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取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它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以简洁优雅的文笔,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并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类主体的美好素质对于人的幸福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美好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德国zhuming哲学家,唯意志论者,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富商家庭,终身未婚,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他曾受柏拉图和伊曼纽尔·康德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志是世界的核心与本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论视觉和色彩》《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
第yi篇
第yi章?人的划分 / 006
第二章?人性、人是什么 / 017
第三章?财产,人拥有什么 / 048
第四章?地位,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 058
第二篇
第yi章?基本原则 / 130
第二章?我们和自身的关系 / 143
第三章?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 184
第四章?世俗命运 / 216
第五章?生命纪年 / 227
第yi章?基本原则
第yi节
在我看来,关于人生智慧指导的一个首要原则,包含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尼各马可伦理学》(Nichomachean Ethics)中所提到的一个观点:或者说,它所表达的是,智者的目标不是追求幸福,而是远离痛苦。
这番言论的真实性取决于幸福的消极面,即这样一个事实——幸福仅仅是痛苦的否定,而痛苦恰恰是生活的积极要素。尽管我在我的主要著作中对于这一命题已经给出了详细的证明,但也许我还需要在这里再阐释一次,从日常场景中得到证明。假设,除了某些痛处和伤口之外,我们的身体状况是健全、安康的;而这weiyi的伤口,就会吸引我们的全部注意,导致我们丧失了对自身良好状态的整体感知,并且毁掉了我们生活中的舒适感。同样的,如果我们所期望的事情中有一件没有如愿,那么仅仅这一件没有达到目标的事情就会成为我们持续的困扰,哪怕这件事情微不足道。我们反复思量它,却很少想到其他更重要的、我们已经成功办到的事情。在这两个例子中,受挫的都是我们的意志(will);在第yi个例子中,我们的意志具体化在我们的机体之中,在另一个例子中,我们的意志表现在我们对于人生的渴求中;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都可以明显看到,人心的满足就是意志不受到阻挫。因此,人心的满足是不容易被直接感受到的;我们zui多只能在回顾境况的时候察觉到它。但是抑制和禁锢意志的正是一些确切的事物;它宣告了自身的存在。所有的幸福仅仅是在于消除这种抑制——换句话说,从它的行动中我们才能感受自身;因此幸福是一种永远不会持续太久的情形。
这正是上文中所引用的亚里士多德卓越原则的真实基础,它告诫我们直奔目标,不是保障幸福和愉悦,而是竭尽所能地去远离痛苦,远离人生中的灾祸。如果这不是正确的道路,如伏尔泰(Voltaire)所说,幸福仅是梦幻而苦痛才是真实,那么这话听起来就是假的了,事实上它却是真实的。一个人如果想要构写自己的人生大书,想要确定自己幸福的平衡点,那么就必须放下自己的账本,不要去计较自己已经享受了多少幸福,而是要关注自己已经远离了多少灾祸。这就是“幸福论”(eudaemonology)的正确道路;因为所有的幸福学(eudaemonology)在zui开始的时候就必须认清它的名称只是一个委婉语,而幸福地生活仅仅意味着更少不幸地去生活——去过一种可以忍受的生活。毫无疑问,我们被赋予生命(life is given us),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去克服——去超越。有不可胜数的谚语都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比如拉丁文的“得过且过”(degere vitam)、“克服生活”(vita defungi);或者意大利语中的“如果能熬过这些日子”(si scampa cosi);或者德语中的“我们得尽力顺利过生活”(man muss suchen durchzukommen)、“混日子”(er wird schon durch die Welt kommen)。在晚年,认为生命已经完结实际上是一种安慰。zui幸福的命运不是经历zuijizhi的欢愉和zui浩大的快乐,而是使生命没有剧烈痛苦地紧密连接在一起,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用欢愉和快乐来衡量生命,这是个错误的标准。因为欢愉是,并且一直是消极的;认为它们能够带来快乐其实是一种错觉,它们作为对自己的惩罚而被嫉妒所珍视(cherished by envy to its own punishment)。痛苦被认为是确切的事物,因此它的缺席才是衡量幸福的真正标准。如果,克服并且超越痛苦,同样也是一种厌倦的缺席,那么尘世的快乐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就已经满足了;因为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妄的。
由此推断,一个人永远都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追逐幸福,哪怕是招致痛苦的可能性也不应该;谁要是这么做,谁就是在用确切的和真实的东西来换取消极的和虚假的东西;然而,为了远离痛苦而牺牲快乐,却能收获更多。不管在哪种情况下,痛苦到底是追随幸福还是超越幸福,都是无关紧要的。倘若将苦难场景转变为幸福花园,致力于获得欢愉而不是尽zui大可能地远离痛苦,那么这便是对自然天性的违背,是完全的本末倒置——可是这么多的人都是如此!——悲观论调在某种意义上是明智的,去以悲观的眼光将世界看作地狱,去以悲观的眼光看待他人远离狱火的努力。傻瓜追逐着人生的欢愉,然后发现自己上当了;智者远离自己的灾祸;尽管他早有预备,却仍然陷入不幸,那么这是命运的过错,而绝非他自身的愚蠢。一旦他成功地尽了自己的努力,那么他就不能被称为度过了虚妄的一生;因为他所躲避的灾祸是真实不虚的。哪怕他过分地为了远离灾祸而不必要地牺牲了欢愉,他实际上也没有让自己的处境恶化;因为所有的欢愉都是虚妄的,为了失去的欢愉而哀伤是无聊的,甚至是可笑的。
这本书的名字真是抓人眼球,《人生的智慧》——光是这几个字,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想知道这位享誉盛名的哲学家,究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人生图景。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了,那精装的质感,厚重而又不失典雅,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力作,属于那种可以长久珍藏,没事就想翻阅几页的类型。说实话,在阅读之前,我对叔本华的了解仅限于“悲观主义”和“意志”这两个标签,带着一丝好奇和些许的忐忑,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我原以为这会是一场晦涩难懂的哲学攀登,但很快,我发现作者的笔触并非全然冰冷。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宏大而深奥的哲学命题,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之中。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沙龙,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最犀利而又带着一丝洞察世事的温和,剖析着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痛苦、欲望与平静的瞬间。它不是那种提供廉价心灵鸡汤的书,它直指人性的幽微之处,让人在承认世界真相的同时,也找到了某种自洽的内在力量。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直面人生的底色,然后告诉你,即便如此,你依然可以选择如何去“智慧地”度过。
评分翻开书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思辨的张力,着实让我这个平时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人,不得不慢下来,细细咀嚼每一个论断。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幸福”概念的解构,它颠覆了我过去所有关于成功的定义。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我们追逐的那些外在的光环,那些短暂的感官刺激,不过是意志永不满足的奴隶表现。这过程中的论证过程,逻辑链条严密得像一座精密的机械装置,让人叹服。我记得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如何与他人相处,那段文字读来,简直就像是照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虚伪和自我保护的拙劣。他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套现成的社交模板,而是教导我们如何看透表象,保持一种清醒的距离感。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远比任何外部的成功学理论来得深刻和持久。这本书就像一剂苦口良药,初尝或许有些涩,但回味之后,你便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坚不可摧的内在稳定感。它不是让你逃避现实,而是让你以更清晰的目光去面对那份人生的荒诞。
评分这本精装本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配合着严谨的学术结构,让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对话。我发现,这本书并非完全是一个悲观的宣告,其中蕴含的智慧,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理解后所达到的超然。它教人学会“适度”,学会欣赏那些微小而确定的存在,而不是永远被那永无止境的“想要”所驱使。特别是关于痛苦的论述,作者没有将其美化,也没有鼓吹盲目忍耐,而是将其视为生命本质的一部分,一种不可避免的背景噪音。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减少对自身痛苦的过度执着,从而将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领域——比如对真理的追求,对艺术的欣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出了一套强有力的问题体系,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活着的意义和方式。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和“挑战”并存的感觉。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宏大,它像是一部全景式的世界观察报告,从个体的情感到社会现象,无不加以鞭辟入里的分析。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面对挫折和不如意时的反应模式。过去,我可能会因为一时的不如意而心烦意乱,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能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更无情的“宇宙意志”的背景下观看,我的个人烦恼似乎瞬间变得微不足道,这反而带来了一种奇异的释怀。它并非鼓励我们躺平,而是鼓励我们看清现实的残酷后,依然能够以一种高贵的姿态去生活,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感到被时代洪流裹挟、渴望获得某种内在秩序和宁静的人们准备的指南,它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反复研读和沉思。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哲学“搏击”。我不是哲学家出身,许多概念初次接触时感到吃力,尤其是在探讨到其核心的“唯意志”的部分时,我需要反复对照上下文和批注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它强迫你去思考,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而不是被动接受。它里面的美学观点,也让我对艺术的功用有了新的认识。不同于单纯的感官愉悦,作者似乎将艺术视为一种暂时的解脱,一种超越了日常痛苦的纯粹的凝视。这种“悬置”痛苦的瞬间,成了全书中最让我感到振奋的地方。它给予了在泥淖中挣扎的人们一个短暂的喘息之机。读完一章,我常常会放下书,望着窗外发呆许久,试图将书中的理论与我个人的经历进行印证和对照。这种深入骨髓的代入感和反思,是市面上许多娱乐性读物绝对无法比拟的,它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更需要一颗愿意被“刺痛”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