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弹设计理论

火箭弹设计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长省 等 著
图书标签:
  • 火箭推进
  • 火箭发动机
  • 弹道学
  • 空气动力学
  • 结构力学
  • 材料力学
  • 控制理论
  • 数值模拟
  • 飞行器设计
  • 导弹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86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58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现代兵器火力系统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页数:30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火箭弹总体及零部件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设计、火箭弹总体方案设计及基本参量预定、战斗部作用与设计简介、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设计、空气动力计算、火箭弹稳定装置设计、火箭弹结构分析和密集度分析问题。
本书可作为兵器类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火箭弹研究、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概论1

1.1火箭弹的基本组成、分类及其特点1

1.1.1火箭弹的基本组成1

1.1.2火箭弹的分类1

1.1.3火箭弹的特点2

1.2火箭弹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及初步分析3

1.2.1射程指标3

1.2.2威力指标4

1.2.3密集度指标5

1.2.4可靠性指标5

1.2.5效费比指标6

1.3火箭武器的发展趋势分析6

1.3.1火箭武器的远程化6

1.3.2火箭武器的精确化7

1.3.3火箭武器的大威力、多用途化7

1.3.4动力推进装置多样化8



第2章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设计9

2.1推进剂型号与装药药型的选择9

2.1.1推进剂选择9

2.1.2装药药型的选择14

2.2单孔管状药的装药设计16

2.2.1装药尺寸与设计参量的关系16

2.2.2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装药设计方法20

2.3星孔药的装药设计25

2.3.1装药尺寸与设计参量的关系26

2.3.2星孔装药设计方法35

2.4轮孔药的装药设计38

2.4.1装药尺寸与设计参量的关系38

2.4.2轮孔装药设计方法43

2.5复合药型装药设计45

2.5.1变截面星孔装药设计46

2.5.2双燃速推进剂装药设计50

2.5.3双推力装药设计53

2.6装药的包覆55

2.6.1包覆层的主要功能55

2.6.2包覆材料的选择 56

2.6.3包覆的工艺方法58

2.7装药结构完整性设计59

2.7.1固体推进剂黏弹性力学特征59

2.7.2描述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几种本构模型60

2.7.3推进剂力学性能的温度效应64

2.7.4固体推进剂载荷分析66

2.7.5推进剂药柱的破坏分析68



第3章火箭弹总体设计及基本参量预定71

3.1火箭弹总体设计简述71

3.1.1火箭弹总体设计概念71

3.1.2火箭弹总体设计的任务、地位和内容72

3.1.3火箭弹总体设计方法73

3.1.4火箭弹总体设计应注意的事项74

3.2火箭弹外弹道分析与设计75

3.2.1影响火箭弹射程因素的分析75

3.2.2影响火箭弹密集度的因素分析77

3.2.3火箭弹外弹道设计简述82

3.3尾翼式野战火箭弹基本参量预定83

3.3.1战斗部质量与弹径协调法84

3.3.2固定射程法87

3.4反坦克火箭弹基本参量预定96

3.4.1战术技术要求及初步分析96

3.4.2反坦克火箭弹总体结构特点99

3.4.3反坦克火箭弹基本参量预定100

3.5火箭弹总体优化设计101

3.5.1优化设计的一般过程101

3.5.2优化方法的选择104

3.5.3参数分析105

3.5.4火箭弹总体优化设计一般步骤106

3.5.5CAD在火箭弹总体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107



第4章战斗部作用与设计简介111

4.1战斗部作用概述 111

4.1.1碰击作用111

4.1.2爆破作用112

4.1.3杀伤作用117

4.1.4聚能(破甲)作用121

4.2战斗部设计123

4.2.1战斗部壳体设计123

4.2.2杀伤、杀伤爆破战斗部设计127

4.2.3爆破战斗部设计128

4.2.4破甲战斗部设计129

4.3引信的选择132

4.3.1引信分类与命名132

4.3.2火箭弹引信装定和作用种类选择135

4.3.3引信安全性概述136

4.3.4引信的使用性能136

4.3.5引信的灵敏度136

4.3.6引信的经济性137

4.3.7传爆药的威力137

4.3.8引信的发展趋势137

4.4子母战斗部设计138

4.4.1母弹开舱与子弹抛撒138

4.4.2子弹的排列139

4.5新型战斗部141

4.5.1爆炸成型弹丸战斗部141

4.5.2多爆炸成型弹丸战斗部142

4.5.3燃料—空气炸药战斗部142

4.5.4串联破甲战斗部143

4.5.5信息化弹药143

4.5.6灵巧与智能弹药144

4.5.7软杀伤弹药144



第5章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设计146

5.1燃烧室设计146

5.1.1燃烧室壳体设计146

5.1.2连接底设计158

5.2喷管设计161

5.2.1喷管的结构形式161

5.2.2锥型喷管型面设计162

5.3火箭发动机热防护设计166

5.3.1燃烧室热防护设计166

5.3.2喷管热防护设计171

5.4装药支撑装置设计175

5.4.1支撑装置设计要求175

5.4.2支撑装置结构形式176

5.4.3支撑装置材料选择178

5.5点火装置设计179

5.5.1点火装置类型的选择179

5.5.2发火管的分类及构造181

5.5.3点火药类型的选择及点火药量估算182

5.6导向钮设计185



第6章空气动力计算188

6.1几何参数与主要符号188

6.2空气动力和力矩189

6.3弹体气动特性计算191

6.3.1弹体轴向力系数191

6.3.2弹体法向力系数197

6.3.3弹体的阻力系数与升力系数198

6.3.4压力中心系数198

6.3.5弹体俯仰力矩系数199

6.3.6赤道抑制力矩系数199

6.3.7极抑制力矩系数199

6.4尾翼气动特性计算200

6.4.1单独尾翼零升阻力系数200

6.4.2单独尾翼升力系数203

6.4.3单独尾翼阻力系数204

6.4.4尾翼压力中心系数205

6.5尾翼弹气动特性计算207

6.5.1尾翼弹升力系数207

6.5.2尾翼弹阻力系数209

6.5.3尾翼弹压力中心系数209

6.5.4尾翼弹俯仰力矩系数210

6.5.5尾翼弹赤道抑制力矩系数210

6.5.6尾翼弹极抑制力矩系数211

6.5.7导转力矩和平衡转速211



第7章火箭弹稳定装置设计213

7.1火箭弹飞行稳定性设计213

7.1.1动态稳定性设计213

7.1.2共振效应214

7.1.3追随稳定性215

7.2尾翼稳定装置的基本类型215

7.2.1弧形张开式尾翼216

7.2.2刀形张开式尾翼217

7.3尾翼几何参数的选择217

7.3.1展弦比λ的选择218

7.3.2尾翼后掠角χ的选择219

7.3.3根梢比η的选择219

7.3.4尾翼相对厚度c的选择220

7.3.5尾翼剖面形状的选择220

7.3.6尾翼片数量的选择220

7.3.7尾翼几何参数对结构特性的影响221

7.4尾翼强度、刚度校核221

7.4.1固定式直尾翼的强度、刚度校核222

7.4.2刀形张开式尾翼的强度、刚度校核228



第8章火箭弹结构分析238

8.1火箭弹结构分析的任务、方法及步骤238

8.1.1火箭弹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38

8.1.2火箭弹结构力学分析的计算模型238

8.1.3火箭弹结构力学所依据的基本规律239

8.2火箭弹结构特征数计算239

8.2.1单元体划分239

8.2.2单元体的体积特征量241

8.2.3零件的结构特征数计算243

8.2.4全弹或部件的结构特征数计算245

8.3火箭弹静强度分析与计算246

8.3.1火箭弹受力分析246

8.3.2火箭弹体强度分析247

8.4火箭弹结构动力学特性分析与设计249

8.4.1火箭弹动态特性分析的传递矩阵法249

8.4.2有限元法简介253



第9章提高火箭射击精度技术256

9.1概述256

9.2火箭弹密集度估算256

9.2.1方向密集度估算256

9.2.2距离密集度估算262

9.2.3反坦克火箭弹密集度估算265

9.3提高密集度的措施简述267

9.3.1微推偏喷管设计技术267

9.3.2绕几何纵轴旋转技术268

9.3.3动静不平衡度修正技术269

9.3.4提高炮口速度技术270

9.3.5尾翼延迟张开技术270

9.3.6同时离轨技术271

9.4简易控制及制导火箭系统简述271

9.4.1简易控制火箭系统原理及组成271

9.4.2制导火箭系统原理及组成273

9.5控制系统常用元件和执行机构简述275

9.5.1控制系统常用元件275

9.5.2控制系统常用执行装置280



参考文献283



索引285

前言/序言


《星际轨迹:宇宙航行中的能量动力学》 在这本深入浅出的著作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宇宙航行背后核心奥秘的旅程。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具体的航天器设计,而是着眼于驱动所有载人及无人星际探索任务的根本性能量动力学原理。我们将从牛顿力学这一宏伟理论的基石出发,细致剖析如何通过精确计算与控制能量的转化与传递,实现物体在真空中的稳定运行与高效推进。 本书首先将回顾并重塑我们对惯性、质量和动量的理解,阐释在极端环境下这些基本物理量的行为规律。我们将深入探讨动量守恒定律在火箭推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理解反作用力原理如何支撑着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并在浩瀚宇宙中留下属于人类的轨迹。尔后,我们将转向能量的形式及其转化,从势能到动能,再到化学能、电能、核能等更高级的能量形式,详细解析它们如何被转化为推力,以及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损耗与优化途径。 书中将特别关注几种关键的推进技术,并非详细介绍其构造,而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其效率和可行性。例如,我们将探讨化学推进剂在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与转化为动能的效率,以及限制其性能的因素。接着,我们会涉足更前沿的电推进技术,如离子推进器和霍尔推进器,分析它们如何利用电场和磁场加速粒子,以极高的比冲实现持续而温和的加速,尽管其推力相对较小。本书还将触及核热推进和核聚变推进等设想,从能量密度和能量输出的理论角度,评估它们在未来深空探索中的巨大潜力。 除了推进系统本身,本书还将深入研究航天器的轨道力学。我们将详细阐述开普勒定律如何描绘出天体在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来设计和优化星际航线。从地球轨道到行星际转移轨道,再到跨越星系的航程,我们将学习如何精确计算变轨的能量需求,如何利用引力弹弓效应来节省燃料,以及如何应对不同天体引力场带来的复杂影响。本书还将讨论引力井的深度对能量消耗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引力场中高效地进行加速和减速。 能量管理在星际任务中至关重要,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探讨这一点。我们将分析航天器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能量需求,包括生命维持系统、通信系统、科学仪器以及推进系统本身所需的能量。我们将讨论能源的存储、转换与分配策略,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能源供给下最大化任务的科学产出。书中还会涉及对新型能源技术的研究进展,如先进太阳能电池、同位素热电发生器(RTG)以及可能的聚变反应堆,从能量产生的角度探讨其在长期深空任务中的应用前景。 本书还会触及能量传递与控制的工程挑战。我们将讨论如何在极端温度、辐射和真空环境下,保证能量系统的稳定运行。从散热系统如何高效地排出多余热量,到隔热材料如何阻止能量的流失,再到能量供应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冗余设计来保障,这些都是实现星际飞行的关键技术。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能量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包括精确控制燃料注入、发动机推力调节以及轨道参数的实时修正,以确保航天器沿着预定轨迹平稳航行。 《星际轨迹:宇宙航行中的能量动力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场关于宇宙奥秘的哲学与科学的探索。它旨在为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理解驱动我们探索星辰大海的根本力量。无论您是天文爱好者、工程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宇宙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全新的视角,让您更深刻地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伟大征程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我们将一同解构宇宙的运行法则,用能量的语言去描绘那些最壮丽的星际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或者说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技术充满了好奇,而“火箭弹设计理论”无疑属于其中之一。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科技成果,其背后都蕴含着如此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精密的工程设计。作者在讲解“气动外形设计”时,让我彻底颠覆了过去对弹体形状的刻板印象。他不仅仅是讲解了如何减小空气阻力,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利用气动升力来修正弹道,以及如何通过弹翼和尾翼的设计来增强弹体的稳定性。我甚至从中看到了与飞机设计相似的原理,但却是在完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更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作者在分析“制导系统”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传感器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惯性导航、GPS定位、以及雷达寻的等多种技术,来将弹体精确地引导到目标。这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为什么现代武器的精度如此之高。而且,作者还提到了“对抗措施”的设计,这让我看到了军事技术发展的双刃剑效应,以及不断的技术革新是如何推动整个领域的进步。这本书的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智慧”充满了好奇,而“火箭弹设计理论”无疑是其中的典范。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个领域的精髓。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注重细节,他不仅仅是讲解了相关的技术原理,更深入地分析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权衡。我特别喜欢他对“可靠性工程”的讨论。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严格的测试和质量控制,来确保每一枚火箭弹都能在各种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这让我看到了,军事装备的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辛勤付出和严谨态度。而且,作者在讲解“安全设计”时,也展现出了非凡的责任感。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多重保险装置和失效安全设计,来防止意外的发生。这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伴随着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工程设计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术充满了兴趣,而“火箭弹设计理论”无疑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领域。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其扎实,他不仅仅是讲解了相关的技术原理,更深入地分析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权衡。我特别喜欢他对“结构力学”的解读。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弹体的受力情况,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承受巨大的冲击和载荷。这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中的力与美。而且,作者在讲解“热力学”时,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控制燃烧过程的温度和压力,来产生最大的推力,同时还要考虑材料的耐高温性能。这让我看到了,科学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在阅读《火箭弹设计理论》之前,我对于“理论”这两个字,总是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觉得它们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理论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他将复杂的科学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讲解“弹道修正”时,并没有直接抛出数学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风吹偏了小船”,来解释如何通过微小的调整来纠正方向。这让我瞬间理解了,为什么弹道修正如此重要,以及它背后的逻辑。而且,作者在分析“燃烧学”时,也并没有停留在化学反应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控制燃烧速度和产气量,来产生持续稳定的推力。这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中的艺术性。书中关于“结构设计”的部分,也让我大开眼界。他不仅仅是讲解了如何提高弹体的强度,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减轻弹体的重量,以及如何通过仿生学的设计,来优化气动性能。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和技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本来就不高,以为不过是陈词滥调的堆砌,没想到它给我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理论”的深入挖掘,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术参数,而是回溯到最根本的物理学原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弹道学”部分时,所采用的“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他首先从理想状态下的抛物线运动开始,然后逐步引入空气阻力、风力、地球自转等多种影响因素,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精确计算和预测弹体的飞行轨迹。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射出去”背后,需要多么庞大的数据支撑和复杂的计算能力。书里关于“目标识别与跟踪”的部分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区分目标与干扰,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算法来提高捕获和锁定目标的精度。我甚至从中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未来军事领域的巨大潜力。此外,作者在分析不同类型的战斗部时,也极具匠心。他不仅仅是介绍爆炸的威力,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不同的填充物和引信设计,来达到不同的毁伤效果,比如破片杀伤、穿透爆炸,甚至是非致命性攻击。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火箭弹设计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现代战争科技发展的百科全书。

评分

我一直对工程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火箭弹设计理论”这个名字,总感觉有些遥不可及。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我才发现,原来如此复杂的技术,也能被如此清晰地呈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深厚的功底。我特别欣赏他对“材料科学”的解读。他不仅仅列举了各种高强度合金和复合材料,更深入地分析了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材料配比和结构设计,来最大程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例如,在讲解弹体外壳的强度时,作者就详细介绍了不同应力状态下,材料的疲劳极限和断裂韧性,以及如何通过有限元分析来预测和避免结构失效。这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一枚小小的弹体,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科学智慧。而且,作者在讲解“推进系统”时,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讲解了化学推进剂的燃烧原理,更深入地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燃料配方、燃气发生器设计,以及喷管形状,来提高推力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工程实践的挑战性,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技术细节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之前我对“火箭弹设计理论”这个名字,一直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公式推导和冰冷的工程图纸堆砌。但读下来才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也更具启发性。书里不仅仅是讲解了如何设计一枚火箭弹,更深入地剖析了背后蕴含的物理学原理,从动量守恒到流体动力学,再到材料科学的极限应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空气动力学的部分,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方程,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解,将气流如何作用于弹体,以及不同弹翼形状对稳定性和升力的影响,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那些关于弹道修正和控制系统的章节,更是让我惊叹于人类智慧的结晶。书里详细阐述了陀螺稳定、姿态控制等技术,如何让一枚高速飞行的弹体保持精准的飞行轨迹,这简直就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控制论”的入门教程。而且,作者在讨论材料选择时,也并非简单罗列各种合金的性能参数,而是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例如在极端的温度和压力下,哪种材料能够承受住,并且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如何通过复合材料的设计来达到轻质高强的目标。我甚至从中联想到了一些非军事领域的应用,比如高速飞行器的设计,甚至是一些高性能运动装备的研发,都能从中找到相似的原理和思路。作者的文字流畅且富有逻辑性,即便是一些高深的概念,也能被他解读得通俗易懂。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科学、工程,以及那些充满挑战和创新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硬核”技术充满了敬畏,而“火箭弹设计理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窥探这个领域的奥秘。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详尽,他不仅仅是讲解了相关的技术原理,更深入地分析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权衡。我特别喜欢他对“材料选择与加工”部分的解读。他详细阐述了各种高强度合金、陶瓷以及复合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承受高温、高压和冲击时的表现。而且,他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先进的制造工艺,例如3D打印和精密锻造,来制造出高性能的弹体部件。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一枚高性能的火箭弹,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金属堆砌,而是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结晶。此外,作者在讲解“引信与起爆系统”时,也展现出了非凡的专业性。他详细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引信,例如延时引信、近炸引信和碰炸引信,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触发方式来最大化毁伤效果。这让我看到了,军事技术的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对科技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太高的期待,以为不过是泛泛而谈的军事科普。然而,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具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讲解技术,更是在讲述一段关于人类智慧与自然法则较量的史诗。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空气动力学”的章节所吸引。他将复杂的空气流动原理,通过生动的图解和形象的比喻,展现在我面前。我甚至从中看到了,如同飞鸟在空中翱翔的优雅,但背后却蕴含着严谨的数学计算和工程设计。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讲解“弹道计算”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抛物线运动,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考虑各种环境因素,例如风力、湿度,甚至地球自转的影响。这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一枚高速飞行的弹体,其飞行轨迹是如何被如此精确地预测和控制的。而且,作者还提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这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科技充满了敬畏之情。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火箭弹设计理论”这个主题,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它必然充斥着军事术语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图表。然而,这本《火箭弹设计理论》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在讲解技术,更是在讲述一段关于人类智慧与自然法则抗争的历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能量转化效率的讨论所吸引。从最初的化学能如何高效地转化为动能,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作者用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将这一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没有回避技术上的难点,而是直面它们,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燃烧室内燃速的控制时,作者就详细介绍了不同推进剂配方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喷管设计来提高推力,同时还要考虑燃烧的稳定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震荡。这些内容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看似简单的“发射”背后,凝聚了多少精密的计算和严谨的实验。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军事历史相结合,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火箭弹的设计演变,来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例如,他对比了早期的黑火药火箭和现代的复合推进剂火箭,并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后者能够实现更高的射程和精度。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步步揭开科学的奥秘,让我对工程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还可以,价格比较贵,质量还不错

评分

宝贝很好也很快,不错的购物之旅

评分

还可以,价格比较贵,质量还不错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在学习ing,........

评分

经常购买经常购买经常购买经常购买经常购买

评分

好评!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很有意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