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從描述北京的文學入手勾勒北京文化地圖
富有特色的北京文化解讀
城市文化研究的代錶作
由文學而及城市而及人,尋繹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精彩紛呈;作為女性學者,足以稱為其“風格標記”的抒情性,使得嚴謹的學術著作頗具詩意,極為耐讀。
內容簡介
《北京:城與人》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描述都市北京的文學作品作為一種泛鄉土文學,探討文學中的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再經由這城市的文化性格探索其居住者、描繪者與這城市之間的多種精神聯係及聯係的方式,從一個側麵讀解北京文化。
作者簡介
趙園,1945年生。1969年北京大學中文係本科畢業,1981年北京大學中文係研究生畢業,師從王瑤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地之子——鄉村小說與農民文化》《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製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以及散文集《獨語》《紅之羽》等。
目錄
“文學史研究叢書”總序/陳平原
小引
城與人
一 鄉土-北京
二 北京與寫北京者
三 城與人
話說"京味"
一 何者為"京味"
二 風格諸麵
理性態度與文化展示
自主選擇,自足心態
審美追求:似與不似之間
極端注重筆墨情趣
非激情狀態
介於俗雅之間的平民趣味
幽默
以"文化"分割的人的世界
倫理思考及其敏感方麵:兩性關係
結構:傳統淵源
三 當代數傢
鄧友梅
劉心武
韓少華
汪曾祺
陳建功
京味小說與北京文化
一 文化的北京
二 現代作傢:文化眷戀與文化批判
三 傢族文化·商業文化·建築文化
傢族文化
商業文化
建築文化
四 文化分裂與文化多元
五 生活的藝術
世俗生活的審美化
有限享受與精神的滿足
"找樂"的不同層級及其溝通
對人生痛苦的逃避與生命創造
六 方言文化
北京人與北京話
聲音意象與說的藝術
文化多元與新方言
"北京人"種種
一 北京人
二 禮儀文明
三 理性態度
四 散淡神情
五 鬍同生態與人情
六 旗人現象
七 再說"北京人"
八 寫人的藝術
城與文學
一 尋找城市
二 "城市"在新文學中
三 城市文化兩極:上海與北京
四 形式試驗:城市文學創作的熱點
五 城市象徵與城市人
瑣語
《北京:城與人》新版後記
精彩書摘
瑣語
晴空一聲鴿哨使我的心寜靜,我不大敢細看後樓陽颱上雜物堆積中的簡陋鴿捨。我其實是因久已遠於鬍同文化纔更想寫這題目的。藉瞭文學的材料去構築鬍同形象,其中有些或近於說夢。作傢因薄霧微煙而大做其夢,研究者也不妨偶爾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鞦的到來”——這是魯迅那篇著名的《鞦夜》。我知道自己做的是最平庸最沒有齣息的夢,其中沒有悲歌慷慨,血淚飛迸,一彎冷月下的鐵馬金戈;有的是浮蕩在遠樹間的炊煙,竈下的火光,碗盞敲擊中最平易庸常的人間情景。
我何嘗不知道這本小書會使讀過我的文章的讀者失望!他們由這裏找不到細膩的情緒獨特的感覺,卻嗅到瞭廚房和市場的氣味。我絕對無意於戲弄我的讀者。消磨在廚房與市場上的不也是人生?即如吃,不必再重復說瞭一韆遍一萬遍的吃是生存需求或“民以食為天”。吃甚至會是一種精神治療。喬?卡?歐茨《奇境》寫主人公當生命現齣巨大空虛時的饕餮,真寫得驚心動魄。全然不知其味的吃在這種時候竟像是一種拯救呢!汪曾祺評《棋王》,關於阿城寫吃的一番議論或能使小說作者首肯的吧。他欣賞小說人物吃的虔誠,贊賞作者對於通常被忽略的人的基本生存的鄭重態度。人生的莊嚴並非隻能在殉道的場閤的。
這書又並非說夢。
我在開封的鬍同裏度過童年,當年的玩伴是一些醃臢的孩子。我還記得市井頑童的粗俗遊戲,並不感到有什麼可羞,倒是對那生活懷著永遠的感激。人生際遇是奇妙的。有誰能想到,童年經曆竟會在幾十年後助成瞭一種溝通呢。我承認自己對於鬍同特有的人間氣味有持久的依戀。日落時分鬍同口彌散升騰的金色光霧,街燈下忽長忽短的行人身影,鄰裏街坊間的瑣語閑話,晚炊時滿街流淌的飯香——在最深最無望的孤獨中,我所渴望過的,正是這和煦親切的人的世界。
在這個並非鄉土的大城裏,我已前後生活瞭十五年,仍然是個不摺不扣的外鄉人。外鄉人的興緻對於探究一種陌生的地域文化也許恰恰是有利的?對於北京,我有外鄉人時有的小小驚異與欣悅。這大城在我是常新的。我喜歡在僻靜乾淨(比我早年住過的鬍同乾淨得遠瞭)的鬍同裏閑走,窺看門洞裏的院落,並非為瞭對隱私的好奇,諦聽四周瑣細的人聲和由遠處流入的市聲,揣想一種生活情景,一種人際聚閤。
畢竟不是遠在北美探究中國,北京的鬍同文化就在你所呼吸的打鬍同流過的空氣中。你零零碎碎地觸碰著那個鬍同裏的北京,其形象也就在這零碎的感觸中漸就成熟。終於在有一天,你想起它來猶如想起一個住在近旁的熟人。
對於北京文化的興趣,也仍然是由專業勾起的。清末民初的曆史,北京特有的文化氛圍,是“五四”一代人活動的時空條件。這條件中的有些方麵卻久被忽略瞭。我期待著由近代以來北京的文化變遷,北京學界的自身傳統,去試著接近那一代人,說明為他們塑形的更具體的人文條件。我想,為瞭這個,包括北京鬍同在內的北京的每一角隅都是值得細細搜索的。在上述可以堂皇言之的“緣起”之外,純屬個人的衝動,是探尋陌生,甚至尋求阻難,尋求對於思維能力、知識修養的挑戰。北京、北京文化是這樣的挑戰。對此,我在剛剛開始進入本書課題時就已感覺到瞭。
探究人置身其中的環境是認知的頑強目標。如“我在哪裏”“我是誰”這樣的問題,幾乎不會有什麼迴答是最後的,也因此纔像斯芬剋斯之謎似的永遠誘人。
考慮到“我在哪裏”這一問題的深奧性質,我在本書中,把關於人的研究興趣大大收縮瞭,收縮為如此具體的“人與城”。即使這“人與城”又何嘗能窮盡!以個人之力試圖讀解如北京這樣巨大的文本必定會顯得滑稽。我在本書中實際做到的,也許隻是把本不能說清楚也不宜坐實的關係坐實,以簡化、淺化,使認識任務看起來像是可以對付的。人們也許從來就是經由類似的淺化、簡化,纔使自己保有瞭行動的願望的?
幸而我在寫作本書時並未打算完成什麼,隻希望以此開始一個過程。所有似是而非的描述,粗陋的見解,或許會因此而得到諒解。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顯然與全書不諧:由那樣具體的文化現象一下子跳入對於城市文學的宏觀描述。這是又一個思考過程的起始。在尋索北京文化時,我禁不住時時對著遠處城鄉之交的那遙遠的地平綫齣神,由鬍同的夢徑直走入更其悠長的關於鄉村與城市的夢……
鬱達夫曾藉小說描寫他“五四”以後尤其“大革命”以後的心境演化,說一度激動過他的“悲哀的往事”,漸已“升華散淨,凝成瞭極純粹,極細緻的氣體瞭。錶麵上包裹在那裏的,隻有一層渾圓光滑,像包裹在烏雞白鳳丸之類的丸藥外麵的薄薄的蠟衣。這些往事,早已失去瞭發酵,沸騰,噴發,爆裂的熱力瞭;所以錶麵上流露著的隻是沉靜,淡漠,和春冰在水麵上似的絕對的無波”(《紙幣的跳躍》,1930年7月)。人生或不必有重大麯摺也會有這一番變遷的,隻不過在我所屬的一代人,由於曆史原因,將轉摺期推遲瞭。十幾、幾十年河道壅塞未通後一陣狂躁的湧流,然後纔歸平緩。也許當湧流時即已模糊地意識到這將是“最後的”,纔有那一種不無誇張的悲壯感,像是在將生命奮力一擲的吧。
我在這書稿中寫進瞭變化著的自己,漸趨平靜淡漠的心境,或多或少調整瞭的認識框架。其中有原本狹窄的文化、道德意識的擴展,也一定會有觀念、情緒的老年化。也許正有必要弛緩一下神經也調節一下文字,發現自己原本存在著的小品心態、散文氣質。我又疑心這不過是藉口,逃避思維的緊張更逃避生存緊張的藉口。儒錶道裏,我走的或又是中國知識分子世代走過的老路?
我常常遊移著,不知該怎樣談論中國的知識分子。贊美哀矜與輕衊瞬間變換,正如對於自己,自信自憐又輕衊那樣。中國脆弱的知識者,當人生之旅疲憊睏頓時,本能地注視市井、田園。這似也應屬於“母胎化”的傾嚮。社會動亂,文化仍在民間,是一種你我都熟悉的相當古老的信念。我的選題和注入其間的思索,是否也基於這古老的信念?我不禁有點惶悚不安瞭。
激情迸發時任激情迸發,平靜淡漠中寫平靜淡漠的文字,大約也隻能如此的吧。生命有它自己的河道,選擇的餘地總是有限的——誰說這不又是一篇預先準備瞭的“答客誚”呢。
我時有對於生活無所不在的支配力、改造力的憂懼,怕在將來的某一天,成為自得其樂、無不滿不平、持論公允穩健、“事理通達心氣平和”、無可無不可的藹然老者。我一嚮樂於親近這樣的老人,卻逃避著類似的自我形象。
沉醉在課題中,稍一脫齣,總要緊張地審視自己。清醒是纍人的,我仍然渴望清醒。即使平庸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也願正視這一過程。
論說中遊移不定,往復迴鏇,通常是一種貌似深刻的平庸。這本書或是對於我自己的平庸的一次集中披露。我不想濫用“中國特性”作為對於平庸的平庸辯解以增益其平庸,我隻能指望這基於平庸的北京文化描述引齣極為不同的描述,從而使研究得以更深地進入北京文化。這也是平庸所能有的那一點效用吧。
我清晰地體驗著發生在自己這裏的衰老過程,覺察到生命由體內的流逝,甚至聽到瞭生命流逝中那些細碎的聲音。我還從來不曾寫得這樣匆忙過,像被催迫著。我也從來不曾寫得這樣孤獨,幾乎全然沒有友朋間的對話,隻有一片緊張中的自語。我因而不能不懷疑自己思考的價值。我不便自欺地寬慰自己,說我所說的是我自個兒想到和說齣來的。我隻能寄希望於事後的批評與校正,相信仍會像過去那樣得到來自關心著我的前輩、同行和熱情的青年們的消息。
我等著。
前言/序言
《北京:城與人》 一、 城市基因的深層探索 《北京:城與人》並非一本單純的城市遊記或風光掠影,它是一次對北京這座偉大都市基因深層探索的嘗試。作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和曆史學的審慎態度,試圖剝開北京外在的喧囂與光鮮,觸及隱藏在其肌理之下的真正脈搏。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拘泥於某個朝代或某一類建築,而是將時間的長河與空間的廣袤融為一體,試圖描繪一個動態的、有機的北京。 書中,城市不僅僅是磚瓦石木的堆砌,更是無數生命在此繁衍、遷徙、交織的舞颱。作者關注的“城”,既是看得見的物理空間,更是被曆史、文化、權力、經濟和人際關係所塑造的無形結構。從鬍同裏的鄰裏問暖,到皇城根下的帝王霸業;從近代西洋建築的湧入,到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北京的每一次肌理變化,都牽動著生活其上的人們的命運。 作者在書中深入剖析瞭北京獨特的地理位置如何塑造瞭其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依山傍水,四通八達,自古以來便是兵傢必爭之地,也是商賈匯聚之地。這種地緣優勢,加上曆代王朝的精心營建,使得北京在空間布局上呈現齣一種尊貴而有序的秩序感。中軸綫的延伸,宮闕的巍峨,壇廟的肅穆,無不體現著一種宏大的敘事和對秩序的極緻追求。然而,這種宏大敘事之下,普通人的生活又是如何展開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如何在這座宏大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北京:城與人》試圖在宏觀與微觀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二、 人文精神的時代迴響 而“人”,則是這座城市最鮮活的血肉。這本書關注的“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有溫度的個體。作者並不迴避北京在不同時代所經曆的劇變,以及這些劇變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的影響。從明清時期的官僚文人,到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革命者;從建國初期的建設者,到改革開放後的弄潮兒,再到當下形形色色、懷揣夢想的北漂一族,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北京人”形象,每一個群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北京的故事。 作者對北京的“人”的關注,體現在對北京市民生活方式的細緻觀察。鬍同裏的生活,市井的煙火氣,戲麯的咿呀,京腔的韻味,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共同構成瞭北京獨有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然而,隨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一些傳統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變,一些珍貴的文化記憶也麵臨著消逝的危險。作者在記錄的同時,也帶著一種深深的眷戀和反思。 書中對“人”的刻畫,並非停留在錶麵的衣食住行,而是深入挖掘他們內心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北京這座城市,既是他們夢想的起航之地,也是他們奮鬥的戰場,更是他們歸屬的情感寄托。無論是追求功名的士大夫,還是尋覓詩意的文人;無論是建設新中國的工匠,還是闖蕩都市的創業者,他們都帶著各自的期許和睏境,在這座城市裏留下深深的足跡。這些個體生命的故事,匯聚成北京城市發展變遷的宏大敘事。 三、 曆史脈絡與現實交織的城市畫捲 《北京:城與人》的敘事,不是綫性的、簡單的曆史陳述,而是將曆史的縱深與現實的廣度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作者在描繪故宮的輝煌時,會迴溯其作為皇傢宮殿的悠久曆史,也會關注到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産所承擔的時代使命;在講述鬍同的煙火氣時,會追溯其作為北京城市肌理的形成過程,也會觀察到當下鬍同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變遷與挑戰。 書中,作者展現瞭北京作為中國心髒地帶的獨特地位,以及這種地位對城市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從元明清的都城,到近現代的政治中心,再到當代的首都,北京的角色不斷轉換,但其作為國傢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的地位始終未變。這種核心地位,使得北京不僅承載著國傢的曆史記憶,也引領著國傢的發展方嚮。 作者在書中對北京曆史變遷的描繪,並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的生動敘述。他關注曆史事件對普通人的影響,關注城市景觀的演變如何反映社會思潮的變化,關注不同時代的北京人如何適應和塑造著他們的城市。這種敘事方式,使得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北京這座城市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四、 變遷與傳承的時代命題 《北京:城與人》並非一味地懷舊,也並非簡單地贊美當下。作者以一種審慎的眼光,審視著北京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拆與建,新與舊,傳統與現代,這些矛盾在今天的北京尤為突齣。老建築的保護與開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城市功能的轉型與升級,這些都是北京這座城市正在經曆的時代命題。 作者對北京的思考,也延伸到瞭城市發展對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衝擊。當高樓大廈取代瞭低矮的平房,當現代化的交通網絡改變瞭人們的齣行習慣,當信息爆炸模糊瞭傳統的信息來源,北京的“人”的精神世界又將如何演變?這本書試圖捕捉這些細微的變化,並引發讀者對城市發展與人文關懷之間關係的深層思考。 《北京:城與人》是一部關於北京的深刻讀物,它不僅僅是對一座城市的描繪,更是對曆史、文化、社會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無數個體命運的深刻洞察。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北京的過去與現在,感受這座城市的呼吸與脈搏,理解“城”與“人”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以及它們在時代洪流中共同譜寫的壯麗篇章。這本書,是對北京這座偉大都市一次充滿敬意與深情的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