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摄影爱好者、军事发烧友和历史迷们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聚焦战争》一书收集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仅记录了科技和社会变革对战争产生的影响,而且也展示了摄影技术自身的发展历程。本书在一开始就展示了自1850年以来一些众人皆知的战地摄影师的艺术作品,摄影的主题非常宽泛,从克里米亚战争到美国内战,再到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还有20世纪的几个重要转折点——一战和二战,冷战和越南战争——连同近来中东地区的冲突和当今的反恐战争。
保罗·布鲁尔(Paul Brewer),最初是一位照片研究员,尤其是在军事照片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曾致力于全球最畅销的丛书《精英》、《战争印象》的出版工作。他也写过很多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和书,内容涉及对历史史实的解读,如中国抗战时期的飞虎队、美国内战、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等等。
简 介
引 子
克里米亚战争 1853-1856年
印度民族起义 1857-1859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南北战争
美国内战
战 斗
水面战争
变 革
帝国的扩张侵略
盎格鲁-祖鲁战争 1879年
阿拉比起义 1882年
马克沁机枪
法国殖民帝国
帝国主义的美国
布尔战争 1899-1902年
义和团运动
大国的较量
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之战 1864年
普奥战争 1866年
普法战争 1870-1871年
美西战争 1898年
日俄战争
巴尔干战争 1912-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开始
最初的战役
战壕中的僵局
土耳其参战
日德兰海战
1916年的攻势
潜艇战
多国政府垮台
中东地区的战争
胜利之年
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的岁月
俄国的内战
爱尔兰 1919-1923年
第二次里夫战争
查科战争
西班牙内战
抗日战争 1937-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波兰与“奇怪的战争”
德军在西线的胜利
不列颠战役
地中海战役 1941年
大西洋之战
“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入侵苏联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局势反转
斯大林格勒战役
轰炸德国
库尔斯克会战
意大利战役
海上的“狼群”——德国U型潜艇
诺曼底登陆
复仇武器
太平洋战争
德国的末日
日本战败
帝国的结束
法属印度支那战争 1946-1954年
大英帝国的覆灭 1948-1964年
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 1954-1962年
印巴战争 1947-1999年
津巴布韦独立战争
冷 战
朝鲜战争
古巴革命 1958-1959年
势力范围
越南战争
“军事顾问”时期
美军参战
春节攻势 1968年
美军逐渐撤出越南
美军入侵柬埔寨 1970年
美军的撤退
复活节攻势 1972年
柬埔寨内战
西贡解放
中 东
阿以战争 1948-1949年
苏伊士战争 1956年
“六日战争”1967年
“十月战争” 1973年
两伊战争
黎巴嫩战争 1975-2000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79-1989年
第一次海湾战争
(“沙漠风暴”行动)
2003年入侵伊拉克
(第二次海湾战争)
战火中的世界
非 洲
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拉美地区的战争
索马里战争
车臣危机
前南斯拉夫
恐怖主义
北爱尔兰 1971-1998年
巴以冲突 1987-2004年
美国与基地组织间的战争
美军持久自由行动 2001-2004年
21世纪的恐怖主义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用“冷峻而富有诗意”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避开了陈词滥调,选择了一种更为内敛、更具穿透力的表达方式。作者似乎对“华丽辞藻”保持着一种警惕,转而专注于词语的力度和意象的穿透性。我特别喜欢那种夹杂在严肃论述中的突兀而精妙的比喻,它们如同沙漠中的绿洲,在干燥的叙述中突然提供了一片可以休憩和深思的空间。例如,对某位领导者内心恐惧的描绘,没有直接使用“害怕”或“恐惧”这类词汇,而是通过描绘他拂拭一枚旧硬币的动作,以及硬币反射出的微弱光芒,不动声色地传达出那种被困住的、无法逃脱的心理状态,这种高级的“暗示”远胜于千言万语的直接倾诉。此外,书中对话的设计也极为考究,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物,其用词习惯和语速差异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听”到他们各自的声音和立场,这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立体感。整部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品尝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时略带辛辣,回味时却留下悠长而复杂的韵味。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的复杂性令人赞叹,它并非采用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的交叉剪辑手法。读者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地理位置之间切换,去拼凑出事件的全貌。起初,这种跳跃式的叙述方式确实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需要集中精力去梳理人物关系和时间线索。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这种结构设计是服务于主题的——它模仿了历史本身的破碎性和多义性,强调了真相往往是由无数个独立且相互矛盾的视角共同构成的。书中有几处巧妙地运用了“未完成的信件”或“被删改的日记片段”作为过渡,这种叙事上的留白,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参与性,促使我们去填补那些缺失的信息,去质疑已经被呈现出来的“事实”。这种挑战读者的智力与耐心的写作方式,最终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智力上的探索和建构,而非被动的接受,这使得最终对故事理解的“顿悟”时刻,显得尤为震撼和私密。
评分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为我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并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将纷繁复杂的人物群像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既广阔又细腻的情感网络。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其地位高低,都拥有着令人信服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们的挣扎、抉择与最终的命运,无不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存的艰难与不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那些宏大场景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无声的悲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充满哲思的段落,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指引着我思考关于权力、牺牲与救赎的永恒主题。这种将史诗感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张力十足,即使读完许久,那些鲜活的画面和人物的对话依然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久久不能散去。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映照人类精神世界的镜子,让人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局限。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是它对“边缘人物”命运的细腻关注。它没有将笔墨过多地集中于那些被历史铭记的英雄或枭雄身上,反而将镜头聚焦在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无力改变自身轨迹的普通人。这些人物的故事线往往是最令人心碎的,他们的牺牲往往是静默的、不为人知的,但正是这些个体的破碎,才构成了宏大历史叙事下真实而惨痛的底色。作者通过对一个家庭几代人生活变迁的描摹,巧妙地将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所经历的巨大社会动荡、价值观的颠覆以及对安稳生活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由小见大的手法,避免了说教式的宏大陈词,而是用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观察,记录了他们在残酷选择面前所展现出的韧性与脆弱。每一次看到他们试图重新建立秩序,却又被下一波冲击所吞没时,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无力感,但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那些被遗忘的声音,提供了一个持久回响的舞台。
评分读完这本厚厚的书卷,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细节的痴迷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从早期的场景设定,比如那些尘土飞扬的小镇街道,到后期复杂军事部署中的物资调配细节,无不体现出一种严谨的考据精神。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让整个故事的基石异常稳固,读者几乎可以随着文字的引导,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感受到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然而,这种详尽的描摹并非空洞的炫技,它有效地服务于故事的氛围营造。例如,对某次关键性会议上不同派系代表间眼神交锋的捕捉,那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和潜在的冲突,仅仅通过对肢体语言和室内光线的描述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曾试图跳过一些看似冗长的环境描写,但很快便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正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铺垫,才为后来的戏剧性爆发埋下了深沉的伏笔。这种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叙事节奏,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掌控力,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凭借着文本自身的逻辑和魅力,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它像一部精心打磨的机械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精确无误,共同推动着时间的流逝和故事的前进。
评分聚焦战争,聚焦我们的灵魂!!!!!
评分战争史就是一部摄影史
评分很厚 值得入手,值得一看
评分这些是我的心是那么的
评分好
评分活动力度不算大,习惯性的买了一些,聊胜于无,这时间全用在挑商品了,优惠那点钱都不够耽误工夫的,不上算呀
评分好
评分很棒的书,照片美,纸质好!
评分聚焦战争,聚焦我们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