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生活质量

当代中国生活质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培林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质量
  • 中国社会
  • 当代中国
  • 社会发展
  • 民生问题
  • 社会调查
  • 城乡差距
  • 幸福感
  • 社会变迁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4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75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调查报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3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对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从深度和广度上展现研究者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在理论上建构“生活质量”的分析框架,通过研究,本书认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客观条件,如收入和消费、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第二是主观感受,如幸福感、满意度、环境评价、“好社会”判断等;第三是社会关系,如社会公平、社会信任、社会支持等,第四是社会机制,如社会流动、社会参与、社会融合等。

作者简介

李培林,男,1955年5月生,山东济南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会学研究所首席管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学研究》主编。1972年在山东师范毕业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考取出国留学生,到北京语言学院集中学法语。1983年赴法留学,1984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巴黎头一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8年与夫人一起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城乡社会学研究室。1989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享受政府特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生院社会学系主任。2011年3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企业组织和社会政策。

目录

导 论 走向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阶段【李培林】/1
  一 从经济起飞阶段到新成长阶段/1
  二 从注重生活水平到更加重视生活质量/5
  三 关于生活质量研究的回顾和反思/7
  四 本书的分析思路和写作框架/11
第一章 消费分层和生活质量【张 翼】/14
  一 文献梳理、数据、研究方法与主要变量介绍/15
  二 各个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21
  三 不同阶层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25
  四 结论与简短的讨论/31
第二章 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范 雷】/36
  一 就业质量研究的文献综述/36
  二 就业质量的现实状况/38
  三 就业质量的主观评价/43
  四 结论及建议/47
第三章 教育、社会流动和生活质量【李春玲】/50
  一 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机会增长/50
  二 城乡和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54
  三 教育扩张与大学生就业难/59
  四 教育与社会经济地位获得/62
  五 小结/65
第四章 城乡居民住房状况和住房不平等【范 雷】/67
  一 现阶段住房市场化程度及其影响/68
  二 现阶段住房不平等的主要表现/72
  三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效果/77
  四 住房政策的讨论和建议/80
第五章 中等收入者和橄榄型社会【李培林 朱 迪】/81
  一 中等收入者的概念和界定/81
  二 我国城镇中等收入者的规模估计/88
  三 中等收入者的阶层认同和生活预期/94
  四 中等收入者的发展趋势/98
  五 实现橄榄型分配格局的政策建议/103
第六章 城镇户籍从业者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田 丰】/106
  一 农民工研究的问题梳理及文献回顾/107
  二 分析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109
  三 城镇户籍从业者与农民工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分解/111
  四 主要结论/117
第七章 新生代青年的政府评价与互联网使用【田 丰 孙正昕】/120
  一 研究的意义与问题/120
  二 文献综述与回顾/122
  三 研究数据及变量/124
  四 政府评价和互联网使用情况描述及关系探讨/126
  五 政府评价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132
  六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135
第八章 环境意识和生活质量【崔 岩】/139
  一 有关文献的综述和梳理/139
  二 公众环境评价和环境意识/143
  三 对公众环境参与的讨论/145
  四 讨论和建议/155
第九章 医疗对幸福感性别差异的影响【邹宇春】/158
  一 性别、幸福感和医疗中介作用的相关文献梳理/159
  二 关于幸福感性别差异的研究假设/162
  三 数据、变量、模型与样本基本信息/163
  四 医疗行为与满意度的分析/167
  五 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及其验证/170
  六 总结与讨论/175
第十章 社会信任与社会支持【王俊秀】/178
  一 社会信任的研究综述和现状分析/178
  二 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和群体差异/186
  三 结论和讨论/195
第十一章 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崔 岩】/197
  一 社会参与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197
  二 生活质量评价中的社会参与研究/198
  三 对社会参与与生活质量的实证分析/200
  四 对社会参与群体特征的进一步检验/207
  五 关于社会参与与社会治理的讨论/209
第十二章 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朱 迪】/212
  一 生活满意度的概念和意义/213
  二 生活满意度的分析框架/215
  三 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及比较/222
  四 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226
  五 总结和讨论/234
第十三章 居民幸福感及其空间分布【王俊秀】/237
  一 关于幸福感研究/237
  二 研究样本、变量和测量工具/239
  三 居民幸福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239
  四 结论和讨论/254
第十四章 “好社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认知【高文珺 杨宜音】/257
  一 “好社会”价值判断的特点/258
  二 “好社会”价值判断与社会认知的关系/263
  三 价值取向与公共参与行为/270
  四 结论和讨论/275
参考文献/277
附录一 调查数据和调查方法的说明【李 炜 张丽萍】/296
附录二 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问卷/306
《当代中国生活质量》 导言: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的幸福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印记,而“生活质量”无疑是衡量一个时代进步与否的关键指标。尤其对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而言,回溯过去,审视当下,并眺望未来,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生活质量”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以扎实的史料、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画卷,聚焦于最根本的问题: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究竟如何?它包含哪些要素?又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本书的研究范围,紧密围绕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元、动态的当代中国生活质量图景。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数字,更是这些数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民福祉的提升。我们试图回答的,是关于“中国人民过得怎么样”这一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问题。 第一章:经济腾飞的基石——民生福祉的底色 经济发展是提升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本章将回顾中国经济从贫困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历程。我们将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实践成效。 收入水平的飞跃与结构性变化: 本章将通过梳理历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等关键数据,展示中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分析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以及国家为缩小差距所做的努力,如精准扶贫、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等。 消费结构的升级与多元化: 随着收入的增加,中国人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追求更高品质、更多元化的消费,如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支出比例上升。本章将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对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 就业市场的拓展与结构性调整: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将考察中国就业市场的规模、结构以及就业质量的变化。包括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转移、新兴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以及国家在促进高质量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的举措。 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到生育保险,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本章将详细分析这一体系的建设历程、覆盖范围、保障水平以及面临的挑战,如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城乡保障的差异等。 第二章:城乡巨变的印记——空间维度下的生活图景 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章将聚焦于城乡区域的差异化发展,以及它们对当代中国生活质量的塑造。 城镇化的加速度与城市生活的新样本: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环境。本章将考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的普及;分析城市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可获得性;同时,也将探讨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融入等问题,以及城市管理者为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所做的探索。 乡村振兴的战略与农民生活的新期待: 告别贫困,走向振兴,乡村的变革是另一条重要的叙事线。本章将分析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包括产业发展、生态改善、文化传承、人才回引等。我们将聚焦于农村居民在收入、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生活便利性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追求。 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挑战。本章将分析国家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的实施效果,以及这些战略如何影响不同区域人民的生活质量,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协同发展、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方面。 第三章:社会文明的跃升——精神文化与公共服务的温度 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满足和公共服务的到位。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在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以及社会治理方面的进步。 教育公平的步伐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人力资本的关键。本章将考察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包括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改革、以及对教育公平的持续关注,如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我们将分析教育进步对个人发展、社会流动以及整体国民素质的影响。 健康中国的脉动与医疗保障的温度: 守护人民健康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核心。本章将分析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成就,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重大疾病的防治成效,以及近年来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的投入。我们将关注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等健康指标,并分析健康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等方面的情况。 文化繁荣的百花园与精神家园的充盈: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考察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将分析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的提升,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丰富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绿色生活的美好愿景: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日益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章将关注中国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方面所做的努力,如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我们将分析这些举措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绿色发展理念如何深入人心,引导人们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法治建设的进步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稳定、有序、公正的社会环境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保障。本章将分析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包括法律体系的完善、司法公正的提升、以及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探索,如基层民主自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优化等。我们将探讨这些努力如何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四章:时代之问与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当代中国生活质量发展中仍然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本章将对这些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这将是未来提升生活质量的重点。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这包括对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完善的医疗、更宜居的环境、更充分的就业、更公平的分配等方面的期待。如何更好地回应这些需求,是时代赋予的课题。 科技创新驱动与生活质量的未来: 科技的进步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强大引擎。本章将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如何影响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引导科技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福祉。 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路径: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本章将探讨如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如何在共享中实现繁荣,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社会。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生活质量: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进步与世界息息相关。本章也将从全球视野出发,审视中国在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经验,以及与其他国家在生活质量议题上的交流与借鉴。 结语:人民幸福,时代之光 《当代中国生活质量》的研究,是一次对中国人民福祉的深刻溯源,是一次对中国社会发展脉搏的细致捕捉,更是一次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本书力求呈现一个真实、全面、深入的当代中国生活质量图景,既有宏观的视角,也有微观的细节;既有数据的支撑,也有人文的关怀。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更坚定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人民的幸福,是中国最耀眼的光芒,也是时代最伟大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它不仅仅是社会学或经济学的范畴,更融入了大量的心理学、城市规划甚至人类学的视角。作者在讨论环境质量对居民健康影响时,引用了多个关于城市绿地比例与心理健康指标的交叉研究数据,分析得丝丝入扣,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数字鸿沟”的探讨,没有停留在技术接入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老年群体在数字化生活中如何面对信息筛选、服务获取的无力感,这才是当代生活质量中一个隐蔽却巨大的痛点。这种全景式的观察,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非常扎实和立体,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对于任何想全面了解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全新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尽管主题宏大,但作者的叙述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何具象化到个体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比如,通过追踪几个不同省份的青年教师的职业流动和家庭决策,清晰地揭示了资源分配不均如何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机会和生活预期。作者没有进行道德上的批判,而是用冷静的笔触描绘了这种结构性困境的现实影响,让人在理解复杂性的同时,保持了同理心。与其说这是一本研究报告,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中那些最真实的焦虑与奋斗。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中国社会肌理中细微震动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和充满人性关怀的解读,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当代中国生活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次深入肌理的田野调查。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聚焦于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细节,比如城市里老人们的休闲方式、年轻人对于“躺平”的真实考量,甚至是那些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的社区治理模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幸福感”的多元化解读,它没有简单地将生活质量等同于GDP的增长,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信任度、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以及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对人们感受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比了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公共空间利用情况,清晰地展示了硬件设施的改善并不一定同步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这种对“质”的追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量”的堆砌,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之后,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遭的一切,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此刻都带上了更复杂的意味。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对“生活质量”这个概念抱持着一种比较功利的心态,总觉得无非是收入和住房条件。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它的视角极其敏锐,尤其在探讨“公共精神空间”的退化这一章节时,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挽歌式的忧思。他对比了过去邻里间的互动模式与现在高度原子化的居住状态,指出物质丰裕背后隐藏的精神疏离感正在成为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负面因素。这种对非物质层面的深入挖掘,让我意识到,真正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它提供了多少商品,更要看它培育了多少连接和意义。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老辣而富有张力,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一次深入,都会带来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让人忍不住放下手机,去关注身边那些正在消逝的“人情味”。

评分

我一直对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探求欲。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的一统天下,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的“微故事”来构建整体图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时间贫困”的分析,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人心的能力,精准地描摹了当代职场人在高压环境下对自由时间的极度渴望与失落感。那些关于通勤时间、加班文化对家庭关系侵蚀的描述,简直就像是我自己生活经历的重现,让人在阅读时不禁拍案叫绝,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这种写作手法,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具了文学的感染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社会学议题变得引人入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集体的心灵梳理,对当前社会节奏的“快”与“慢”之间的张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不错不错,棒棒哒!!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不错不错,棒棒哒!!

评分

不错不错,棒棒哒!!

评分

不错不错,棒棒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