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DSP系统概述1
1.1实时数字信号处理1
1.1.1什么是DSP1
1.1.2信号处理芯片的发展2
1.2DSP嵌入式系统介绍3
1.2.1为什么要使用DSP3
1.2.2DSP系统的构成4
1.2.3DSP系统应用领域5
1.3DSP器件的特点6
1.3.1DSP芯片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6
1.3.2DSP芯片的特点8
1.3.3DSP芯片的分类9
1.3.4选择DSP芯片考虑的因素10
1.3.5DSP芯片的性能评价11
1.4DSP芯片产品简介12
1.4.1TI公司的DSP芯片概况12
1.4.2AD公司的DSP芯片16
1.4.3AT&T;公司的DSP芯片18
1.4.4Motorola公司的DSP芯片18
1.5本章小结19
1.6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19
1.7习题20第2章TMS320C6000系列的硬件结构21
2.1C6000系列芯片中央处理器内核结构21
2.1.1基本结构21
2.1.2通用寄存器30
2.1.3控制寄存器31[1][2]2.2CPU数据通路和控制33
2.2.1数据通路的功能单元33
2.2.2寄存器交叉通路34
2.2.3存储器存取通路36
2.2.4数据地址通路36
2.3片内存储器36
2.3.1存储器空间分配37
2.3.2程序存储器控制器38
2.3.3内部程序存储器38
2.3.4数据存储器控制器41
2.3.5内部数据存储器41
2.4二级内部存储器44
2.4.1片内一级程序(L1P)高速缓存的结构45
2.4.2片内一级数据(L1D)高速缓存的结构46
2.4.3片内二级(L2)高速缓存的结构47
2.4.4片内高速缓存的控制47
2.5本章小结50
2.6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50
2.7习题50第3章TMS320C6000系列的指令系统52
3.1TMS320C6000公共指令集概述52
3.1.1指令和功能单元之间的映射52
3.1.2延迟间隙52
3.1.3指令操作码映射图53
3.1.4并行操作53
3.1.5条件操作55
3.1.6寻址方式55
3.2C6000公共指令集57
3.2.1读取/存储类指令57
3.2.2算术运算类指令60
3.2.3乘法运算指令62
3.2.4逻辑及位域操作指令62
3.2.5搬移类指令64
3.2.6程序转移类指令64
3.2.7资源对公共指令集的限制65
3.2.8浮点运算指令集68
3.3汇编、线性汇编和伪指令68
3.3.1汇编代码结构68
3.3.2线性汇编语言结构70
3.3.3汇编优化器伪指令71
3.3.4汇编优化器73
3.4C语言和线性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74
3.4.1在C/C++代码中调用汇编语言模块74
3.4.2用内嵌函数访问汇编语言76
3.4.3C/C++语言中嵌入汇编语言76
3.4.4C/C++语言中访问汇编语言变量77
3.5本章小结78
3.6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78
3.7习题79第4章TMS320C6000系列流水线与中断80
4.1流水线概述80
4.1.1C6000流水线概念80
4.1.2流水线运行时序82
4.1.3VelociTI与标准VLIW85
4.2TMS320C6000流水线操作86
4.2.1C6000指令流水线执行级类型86
4.2.2C6000流水线运行的几个问题90
4.3中断控制系统94
4.3.1中断类型和中断信号95
4.3.2中断服务表96
4.3.3中断服务取指包96
4.3.4中断控制寄存器99
4.3.5中断选择器和外部中断102
4.4中断处理及其编程注意事项103
4.4.1中断捕获和处理103
4.4.2中断编程注意事项105
4.5本章小结108
4.6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108
4.7习题109第5章集成开发环境与软件开发过程110
5.1集成开发环境110
5.1.1概述110
5.1.2代码生成工具112
5.1.3CCS集成开发环境116
5.1.4DSP/BIOS插件117
5.1.5硬件仿真和实时数据交换119
5.2开发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121
5.2.1创建工程文件121
5.2.2向工程添加文件121
5.2.3查看源代码122
5.2.4编译和运行程序122
5.2.5修改程序选项和纠正语法错误123
5.2.6使用断点和观察窗口124
5.2.7使用观察窗口观察structure变量125
5.2.8测算源代码执行时间126
5.3C6000代码开发的基础知识127
5.3.1DSP程序仿真模式127
5.3.2C6000程序基本结构128
5.3.3连接器编写的3个基础128
5.3.4连接器命令文件132
5.4C语言编程常见问题135
5.4.1变量存取方式及far关键字135
5.4.2中断服务程序和interrupt关键字136
5.4.3优化级别和volatile关键字137
5.4.4软件流水对中断的影响138
5.4.5IST(中断服务表)的编写与devlib函数库138
5.5本章小结141
5.6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141
5.7习题142第6章DSP/BIOS实时操作系统143
6.1实时操作系统基本概念143
6.2DSP/BIOS概述145
6.2.1DSP/BIOS的特色和优势145
6.2.2DSP/BIOS的组成146
6.3DSP/BIOS程序开发148
6.3.1DSP/BIOS开发过程148
6.3.2使用配置工具149
6.3.3程序的编译和链接153
6.3.4在DSP/BIOS中使用运行支持库153
6.3.5DSP/BIOS启动序列154
6.3.6在DSP/BIOS中使用C++155
6.3.7在main函数中调用DSP/BIOS API155
6.4监测155
6.4.1实时分析155
6.4.2监测性能156
6.4.3监测API156
6.4.4隐式DSP/BIOS监测160
6.4.5内核/对象视图161
6.4.6实时数据交换161
6.5线程调度164
6.5.1线程概述和线程类型164
6.5.2硬件中断167
6.5.3软件中断168
6.5.4任务173
6.5.5空闲循环176
6.5.6信号灯和邮箱176
6.5.7定时器、中断和系统时钟177
6.5.8周期函数管理器(PRD)和系统时钟178
6.5.9用执行图观察程序的执行178
6.6输入输出和管道179
6.6.1I/O概述179
6.6.2管道与流的比较180
6.6.3数据管道管理器(PIP模块)181
6.6.4主机通道管理器(HST管理器)181
6.6.5I/O性能问题182
6.7本章小结182
6.8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182
6.9习题183第7章C6000系列编程及代码优化184
7.1概述184
7.2TMS320C6000系列C/C++语言特点186
7.2.1TMS320C6000系列C语言特点186
7.2.2C语言关键字188
7.2.3初始化静态和全局变量192
7.2.4TMS320C6000系列C语言与标准C++的差别192
7.3C语言编程及程序优化193
7.3.1C程序的编写193
7.3.2C程序的编译194
7.3.3存储的相关性196
7.3.4优化C语言程序197
7.3.5理解编译器反馈的信息204
7.4汇编语言优化204
7.4.1使用并行指令优化205
7.4.2用有用的指令填充延迟间隙(取代NOP)206
7.4.3循环展开206
7.4.4字长优化(使用LDW)207
7.4.5软件流水208
7.5芯片支持库(CSL)209
7.5.1CSL简介209
7.5.2CSL命名规则211
7.6基于二级缓存的优化213
7.6.1应用级优化213
7.6.2程序级优化214
7.7本章小结214
7.8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215
7.9习题215第8章存储器接口及其访问控制器217
8.1外部存储器接口控制器217
8.1.1概述217
8.1.2接口信号和控制寄存器218
8.1.3接口设计223
8.1.4EMIF访问的仲裁225
8.2内存访问控制器226
8.2.1概述226
8.2.2DMA寄存器227
8.2.3DMA的初始化和启动229
8.2.4DMA的传输控制230
8.2.5地址的产生232
8.2.6通道的分裂操作233
8.2.7资源仲裁和优先级设置234
8.2.8DMA通道的状态234
8.3增强型直接存储器访问235
8.3.1概述235
8.3.2EDMA控制机制236
8.3.3EDMA的传输操作239
8.3.4快速DMA243
8.4本章小结244
8.5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244
8.6习题245第9章其他外设及芯片引导和程序烧写247
9.1多通道缓冲串口247
9.1.1概述247
9.1.2McBSP接口信号和控制寄存器248
9.1.3数据的传输和硬件操作251
9.1.4McBSP的标准操作252
9.1.5多通道传输接口254
9.1.6SPI协议的接口254
9.1.7McBSP引脚作为通用I/O255
9.2主机接口255
9.2.1概述255
9.2.2HPI信号与控制寄存器256
9.2.3主机口的存取操作258
9.2.4HPI的加载操作259
9.3定时器260
9.3.1概述260
9.3.2定时器的控制寄存器260
9.3.3定时器的工作模式控制261
9.3.4有关控制寄存器的边界条件262
9.3.5引脚配置为通用I/O口262
9.4芯片的配置、引导和程序固化263
9.4.1概述263
9.4.2芯片的设置263
9.4.3芯片的引导模式269
9.4.4boot loader和C6000的ROM启动模式分析270
9.4.5二级bootloader的编写271
9.4.6Flash的烧写278
9.5本章小结280
9.6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280
9.7习题281第1章半导体器件仿真实验1
1.1半导体二极管1
1.1.1二极管单向导电性仿真实验1
1.1.2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仿真实验2
1.2二极管的应用5
1.2.1二极管模型5
1.2.2二极管整流电路6
1.2.3限幅电路11
1.2.4开关电路11
1.3特殊二极管的应用13
1.3.1稳压二极管的应用13
1.3.2发光二极管的应用15
1.3.3光电耦合器15
1.4半导体三极管16
1.4.1三极管内部电流分配关系16
1.4.2三极管共射极输入特性测试18
1.4.3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18
1.5场效应晶体管21
1.5.1结型场效应管基本特性的测试21
1.5.2MOSFET的基本特性测试23
练习题27第2章基本放大电路的仿真实验29
2.1放大电路的直流与交流工作状态29
2.1.1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29
2.1.2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波形图31
2.2静态工作点的设置35
2.2.1静态工作点的正确设置35
2.2.2静态工作点的稳定39
2.3分压式负反馈电路41
2.3.1分压式负反馈电路的静态工作点41
2.3.2分压式负反馈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测试432.3.3三极管电流放大系数β和电压放大倍数的关系49
2.4共集电极和共基极放大电路51
2.4.1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参数测量51
2.4.2共基极放大电路53
2.5场效应管放大电路55
2.5.1结型场效应管自偏压放大电路56
2.5.2分压式自偏压电路57
2.5.3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分压式放大电路57
2.5.4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放大器58
2.5.5共漏极场效应管放大器58
练习题59第3章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仿真实验61
3.1低通电路和高通电路61
3.1.1一阶RC低通电路61
3.1.2一阶RC高通电路62
3.2影响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因素63
3.2.1影响放大电路低频特性的因素63
3.2.2影响放大器高频特性的因素65
3.3多级放大器的频率响应66
3.3.1多级放大器的频率特性66
3.3.2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和线性失真67
3.3.3三极管参数的修改69
练习题72第4章功率放大电路的仿真实验73
4.1甲类功率放大电路73
4.1.1甲类功率放大电路概述73
4.1.2射极输出器作功率放大75
4.2乙类功率放大电路75
4.2.1乙类单管射极输出功放电路75
4.2.2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77
4.3甲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电路78
4.3.1甲乙类OCL功放电路78
4.3.2复合管OCL互补对称功放电路78
4.3.3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放电路79
4.3.4集成功率放大电路TDA203081
练习题83第5章模拟集成电路基础85
5.1电流源电路85
5.1.1镜像电流源85
5.1.2比例电流源85
5.1.3微电流源86
5.1.4改进型电流源86
5.1.5威尔逊电流源87
5.1.6多路电流源87
5.2差分式放大电路88
5.2.1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88
5.2.2差分放大器输入电压为零时的情况88
5.2.3差分放大器的差模特性88
5.2.4差分放大器的共模特性89
5.2.5典型差动放大电路90
5.2.6差模放大倍数的测量91
5.2.7共模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RL=∞)92
5.2.8单端输入差动放大器95
5.2.9差动放大器的输入与输出电阻96
练习题98第6章负反馈放大电路100
6.1反馈的分类及判断100
6.1.1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100
6.1.2电流串联负反馈101
6.1.3电流并联负反馈104
6.1.4电压串联负反馈106
6.1.5电压并联负反馈108
6.2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109
6.2.1提高放大器增益的稳定性109
6.2.2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110
6.2.3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111
6.2.4负反馈能够扩展放大器的通频带113
6.2.5减小非线性失真114
6.3深度负反馈放大器的仿真测试115
6.3.1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115
6.3.2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116
6.3.3电压并联负反馈117
6.3.4电流并联负反馈118
练习题119第7章模拟信号运算电路121
7.1运算电路的三种输入方式121
7.1.1反相输入放大电路121
7.1.2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123
7.1.3减法运算电路125
7.1.4加法运算电路127
7.2积分和微分电路128
7.2.1积分电路128
7.2.2微分电路130
7.3对数和指数电路132
7.3.1对数放大器电路132
7.3.2指数运算电路133
7.4模拟乘法器典型应用电路134
7.4.1乘法和平方运算电路134
7.4.2除法运算和开平方运算电路134
7.4.3正弦波倍频135
7.5集成运算放大器交流放大电路135
7.5.1反相交流放大器135
7.5.2同相交流放大器137
练习题139第8章信号处理电路140
8.1有源滤波器140
8.1.1一阶有源低通滤波器140
8.1.2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142
8.1.3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143
8.1.4有源带通滤波电路143
8.1.5双T带阻滤波器146
8.1.6三阶和四阶低通滤波器146
8.2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148
8.3信号变换电路157
8.3.1电压�驳缌髯�换电路157
8.3.2电流�驳缪棺�换电路158
8.3.3电压�财德首�换电路159
8.3.4精密整流电路159
8.4运算放大器与受控源162
8.4.1受控源162
8.4.2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受控电源164
练习题165第9章波形发生器电路167
9.1RC正弦波振荡电路167
9.1.1RC串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167
9.1.2文氏电桥振荡电路168
9.1.3RC双T正弦波振荡电路169
9.1.4RC移相式正弦波振荡器169
9.2LC正弦波振荡器170
9.2.1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170
9.2.2电感三点式振荡器172
9.2.3电容三点式振荡器173
9.2.4克拉泼振荡器173
9.2.5西勒振荡器174
9.3非正弦波振荡器175
9.3.1方波产生电路175
9.3.2三角波发生器176
9.3.3占空比可调的方波、锯齿波发生器177
练习题178第10章直流电源180
10.1单相整流滤波电路180
10.1.1单相整流滤波电路180
10.1.2变压器带中心抽头的单相全波整流滤波电路182
10.1.3桥式整流电路183
10.1.4倍压整流电路185
10.2并联和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185
10.2.1硅稳压二极管并联稳压电源185
10.2.2串联型稳压电源186
10.3线性集成稳压器187
10.3.1三端固定输出集成稳压器187
10.3.2三端可调式集成稳压器189
10.3.3扩大输出电流的稳压电路189
练习题191第11章常用仿真分析法192
11.1仿真分析步骤192
11.1.1创建电路原理图,设置显示节点编号192
11.1.2选择分析类型192
11.1.3仿真分析参数设置193
11.1.4分析结果显示194
11.2直流工作点分析195
......
这本书,或者说,我手里的这本《TMS320C6000系列DSP系统结构原理与应用教程》,简直就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武功秘籍”。首先,它的内容深度绝对不是盖的。书中对C6000系列DSP的架构原理进行了极其详尽的剖析,从最底层的指令集、流水线、缓存机制,到高级的片上外设、中断系统、DMA控制器,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毫不含糊。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入的讲解,让你能够理解为什么它能跑得这么快,为什么它的功耗控制得这么好。比如,在讲到VLIW(超长指令字)架构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伪代码,将指令的并行执行、寄存器文件的使用、以及编译器如何调度指令的整个过程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这种对底层原理非常好奇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很多时候,我在学习其他DSP教材时,对一些性能上的提升点总觉得“不明觉厉”,而这本书则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所以然”。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对DSP的设计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对于像我这样初学者来说,虽然一开始会被密集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吓到”,但一旦你沉下心来,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就会发现所有的晦涩都逐渐明朗。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师傅,耐心地将一项高深的技艺拆解成无数个小的步骤,让你能够一点点地掌握。特别是关于功耗管理的部分,书中对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特性、如何通过软件手段优化功耗,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来说至关重要。作者在这方面的内容,真的能帮我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功耗浪费。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TMS320C6000系列DSP系统结构原理与应用教程》简直就是一本DSP界的“百科全书”,特别是在“外设接口”和“总线协议”的讲解方面,我感到收获颇丰。书中详细地介绍了C6000系列DSP所集成的各种外设,例如通用定时器、串口(UART)、SPI、I2C、McBSP(多通道缓冲串口)等等。对于每一个外设,作者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其功能,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内部的工作原理、寄存器配置方法,以及常用的通信协议。以McBSP为例,书中花了很多篇幅讲解了它在音频和通信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配置它来支持不同的数据格式和时钟同步方式。这对于我之前在做音频采集和处理的项目时遇到的不少难题,都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此外,书中对“多处理器通信”和“片上总线”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C6000系列DSP often being used in multi-core or multi-processor systems,理解它们之间的通信机制至关重要。书中对EMIF(外部存储器接口)和各种内部总线(如AXIM)的讲解,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数据如何在DSP芯片内部以及与其他芯片之间进行高效传输。这对于我将来设计复杂的嵌入式系统,以及进行多DSP协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C6000系列DSP的“硬件能力”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如何通过软件去“调用”和“利用”这些能力。
评分这本书在“调试技术”和“性能分析”方面的章节,给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在实际的DSP开发过程中,调试往往是最令人头疼但又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调试技巧和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JTAG接口”和“在线仿真器”的讲解。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监控DSP的运行状态、设置断点、单步执行代码、以及查看寄存器和内存内容。这些都是在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性能分析”的实用建议,比如如何利用DSP的内部计数器来测量代码的执行时间、如何识别代码中的性能瓶颈,以及如何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如何使用“性能分析器(Profiler)”,通过可视化工具来直观地展示代码的执行效率,这让我能够更快速地定位到那些消耗大量CPU时间的函数或代码段。这对于我之前在优化一个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写”代码,更教会了我如何“找”问题和“改”问题,这对于我成为一名更优秀的DSP工程师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在“指令集架构(ISA)”和“编译器优化”方面的内容,简直就是DSP程序员的“福音”。我一直对DSP的高性能运算能力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把背后的秘密一层一层地揭开了。书中对C6000系列特有的“VLIW(超长指令字)”架构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不仅仅是解释了VLIW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示例代码,展示了指令是如何被打包成超长指令字,以及CPU如何并行执行这些指令。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软件流水线”和“循环展开”等编译器优化技术,作者通过对比优化前后代码的执行效率,直观地展现了这些技术的重要性。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让我明白了一些看似简单的代码调整,背后可能蕴含着巨大的性能提升潜力。而且,书中还对“寄存器分配”和“死代码消除”等编译器内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浅显的介绍,这让我对编译器的“智能”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理解这些编译器的“魔法”,我能够更好地编写出让编译器“开心”的代码,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对于像我这样的嵌入式开发者来说,能够写出高效的代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和“方法论”。它让我不再仅仅是“调用”指令,而是能够“理解”指令,并“指导”编译器去生成更优化的代码。
评分这本书在“可扩展性和高级特性”方面的讲解,让我对C6000系列DSP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着技术的发展,DSP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复杂。这本书在后期章节中,并没有止步于对基础架构的讲解,而是进一步探讨了一些C6000系列DSP的高级特性和可扩展性。例如,书中对“多核DSP”的架构进行了介绍,以及如何实现多核之间的通信和协同工作。这对于我将来需要开发更高性能、更复杂的嵌入式系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外,书中还简要提及了一些“硬件加速器”和“协处理器”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与DSP协同工作,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这让我能够对未来的DSP技术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书中还对“FPGA与DSP的结合”进行了一些探讨,这对于一些需要高度定制化硬件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C6000系列DSP的“教程”,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对DSP技术未来思考的“启蒙书”。它让我认识到,DSP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领域,而C6000系列DSP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评分本书在“功耗管理”和“低功耗设计”方面的内容,绝对是为我在开发低功耗嵌入式产品时提供了“定心丸”。随着物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兴起,对DSP的功耗要求越来越高。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地介绍了C6000系列DSP在功耗管理方面的各种特性和技术。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动态电压和频率调整(DVFS)”的讲解。作者通过图示和公式,清晰地解释了如何根据应用程序的负载动态地调整DSP的工作电压和时钟频率,从而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功耗。这对于我之前在设计一款需要长时间工作的电池供电设备时,遇到的功耗瓶颈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C6000系列DSP的各种“低功耗模式”,比如空闲模式、休眠模式等,以及如何通过软件来配置和管理这些模式。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下,为DSP选择最合适的功耗策略。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能够写出高性能的DSP程序,更能写出“省电”的DSP程序,这在很多应用场景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在学习TMS320C6000系列DSP过程中遇到的一本“宝典”。它不像是市面上很多那种“速成”或者“表面化”的教程,而是真正地深入到了C6000系列DSP的“骨髓”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存储器层次结构”的讲解,从高速缓存(Cache)的设计理念,到其工作原理,再到如何通过软件优化来充分利用缓存,都讲得非常透彻。作者通过对不同级别的缓存(L1P、L1D、L2)的详细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简单的代码优化能够带来惊人的性能提升。比如,他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调整数据访问顺序来提高缓存的命中率,这对于我之前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性能瓶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解决思路。而且,书中对“中断系统”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中断的处理流程、中断向量表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中断优先级管理,作者都用清晰的逻辑和图表进行了展示。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DSP在实时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出高效、可靠的中断服务程序。在书中,我还学到了许多关于“DMA控制器”的高级用法。DMA(直接内存访问)是DSP实现高效数据传输的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DMA的配置、通道管理、以及与CPU的协同工作方式。这些知识对于我进行图像处理、音频信号处理等需要大量数据搬移的应用开发,非常有帮助。可以说,这本书不仅让我理解了C6000系列DSP的“硬件”,更让我学会了如何从“软件”层面去“驾驭”它。
评分这本书在“信号处理应用”和“实际案例分析”方面的内容,让我对C6000系列DSP的强大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DSP的本质就是处理信号,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DSP理论与具体的应用场景联系了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和“滤波器设计”等经典信号处理算法的讲解。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些算法的数学原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如何在C6000系列DSP上高效地实现它们。通过分析书中提供的代码示例,我能够学习到如何利用DSP的特殊指令集和硬件特性来加速这些运算。例如,在实现FFT时,书中就介绍了如何利用DSP的乘加指令(MAC)和数据重排功能来提高运算速度。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针对特定领域的应用案例,比如音频信号处理、图像识别、通信系统等。这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楚地看到C6000系列DSP在这些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且为我今后的项目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将他的实践经验倾囊相授,让我能够少走弯路,更快地掌握DSP在实际应用中的技巧。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TMS320C6000系列DSP的奇妙世界。一开始,我带着些许忐忑的心情翻开它,毕竟“系统结构原理”这几个字听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啃。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讲解非常有条理,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DSP的基本概念讲起,然后逐步引入C6000系列特有的架构特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数据路径”和“控制路径”的剖析。通过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文字描述,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数据如何在DSP的各个功能单元之间流动,指令又是如何被解码、执行和写的。特别是关于功能单元的划分和并行执行能力的讲解,让我对C6000系列为什么能够实现高性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循环缓冲”和“多级流水线”的工作机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流水线执行过程解释得如同日常的生产线一般易于理解。而且,书中还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了C6000系列的指令集,包括各种寻址方式、算术指令、逻辑指令、以及一些特殊的DSP指令。对我来说,理解这些指令的含义和用法,是能够有效利用DSP进行编程的基础。作者通过列举大量的代码示例,将抽象的指令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让我能够快速上手,甚至能够自己尝试着去优化一些关键的代码段。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它不仅给了我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去学习和理解DSP技术。
评分这本书在“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和“系统集成”方面的指导,对我的工作非常有帮助。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不仅仅是编写DSP代码,还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软硬件协同工作。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DSP的“启动过程”,从上电复位到程序开始执行的整个流程,以及如何进行相关的配置。这对于我之前在调试一个新项目时,遇到的启动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而且,书中还讨论了“实时操作系统(RTOS)”在DSP开发中的应用。作者介绍了RTOS的基本概念、任务调度、进程间通信等,并且给出了在C6000系列DSP上集成RTOS的一些建议。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复杂的嵌入式系统中管理和协调多个任务。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硬件抽象层(HAL)”和“驱动程序开发”的内容,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编写可移植、可复用的DSP软件。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关注DSP本身,更是将DSP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中进行讲解,这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DSP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
评分一般般的书,看了点放一边。
评分书不错,挺好的。状态也还可以。
评分好评
评分没买过,试一试,反正不贵。不用去超市了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看起来还不错,内容也比较翔实
评分有点简单。
评分还可以,很详细
评分非常的好,物超所值啊,下次还会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