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与官府:明清五台山的行政系统与地方社会

寺院与官府:明清五台山的行政系统与地方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朝建 著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五台山
  • 寺院
  • 官府
  • 行政系统
  • 地方社会
  • 宗教史
  • 社会史
  • 政治史
  • 明清地方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11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39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清时期五台山先后存在王府、军队、州县、寺院等不同的行政系统,本研究通过梳理不同行政系统的展演以及州县专业增强的过程,来探讨明清多元地方行政系统对理解地方社会变迁的意义。在明清时期,州县官府只是地方多元行政系统中的一种,与州县系统并列的还有卫所、王府、寺院等,在地方社会的发展中,州县官府与它们是竞争的关系。明代前中叶,州县官府在五台山的有效管辖区十分有限。州县系统的增强,开始于嘉靖末年到万历年间的治安问题与“丈地均粮”的赋税改革,从此,土地登记和编户成为趋势,州县的赋税制度最终得以进入五台山区。
明清之际的战乱之后,王府被消灭,军队势力削弱,州县有统一治权之势。但顺治后期,在朝廷扶植下,五台山大喇嘛崛起,对比而言,州县在清前期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随后由于清廷经营五台山的需要,州县官府得以参与处理五台山的各种事务,到乾隆年间它逐渐在山林的监管和土地的登记上有越来越重要的权力。乾隆末年,知县已经积极介入寺院事务,即便是黄教寺院也必须向州县纳税。明清时期州县专业在五台山的增强,是它推行赋役制度改革和土地登记的结果,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但是州县专业在与其它行政专业的竞争中最终获得了胜利。
《嵩岳巍巍:中国佛教名山的历史变迁与区域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嵩山为地理核心,深入探究其自古以来作为宗教圣地、文化中心和区域枢纽的演变历程。作者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辅以扎实的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勾勒出嵩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其如何与更广阔的区域社会、国家政治、文化思潮发生复杂而深刻的互动。 第一章:嵩山地脉与早期信仰的孕育(史前至汉魏) 本章追溯嵩山地区的地质形成与自然环境特征,探讨其作为“万山之祖”在中国古代地理观念中的特殊地位。重点考察史前时期此地可能存在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早期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融。随着佛教的传入,嵩山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佛教传播点。本章将分析佛教早期在中国,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嵩山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适宜的文化土壤,成为佛教思想与实践扎根的沃土。考古发现、早期文献记载以及对相关遗址的解读,将共同构建嵩山早期信仰的图景。 第二章:帝王与名僧的交汇:嵩山佛教的鼎盛与制度化(南北朝至隋唐)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层面的推崇与民间信仰的勃兴并存。嵩山地区在此期间涌现出一批高僧大德,他们的学识与德行吸引了众多信徒,也引起了统治者的关注。本章将重点阐述这一时期嵩山寺院的兴建、发展以及与皇权的互动。从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佛教的重视,到隋唐时期佛教的辉煌,嵩山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将考察嵩山寺院在接受国家册封、参与政治事务、承担教化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一时期佛教教义的本土化进程,特别是禅宗在嵩山的早期传播及其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对嵩山地区佛教艺术(如石窟造像、壁画等)的考察,也将揭示信仰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第三章:武林内外:嵩山武术与寺院的文化输出(唐宋时期) 除了作为宗教中心,嵩山在唐宋时期还以其独特的武术文化闻名于世。少林寺作为嵩山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其武术传统逐渐形成并对外传播。本章将深入剖析嵩山武术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其在军事、民间防御、养生等方面的功能。我们将考察武术与佛教教义之间的联系,以及少林寺武僧在历史上的实际角色。同时,嵩山寺院也承担着重要的文化输出功能。书院的设立、学术交流的频繁、经籍的刊刻流通,都使得嵩山成为知识传播和文化汇聚的中心。本章将探讨嵩山寺院如何通过教育、文化活动,影响和塑造了区域乃至全国的文化面貌。 第四章:战乱与复兴:嵩山寺院的生存策略与社会功能(辽宋金元时期) 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处于长期分裂与战乱之中,这给各地宗教中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嵩山地区虽然地域相对稳定,但也经历了不同政权的统治和文化冲击。本章将重点分析在这一动荡时期,嵩山寺院如何通过灵活的生存策略,如调整与统治者的关系、发展经济、维护自身独立性等,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我们将考察嵩山寺院在社会动荡时期所扮演的更广泛的角色,包括充当地方行政的补充、调解民间纠纷、提供社会救助等。对这一时期嵩山地区寺院建筑的变迁,也将反映出信仰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第五章:士绅、商贾与梵刹:嵩山区域社会的重塑(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士绅阶层兴起,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紧密。嵩山地区作为曾经的佛教圣地,其社会结构和功能也随之发生转型。本章将着眼于嵩山区域社会的具体面貌。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士绅阶层在地方社会治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与嵩山寺院之间复杂的关系。寺院的经济活动(如土地、商业经营)以及与商贾阶层的互动,也构成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民间信仰在嵩山地区的发展,以及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互动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嵩山的地域文化。 第六章:近代以降:挑战、转型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晚清至今) 晚清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社会革命的浪潮,给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嵩山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地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将分析近代以来嵩山佛教的发展困境,如寺院的经济衰败、信仰的世俗化、以及外部政治力量的干预。同时,也将考察近代以来嵩山地区社会经济的转型,如工业化的兴起、交通的发展对区域格局的影响。本章的重点将放在嵩山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从民国时期的文物保护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与修复,再到如今将嵩山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将梳理嵩山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结论:嵩山:历史变迁中的不变精神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将回顾嵩山地区历经的沧桑巨变,并总结其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独特价值。嵩山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圣地,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本书认为,嵩山的发展变迁,是中国历史演进的一个缩影,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内涵,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即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嵩山所承载的深厚精神力量,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社会,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书力图展现嵩山丰富多元的面貌,不仅仅是宗教的,也是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通过对嵩山的细致考察,本书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区域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令人惊喜的是,该书对地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传承,投入了大量的笔墨。作者似乎花了很多精力去梳理那些非官方的、口耳相传的“土规矩”和“乡风民约”,并试图将其置于与官方法律条文并驾齐驱的地位来加以研究。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使得文本的丰富性大大提高。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一个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往往依赖于一套比正式法律更加灵活、更具适应性的潜规则网络。书中对不同家族在维护共同利益时所建立的隐秘联盟和彼此间的制衡机制的剖析,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社会“幕后”的窗户,让人看到其治理结构的精妙复杂性,远超我们从官方文献中能了解到的皮毛。

评分

关于环境变迁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长期影响的论述,展现了作者宏阔的史学视野。书中似乎对比了河流改道或气候异常时期,当地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人口迁移趋势。这种将自然地理因素与人类活动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具说服力。特别是对特定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与地方税赋负担之间关联性的统计分析,虽然数据繁杂,却有力地支撑了其关于“环境压力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催化剂”这一论点。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些看似平静的岁月表象下,潜藏着经济基础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受到的无声侵蚀。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全新维度,跳出了传统上仅关注政治事件的窠臼,转向了更具生态学意义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演进脉络。

评分

探讨彼时士绅阶层与民间信仰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部分,尤其引人深思。作者似乎采用了一种解构式的历史分析方法,力图揭示那些隐藏在庄严仪式背后的权力博弈与社会张力。这种分析角度颇为犀利,它没有停留在对宗教现象的表面赞颂,而是深入挖掘了信仰是如何被用来构建、维护乃至挑战既有的社会秩序的。书中对于地方族群之间因资源分配不均而产生的微妙摩擦,以及这些摩擦如何在特定的节庆活动中被暂时性地调和或激化,描述得极其精妙。那种对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情世故中那种难以言喻的算计与妥协的刻画,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骤增,绝非泛泛而谈的通史叙述所能比拟,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带有批判色彩的社会田野调查报告。

评分

这部著作以一种近乎田园牧歌式的笔触,勾勒出古代某个边陲小镇的日常生活图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清晨的薄雾之中,看着袅袅炊烟从灰瓦屋顶升起。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在四季更迭中寻找生存的微妙平衡,怀有一种深沉的、近乎诗意的关怀。书中对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细节的描摹,细致入微,宛如一幅幅精美的风俗画卷。例如,对当地特有的酿酒工艺的介绍,那种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珍视,读来令人心生暖意。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仿佛在轻声诉说着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后,依然鲜活的市井烟火气。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专注于微观世界的温存,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难得的心灵慰藉,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温柔的探访。

评分

这部作品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极强的叙事张力,尤其是在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个体命运的急剧转折时,读者的心弦仿佛被不断拨动。作者擅长使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来突出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历史宿命感。例如,对某个关键性政策颁布后,基层执行层面所产生的层层扭曲和异化过程的描述,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它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是在探讨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性边界——个体在面对巨大体制惯性时,究竟能做出多少有效的抵抗或顺应。那种对个体挣扎的细腻捕捉,使得冰冷的史料焕发出了人性的光芒,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思考自身在更宏大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