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念的21种方法 编者序:活在当下的智慧 本书阅读导航 第壹章 正念:佛陀心理教法的核心 1. 从悟道讲起:正念教法的起源 2. 什么是念:念是一种注意力 3. 什么是正念:念兹在兹,念念分明 4. 念的四个对象:四念处 5. 念在佛法框架中的地位(1):七觉支 6. 念在佛法框架中的地位(2):五根与五力 7. 正念在佛法框架中的地位(1):八正道 8. 正念在佛法框架中的地位(2):三学之定学 第贰章 活在当下:正念带来奇迹 1. 庭间柏树子:觉知自己正在做的事 2. 水底的卵石:平静地感知一切 3. 石头的另外一个比喻:体验生命的每一刻 4. 心是富足的田地:觉知的力量 5. 心的守门人:正念保护自心 6. 竹竿上的特技表演:自护与护他 7. 二鼠侵藤:抛开尘世的欲望 8. 一草一木皆是法:感受自然赐予的喜悦 9. 火中生莲花:从痛苦中拔足而出 10. 烦恼即菩提:正念断除三漏 11. 硬币的两面:正念了悟无死 12. 开颜笑,展脚眠:正念解脱生死 13. 今宵酒醒何处:临终一念的意义 14. 正念的目标:体证涅 第叁章 获得正念的奇妙工具:禅修 1. 禅修的姿势:禅坐 2. 心本清净:人人都有一颗真心 3. 心如一条河:认识我们的心 4. 禅心已作沾泥絮:拥有一颗禅定的心 5. 眼翳空花:迷失的本性 6. 仁者心动:从执著中抽身 7. 放下“自我”:破除我执 8. 万物因缘而生:缘起观 9. 万物自性皆空:空性 10. 了解世间的变化:无常观 11. 爱及众生:慈悲观 12. 心物不二:一切即一 第肆章 正念的完整修习法:四念处 1. 正念的基础:《大念处经》 2. 总括一切法:四念处的修行 3. 需要破除的四颠倒:常、乐、我、净 4. 对治妄见的法门:四念处破四颠倒 5. 四门入涅:四念处修习的要领 6. 修行四念处的前期准备(1):持戒 7. 修行四念处的前期准备(2):持正见 8. 修行四念处的前期准备(3):清净三业 9. 从身念处开始:四念处的修行顺序 10. 安住于身,循身观察:身念处 11. 观察呼吸:安般念 12. 观身如身:不净观 13. 了知身体的姿势:四种威仪 14. 清楚了知:正知 15. 四大皆空:四界分别观 16. 对尸体的观想:观墓园九相 17. 思维受为苦:受念处 18. 三受、六受及其他:受的分类 19. 观受如受念处:觉察“受” 20. 观受是苦:观受的方法 21. 有效的自我检视:心念处 22. 观照心所:十六种心 23. 破除“常”的执著:观心无常 24. 一切法无我:法念处 25. 内心本具的烦恼:观五盖 26. 舍弃贪取和执著:观五取蕴 27. 六根与六尘:观十二处 28. 助成解脱的要素:观七觉支 29. 佛法的中心理论:观四圣谛 30. 观世间诸苦:苦谛 31. 诸苦之因:集谛 32. 诸苦皆可断灭:灭谛 33. 灭苦之法:道谛 34. 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1):具三心舍贪忧 35. 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2):观内外、生灭及七种随观 36. 总结四念处:总相念处与别相念处 第伍章 正念的一般练习法:生活中的正念 1. 劈柴担水皆是禅:每时每刻都可修行 2. 勤扫庭间落叶:每时每刻都要修行 3. 人生总若初相见:保有一颗初心 4. 拈花微笑的启示:笑对生活的智慧 5. 时时都可做的练习:觉知当下的呼吸 6. 呼吸的练习方法(1):数息 7. 呼吸的练习方法(2):随息 8. 日常生活的运用:了知自己的身体 9. 选定固定的做修行:正念日 10. 保持正念如一次旅行:观照每日的行动 11. 培养专注力:在职场中修行正念 12. 喝茶的正念:参加茶禅 13. 与他人一同修行:共住 14. 治疗身心的创伤:观照喜 15. 正念治嗔:生气时的观照 16. 认真对待每一刻:找回自己的时间 17. 摆脱概念的束缚:了知事物的实相 18. 放下执见:开放而宽容的生活态度 19. 缘起性空:感知世界 20. 播下快乐的种子:享受当下的平静 第陆章 四念处修法的发展:缅甸念处法 1. 念处法在缅甸的发展:缅甸念处法 2. 略有差异的另一种修法:干观或纯观 3. 不同的坐禅:关注腹部的起伏 4. 坐禅的另一种观法:坐触观法 5. 在行走中修行:行禅 6. 日常练习:训练全面的念 7. 辨明身心缘起:观动机 8. 大路小路都要走:维持正念的持续 9. 基础性的止禅:四护卫禅 10. 修行进阶:体悟无常、苦、无我 11. 体证涅:内观的深化 第柒章 发掘正念的宝库:自我精神调控法 1. 正念在西方的发展:正念的现代应用 2. 正确面对生活的压力:正念减压疗程 3. 正念防治抑郁症:正念认知疗法 4. 正念的广泛应用:关于正念的其他心理疗法 5. 放松紧绷的神经:正念治疗神经衰弱 6. 看清事物的本质:正念治疗焦虑症 7. 放开缩紧的心:正念治疗强迫症 8. 酣畅淋漓地睡一个觉:正念治疗失眠 附录 大念处经 念处经
无常观 《杂阿含经》中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 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诸行无常 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意思就是 一切有为法都不能逃脱生灭变化的规律。一切事物始 终在改变,这是事物的实相,但我们有时却难以接受 这样的实相,在平日的经验中不自觉得排斥事物的无 常。我们乐见美丽的事物,却不愿见它们的逝去,美 人迟暮、鲜花凋谢不禁令我们黯然神伤;我们乐享平 安喜乐,却不愿见它们的流变,友别离、职位迁徒 无法平淡处之;我们愿意接受好的就是好的,而对坏 的变成好的总会抱持观望怀疑的态度;而人朋友的 老、病、死,即使知道这是无常,是不可避免的变化 ,但我们还是无法接受,遇到人离世时会痛不欲生 …… 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即种种因缘所生的万物, 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生灭变化,不可常 住的。从时间的角度,可分为“相续无常”和“刹那 无常”。相续无常指有为法在貌似稳定的一期相续过 程中,必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与其生前灭后 相比,似乎具有某种稳定性,这尤以人之生死为明显 ,这也是人们普遍能体验到的一种“无常”,前文所 说多指这种现象。刹那无常,指即在刹那之间也有生 、住、异、灭的变化?br/> 身心无常 我们正是由于对“常”的执著,才给生命带来了 巨大的苦痛,生出挫折、恼怒、伤心、孤独、痛苦、 绝望等许多情绪。正因如此,我们虽知万物无常,却 不愿接受事物的实相,要想解脱烦恼和痛苦,就必须 正见无常的本质。无常观就是让我们可以更熟悉事物 的无常本质,观察事物始终在流变的状态,以免于再 次体验这些情绪,并逐渐学会接受把无常视为事物的 本质这一事实?br/> 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从我们拥有这个色身开始 ,无时不在经受无常的考验,生老病死皆是无常。我 们的心念也是无常的,我们现前的喜怒哀乐,不仅是 无始以来心识的延续,也是生命经验的积累。任何一 种心态的出现,除了内在的原因,还要受到客观条件 的影响?br/> 慈悲观 《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 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 因缘与众生。” 众生皆有的慈悲心 慈悲观是禅修的一项重要的修行。慈为与乐,也 就是慈心,对众生抱有爱意,并发愿让他们获得快乐 。悲为拔苦,也就是悲心,感受众生所受的痛苦,生 出怜悯之心,并发愿拔除他们的痛苦。慈悲心我们的 心的一种自然特质,在我们禅坐时,当心达到平和宁 静的状态,心中自然会生出慈悲的情怀。慈悲的态度 就像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微笑一样,在我们的心安住之 时绽放?br/> 但是我们的慈悲心也有一些局限,这一点可以在 生活中找到证据。比如我们看到受伤的小动物时会生 出救治它、收留它的念头,也会向遭遇灾难的人们伸 出援手,但我们却不愿帮助那些曾伤害过我们的人, 甚至对他们的痛苦抱着幸灾乐祸、坐山观火的态度?br/>我们的慈悲心还不够,还不能将它扩及所有的众生?br/>所以我们要进行慈悲观的修行?br/> 需要指出的是,慈悲心是我们内心自然特质,慈 悲观也不是刻意地去表达善意,脸上挂着笑容,刻意 让周围的环境维持平和的气氛,心中却暗自不平,甚 至埋怨、不耐或憎恨,对慈悲观的修行是有害无益的 ?br/> 慈悲观的利益 慈悲观会让我们的心安详平静,帮助他人让我们 心生快乐,生活也更加和谐。一方面,清净的心灵使 我们快乐油然而生,另一方面,慈悲的情怀也可以影 响周遭的人和环境,当他人接受我们的爱意和帮助的 时候,他们心中负面的情绪自然减弱或消除。“伸手 不打笑脸人”、“相逢一笑泯恩仇”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帮助别人可以让他们获得快乐,同样也是使我们 的心获得宁静安详的方法?br/> 慈悲的态度让我们在处理人生际遇时更有技巧, 让我们摆脱“自我”的执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比 如当他人伤害我们时,如果带着恐惧与憎恨的情绪, 不但不能使情况得到改善,反而会扩大负面影响;相 反的,保持平静的心态,对即使是行为有偏差的人也 心存善意,会使情况得到改善。P96-98
2500年前,佛陀开示了成就正道的单一道路—— 四念处。四念处即正念,为佛教八正道之一。正念修 行在东西方世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它 不仅是南传佛教国家*为推崇和重视的修行方法,而 且是西方国家*为普及、*爱关注、*有影响力的佛 教修行体系?br/> 在八正道中,正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为紧 密,其核心义理即活在当下,通俗地讲,就是劈柴担 水无非妙道。正念让你放下执着,摆脱心灵恶疾的纠 缠,用心了知世界,体验生命当下一刻的美好。当你 保有正念,专注于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成功 就在眼前,整个世界都将为你而改变?br/> 《图解正念(成功者必有正念全新图解)》(作者 蓝梅)以正念修行的四念处法为中心,结合现代情境 ,契合现代人的心理拆求,内容涉及正念的思想起源 及其佛学地位。正念与禅宗思想的融汇、正念修行法 和利益以及正念在现代心理学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br/>书中穿插了150余幅寓意深刻的手绘插图,以水墨的 笔法带出清新隽永的禅意,让你在当下的觉知中,获 得轻松舒适的体验。愿你从《图解正念(成功者必有 正念全新图解)》中获得启迪,正念随行,伴你成功 !
正念为佛教八正道之一,是活在当下的智慧,是念兹在兹,念念分明。《图解正念(成功者必有正念全新图解)》(作者蓝梅)以正念为中心,内容包含正念的思想起源、佛学地位、与禅宗思想的融汇、正念修行法及其利益,以及正念在现代心理学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书中阐述了一套完备的正念修行方法——四念处修行法,并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缅甸念处法以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正念修行方法。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版式简洁清新,并配有150余幅寓意深刻的手绘插图,以时下流行的图解手法,为你解析正念修行的各个方面。本书不仅适合佛教徒,也适合一切正在被世俗烦恼纠缠的人们。
我尝试了许多声称能带来“转变”的书籍,但往往效果甚微,原因常常在于它们没有提供一个“持续性”的框架。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一点,是它没有把正念当作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和“态度”。在最后几章,作者并没有像许多书籍那样戛然而止,而是非常务实地讨论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持正念练习的惯性,特别是如何应对“倦怠期”和“遇到瓶颈”的时刻。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微练习”概念,教导读者如何在排队、洗碗或走路时,利用零碎的时间来校准自己的注意力。这种“碎片化整合”的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将正念融入生活的门槛。我发现,相比于非得抽出固定的三十分钟进行正式打坐(这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很难),这种将觉察融入日常琐事的做法,反而更容易坚持下来,也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的反应模式。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陪伴者,它给了我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长期维护者。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已经尝试过好几本关于冥想的书了,大部分都过于强调“感受”和“体验”,对于“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理论支撑显得很薄弱,读完后感觉还是云里雾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教材”属性。它不像一本心灵鸡汤,更像是一本严谨的教科书,但又没有传统教材的枯燥。我发现它在处理“痛苦的本质”这一部分时,采用了非常解剖学的视角。它将“执着”、“评判”和“回避”这些心理困境拆解成了几个可观察、可分析的模块。当我通过书中的描述回顾自己的日常反应时,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以来被困住的那些情绪漩涡,其运行机制竟然是如此规律和可预测。书中对“非评判性觉察”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鼓励你去压抑负面情绪,而是教你如何像一个科学家观察一个实验样本那样,冷静地观察情绪的升起、停留和消散。这种“拉开距离”的视角,瞬间减轻了我许多内在的自我批判的压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图示,在脑海里模拟一遍即将要做的练习,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远比被动阅读收获更大。
评分我是一名心理学系的学生,一直在寻找能够有效整合东西方心理学流派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并非仅仅是将佛教的某些概念简单地“本土化”或“现代化”,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古老疗法背后的认知模型和行为机制。书中对“自我概念”与“解离”关系的探讨,非常精妙地融合了客体关系理论和佛教的“无我”思想。它没有回避那些在西方心理学中显得有些“形而上”的概念,而是用非常精确的语言去定义它们,并给出了相应的、可操作的干预路径。举例来说,书中对于“慈心禅”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要有爱心”这种模糊的指令上,而是将其结构化为一系列渐进的练习,从对自己到亲密的人,再到中性目标,最后扩展到困难对象。这种清晰的结构,使得练习不再依赖于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变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技能培养。对于我而言,它极大地丰富了我未来可能采用的治疗工具箱,让我看到了传统认知行为疗法(CBT)之外,另一种更具整体性和深度潜力的心理调适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图解”部分做得非常出色,简直可以说是业界良心。我通常对那些充斥着大量文字的入门书籍感到畏惧,因为它们往往需要我花费大量精力去想象那些抽象的心理活动。但在这本书里,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概念,无论是一个脑区的作用,还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循环,都有一个清晰的视觉化呈现。我特别喜欢它使用的时间线图来解释“当下”的概念,它用动态的箭头和不同的色块来区分过去的回放、未来的忧虑以及实际的当下体验。这种视觉化的帮助,让我能瞬间把握“活在当下”这个看似简单的口号背后所蕴含的时间认知偏差。而且,图示并非是装饰性的,它们是解释逻辑的延伸。有些复杂的练习步骤,我反复阅读文字段落几遍都感到费解,但只要对照旁边的流程图或剖析图,立马豁然开朗。这对于那些偏向视觉学习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资源。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充满了平静感,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舒缓,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评分初读这本《图解正念 心理学教材入门书籍 佛法中的心理疗法 全新经典图解版》时,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心态。我对“正念”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总觉得它带着一丝玄乎的色彩,或者说,被过度商业化了。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和编排方式,却出乎意料地扎实和清晰。它没有上来就堆砌那些高深的佛学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原理入手,将复杂的概念用非常直观的图表和类比进行了阐释。比如,它对“默认模式网络”(DMN)的解释,就配上了生动的插画,让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思绪总是容易跑偏,以及正念练习如何能够“驯服”这个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建立了一座桥梁,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有效对接起来,让那些原本觉得难以亲近的“心法”变得触手可及。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保持了一种极其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既不夸大疗效,也不回避实践中的困难,这种平衡感让人感到非常信赖。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具体练习技巧时,那种“手把手”的引导,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放松”,而是细致到呼吸的入口、身体的觉察点,让人感觉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身边学习。对于任何想要真正了解正念运作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入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