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係研究》運用瞭文獻對讀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曆史研究法、數字收集法和排除法等研究方法,使研究取得創新性進展,對明正德年間迄今五百年來閩北政和方言音係的演變軌跡作齣係統分析和概括,總結齣規律性認識。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係研究》研究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和清光緒本《六音字典》的音係性質問題,運用新的研究方法來考證明正德年問、清光緒年間以及現代政和方言音係漸進變移的過程,這是閩方言史最具挑戰性和前沿性的課題。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福建閩北地區的曆史概況
第二節 福建閩北地區的地理概況
第三節 福建閩北地區的方言概況
上編 明本《六音字典》研究
第一章 明本《六音字典》作者、成書時間及其音係性質
第一節 明本《六音字典》作者及其成書時間
第二節 明本《六音字典》聲母係統及其擬音
第三節 明本《六音字典》韻母係統及其擬音
第四節 明本《六音字典》聲調係統及其討論
第五節 結論
第二章 明本《六音字典》“十五音”來源考
第一節 “立”母考
第二節 “比”母考
第三節 “求”母考
第四節 “氣”母考
第五節 “中”母考
第六節 “片”母考
第七節 “土”母考
第八節 “全”母考
第九節 “人”母考
第十節 “生”母考
第十一節 “又”母考
第十二節 “名”母考
第十三節 “言”母考
第十四節 “齣”母考
第十五節 “嚮”母考
第十六節 結論
第三章 《廣韻》聲母與明本《六音字典》“十五音”對應的曆史層次
第一節 中古唇音與明本《六音字典》“十五音”對應研究
第二節 中古舌音與明本《六音字典》“十五音”對應研究
第三節 中古牙音與明本《六音字典》“十五音”對應研究
第四節 中古齒音與明本《六音字典》“十五音”對應研究
第五節 中古喉音與明本《六音字典》“十五音”對應研究
第六節 中古半舌半齒音與明本《六音字典》“十五音”對應研究
第七節 結論
第四章 明本《六音字典》陽聲韻的曆史層次研究
第一節 《六音字典》陽聲韻字與《廣韻》陽聲韻字對應比較研究
第二節 《廣韻》陰聲韻字在《六音字典》裹讀作陽聲韻字
第三節 《廣韻》入聲韻字在《六音字典》裹讀作陽聲韻字
第四節 結論
第五章 明本《六音字典》入聲韻的曆史層次研究
第一節 《六音字典》入聲韻字與《廣韻》人聲韻字對應比較研究
第二節 《廣韻》陰聲韻字在《六音字典》裹讀作入聲韻字
第三節 《廣韻》陽聲韻字在《六音字典》裹讀作入聲韻字
……
中編 清本《六音字典》(殘捲本)研究
下編 明清韻書《六音字典》二種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整理稿)
叁拾肆字母
十五音、六音
前言/序言
福建方言極為復雜,閩北方言更甚,且研究成果不多。該項成果發掘瞭明清時期兩種閩北政和方言字典,即明正德本《六音字典》(1515)和清光緒本(1894)《六音字典》,前者反映的是五百年前閩北政和方言音係,後者反映的則是一百多年前政和方言音係。正德本《六音字典》比清閩北建甌韻書《建州八音字義便覽》(1795)早280年,比明末清初的《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約16世紀60年代)還早40年左右,可謂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福建方言韻書。成果通過曆史比較研究,深入探索五百年來福建閩北政和方言語音的演變史。其可貴之處就在於新材料的發掘與研究,提齣瞭新的理論觀點,取得突破性進展,填補閩北方音史研究的空白。
該成果運用瞭文獻對讀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曆史研究法、數字收集法和排除法等研究方法,使研究取得創新性進展,對明正德年間迄今五百年來閩北政和方言音係的演變軌跡作齣係統分析和概括,總結齣規律性認識。
該成果研究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和清光緒本《六音字典》的音係性質問題,運用新的研究方法來考證明正德年問、清光緒年間以及現代政和方言音係漸進變移的過程,這是閩方言史最具挑戰性和前沿性的課題。
總之,本人認為,該成果能很好地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語言學理論來研究明清兩種方言文獻,提齣新的重要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和創新性成果;闡述的理論前提科學,研究思路係統縝密,概念明確,邏輯嚴密;體例規範,引用有序。該成果研究十分復雜,數據的搜集與處理難度頗大;該項成果對解決閩方言史研究的最新手段與理論探討問題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本人鄭重推薦書稿《新發現明清時期兩種福建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係研究》人選“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並希望早日齣版。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係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明清時期閩北方言的語音麵貌,以珍貴的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為主要研究對象,係統梳理瞭這些手抄本所反映的閩北方言語音特徵、演變軌跡及其與周邊方言的相互關係。研究旨在為明清時期閩北方言的語音曆史重建提供紮實的文獻證據,並為理解漢語方言的地理分布、曆史演變以及語音變異規律提供新的視角。 一、 研究背景與意義 閩北方言作為漢語方言的重要分支,其語音係統在曆史上經曆瞭復雜而深刻的演變。然而,由於曆史上文獻記錄的相對匱乏,尤其是在明清時期,針對閩北方言的係統性音係研究一直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盡管已有的研究對閩北方言的某些方麵有所觸及,但鮮有專門針對這一時期韻書手抄本進行深入細緻的音係分析。韻書作為古代漢語語音研究的重要文獻,其手抄本更是承載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其價值不言而喻。 本書的研究正是基於這一學術空白,將目光投嚮明清時期閩北方言韻書的手抄本。這些手抄本,往往承載著當地文人在特定時期對自身語言語音的記錄和整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通過對這些手抄本的音係進行係統性的考察,我們可以: 1. 填補學術空白,深化對閩北方言曆史音係的認識: 以往對閩北方言的語音研究多依賴於現代方言材料,或者對零散的古代文獻進行推測。而本研究直接以明清時期的手抄韻書為依據,能夠更直接、更精確地反映該時期閩北方言的實際語音麵貌,為構建其曆史音係提供堅實的基礎。 2. 為漢語史研究提供珍貴的新證據: 閩北方言在漢語方言係統中所處的獨特位置,以及其特殊的語音演變規律,一直是漢語史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本研究通過對麵抄本音係的深入分析,能夠揭示更多關於中古漢語嚮近古漢語演變過程中,閩北方言所經曆的語音變化,為漢語史的分期、區域劃分以及語音演變模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證據。 3. 豐富方言文獻學研究: 韻書手抄本不僅是語音研究的材料,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本書在音係研究的基礎上,也對這些手抄本的抄寫年代、抄寫者、版本流傳等進行初步的梳理,為方言文獻學研究提供基礎性工作。 4. 促進閩北地區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對這些珍貴曆史語言資料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閩北地區的曆史文化,並為當地語言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學術支持。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保存在國內外各大圖書館、檔案館、古籍收藏機構中的明清時期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這些手抄本涵蓋瞭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韻書,具有相當的代錶性。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本書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 文獻普查與考訂: 對現存的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進行係統性的普查,搜集整理相關文獻信息,包括藏書單位、版本情況、抄寫年代、作者信息等。對部分版本進行真僞考訂,辨彆其曆史文獻價值。 2. 音係分析: 音係結構分析: 逐一分析韻書所記錄的韻目、聲母、韻母、聲調係統,將其與中古漢語、近古漢語以及現代閩北方言的音係進行對比,找齣其共性與個性。 語音特徵辨識: 結閤韻書的體例、注音符號、韻部劃分等,辨識明清時期閩北方言的語音特徵,如聲母的演變、韻母的歸並與分化、聲調的格局等。 韻書體例研究: 深入研究不同韻書的編纂體例,理解其韻部劃分的依據和方法,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其所反映的語音係統。例如,一些韻書可能采用《韻鏡》類韻圖,而另一些則可能直接列齣韻目或反切。 音韻術語辨析: 對韻書中所使用的音韻術語進行辨析,理解其在當時語境下的具體含義,避免誤讀。 3. 曆史比較研究: 與中古漢語音係對比: 參照《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韻書,分析閩北方言在明清時期與中古漢語在音係上的異同,推測其語音演變路徑。 與近代漢語(特彆是北方官話)音係對比: 考察明清閩北方言與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北方官話在音係上的互動和影響,以及其獨立發展的情況。 與周邊方言音係對比: 將明清閩北方言的音係特徵與同時期或稍早期的周邊方言(如江西、福建其他地區方言)進行比較,探討其語音的相互影響和區劃。 4. 曆史語言學理論應用: 運用曆史語言學中的相關理論,如語音演變規律(如入聲的消失、鼻音韻尾的脫落、介音的消失等)、語音變化的機製(如類化、簡化、重組等),來解釋閩北方言在不同時期齣現的語音變化現象。 三、 研究內容與創新點 本書的研究內容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方麵展開,並力求在方法和結論上有所創新: 1. 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的文獻梳理與辨析: 文獻的發現與整理: 詳細介紹本書所依據的各類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包括其發現的背景、收藏單位、版本特徵、抄寫年代、作者推測等。 文獻的真僞與價值評判: 對部分存疑的文獻進行考訂,辨彆其作為研究材料的可靠性,並評估其在音係研究中的價值。 2. 明清閩北方言的韻部係統分析: 韻部劃分研究: 詳細分析不同韻書在韻部劃分上的異同,揭示其語音歸類的規律。 韻部演變考索: 追溯中古漢語韻部嚮明清閩北方言韻部的演變過程,重點關注韻部的閤並、縮減或細分現象。 部分韻部細緻研究: 選取具有代錶性或爭議性的韻部,如上平聲、去聲的細微差彆,陰陽上字的歸屬等,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 3. 明清閩北方言的聲母係統研究: 聲母的保有與變化: 分析明清閩北方言聲母係統與中古漢語聲母的對應關係,考察聲母的閤並、分化,如全濁音的清化,舌齒音、尖團音等現象。 入聲韻聲母特點: 重點關注明清時期入聲韻所對應聲母的特點,以及入聲消失對聲母係統的影響。 4. 明清閩北方言的韻母係統研究: 韻母的歸並與分化: 考察明清閩北方言中韻母的閤並現象(如單元音化、鼻韻尾的消失等)和分化現象(如鼻韻母的進一步發展)。 元音的細緻分析: 嘗試通過反切、注音等綫索,推測明清閩北方言元音的實際發音,尤其關注介音、韻腹、韻尾的變化。 單韻母與復韻母的演變: 分析不同時期、不同文獻中單韻母與復韻母的構成及其演變規律。 5. 明清閩北方言的聲調係統研究: 聲調格局分析: 考察明清閩北方言聲調的實際數量和劃分,與中古漢語四聲及其平上去入的對應關係。 陰陽上去的演變: 重點關注入聲調的消失,以及平上去聲的演變,如上聲的低降、去聲的獨立等。 調類歸並與分化: 探討聲調在曆史演變過程中齣現的調類閤並或調類分化現象。 6. 明清閩北方言與其他方言的語音關係: 與中古漢語的語音聯係: 梳理閩北方言在明清時期保留的中古漢語語音特徵,以及其脫離中古漢語的語音演變軌跡。 與近代漢語(官話)的語音差異與聯係: 分析明清時期閩北方言與北方官話在語音上的主要差異,以及可能存在的相互影響。 與其他閩語支方言的語音比較: 探討明清時期閩北方言與周邊其他閩語方言在語音上的繼承與發展關係,以及其在閩語內部的特殊性。 創新點 研究的獨特性: 以數量龐大、內容詳實的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為核心研究材料,這是對該領域研究的重大拓展。 研究的係統性: 對閩北方言的聲母、韻母、聲調等音係要素進行全麵、係統的梳理和分析,構建其曆史音係框架。 研究的精細度: 深入辨析韻書體例、注音符號,力求還原齣更為精細的語音麵貌,避免粗略的概括。 研究的跨學科性: 結閤文獻學、曆史學、方言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對研究對象進行多維度的考察。 理論的創新應用: 在梳理具體語音現象的基礎上,探討其背後的語音演變規律和機製,為漢語史和方言學理論貢獻新的實證。 四、 預期成果與價值 本書的研究預期將取得以下成果,並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 構建相對完整的明清閩北方言曆史音係: 通過對大量手抄本韻書的係統分析,將能夠勾勒齣明清時期閩北方言較為清晰的語音圖景,包括其聲母、韻母、聲調的構成和特點。 2. 揭示閩北方言的語音演變軌跡: 深入分析韻書所反映的語音現象,將有助於理解閩北方言從中古漢語嚮近古漢語演變過程中所經曆的關鍵性語音變化,並探討其演變的原因和機製。 3. 為漢語方言地理學研究提供新材料: 明清時期的閩北方言音係特點,可以為漢語方言的地理劃分、區域關係研究提供重要的曆史證據,有助於理解方言的形成與傳播。 4. 深化對漢語曆史演變的認識: 閩北方言作為漢語的重要分支,其獨特的語音演變規律,能夠為理解漢語整體演變過程中的區域性差異和共性提供寶貴的例證。 5. 推動相關學科發展: 本書的研究成果將為中國語言學、方言學、文獻學、曆史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原始材料和新的研究思路,促進學術創新。 6. 對地方文化傳承的貢獻: 對閩北方言曆史語音的研究,有助於喚起人們對地方語言文化的關注,為當地優秀的語言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學術支持。 五、 結論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係研究》一書,聚焦於明清時期被學術界忽視但極具價值的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通過係統深入的文獻整理、細緻嚴謹的音係分析以及富有創新性的曆史比較研究,緻力於重構這一時期閩北方言的語音麵貌,揭示其語音演變規律。本書的齣版,不僅將填補漢語方言史研究在明清閩北方言領域的學術空白,更將為理解漢語方言的豐富性、復雜性以及曆史演變提供全新的視角和堅實的證據,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深遠的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