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攝影愛好者、軍事發燒友和曆史迷們來說,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聚焦戰爭》一書收集瞭大量的照片,這些照片不僅僅記錄瞭科技和社會變革對戰爭産生的影響,而且也展示瞭攝影技術自身的發展曆程。本書在一開始就展示瞭自1850年以來一些眾人皆知的戰地攝影師的藝術作品,攝影的主題非常寬泛,從剋裏米亞戰爭到美國內戰,再到19世紀後期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還有20世紀的幾個重要轉摺點——一戰和二戰,冷戰和越南戰爭——連同近來中東地區的衝突和當今的反恐戰爭。
保羅·布魯爾(Paul Brewer),最初是一位照片研究員,尤其是在軍事照片研究方麵有著很深的造詣。曾緻力於全球最暢銷的叢書《精英》、《戰爭印象》的齣版工作。他也寫過很多關於戰爭題材的文章和書,內容涉及對曆史史實的解讀,如中國抗戰時期的飛虎隊、美國內戰、國傢之間的軍事衝突等等。
簡 介
引 子 
剋裏米亞戰爭 1853-1856年 
印度民族起義 1857-1859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年 
南北戰爭 
美國內戰 
戰 鬥 
水麵戰爭 
變 革 
帝國的擴張侵略 
盎格魯-祖魯戰爭 1879年 
阿拉比起義 1882年 
馬剋沁機槍 
法國殖民帝國 
帝國主義的美國 
布爾戰爭 1899-1902年 
義和團運動 
大國的較量 
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之戰 1864年 
普奧戰爭 1866年 
普法戰爭 1870-1871年 
美西戰爭 1898年 
日俄戰爭 
巴爾乾戰爭 1912-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開始 
最初的戰役 
戰壕中的僵局 
土耳其參戰 
日德蘭海戰 
1916年的攻勢 
潛艇戰 
多國政府垮颱 
中東地區的戰爭 
勝利之年 
兩次世界大戰中間的歲月 
俄國的內戰 
愛爾蘭 1919-1923年 
第二次裏夫戰爭
查科戰爭
西班牙內戰 
抗日戰爭 1937-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波蘭與“奇怪的戰爭” 
德軍在西綫的勝利 
不列顛戰役 
地中海戰役 1941年 
大西洋之戰 
“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入侵蘇聯 
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局勢反轉 
斯大林格勒戰役
轟炸德國 
庫爾斯剋會戰 
意大利戰役 
海上的“狼群”——德國U型潛艇 
諾曼底登陸 
復仇武器 
太平洋戰爭 
德國的末日 
日本戰敗 
帝國的結束 
法屬印度支那戰爭 1946-1954年 
大英帝國的覆滅 1948-1964年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 1954-1962年 
印巴戰爭 1947-1999年 
津巴布韋獨立戰爭 
冷 戰 
朝鮮戰爭 
古巴革命 1958-1959年 
勢力範圍 
越南戰爭 
“軍事顧問”時期 
美軍參戰 
春節攻勢 1968年 
美軍逐漸撤齣越南 
美軍入侵柬埔寨 1970年 
美軍的撤退 
復活節攻勢 1972年 
柬埔寨內戰 
西貢解放 
中 東 
阿以戰爭 1948-1949年 
蘇伊士戰爭 1956年 
“六日戰爭”1967年 
“十月戰爭” 1973年 
兩伊戰爭 
黎巴嫩戰爭 1975-2000年 
蘇聯入侵阿富汗 1979-1989年 
第一次海灣戰爭
(“沙漠風暴”行動) 
2003年入侵伊拉剋
(第二次海灣戰爭) 
戰火中的世界 
非 洲 
福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 
拉美地區的戰爭 
索馬裏戰爭 
車臣危機 
前南斯拉夫 
恐怖主義 
北愛爾蘭 1971-1998年 
巴以衝突 1987-2004年
美國與基地組織間的戰爭 
美軍持久自由行動 2001-2004年 
21世紀的恐怖主義
這本書最讓我産生強烈共鳴的,是它對“邊緣人物”命運的細膩關注。它沒有將筆墨過多地集中於那些被曆史銘記的英雄或梟雄身上,反而將鏡頭聚焦在那些身處時代洪流中,無力改變自身軌跡的普通人。這些人物的故事綫往往是最令人心碎的,他們的犧牲往往是靜默的、不為人知的,但正是這些個體的破碎,纔構成瞭宏大曆史敘事下真實而慘痛的底色。作者通過對一個傢庭幾代人生活變遷的描摹,巧妙地將時代背景下普通民眾所經曆的巨大社會動蕩、價值觀的顛覆以及對安穩生活的渴望,錶現得淋灕盡緻。這種由小見大的手法,避免瞭說教式的宏大陳詞,而是用一種近乎紀錄片式的冷靜觀察,記錄瞭他們在殘酷選擇麵前所展現齣的韌性與脆弱。每一次看到他們試圖重新建立秩序,卻又被下一波衝擊所吞沒時,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種無力感,但同時也從中體會到瞭一種不屈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為那些被遺忘的聲音,提供瞭一個持久迴響的舞颱。
評分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用“冷峻而富有詩意”來形容或許最為貼切。它避開瞭陳詞濫調,選擇瞭一種更為內斂、更具穿透力的錶達方式。作者似乎對“華麗辭藻”保持著一種警惕,轉而專注於詞語的力度和意象的穿透性。我特彆喜歡那種夾雜在嚴肅論述中的突兀而精妙的比喻,它們如同沙漠中的綠洲,在乾燥的敘述中突然提供瞭一片可以休憩和深思的空間。例如,對某位領導者內心恐懼的描繪,沒有直接使用“害怕”或“恐懼”這類詞匯,而是通過描繪他拂拭一枚舊硬幣的動作,以及硬幣反射齣的微弱光芒,不動聲色地傳達齣那種被睏住的、無法逃脫的心理狀態,這種高級的“暗示”遠勝於韆言萬語的直接傾訴。此外,書中對話的設計也極為考究,不同階層、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物,其用詞習慣和語速差異被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聽”到他們各自的聲音和立場,這極大地增強瞭場景的立體感。整部書讀下來,感覺像是在品嘗一壇陳年的老酒,初嘗時略帶辛辣,迴味時卻留下悠長而復雜的韻味。
評分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敘事結構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為我帶來瞭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作者對於曆史脈絡的梳理,並非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將紛繁復雜的人物群像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既廣闊又細膩的情感網絡。書中的每一個角色,無論其地位高低,都擁有著令人信服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他們的掙紮、抉擇與最終的命運,無不摺射齣特定時代背景下個體生存的艱難與不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那些宏大場景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精準,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能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和無聲的悲愴。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細細品味那些充滿哲思的段落,它們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指引著我思考關於權力、犧牲與救贖的永恒主題。這種將史詩感與個體命運緊密結閤的敘事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張力十足,即使讀完許久,那些鮮活的畫麵和人物的對話依然在我腦海中縈繞不去,久久不能散去。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麵映照人類精神世界的鏡子,讓人在反思曆史的同時,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與局限。
評分讀完這本厚厚的書捲,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細節的癡迷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從早期的場景設定,比如那些塵土飛揚的小鎮街道,到後期復雜軍事部署中的物資調配細節,無不體現齣一種嚴謹的考據精神。這種對“真實感”的追求,讓整個故事的基石異常穩固,讀者幾乎可以隨著文字的引導,嗅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味,感受到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然而,這種詳盡的描摹並非空洞的炫技,它有效地服務於故事的氛圍營造。例如,對某次關鍵性會議上不同派係代錶間眼神交鋒的捕捉,那種微妙的權力轉移和潛在的衝突,僅僅通過對肢體語言和室內光綫的描述就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曾試圖跳過一些看似冗長的環境描寫,但很快便發現自己迷失瞭方嚮,正是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鋪墊,纔為後來的戲劇性爆發埋下瞭深沉的伏筆。這種層層遞進、水到渠成的敘事節奏,顯示瞭作者高超的掌控力,使得即便是對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憑藉著文本自身的邏輯和魅力,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它像一部精心打磨的機械錶,每一個齒輪的咬閤都精確無誤,共同推動著時間的流逝和故事的前進。
評分從結構上看,這部作品的復雜性令人贊嘆,它並非采用傳統的時間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多重視角的交叉剪輯手法。讀者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地理位置之間切換,去拼湊齣事件的全貌。起初,這種跳躍式的敘述方式確實帶來瞭一定的閱讀門檻,需要集中精力去梳理人物關係和時間綫索。然而,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這種結構設計是服務於主題的——它模仿瞭曆史本身的破碎性和多義性,強調瞭真相往往是由無數個獨立且相互矛盾的視角共同構成的。書中有幾處巧妙地運用瞭“未完成的信件”或“被刪改的日記片段”作為過渡,這種敘事上的留白,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參與性,促使我們去填補那些缺失的信息,去質疑已經被呈現齣來的“事實”。這種挑戰讀者的智力與耐心的寫作方式,最終帶來的迴報是巨大的,它讓整個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智力上的探索和建構,而非被動的接受,這使得最終對故事理解的“頓悟”時刻,顯得尤為震撼和私密。
評分聚焦戰爭,聚焦我們的靈魂!!!!!
評分很棒的書,照片美,紙質好!
評分很厚 值得入手,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的東西不錯的東西不錯的東西
評分聚焦戰爭,聚焦我們的靈魂!!!!!
評分很厚 值得入手,值得一看
評分很棒的書,照片美,紙質好!
評分很厚 值得入手,值得一看
評分書還是不錯,內容好,紙張好,銅版紙。可惜大部分是黑白照,這樣價格有點虛高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