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窃听:斯诺登“棱镜”事件的解读》借情报专家真溱之眼,以挖掘的情报资料,细致为读者还原“棱镜”现场,追寻美国在当代的“反恐”行动与情报活动的隐秘关系。在书中,白宫、五角大楼、总统战略情报办公室、美国驻世界各地的情报机构逐一登场,总统、国防部官员、商业公司大鳄轮番过招。追捕萨达姆、猎杀本·拉登的情报搜集分析过程一一呈现,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的强大力量让人惊骇,美国政界高官在政商两界游走却最终在公民隐私与“国家利益”间难以取舍,翻开《国家窃听:斯诺登“棱镜”事件的解读》,相信会有答案。
《国家窃听》以轻松而略带调侃的“冷幽默”风格,讲述了美国情报监视帝国大量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以严谨而专业的视角,将“斯诺登事件”放在21世纪以来美国“全球反恐战争”以及美国情报界几十年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出这一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作者前期搜集、筛选、整理的一手素材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清晰而多层次地呈现,令本书堪称一部非虚构的美国情报界演义。
真溱,现为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总工程师,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和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图书馆学、情报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情报学历史、情报政策与情报工作管理、信息处理与信息分析、信息组织和大数据技术。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科技信息工程专业,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信息研究学院做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过《撬动地球的力量: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新媒体资源》一书。
推荐序
自 序
楔 子
第一回 以反恐的名义
立法先行
两场战争
“我们全都错了”
萨达姆的社交网络
头号功臣
第二回 “星风”在行动
“传家宝”
“现场报告”
揭秘“三叶草”
特密专案
旧戏重演
步入正轨
第三回 旋转门
大股东“凯雷”
麦康奈尔其人
“国家安全有限公司”
“国安局现代化计划”
“系统错误”
鱼龙混杂
第四回 “80 后”斯诺登
安全专家
外交“随员”
“盟友未必是朋友”
心“移”之地
“库尼亚坑道”
决裂
第五回 说出真相
手拿魔方
争分夺秒
绝密法庭指令
主编的决定
世家子弟
“ 反恐监视计划”
一个好汉三个帮
追查举报人
第六回 “棱镜”!“棱镜”!
连环炮
“追溯豁免”
要么加入,要么消亡
“上游”四计划
“附带搜集”
《总统每日简报》
数据,又是数据
“小神童”
“搜”“盗”二将
第七回 好搭档
走上前台
“示范性销毁”
黄金时代
“肌肉男”
“五只眼”
“梯队”
“锆石”
豪夺与巧取
第八回 大数据
老将出马
重启“全面信息感知”
轮番发难
败走麦城
暗度陈仓
尾 声
缩略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 记
2013 年6 月的某一天,人们突然发现,一个面色苍白、瘦削、戴着眼镜、留着一点儿髭须的年轻人成为新闻人物。大家还知道他的名字叫爱德华·斯诺登。和这个名字一同出现的,还有一个并不常用的词语,叫作“棱镜”。经过他的爆料,人们才知道,这
个“棱镜”原来是美国的一项高度机密的情报计划,硅谷里最有名的几家公司,不管是否声称自己“不作恶”,事实上都参与其中。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几乎每天都会有关于美国小伙儿斯诺登的新闻。他就像哆啦A梦,肚子上有个神奇的百宝袋,总有猛料爆出,而且不经意就能登上头版头条。到年底,积累了很多人气的他,毫无悬念地被多家媒体评为当年的新闻人物。
不过,由于他爆出的料实在太多,那些材料在经过记者的筛选和转述之后,更显得支离破碎。对大多数人而言,此事的头绪越来越厘不清,甚至产生了一种“阅读疲劳”-人们只要看到文章标题上有“斯诺登”三个字就跳过去,不再细读。
随后,有一些好心人把已掌握的资料稍加整理、汇集成册、印刷出版,可惜他们过于匆忙,来不及追本溯源,更做不到正本清源,混乱的情况越发严重。
“棱镜”计划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斯诺登只是一个契约合同雇员,却可以掌握如此之多的秘密?他为什么要曝光这些秘密?这是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挥之不去也不能回避,想要回答清楚也并非易事。美国有着当今世界最为庞大且复杂的情报圈,他们自诩的“情报界”,是当之无愧的情报帝国。“二战”之后,他们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情报搜集、情报分析的策略、方法、手段和系统。对于情报搜集工作,美国人还使用另一个术语,叫作“情报监视”。“情报”也好,“情报搜集”、“情报监视”也罢,原本就是美国情报界非常敏感的话题,公开的资料有限。
寻找有关“棱镜”计划的这些基本问题答案的过程,也就成为揭开美国情报帝国秘密的一次难得经历。
对“斯诺登现象”以及他揭露出来的资料进行解读,当然是最为直接的揭秘线索。其他一些重要线索原本散落在陈年的报刊文章之中,隐藏在众多的访谈演讲和证词里面,长期被人忽略,现在它们则被拂去尘土、重现光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对美国这个情报帝国而言,最近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9·11”恐怖袭击事件。
这也是本书故事叙述的起点。这一事件深刻改变了冷战结束后美国人对情报以及情报搜
集的看法。1978 年美国政府颁布的《外国情报监视法案》对美国情报界进行了严格的约束,美国政府发现自己的情报工作被这部冷战期间的法案严重限制了,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这一诉求在《美国爱国者法案》中得到初步解决。在随后进行的“反恐战争”当中,情报还被用作发动战争的借口,这一“用途”自然被人唾弃,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擒贼先擒王”的过程中,情报以及情报分析无可争议地成为制胜的利器。
就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不久,美国政府启动了极为秘密的情报监视计划。尽管有了《美国爱国者法案》,这一计划的部分内容在法律上仍然存在争议,美国政府高层不得不严格控制知情范围,以此避免法律方面的麻烦。即便如此,几年后,《纽约时报》还是得到了一些线索并将其公之于众。作为回应,美国国会不得不在《美国爱国者法案》之后,再次对《外国情报监视法案》进行修订,先是颁布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保护美国法案》,然后是2008 年的《外国情报监视法案》修正案。就在这部修正案颁布前的几个月,另外一项极为秘密的情报监视计划付诸实施,这就是“棱镜”计划。
美国政府在情报搜集的技术和数据方面一向广泛借助商业公司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至少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如此,冷战期间亦是如此,现在更是如此。“棱镜”计划之所以夺人眼球,是因为参与其中的各个公司极负盛名、拥趸无数。随着笼罩在“棱镜”计划上的神秘面纱一层一层被揭开,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其实只是美国那庞大情报帝国的冰山一角。
冷战结束后的十多年间,美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对手,情报帝国的力量相应地被大幅度削弱,直到“9·11”恐怖袭击事件,他们发现自己的情报搜集、处理和分析力量严重不足,短期内还不可能建立起一支属于政府的庞大队伍,只能广泛依靠社会力
量。这就滋养了一批可以在政府和公司之间自由“旋转”的精英,也养肥了一批能够有
门路拿到高额合同的“旋转门”公司,其中一个公司名叫“博思- 艾伦- 汉密尔顿”。这便是斯诺登最后工作的那家公司。但实际上,他们承担的项目来自一个非常神秘的政府部门:美国国家安全局。
书归正传。
时光机已经转动,我们现在就回到十多年前那改变世界的一天。
……
帝国的B面
看完本书的头一回,我就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这部书的价值和可读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引人入胜、一捧起来就让人欲罢不能,专事揭露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情报战、秘密战的著述。尽管单从文学意义上,作者文笔之漂亮,叙事之老到,绝不输于国内外任何一位纪实文学作家。但我想说,这不是本书的唯一长处。
一部出自职业情报人士之手的著作,却丝毫没有通常专业类书籍的枯燥和干涩,恰恰相反,作者倒更像是精于文学写作的老手,情节剪裁精当,细节铺排得体,故事跌宕起伏,不由让你感叹作者驾驭题材的功力。更让人不住点赞的是,专业性分析和见地随处可见,把美国情报业的风貌、架构、手段、流程,用文学笔法写来,让非专业者饶有兴味地读过之后,也能对什么是秘密战线,什么是情报战,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印象和感受。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被对手所窥伺和监控,产生出不寒而栗的忧思和警觉。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儿时萌生过的一个愿望,就是去做一名间谍。那时,来自北方大邻国的一本又一本间谍与反间谍小说,曾深深俘获过一个懵懂少年的心。这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几十年里,一直像一块被海浪击碎的船板,漂浮在暗夜的大海上,时起时伏,逐渐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阅读兴趣。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类书籍保有浓厚的兴致,只要到手,就
不会放过。
《国家窃听》再度点燃了我对儿时精神生活的某些记忆,所不同的是,它不是像当年那些虚构类作品一样,单纯靠波诡云谲、悬念不断的紧张情节吸引我,而是像个来自神秘国度的导游,用他手中挥动的小旗,一步步把我引进了世界上最神秘、最强大的情报帝国的大厦。
在这里,顺着作者的指点,你拾级而上,穿过重重沉重的铁门,又像剥洋葱一般,让你一层层去领略与你原先的想象十分不同的种种神秘、阴谋、凶险和危机四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一个个似乎永远在隧道般的暗箱里运行的人物和事件,在最后一刻才豁然开朗,与我们在阳光下看到的一切大相径庭又相映成趣,读后让你顿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叹。那些我们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的事件的公开版,与不为人知的暗箱中的秘密,由于作者的巧妙对接,完成了对读者久困迷津的点化。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窃听》让我们又一次意识到,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怎样的美国,一个自由女神的火炬之光照耀不到的“灯下黑”的美国。所有的帝国都有它的B面,正像所有光明鲜亮的招牌下,都有不可示人的黑暗勾当。这一点,从本书揭秘斯诺登事件及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的章节中,得到了无可辩驳的诠释。读过这些段落,如果还有人一口咬定,这世上不存在阴谋,那他如果不是过于天真,就可能是制造阴谋者或者是其帮凶,舍此无他。
但如披露和洞悉阴谋,仅仅从情报揭秘的角度,似乎还不能穷尽真相或直达本质。小布什政府为什么执意要发动伊拉克战争?为什么对萨达姆必欲除之而后快?反恐,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是不值一哂的借口。甚至战后美国情报机构专门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公开承认这是一次“情报错误导致的战争”,仍不足以揭开这场战争带给世人的种种谜团。而当我们把这些谜团放在全球博弈的大背景下去观察,全部的谜底就会迎刃而解。
假如没有自1973 年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开始了真正的美元霸权时代,假如没有1999 年欧元启动后,萨达姆执意宣布伊拉克的石油交易改用欧元结算,美国会不惜甩开联合国也要打响伊拉克战争,并在攻陷巴格达后马上着手成立伊拉克临时政府,而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伊拉克的石油交易,从欧元结算改回用美元结算--还有比这更令人信服的谜底和答案吗?可悲的萨达姆恐怕至死也没弄明白这一点,他不知道自己的一次自作聪明之举,踩到了美国霸权的底线--不可动摇的美元地位,最终把自己送上了绞刑架。这是比美国情报界的一切秘密都更重大的美国国家机密,所以,美国才会在战后,宁肯承认“一开始就错了”,是由于“情报失误”,但也决不会承认这一更高的国家机密存在的原因。
不过,这已超出了情报工作者分析情报的范围,而已进入到国家大战略分析的层面,我无意对《国家窃听》的作者进行苛求。因为仅就本书而言,它已出色地完成了它所能承担的任务,使每个读到它的读者,从中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会不断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那么多令人不解的诡异事件,那么多的“颜色革命”及动荡暴乱,因为这一切,都与一个国家以及它的国家利益紧密相联;因为这个国家正在与整个世界玩一场零和游戏:你的失去,就是他的获得,赢家通吃。这就是帝国最高最深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正是一切帝国,包括美国永不示人的B面。
谨以以上观感,为《国家窃听》作序。
乔良
国防大学教授
空军少将
2015 年7 月17 日于乌鲁木齐
《国家窃听》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以一种极其冷静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信息时代最令人忧虑的议题之一。作者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学术化,但又并非那种晦涩难懂的枯燥学术。他能够在引用大量研究和数据的同时,保持叙事的流畅性,并且用清晰的逻辑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深入。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必要性”和“界限”的探讨。他会去分析,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哪些监控行为是“必要”的,而哪些又可能已经越过了“界限”,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对灰色地带的精准把握,让我觉得作者的分析是非常审慎和理性的。而且,他在描述那些技术背后的伦理困境时,也显得尤为克制,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好”或“坏”的判断,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了很多关于“透明度”和“问责制”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在一个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和分析的时代,如何确保权力的行使是公开透明的,以及当出现滥用时,如何追究责任,是多么重要的问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面对“国家窃听”这样的议题,我们不能仅仅被动接受,更需要主动去理解,去发声,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数字权利。
评分阅读《国家窃听》的过程,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开始,我以为会读到一些枯燥的官方报告或者技术手册,但事实远非如此。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将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理论,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叙述。他会去描绘那些身处其中的记者、活动家、甚至是普通民众,是如何在这种看不见的监视网络中生存和抗争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追溯,他能够将当下发生的“窃听”现象,置于更长的历史维度下去审视,让我们明白,这种对信息的掌控和利用,其实由来已久,只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其手段和规模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匠心,他能够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地会心一笑,或者感到恍然大悟。这本书并不只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发思考。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行为,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是在我的思维方式上,留下了一些深刻的烙印。
评分这本《国家窃听》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关于权力和信息博弈的深刻洞察。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客观性和批判性。他并没有简单地站在某一边,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他会去探讨技术发展如何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也会毫不避讳地揭示这种保障背后可能存在的滥用和风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数据收集和算法分析的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揭示了这些技术是如何被用来构建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而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身处其中却不自知。这种揭示并非是廉价的耸人听闻,而是基于严谨的调研和数据支撑,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事实的核对和逻辑的推演。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政策时的对比,这种对比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在同一个议题下,不同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会产生怎样的差异化应对,以及这些差异又会带来哪些新的问题。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被窃听”这件事,更需要理解“如何被窃听”、“为何被窃听”,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那些问题,很多都是直击痛点,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深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或政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由、隐私和个体权利的书。
评分这本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颠覆”。在读《国家窃听》之前,我对“国家窃听”这个概念的理解,大多来自于电影和小说中的夸张描绘,总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真实和令人不安的方式,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窃听”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的触角究竟能延伸到何种地步。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直接且有力,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细节,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勾勒出信息监控的全景图。我非常佩服作者在梳理庞杂信息方面的能力,他能够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案例,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尤其是在讨论那些关于“后门程序”、“数据挖掘”和“算法偏见”的部分,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对这些技术术语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揭示问题,更是在探讨其背后深层的社会和政治动因。它让我明白,所谓的“窃听”,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权力、利益和控制的复杂交织。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被重新塑造了。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醒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神秘感和警惕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在阅读之前,我其实对“国家窃听”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理解,只觉得它可能与政府的监控、信息安全之类的议题有关。然而,翻开这本书,我发现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个原本听起来有些遥远且抽象的主题,变得触手可及。他并没有直接抛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术语或者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一步步地将我们带入到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有时候会详细剖析某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时候又会用寥寥数语点出核心问题,留给我们足够的思考空间。而且,作者在描述那些技术细节时,也做到了通俗易懂,即使是像我这样对技术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中涉及的原理和影响。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重新思考信息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脆弱性。我甚至开始反思,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又在不经意间失去了某些宝贵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一个我原本以为只有专业人士才懂的领域的大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到畏惧,反而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
评分神速!
评分为什么要十个字??????
评分不错,正版书,经典值得购买。
评分不错的书,价格比较实惠
评分报告言之凿凿地宣称萨达姆重建了其导弹和生物武器设施,并且试图用民用幌子掩盖其扩张生化能力的事实。在报告的结尾,对各项伊拉克拥有生化武器的结论注上了“高度可信”的标签。报告出炉的这一刻,似乎已经注定了伊拉克人民将要承受生灵涂炭的厄运,萨达姆政权也将走向万劫不复,因为战争的机器就此启动了!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阅读!
评分在国人所著的有关情报、安全的著作里,这一部另辟奇径,视角独到,堪作经典。
评分还不错
评分听朋友介绍过这本书,挺不错的,所以,在价格比较低的时候拿下,自己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