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公平:上海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概要 [Quality and Equity]

质量与公平:上海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概要 [Quality and Equi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上海项目组 编
图书标签:
  • PISA
  • 上海
  • 教育质量
  • 教育公平
  • 国际比较
  • 学生评估
  • 教育政策
  • 中国教育
  • 学术研究
  • 教育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53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98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Quality and Equi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质量与公平:上海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概要》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于2012年在上海开展后的结果与相关分析。2012年是上海第二次参加PISA。此次PISA的核心测评领域为四个:数学、科学、阅读和问题解决,其中重点测试学生的数学素养。目前的结果显示,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的平均成绩均列OECD首位。书中对此结果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总结与分析。

目录

1 PISA 2012简介
1.1 概述
1.2 PISA 2012的新特点
1.3 上海PISA 2012的样本
1.4 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的综合表现

2 上海学生的数学素养
2.1 PISA 2012对数学素养的界定
2.2 PISA 2012数学素养的测评框架
2.3 上海学生在PISA 2012数学方面的总体表现
2.4 上海学生在数学量表不同精熟度水平上的分布
2.5 上海学生在数学分量表上的表现
2.5.1 内容领域分量表
2.5.2 上海学生在数学过程分量表上的表现
2.6 上海学生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

3 上海学生的数学学习机会及其与数学成绩的关系
3.1 学生的数学学习机会
3.2 数学的学习机会与数学学习成绩

4 上海学生学校参与度、学习动机与对数学学习的自我信念
4.1 学生的学校参与度
4.2 学生的学习驱力与动机
4.3 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参与数学活动

5 学校均衡和教育公平
5.1 数学成绩的校间均衡
5.2 学习机会的校间均衡
5.3 教育结果公平
5.4 学习机会公平
5.5 教育资源配置公平

6 学校因素及其作用
6.1 师生关系
6.2 课堂纪律风气
6.3 学习时间
6.4 数学课中对学生认知的激发程度
6.5 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7 阅读素养
7.1 PISA 2012对阅读素养的界定
7.2 阅读素养量表平均成绩和精熟度水平分布
7.3 阅读成绩的性别差异

8 科学素养
8.1 PISA 2012对科学素养的界定
8.2 科学素养量表平均成绩和精熟度水平分布
8.3 科学成绩的性别差异
附录 PISA 2012数学、阅读、科学平均成绩

前言/序言


教育的温度与广度:点亮每个梦想的未来 教育,是一场播撒希望的旅程,一次点燃潜能的契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是能力的培养,是为个体构筑通往美好未来的基石。当我们审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脉络时,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分数的高低,更是在分数背后,教育是否能够公平地触及每一个角落,是否能够为不同背景的孩子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是否能够真正地“点亮每一个梦想”。 教育公平的温度:让爱与机会温暖每一个角落 教育公平,并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平等,而是深层意义上的机会均等与发展可能性。它意味着,无论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无论他们身处繁华都市的学府,还是偏远乡村的学堂,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它要求教育体系能够识别并回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为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无法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课外辅导;又或者,一个孩子,因为地域的限制,接触不到前沿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师资。这些,都是教育不公平的冰冷现实。而教育公平的温度,就是要用爱与关怀,用政策与资源,去弥合这些差距。它体现在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对弱势群体的关照,对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以及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求。 一个真正公平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重视,都被看见。它不仅仅是让他们“能上学”,更是让他们“上好学”。这种“好学”,包含着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设置,以及能够塑造他们健全人格和积极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当教育的温度能够真正温暖到每一个角落,当机会的光芒能够普照到每一个孩子,我们才能说,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社会。 PISA的镜子:映照教育的真实面貌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正如一面镜子,以全球化的视角,映照出各国青少年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核心素养。它所关注的,并非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PISA的每一次评估,都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一次对教育现状的深入剖析,一次对教育改革方向的有力指引。 PISA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超越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差异,提供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参照系。通过对不同国家学生表现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得出色,又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种比较,不是为了沾沾自喜,也不是为了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以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审视我们自身的教育优势与劣势。 PISA的报告,往往会深入挖掘影响学生表现的深层原因,其中,教育公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PISA的研究表明,教育公平与学生的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当一个教育体系能够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如何,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往往会更高,并且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会更小。反之,如果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社会不公会不可避免地映射到教育领域,加剧学生之间的差异,阻碍一部分学生的发展。 PISA的评估结果,就像是给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的一份“体检报告”。它揭示了我们教育体系的“健康状况”,指出了“病灶”所在,并为“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方向。例如,如果PISA的结果显示,经济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过大,那么这就在警示我们,教育公平的建设仍需加强,需要采取更多有力的措施来消除家庭背景对孩子学习机会的限制。 上海2012 PISA的启示:以人为本,共创未来 2012年,上海参与的PISA项目,为我们理解中国教育的现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这份数据,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孩子们努力的轨迹,是教育探索的足迹。这份概要,旨在深入探讨上海在PISA评估中所展现出的教育图景,重点关注“质量”与“公平”这两个核心维度。 “质量”的提升,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它关乎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海在PISA项目中的优异表现,无疑是对其教育质量提升努力的肯定。这背后,是对课程改革的持续探索,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细致关注。提升教育质量,意味着要让教育更加贴近时代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公平”,则是教育发展的底线,也是其最高的目标。PISA的视角,帮助我们审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教育质量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教育公平的建设。教育公平的缺失,不仅会埋没一部分孩子的潜能,更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损害社会的整体发展。 上海2012 PISA结果概要,不仅仅是对过去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深刻启示。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继续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教育公平的成果?如何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具有支持性的教育生态系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起点上,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这份概要,鼓励我们超越单纯的分数比较,去关注教育的温度,去探寻教育的深度。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让教育真正成为连接不同背景、不同群体之间的桥梁,而不是加剧社会鸿沟的因素。它邀请我们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温度、人人享有公平机会的教育未来,让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能在这片沃土上,自由生长,绚烂绽放。 教育的意义,在于它的普适性与深刻性。它关乎着个体的成长,更关乎着社会的未来。每一次教育的进步,每一次公平的实现,都将为我们描绘出更美好的明天。PISA的镜子,上海的实践,以及这份概要所承载的思考,都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一个教育更加优质、更加公平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行文风格推测,这本书的语言必然是高度学术化的,充斥着量化研究的特定术语。读者需要对统计学概念有一定的基础,比如“分位数”、“效应量”、“多层线性模型”之类的词汇,恐怕会频繁出现。这使得它的阅读门槛被设定在了较高的水平,不是随手可读的休闲读物。我预想它会详尽地阐述数据的收集方法、样本的代表性检验,以及用于控制混杂变量的统计模型设定。这种对方法论的强调,是科学报告的基石,也决定了其结论的可信度。如果章节的安排是层层递进的,那么中间部分大概会用大量的篇幅来展示各个学科(阅读、数学、科学)的表现细分,特别是针对不同绩效群体的分析。对于那些希望“照猫画虎”学习PISA经验的同行来说,这本书的“怎么做”部分,可能比“结果是什么”更具参考价值,它记录了一次大规模国际测评背后的组织和执行细节。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公平议题的观察者,我对这类国际评估项目的地区报告总是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警惕的心态。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诊断工具,让我们能用国际化的标尺来衡量我们自身的教育成就和短板,尤其是在如何平衡精英化培养与普惠性教育之间。警惕的是,这些报告的解读往往容易被过度简化或政治化,失去了原本数据分析的细微之处。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是如何界定和测量“公平”的。它会聚焦于城乡差距、家庭背景对学习成绩的残差影响,还是会深入到学校资源分配的结构性问题?如果报告中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平均分和标准差,那未免流于表面。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团队是否勇敢地触及了那些敏感的、可能令人不适的结论,比如,某些特定的政策干预措施在提升整体质量的同时,是否无意中拉大了群体间的差距。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能否提供足够细致的剖析,让政策制定者无法用简单的“一切都好”来搪塞。

评分

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这本书“未读之感”的期待,那就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审慎的乐观”或“建设性的批判”。PISA成绩带来的光环效应往往掩盖了系统深层的问题。因此,这份报告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我们又得第一了”的庆祝性陈述上。一个优秀的分析报告,应当是那种能让人看完后感到“问题比想象的更复杂”的作品。它应该大胆地指出,即便是高分背后,也可能存在某些优势群体的过度拔高,或者低分群体被系统性地忽视。它需要揭示的是,那些被纳入“公平”评估的指标,在真实的教育生活中是如何被感知和体验的。总而言之,它应该是一份挑战现有叙事的文献,而不是巩固既有成就的宣传册。它的重量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数字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教育哲学辩论。

评分

这份报告的潜在读者画像相当清晰: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人员、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和教授,以及国际教育组织(如OECD)的分析师。对于普通家长或一线教师而言,直接阅读全文可能会感到吃力,因为大量的篇幅可能被用于解释复杂的统计发现,而不是给出可操作的课堂建议。然而,对于那些试图理解中国(以2012年的上海为样本)在特定时间点上的教育生态的宏观视角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原始资料。它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教育系统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在“普惠”上付出的代价或取得的进展。我关注的重点会是,报告中是否提到了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学习的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往往是连接“投入”与“产出”的关键桥梁,也是判断教育质量是否真正触及“人”的层面的重要指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非常朴实、学术的气质,那种老派教育研究报告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不是那种追求畅销的商业书籍,而是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准备的深度报告。装帧的配色多以沉稳的蓝、白、灰为主,可能夹杂着一些代表数据可视化的图表元素,但整体视觉效果是克制且专业的。我猜想,它的章节结构会非常严谨,从引言部分对PISA项目背景的介绍开始,接着是针对上海(或特指中国大陆)学生在2012年评估中的整体表现进行横向对比,然后深入到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群体之间的表现差异分析。阅读这样的报告,你需要的不是轻松的消遣,而是准备好去消化大量图表、百分比和回归分析的结果。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肃的,承诺提供基于实证的数据来审视教育系统内部的“质量”与“公平”这两个核心议题,而不是空泛的口号。这本册子本身,可能更像是一份为内部研讨会准备的专业参考资料,而不是面向公众的普及读物。

评分

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球约47万名接受测试的15岁学生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分为556分,高出第二位的韩国学生17分;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分为600分和575分,分别高出第二位38分和21分。

评分

韩国 561

评分

2009年

评分

2009年4月,根据OECD的技术标准要求,上海152所学校的5115名学生,代表全市各类中学约10万名15岁在校生参加测试,参与率和覆盖率分别达到97.8%和98.6%。

评分

韩国 554

评分

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球约47万名接受测试的15岁学生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分为556分,高出第二位的韩国学生17分;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分为600分和575分,分别高出第二位38分和21分。

评分

韩国 536

评分

数学成绩

评分

本书除了 PISA2012 上海学生的测评结果之外,还详细分析了影响数学成绩的因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