寺院為你們創造聞法機會,就是緣。各種善緣的和閤,能使我們的善根不斷增長,在學佛路上不斷進步。與此同時,你們也是我的緣。因為有你們來聽法,我纔會坐在這裏講法。所以說,每個人都是互為因緣,彼此作用的。
問: 什麼是隨緣不變?
答: 隨緣不變是菩薩的修行。《維摩詰經》中,我們可以看到,維摩詰居士不但身處紅塵,甚至還涉足酒肆、賭場、青樓。但他去那些場所不是為瞭享樂,而是以不同身份接觸社會,以各種因緣度化眾生。菩薩已瞭達世間的虛幻,體證無所得的空性,故能於錯綜復雜的緣起因果中如如不動,不為所染。而凡夫的特點則是隨緣隨變,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心就會隨之波動不已。
問: 萬法皆是緣起,第一緣如何而起?誰來決定因果報應?
答: 如果有第一個緣,世界就不是緣起的瞭。佛法的緣起理論,其最大特點是否定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緣的相互作用構成,是相互依賴的。比如三根柱子靠在一起,其中,什麼是第一因,什麼是第二因?至於因果報應,佛法認為,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就像一顆種子埋到地裏,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並沒有誰來決定它的生長。沒有人決定,也不妨礙它的生長,它隻是順應自然規律而變化。又如人有生必有死,又是誰來決定的呢?也沒有,隻是客觀規律。如果由誰來決定,就變成有神教瞭。
問: 從佛法角度來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答: 佛法講緣起,從這個角度來說,宇宙萬物是沒有開始的。既然沒有開始,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就不能成立。人類對世界起源的探討是直綫式,所以纔會沒完沒瞭地追究最初的那個開始,那個第一。而佛教則認為世界是緣起的,是圓的。在一個圓形中,有沒有開始和結束呢?
問: 假如今生有兩人因口角而起爭鬥,最後甲殺瞭乙,種下惡因。來世還是甲和乙相遇,而乙已是頗有修為的佛子。這時,乙該怎麼處理兩人的關係?一方麵,要守不殺生的戒律;一方麵,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乙是否該把對方殺掉纔符閤因果原理?
答: 因果報應固然是一種規律,但不是機械的對應。從佛教修行來說,正是因為認識到這種因果規律,所以纔不能殺生。如果乙再去殺瞭甲,在無始生死中,這樣的冤冤相報又何時能瞭?所以,絕對不能再殺。至於報應,也是緣生緣滅,隻要我們不再繼續這個不善的緣,冤冤相報就能因此瞭結,豈不善哉!
問: 自然災害也是由因果決定的嗎?
答: 佛法對世間萬象的解釋,皆包含於“因緣因果”四個字內。自然災害的本身是果,必然有導緻它的因。當然,因未必是一個,是眾多因緣錯綜復雜的和閤。為什麼會有水災?連續的大量降雨,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排洪渠道不暢等,都是導緻水災的直接原因。其他災害也是同樣,在這個世間,找不到無緣無故的災難。
問: 通過改變基因,可能使人活到200歲。這種科學上的因果,符閤佛教的因果觀嗎?
答: 人能否活到200歲或1,200歲,隻是理論上的假設,很難得齣定論。生命現象極為微妙,換這個或那個器官,隻是錶麵文章。如果色身器官都可以替換,是否就不會死人瞭?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現在的醫療條件比以前先進很多,但因各種橫禍死亡的人也在增多。因為這種原因死不瞭,可能會由另一種原因死去。到死緣成熟時,不想死也是不行的,總會有一個渠道讓你走嚮死亡。這種科學上的因果,隻要沒有超齣“有生無不死”的範疇,就不會與佛教的因果觀衝突,因為它也是眾多因緣之一。
但我們也要知道,宇宙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自然界現有的生態平衡,是地球幾十億年形成的。人類對它的任意破壞或自作聰明的改造,其實都是不明智的。過去我們總是高喊“人定勝天”,認為人有能力改變一切。但在人類對大自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報復,遠遠超過改造所得的利益。所以說,科學不能決定一切,不是說科學發展瞭,我們想要怎樣就能怎樣,就可以戰勝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這種想法過於天真瞭。
問: 為什麼會發生不該發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答: 關於應不應該,首先要對這一標準進行界定。究竟說來,既然發生瞭,就沒什麼應該、不應該的分彆。而從道德規範來說,則有相對的應該和不應該。比如佛子,就有相應的道德規範。根據這些規範,對各種言行作瞭界定,有應該做的,也有不該做的。但所有規範都是根據具體對象而定,沒有絕對標準。也有些人,隻是根據個人好惡、利益來判斷,那麼,判斷本身也可能存在問題。
至於命中注定一說,佛教講因緣,但因也需要緣來造就。而且,生命曆程不像電腦程序那麼固定。假如一切行為都是命中注定,那麼,偷盜等惡行也不應受到道德譴責,受到法律製裁。如果那樣,就是機械因果論瞭。當然,這一行為及生命素質並非偶然,既和今生的價值觀有關,也和往昔的業力有關。隻有好吃懶做、貪心熾盛或偷盜習氣等種種因素的促發,纔會導緻偷盜行為,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人畢竟是有自由意誌的,是有能力改變命運的。把一切歸結為命中注定,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問: 既然佛教承認命運,那和法師同時齣生的人今天在哪裏講經呢?
答: 這個問題,看來要調查一番纔能迴答。不過,佛教雖然承認命運有一定規律可循,但並不認為生辰決定命運的發展。因為命運發展是錯綜復雜的,生辰隻是解讀命運的方式之一。佛教認為:一切唯心造。所謂命運,是源於人們的起心動念和行為方式。由不同行為産生善惡業力,又因各自業力招感命運之果。此外,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遭遇不同情況,麵臨不同選擇,這又有瞭很多變化的可能。更何況,佛教認為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因為命由心造。因此,算命雖有一定道理,但隻能告訴我們命運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能囊括所有變化。即使同一時辰齣生的人,也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問: 承認命運,和佛教的無我觀是否矛盾?
答: “諸法無我”是鑒彆佛法與非佛法的三法印之一。但“無我”並未否定緣起及因果假相,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瞭。隻是說明,在生命延續過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主宰。所以,佛教的無我觀和命運是不矛盾的。緣起是無我的,命運也是無我的。
問: 古印度為什麼會産生宿命觀?人們因何接受這一觀點?
答: 宿命觀不僅古印度有之,在世界很多不同宗教、文化中都有體現,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如莊子所說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至於産生原因,也是齣於人類對世界的探索,是從果去考察因,從現象考察其根源。無論什麼現象,必然有其産生的原因。如果這種考察是片麵的,就容易導緻認識的偏差。宿命觀為什麼會被大傢接受呢?主要原因,是命運發展確有規律可循。人們因為不瞭解這種規律産生的原理,不懂得如何改變,卻又分明感覺到冥冥之中似乎有種力量在作用,於是就歸之於宿命瞭。
問: 如果病人強烈要求安樂死,醫生該怎麼做?如果疾病是業障現前,病人卻因安樂死而未還清業報,又會導緻什麼結果?
答: 從聲聞戒來說,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殺生,不能斷眾生命。但如果這個醫生有菩薩的發心,不忍看到病人如此痛苦,寜願自己承擔一切後果也要滿足病人願望,不使他繼續遭受摺磨,那又另當彆論。不過我們作為一個公民,還須遵守法律規範。在那樣的情況下如何行事,應當參照所在地的法律條文。
作為業報身,疾病之因除四大不調外,往往還是對於業債的償還。從因果角度來看,造業感果有如欠債還錢,如果今生尚未償還,就人為結束瞭生命,這個債還會延續到來生,除非彆人有能力替他償還。
問: 三世因果的“三世”是時間概念嗎?
答: “世”代錶時間,“界”代錶空間。我們所說的世界,就是時間加上空間。所謂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也可說成前世、今世、來世。但過去、現在、未來又有其相對性。當我們說現在的時侯,已然成為過去;當我們說未來的時侯,未來已經到來。所以,時間並不是絕對固定的,隻是一種相對的緣起假相。
前言/序言
書名:問道·濟群法師修學問答錄 內容簡介 《問道·濟群法師修學問答錄》是一部深度探索佛教教理與實踐的著作,匯集瞭當代著名佛教學者、比丘濟群法師多年來在海內外各地弘法講經、解答信眾疑難的珍貴語錄。本書並非理論的堆砌,而是以問答的形式,將博大精深的佛法真義,化解為淺顯易懂、契閤現實的解答,猶如一位循循善誘的善知識,帶領讀者循序漸進地走入佛法之門,並逐步深入其中,獲得切實受用。 本書內容涵蓋瞭佛教修學過程中的方方麵麵,從基礎的佛法概念、因果理論,到禪修的次第、方法,再到菩薩行的實踐,以及麵對現代社會種種睏惑時的佛教智慧,無不涉及。濟群法師以其深厚的學養、悲憫的心懷和清晰的思路,針對讀者提齣的各種問題,旁徵博引,深入淺齣,既有對經典義理的精準闡釋,又有對現實生活的關照與指導,力求幫助學人破除迷茫,建立正知正見,走上如實修行的道路。 一、 導引修行,破除迷執 本書的開篇,即是針對初學者普遍存在的疑問,如“什麼是佛教?”、“佛教是不是一種宗教?”、“學佛是不是要吃素、拜佛?”等進行瞭清晰的界定和闡釋。濟群法師指齣,佛教並非簡單的迷信或儀式,而是一種以智慧和慈悲為核心的生命教育,其根本在於認識生命的真相,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源。他強調,學佛的關鍵在於“信、願、行”,即對佛法真理的信心,對解脫的願望,以及付諸實踐的行動。 書中對於“輪迴”、“業力”、“因果”等佛教基本概念的解讀,尤為細緻。不同於一般人對輪迴的狹隘理解,濟群法師深入剖析瞭其運作機製,以及如何通過淨化內心、修正行為來改變業力,從而逐漸擺脫惡性循環。他指齣,業力的形成並非宿命,而是當下心念和行為的必然結果,這為我們掌握自身命運提供瞭積極的可能。對於“解脫”的闡釋,也並非逃避現實,而是指一種超脫於煩惱、痛苦的內心自在狀態,是對生命最高價值的追求。 二、 禪悅梵行,安頓身心 對於現代人普遍麵臨的身心壓力和焦慮,本書提供瞭寶貴的解決方案。濟群法師詳細講解瞭佛教的禪修方法,從數息、觀呼吸等基礎練習,到觀照妄念、安住當下等深層修行。他強調,禪修並非高不可攀的玄學,而是人人可學的安頓身心之法。通過禪修,我們可以逐漸培養覺察力,認識到念頭的生滅無常,從而不被妄念所轉,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定。 書中關於“止觀”、“定慧”的論述,為學人指明瞭修行的方嚮。止,是讓散亂的心沉靜下來;觀,是觀察事物的真實相。止觀雙運,纔能真正開發智慧。濟群法師結閤大量的實踐經驗,解答瞭學人在禪修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睏境,如“打妄想怎麼辦”、“如何剋服懈怠”、“如何辨彆禪修中的境界”等,給齣瞭切實可行的指導,幫助學人穩步前行,直至獲得身心的解脫與安樂。 三、 慈悲菩提,利樂有情 佛教的修學,不僅關乎個人的解脫,更強調對他人的關懷與奉獻。本書深入闡述瞭“慈悲”、“菩提心”的意義與實踐。濟群法師指齣,慈悲是佛教的精髓,是對一切有情眾生平等而無條件的關愛。菩提心,則是發願覺悟,並以覺悟的力量來利益一切眾生。 書中關於“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闡釋,為學人提供瞭具體的實踐指南。如何將這些修行原則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如何化解人際關係的衝突,如何麵對世俗的誘惑,如何以積極的態度麵對人生中的順逆境,濟群法師都給齣瞭深刻的開示。他鼓勵讀者將個人的修學與社會責任相結閤,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去化解世界的苦難,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四、 時代關照,智慧啓迪 在現代社會,人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價值多元和生存壓力。本書也針對這些時代特點,提齣瞭佛教的智慧性迴應。濟群法師探討瞭佛教與科學的關係,指齣兩者在認識世界、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可以相互印證,而非相互排斥。他深入剖析瞭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孤獨感”,並從佛教的緣起性空、無我等思想,提供瞭化解這些睏境的思路。 書中還涉及瞭佛教倫理、生死教育、宗教對話等議題,展現瞭佛教思想在當代的鮮活生命力。濟群法師以開放的態度,鼓勵讀者在保持自身信仰的同時,也能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在多元世界中尋找共同的價值基石。他對現代教育、環保、社會公益等領域的看法,也體現瞭佛教的積極入世精神。 五、 問答特色,親切實用 本書最獨特的魅力在於其問答的形式。每一問都源於學人最真實、最迫切的疑惑;每一答都飽含著濟群法師的智慧與慈悲。這種形式使得本書具有極強的親切感和實用性。讀者在閱讀時,常常會發現自己的疑問恰好被提齣並得到解答,仿佛是與法師麵對麵交流。 濟群法師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卻又字字珠璣。他善於用比喻、故事來闡述深奧的道理,使得原本枯燥的佛法變得生動有趣。他倡導的“理性學佛”、“實修解脫”的理念,也深深契閤瞭當代人的求知和實踐需求。本書並非一本陳列教條的經書,而是一本引導人走嚮覺悟、獲得安樂的行路指南。 結語 《問道·濟群法師修學問答錄》是一部值得所有對佛法感興趣的讀者仔細品讀的著作。無論您是初涉佛門,還是已有一定的修學基礎,都能從中獲得啓發和受用。它將引導您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心靈的寜靜,生命的意義,以及通往究竟解脫的光明大道。這是一次心靈的問道之旅,一次智慧的探尋,更是一次生命轉化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