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全新的方法学习摄影构图,通过图形解构摄影作品中的影像构成与层次
◎本书是很棒的摄影构图入门教材,对于进阶摄影师,本书亦能提供全新的构图角度与思想
◎突破摄影器材与技术的限制,专注探究摄影视觉与美学原则,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
◎详尽剖析每张摄影作品创作背后的场景与视觉元素,揭示构图、曝光等技法运用的奥秘
前言
第1部分 取景
引言
边缘的排列
松散
契合画框
打破边框
高度
正方形
宽度
全景
画面之外
第2部分 位置安排
偏离中心
中心位置
远端
画中画
若即若离
风景中的人物
揭秘
双人镜头
第3部分 分割
古典
对称
古怪
割裂
角度
直线
第4部分 图像
水平线条
垂直线条
斜线
曲线
三角形
圆形
节奏
图案与原野
第5部分 拍摄角度
从正面拍摄
从高处拍摄
从上方拍摄
从低处拍摄
穿越
隧道
精确
从近处拍摄
从远处拍摄
第6部分 光学
深度
不可能的深度
选择性聚焦
渐变色背景
渐变色前景
倾斜
反焦
移轴
身临其境的广角
冷静的长焦
第7部分 动作
凝固
半空
动感
移入画面
移出画面
瞬间
视线
第8部分 色彩
鲜艳
淡色
温和
主题
调色盘
色点
对比
第9部分 并置
未察觉的并置
远近并置
压缩
堆叠
层次
类画造型
剪影
动作巧合
第10部分 合并
拼贴
分步动作
合成
合成(续)
图像合成
实用合成
序列
装置
这本书的出发点是我先前出版的《摄影师的视界》,其关注点是照片的运作原理,而非相机的运作原理。在写这个系列时我意识到一件事:在阐释构图或色彩时,与其用文字辅助,不如用纯粹视觉的方式来得简单。这便是这本书的前提。将文字减到最少,由视觉语言来讲述故事。这一决定也让我得以发挥我对绘图的热情,虽然你可能会琢磨,为什么一个摄影师明明有相机,却还要画出来。我实在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对于我来说,这两种方式是融为一体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一直都认为大脑对文字和图像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以至于读者在看配插图的书时,随着视线移动,大脑也得不停跳跃。而在这里,我们可以跳跃得少一些,尽量将信息保持在纯粹的视觉和图像层面。摄影本身就是完全视觉性的体验,所以,将拍摄时的情境转化为语言文字,都是之后的重新构建的工作。
接下来主要就是我认为在拍摄中重要的东西,因此我对任何省略的部分都负全部责任,我是故意这么做的。我认为摄影需要三种重要技能,我将它们称为技术、视觉和概念。它们三者各有不同,也都很重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摄影师不仅意味着拥有这些技能,还得具备平衡这些技能的能力。技术指的是使用相机的能力,了解曝光、景深、在电脑上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等等。几乎所有关于摄影的书籍和网站都以此为重点,它的确很重要—但它只是一个开端。视觉技巧更侧重观察、理解、在取景窗中选定场景,当然还有构图。说实话,这才是使摄影从乏味开始变得有趣的东西。第三种技能是概念,不要被这个词吓到,它其实指的是你要对自己拍摄的东西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想拍的是美感?戏剧性?壮观?或你想传达给观者某种观点?或者想用相机讲述一个故事?
由于大部分关于摄影的文章都只关注技术层面,我一直想强调另外两种技能,因为它们应当获得更多的关注。我在这本书里主要讨论视觉技巧,不过它其实并不能与技术完全剥离开,比如为达到你想要的效果需要什么样的景深,何种快门速度能呈现凝固或动态的效果,这些也很重要。视觉也不能与概念完全分离,比如以并置两个拍摄主体的方式来表明某种观点。
接下来就是尽可能详细解释这些照片为什么以及如何成功,我会尽量不啰嗦。为了清晰阐述这个庞大的主题,我把这本书分成10个部分,每个部分重点讨论摄影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用取景框选定潜在拍摄对象的基本操作,到利用并置和混合不同元素表达观点和想象力。
这本书拿到手里,光是那个厚度就让人心里踏实,翻开扉页,那种专业的气息扑面而来,简直就像是直接钻进了大师的工作室。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力量感,预示着内容绝非泛泛而谈的“技巧罗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部分对“观察”这个概念的阐述,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仅仅关注相机设置的肤浅理解。他把摄影的本质提升到了哲学层面,引导我们思考光线如何塑造情感,以及空间布局如何影响叙事节奏。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拍的照片,很多都只是“记录”了事件,而非真正“表达”了想法。特别是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构图习惯的对比分析,那部分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黄金分割”或“三分法”的局限性。这本书的排版也极其考究,文字和图像的配合如同一次精心编排的芭蕾,每张示例图都精准地服务于它旁边的理论阐述,没有一页是多余的。这不只是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如何真正去看待这个世界。
评分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良好设计”的绝佳范例。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出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那些复杂的几何关系和视觉平衡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甚至带有建筑学思辨的方式来展开。阅读过程是流畅且充满发现乐趣的,仿佛作者手里拿着一把尺子,但量度的却是无形的张力和情绪。特别是关于“视错觉”在构图中的运用那一节,展示了如何巧妙地操纵观众的眼睛,让他们在画面中“走动”和“停留”。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摆放物体,更是关于如何编排一次视觉体验。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摄影作品,其背后的逻辑结构,是严密且充满智慧的,而这本书,就是揭示这个逻辑结构的密钥。它迫使你慢下来,去重新组织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这才是真正的“突破瓶颈”。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打破了“美学”与“技术”之间的壁垒,将它们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讲解。以往我总觉得构图是艺术家的事,而曝光和对焦是技术人员的职责,读完这本书后才明白,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作者巧妙地将光线作为构图元素的一部分来处理,例如,如何利用阴影来引导视线,或者如何用高光来定义空间层次。有一段关于“留白”的讨论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它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空旷,更是一种情绪上的呼吸感,是叙事节奏的停顿。这本书的讨论层次非常高,它让你从一个“操作者”的身份,逐步提升为一个“创造者”的境界。每次翻开,总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细节,比如一个不经意的线条如何成为了画面的支撑点,或者一个微妙的色彩对比如何完成了画面的情感张力。这是一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的作品,绝对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摄影构图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都停留在“把主体放在哪里”的浅层指导上,读完依然两眼一抹黑。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彻底的“解构”与“重塑”。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先告诉你“为什么”会产生某种视觉冲击力。举个例子,它对“视觉重量”的解析,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总觉得亮的地方就重,但作者通过对不同纹理、色块以及线条汇聚点的分析,让我明白视觉重量的分配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一个心理学上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博弈。读到关于“叙事流线”的那一章节时,我甚至停下来,拿起自己过去拍的一组照片进行对照分析,赫然发现那些我自认为失败的作品,正是因为打破了那种内在的视觉流程所致。这种自省式的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规则有效得多。而且,作者在讲解这些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语言既精准又富有画面感,绝不拖泥带水,仿佛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精心提炼的精华。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突破瓶颈”这个核心主题时所展现出的真诚与务实。很多摄影指南只会提供一些“万能公式”,但这本书恰恰相反,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公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作者清晰地指出了那些被过度使用的构图手法,并引导我们思考在什么情境下这些“规则”需要被故意打破。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然后知其可变”的思维路径,对我来说是救命稻草。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拍什么都差不多”的困境,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缺乏辨识度。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教会我如何通过调整主体间的关系和画面的节奏感,来注入属于我个人的“签名式”风格。它的深度远超一本入门指南,更像是一部高级的视觉语言解析手册,对于那些渴望从“拍摄合格照片”迈向“创造有影响力的作品”的严肃爱好者而言,它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最富启发性的方向指引。
评分正方形的大开本,还可以,想买别的来着,没货了。。。
评分从零开始,好好学习!
评分不错,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深入浅出
评分好书经典 讲了不同光线下拍照摹技巧以及产生摹效果 铜版纸 印刷精美 不得不说的就是翻译。和弗里曼另一本 摄影师的视界 一样翻译腔太重 甚至有些地方简直狗屁不通。有猜谜语的作用
评分书的内容还行。讲的有道理,但是不是很深的内容。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基本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我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来不及挣评价京豆,所以我选择批处理评价内容。在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偶尔也有买到比较糟糕的产品,但是好在糟糕的基本都能退,所以如果你能看到评价,就是这个产品还是挺靠谱的
评分书的内容还行。讲的有道理,但是不是很深的内容。
评分京东速度可以的,书是不便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