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宋人服饰

图说宋人服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伯星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
  • 服饰
  • 历史
  • 文化
  • 图鉴
  • 中国传统
  • 服饰史
  • 绘画
  • 宋朝
  • 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2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23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2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与以往通史式的服饰著作对宋代服饰点到为止的叙述相比,傅伯星先生的《宋代服饰史》,正如本书序一中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郑朝先生所评价的,可谓一部“画家演述的服装断代史”。《宋代服饰史》作者在阅读大量宋人记载后,以近三十余年的形象资料搜集,从美术切入,以画家的功力,以画入史,以图说史,以大量详实形象的美术资料,独辟蹊径地对宋史的服饰史进行图解研究,全书内容宏富,具体而微,不仅涉及帝后、官员、文人、武士、庶民、僧道、女子、小儿等的服饰,还细分为冬夏服饰、出行与居家之服、制服、便服、工作服等,更有相关的发式、鞋帽、带扣等诸多细节,搜罗之广、开掘之深由此可见。

作者简介

  傅伯星,早年专攻美术,曾为浙江日报社资深美术编辑,擅长历史人物画和界画,业余博览群书,好读宋史与临安志,常白天作画晚上著书,退休后自创工作室,为各地文博场馆绘制古代历史陈列画,著有《岳飞正传》、《宋画中的南宋建筑》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代序 王国平 / 1
序二 徐?规 / 41
序三 郑?朝 / 46
序四 傅维安 / 50
前言 / 1
一、 释 名 / 3
身衣 / 4
头衣 / 6
足衣(鞋类) / 17
二、 帝 后 之 服 / 19
裘冕 / 20
衮冕 / 21
通天冠服 / 22
履袍——皇帝的便礼服 / 23
皇帝常服 / 24
后妃服饰 / 26
内侍、宫女 / 29
北宋壁画中的内侍 / 31
宫女 / 32
宫女 / 33
三、 官 员 服 饰 / 35
朝服 / 36
宁波东钱湖南宋石雕文臣冠服 / 37
常服 / 38
品级的标志·革带 / 39
学士 / 40
法官 / 41
吏 / 41
四、文 人 服 饰 / 42
魏晋遗风 / 43
流行时装 / 46
上衣(襦)下裳 / 47
文人出行服 / 53
五、庶 民 服 装 / 57
小贩 / 58
货郎 / 62
窑工 / 69
马倌 / 73
脚夫 / 74
衙卒 / 75
农民 / 76
六、女 子 服 饰 / 79
女子发式 / 80
女帽 / 84
上衣下裙·披帛 / 85
侍女·女佣 / 88
男装侍女 / 90
长褙子 / 91
短褙子 / 92
七、 儿童服饰 / 104
童装 / 105
书僮 / 112
牧童 / 114
八、 僧 道 之 服 / 115
僧人服装 / 116
佛教造像 / 118
行脚僧 / 119
僧帽 / 119
道士 / 120
道姑 / 121
道冠 / 121
道袍 / 121
九、 乐 舞 服 装 / 122
宫廷乐队 / 123
民间舞乐 / 132
杂剧 / 138
十、戎 装 / 144
盔甲的部件 / 147
头盔(兜鍪) / 148
宁波东钱湖南宋墓道石雕将军盔式 / 149
护肩·护胸 /150
臂甲与护肩兽头 / 152
护腰 / 153
铠甲的侧背 / 156
臂褠 / 157
吊腿 / 158
短身甲 / 161
士兵与甲具 / 165
禁卫 / 167
卫从 / 171
亲兵 / 172
神兵鬼卒 / 173
辽、金戎装 / 174
附: 宋 人 器 物 / 176
马和马具 / 177
车、轿 / 178
牛车 / 179
骡车、独轮车 / 180
船 / 181
客船 / 183
纲船 / 184
灯具 / 185
瓷枕 / 187
瓷制器皿 / 188
化妆粉盒 / 189
炉 / 190
服饰纹样 / 191
后 记 / 199

前言/序言

  古代没有照相术,要查看百千年前某一时期真实的生活形态只能靠那一时期的绘画、雕塑以及留在某些日用品上的图像,且这些图像必须是忠实描绘物象的写实画风才能看到真实的历史投影。好在宋代绘画是写实画风占主流和主导地位的,存世画(塑)不仅量多而且内容丰富,足以从中搜索到宋人服饰最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有了可视的形象资料,再对照《宋史·舆服志》等书的相关记述,才能对宋人服饰有完整而明晰的了解。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搜集宋人服饰的形象资料,而今已年逾古稀。
  我最初的动机是为宋代题材的绘画创作能尽量还原历史真实,于是以宋人服饰为中心,顺带便将前朝后世的服饰作一浏览。不过我的研究想必与史学家、服装专家对它的研究是不一样的。史学家关注的应是“礼”,即封建等级制在服饰上的体现与变化,服装专家关注的应是古代服装的材质、款式、纹样与裁缝绣染等工艺。画家对这些问题当然也应略知一二,但无深究的兴趣。以我的体会,画家关注的主要是宋代各式人等服饰的外在的同异性及其变化,以及宋人服饰与前朝后世的区别。
  其“同”,表现为文化传统的自然延展;其“异”,表现为时代与地域所赋予的不可抗拒的变数。由此可见,“服饰”一词正包含着两层含义:“服”是具有遮蔽身体、御寒保暖基本功能的衣、冠、鞋、带,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饰”则是外加在衣服上的用于区别尊卑、贵贱的平面或立体的装饰物,是随着时代、地域、地位、职业、财富等外在因素而变化无常的,由此形成了无数值得画家用心观察并加以准确表现的细节。这种细节的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描绘,不仅是画家创作时独享的自得其乐,也是作品能否成功并获得观众认可、喜爱的关键之一。
  在历时数十年对古人服饰资料的反复拨弄中,笔者渐有明白的认识。简而言之,宋人服饰好似一道分水岭,其前自秦汉一路走来,宽袍大袖,峨冠博带,也不乏拖泥带水,在不断吸纳外来影响、自我修正的过程中进入隋唐,形成开放、张扬、秾艳、浪漫的服饰新风。其时在满足了“服”的功能后,“饰”似成了主要追求,成分似乎超过了“服”。然一切事物皆物极必反。自宋以降,“服”与“饰”的关系回归本源,宽袍大袖、繁文缛节仅存在礼服之中,此外一切返璞归真。合身实用,便于执事,成为满足“服”基本功能后的首选,故总体风格一变为内敛、含蓄、简约、朴实,一切多余的“饰”包括化妆术,被渐次淘汰,从而奠定了宋后七百余年中国服饰的基调,而宋人在服饰领域中的改良和创造,则成为新的传统。元、明、清三代虽各有变化,仍在宋人设定的总体格局内,再无回到盛唐的迹象。宋的“直身”直接演化为我们记忆犹新的长衫,自宋流行的男女长裤外穿,以至上衣下裤终于取代了上衣下裳,成为我们今天主要的服装样式。宋人服饰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如此巨大而影响深远,这是我以前所未曾想到的。
  我相信每一个“年长”的朝代的服饰文化都应该拥有自己异彩纷呈的断代史,由此汇成我国古代服饰史的洋洋大观,是多么令人神往!如果我的这一尝试能为朋友们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那将是我莫大的快慰!


《锦绣千年:中国古代服饰风情画卷》 本书是一部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百科全书,以精美的彩图和详实的文字,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服饰演变画卷。从遥远的史前文明到明清盛世,从皇家贵胄的华丽龙袍到寻常百姓的素雅布衣,本书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服饰特征、审美观念、制作工艺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多重文化意涵。 第一章 史前至夏商周:文明初启的衣冠之始 本章将追溯人类衣饰的源头,介绍史前时期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材料制作遮体蔽寒的原始服饰,如兽皮、麻布等。随后,我们将进入中国早期文明的曙光——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虽然留存至今的实物甚少,但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墓葬考古及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其初步的规制与形制。例如,商代的“上衣下裳”制度已经萌芽,周代的“礼乐文化”深刻影响了服饰的等级区分,冕服制度逐渐确立,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与宗法秩序。本章将重点解析这一时期服饰的材质、色彩、纹饰,以及初步形成的等级观念在服饰上的体现。 第二章 春秋战国与秦汉:华夏衣冠的奠基与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服饰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国在继承周代服饰制度的基础上,也根据地域特色和文化交流,发展出各自的服饰特点。例如,楚国的服饰以华丽、飘逸著称,而秦国则更加崇尚简朴、实用。秦朝的统一,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实现了整合,也对服饰制度进行了规范。秦代服饰风格趋于统一,深衣、袍服成为主流。 进入汉代,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汉代服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舒适与实用,同时也在色彩、纹饰、款式上进行了创新。曲裾、直裾的袍服成为女性服饰的代表,而襕衫、襦裙等也广泛流行。汉代的“深衣”制度进一步完善,成为区分贵贱的重要标志。丝织业的兴盛为汉代服饰的精美提供了物质基础,刺绣、缂丝等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章将深入探讨汉代服饰的款式演变、材质选择、色彩象征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融合与创新的时代风采 这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与汉族传统服饰相互渗透,例如胡服的传入,对汉族服饰产生了显著影响,出现了“褒衣博带”与“窄袖胡服”并存的局面。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崛起,追求飘逸洒脱的魏晋风度,也体现在服饰上,宽袍大袖、追求自然之美的风格成为一时风尚。佛教的传入也对服饰的颜色、纹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僧侣服饰的特点。本章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服饰的融合特点、南北差异以及士人风尚对服饰的塑造。 第四章 隋唐盛世:开放包容的帝国霓裳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服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唐代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尤其是女性服饰,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收了大量西域文化元素,出现了如“袒胸装”、“高腰裙”等大胆创新的款式。襦裙、半臂、披帛成为唐代女性的经典搭配。男子的圆领袍服、幞头也广为流行,体现了大唐帝国的自信与开放。丝织工艺更是达到了顶峰,锦、绣、绫、罗、绸、缎等名贵面料琳琅满目,纹饰图案也更加丰富,如宝相花、瑞兽纹等,充满了异域情调和吉祥寓意。本章将着重展现唐代服饰的华丽、多彩,以及其所体现的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第五章 宋代:雅致内敛的文人风韵 宋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文人阶层地位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深刻影响了服饰的发展。宋代服饰相较于唐代,更加注重内敛、典雅、朴素。色彩趋于淡雅,如月白、淡青、鹅黄等。款式上,男子多穿直裰、襦等,女子则以襦裙、褙子为主,整体风格趋于修身、简洁。宋代的织造技术和染印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花纹更加细腻,如回纹、缠枝莲等。这一时期,服饰的材质选择也更加丰富,棉布开始普及,丝绸依然是贵族和富裕阶层的首选。本章将深入剖析宋代服饰的雅致风格,探讨文人风雅对服饰审美的影响,以及当时服饰的社会功能。 第六章 元代:民族融合下的多元并存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服饰呈现出鲜明的民族融合特征。蒙古族的服饰,如质孙服、辫线袄等,与汉族服饰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元代服饰风格。蒙古族服饰注重实用性和保暖性,材质多为毛皮和粗布,色彩也较为浓烈。汉族服饰在元代也保留了一定的传统,但也在细节上吸收了蒙古族服饰的元素。例如,元代的袍服款式多样,既有蒙古族的特色,也有汉族传统的影子。本章将分析元代服饰的民族融合特点,探讨不同民族服饰的交流与演变。 第七章 明代:承古创新,等级森严 明代在继承唐宋服饰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等级制度的体现。明代服饰款式较为丰富,男子服饰以袍、衫、褂为主,女子服饰则有袄裙、比甲、霞帔等。明代的袍服,尤其是官服,等级森严,从颜色、纹饰到形制都有严格规定,如蟒袍、飞鱼服等。明代的织绣工艺也非常发达,花纹精美,如团龙、团凤、花鸟纹等。服饰的材质也更加多样,丝织品、棉布、麻布都有广泛应用。本章将详细介绍明代服饰的等级规制,分析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以及服饰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八章 清代:满汉交融的时代风尚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在满族和汉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满族服饰,如旗袍、马褂等,逐渐成为主流。汉族服饰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明代的风格,但也在细节上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清代的服饰色彩鲜艳,纹饰华丽,如龙纹、凤纹、寿字纹等,寓意吉祥。旗袍的出现,更是成为中国近现代服饰的经典代表。本章将深入探讨清代服饰的满汉融合特点,分析旗袍的演变过程,以及服饰在清代社会生活中的多样化体现。 第九章 晚清至今:古韵新风的传承与变革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晚清至今,探讨中国服饰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洪流中,经历变革与发展。晚清时期,西方服饰文化开始传入,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了冲击。民国时期,中山装、旗袍等现代服饰逐渐兴起,成为时代的新风尚。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既有对传统元素的传承与创新,也吸收了世界各地的时尚潮流。本章将回顾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展现古韵与新风的交融,以及服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结语 《锦绣千年:中国古代服饰风情画卷》不仅是一部关于服饰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本书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的深入研究和精美呈现,让读者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不同时代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演变。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图说宋人服饰》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宋朝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书中对于服饰的解读,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呈现,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于不同场合服饰的讲解,如祭祀、朝会、宴饮、甚至丧葬,都细致入微,让我了解到服饰在宋朝社会中的功能性和象征意义。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丧服”的描写。不同等级的亲属,在丧礼中需要穿着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丧服,这种规定体现了宋朝严格的礼法制度,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死、对伦理的重视。书中还提到了“常服”和“礼服”的区别,以及不同场合下人们的着装禁忌。这种对“礼”的尊重,渗透在服饰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让我对宋朝的社会秩序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总而言之,《图说宋人服饰》这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宋朝服饰的窗口,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社会风貌。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精良,图片清晰,文字流畅,阅读体验极佳。 我特别喜欢书中最后的总结部分,它对宋朝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并将其置于整个中国服饰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宋朝服饰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时代的服饰,都是那个时代文明的缩影,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一种历史的记忆。

评分

读完《图说宋人服饰》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熟悉的宋朝,在服饰这一块,竟然有如此丰富和细腻的解读。一直以来,对宋朝的印象可能更多是理学、绘画、科技上的辉煌,但这本书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的日常。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几张服饰图片,而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阶层、不同场合下宋人衣着的特点。 比如,书中对士大夫阶层的服饰描写就极其到位。从官袍的颜色、款式,到内衬的材质、袖口的细节,都做了细致的考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幞头”的演变和不同形制的介绍印象深刻。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形象,甚至能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官职的人们在佩戴幞头时所传递出的不同信息。书中还提到了宋朝士人对服饰的讲究,不仅仅是为了遮体,更是身份、品味、甚至人生哲学的体现。那种“衣冠之国”的严谨和对细节的追求,通过这些服饰的描绘,仿佛跃然纸上。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图说宋人服饰》中,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一件衣服的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学问和考究。《图说宋人服饰》在服饰的材质、颜色、纹样、乃至缝制工艺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例如,书中对于不同染料的使用,不同织物的特点,以及不同时期流行的纹饰,都做了详尽的介绍。 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讲到了宋朝的“禁奢令”对服饰的影响,以及当时人们如何巧妙地规避禁令,通过材质的差异、剪裁的变化来展现自己的品味。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生活智慧,也体现在了服饰的设计上,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宫廷服饰的制作流程,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之中。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过去对古代服饰“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在《图说宋人服饰》中,我看到了宋朝女性服饰的万种风情。从皇室贵族的华丽宫装,到市井百姓的朴素裙衫,再到僧侣道士的特定装束,每一个群体都被赋予了鲜活的视觉呈现。书中对女性服饰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襦裙”这个大概念上,而是细致到裙子的褶皱、衣襟的系法、甚至发髻的样式和头饰的点缀。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宋朝女子日常穿搭的描写。它没有刻意去拔高,而是真实地还原了她们在不同场合下的选择。比如,书中提到女子在居家时的便服,那种舒适而又不失雅致的设计,让我能想象到她们在庭院中劳作、品茗的画面。而当她们出席宴会或祭祀时,那种层层叠叠、色彩鲜明的礼服,则又展现了宋朝女性端庄大气的一面。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绘画作品和文学描写,让服饰的解读更加立体生动,仿佛我们真的能触摸到那些丝绸的质感,听到她们裙摆的轻响。

评分

《图说宋人服饰》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宋朝服饰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宋朝服饰很单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书中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宋朝人的服饰,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儿童服饰的章节感到新奇。书中展示了一些当时流行的童装款式,从婴儿的襁褓到孩童的短衫,都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儿童服饰的习俗,比如新生儿的第一次换衣,以及成人礼时穿着的特殊服饰。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了宋朝社会对下一代的关爱和对传统习俗的传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童装,也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

评分

《图说宋人服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宋朝。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文字和模糊的形象,而是通过服饰,将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传递给了我。书中对于不同阶层服饰的描绘,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都力求真实和细致。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普通百姓服饰的章节。它没有刻意去渲染贫困,而是展现了即使在相对简朴的条件下,宋朝百姓依然注重服饰的整洁和得体。书中对农妇、渔夫、手工业者等不同职业的服饰描写,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我能想象到他们穿着朴素的衣裳,在田间劳作,在市集叫卖的场景。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节庆日的服饰,即使是普通人家,也会在特殊的日子里穿上相对体面的衣服,这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尊重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评分

《图说宋人服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代入其中,想象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会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去经历什么样的生活。书中对服饰的考据,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使得其内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服饰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宋朝作为一个文化交融的大时代,其服饰也必然受到多方影响。书中对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元素如何融入宋朝主流服饰,以及南方不同地区服饰风格的差异,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宋朝服饰发展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构成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服饰图鉴,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史。

评分

《图说宋人服饰》这本书,让我对宋朝的审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服饰颜色的搭配、纹样的选择、以及整体造型的设计,都展现了宋朝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它不是一味追求张扬和奢华,而是更注重含蓄、典雅、和自然。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宋朝服饰色彩的解读。书中提到,宋朝人偏爱素雅、沉静的色彩,如淡青、月白、牙黄等,这些颜色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书中还解释了不同颜色在古代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不同场合下人们对颜色的选择。这种对色彩的细致考究,让我体会到了宋朝人内敛而又深沉的审美境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是低调而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评分

读完《图说宋人服饰》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古代服饰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华丽的外表,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图说宋人服饰》在解析服饰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说,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书中对一些特定历史人物服饰的考据,让我印象深刻。例如,书中可能提到了某位名臣、某位才女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穿着的服饰,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这种将服饰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服饰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解读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它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文字中,也体现在那些流传下来的衣衫之上。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里面基本都是图,文字派慎买。

评分

与以往通史式的服饰著作对宋代服饰点到为止的叙述相比,傅伯星先生的《宋代服饰史》,正如本书序一中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郑朝先生所评价的,可谓一部“画家演述的服装断代史”。《宋代服饰史》作者在阅读大量宋人记载后,以近三十余年的形象资料搜集,从美术切入,以画家的功力,以画入史,以图说史,以大量详实形象的美术资料,独辟蹊径地对宋史的服饰史进行图解研究,全书内容宏富,具体而微,不仅涉及帝后、官员、文人、武士、庶民、僧道、女子、小儿等的服饰,还细分为冬夏服饰、出行与居家之服、制服、便服、工作服等,更有相关的发式、鞋帽、带扣等诸多细节,搜罗之广、开掘之深由此可见。

评分

中使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简明地讲述报告所包括的基本资料,讲述这些资料中包含的相 关信息,以及发掘者的一些联想、思考等。还随文配上非常直观的图片。这使得我们一下子在原先被 包围得冷冰冰高不可窥的考古报告外,非常便捷地寻到一些真切的窗口,轻松地就了解到报告的基本 内容,并能建立起一些继续深入的路径,进而找到所需要的详细资料。于是,考古报告变得不再让人 感到生疏隔膜,完全改变了过去那付使人爱之不得又恨之不愿的面孔,极大方便了考古专业之外的其 他学科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我们常常听到社会各方面呼吁建立“人文关怀”,视之为现代文明的一种进 步。其实从一定角度说,学术研究也存在这样需要。可乐报告“发掘者说”章的开设,何尝不是一个 特别专业性的学科给予社会各界读者的“人文关怀”呢? 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考古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果,社会科学 以及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也越来越需要在自身的研究中吸取和使用考古科学的成果。同时也越来越愿 意加入到考古学的工作和研究中去,丰富和加深考古学的研究。但是考古报告编写传统的定式体例, 极大阻碍了人们直接阅读考古报告,除了考古学者外,人们,包括从事历史学、民族学研究的学者, 几乎已经不愿、或畏难直接阅读考古报告。结果人们获取的考古资料往往是几经转手演绎过的二手资 料,而这种演绎多数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甚至是来自再次性的文学化创作。应当说,这不仅不利于 社会文明整体化进步,也大大有损于考古学科的深入发展。 可乐报告编撰者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反省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忽略。梁太鹤先生在“后记二” 中特别提出: “考古报告是考古人将揭示和认识的古代遗存公之于世的直接形式,也是社会公众真实 了解考古成果最希望阅读的主要资料。但如果考古报告始终只能成为考古业内人士才能读懂的‘内部 资料’时,考古是不能说已切实履行到自身的社会职责的。直言之,考古人从开始已经不经意忽略了。 社会公众应享有的那一份权利。这份权利本该还给公众!”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编撰 者在严格遵循考古学科学术规范的前提下,用“发掘者说”章的方式,开创了考古报告编写的一次革 新。尽管编撰者一再声称只是一种不大的尝试,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依然要大声为他们的做法击节 叫好!从形式上看,这确乎是一次不大的革新。但从观念上说,这却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它态度鲜明 地向整个学科提出一个不容再忽视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才能更全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们击节, 正是要为这种学术研究中高风格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叫好! 由于树立了明确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的编写显得格外详备、细心。比如在对出土遗物的介绍 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遗物的分类和外形特征,还特别注意到对遗物的工艺技术的分析介绍。这在很多 考古报告中是被忽略或不够重视的。实际上,考古研究中除了一般的类型学研究、社会历史研究之外, 对遗物遗迹后边所包含的人类行为学的研究也是不应忽略的重要内容。如果报告缺乏对遗物工艺技术 的分析介绍,将会使行为学的研究非常难以开展。此外,可乐报告对遗物的介绍还特别重视其中所包 含的文化现象,每一类文物都开设有专章对相关文化现象加以介绍。这当然首先得通过研究者自己对 遗物的深入观察和多角度研究之后,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作出结论。比起单纯报道遗物形态, 这样肯定为读者提供了大为丰富的文物信息。可乐报告在资料的编排、组织、查询方面作了很好的处 理,使读者查找起来甚为方便。使用考古报告时难以查找一些具体资料是我们常遇到的遗憾,比如有 的遗物需了解该类型在整个遗址的分布情况,或需了解一件在某单位中具体的存放方式,却往往会完 全无从查找,或者让你十分费力地从数十、数百个墓葬的统计总表中慢慢去挑选计算。而可乐报告在 分类介绍遗物时,不光举例介绍一件标本,还交待了该类别的所有件数及编号,这使查找时无需再到 总表费力地去逐件寻找。而且报告除了对遗物的综合性分析介绍外,还另外列举出每一个墓葬单位的 ?9?9 215?9?9 万方数据 2008年第5期 2008年10月版 全部信息和图样。这可以做到对任何一件遗物都能清楚查到相关的具体信息。此外,在墓葬登记总表 之后,报告还专门公布了所有出土器物的分类统计。这是一般考古报告所缺乏的内容,但却是让读者 从横向和纵向路径都可以方便去查到有关遗物资料十分有用的一种组成。可以看出,编撰者在构筑资 料查核系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深入思考。 贵州夜郎历史研究在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进步以及各级 领导的重视,日益形成一个众所关注的热门课题。在这样形势下,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难免会侵淫其 中,这对学术研究十分不利,还会造成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评分

资料用书,可查阅参考用,很详实!

评分

喜欢宋代,尤其是南宋!强烈推荐!

评分

期待已久,趁着活动叠加优惠券入手,满意!

评分

正品 好啊 刘琦不太会用

评分

通俗易懂,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