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以历史视角、丰富史料、真实情感再现了中美关系两个大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摒弃恩怨、搁置分歧、达成和解以及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动人一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故事情节迂回穿插,语言文字质朴优美,既有化敌为友、握手言欢的热烈氛围,又有讨价还价、针锋相对的激烈场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
震惊世界的中美破冰之旅全方位解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成功踏上中国领土,为1979年中美建交铺下坦途。出发前,他引述美国太空人在月球留下的碑文:“我们是为全体人类的和平而来。”然而,这趟不可思议的外交访问,其实是两国耗费三年精心布局、意在打破冷战格局的世纪会面。
【加】玛格雷特?麦克米兰(Margaret MacMillan):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的曾孙女,毕业于牛津大学,知名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研究专长为现当代国际关系。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为麦克米兰的代表作,在历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纽约时报》评为“第1本关于中美建交的史料翔实的著作”。
震惊世界的中美破冰之旅全方位解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成功踏上中国领土,为1979年中美建交铺下坦途。出发前,他引述美国太空人在月球留下的碑文:“我们是为全体人类的和平而来。”然而,这趟不可思议的外交访问,其实是两国耗费三年精心布局、意在打破冷战格局的世纪会面。
走过动荡的60年代,70年代初的中、美分别身陷“文ge”与越战,这困境让两国领导人警觉到,原来冷战的意志对抗正是导致内政焦头烂额、外交剑拔弩张的首恶。有鉴于此,急欲创造历史的尼克松找来与他理念相符的外交干才基辛格,嘱命他透过几个秘密渠道,在世人、乃至美国国务院均以为中美关系尚处冰封的时候,暗地里与中方协商的美国元首访中行程。
借关系正常化解决眼前窘境,实为中、美此举的迫切动机,然而双方各有不能妥协的底线,尤其在台湾地位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直到正式访问前,少数几位知情者曾以为这次访问随时可能告吹。殊不知三年来,两国投注太多利益于其间,早已成为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以大量档案(包括尼克松中国行解密档案)、访问与口述资料剪辑这段历史,不但深入毛泽东、尼克松、周恩来、基辛格等关键角色的性格,提供中美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还以慢镜头重播促成当年国际情势的事件,呈现出立体的中美破冰始末。
序 言 ??i
第一章?启 程 001
第二章?抵 达 019
第三章?周恩来 027
第四章?钓鱼台国宾馆 040
第五章?与毛泽东会晤 061
第六章?毛泽东 072
第七章?长期冰封 083
第八章?冲破格局 099
第九章?觥筹交错 112
第十章?展开行动 126
第十一章?秘密访问 150
第十二章?准备就绪 170
第十三章?言归正传 191
第十四章?绊脚石:台湾 204
第十五章?中南半岛 220
第十六章?霍德曼的杰作 227
第十七章?观众的反应 241
第十八章?上海公报 253
结 论 273
附 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288
注 释 293
参考书目 320
启 程
1972年2月17日星期四,尼克松总统夫妇来到白宫南侧的草坪,有架直升机正在待命。一小群人前来为尼克松夫妇中国行的首段航程饯别,其中包括副总统阿格纽(Spiro Agnew)及夫人,民主、共和两党的国会议员,尼克松的两个女儿特里西娅(Tricia)和朱莉(Juile)。美国的广播与电视直播了这简短的送行仪式。尼克松发表简单演说,表示他即将进行一次“和平之旅”。不过他也附带补充,自己不奢望在“预定逗留一周的会谈里,一次性地化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存在二十年的敌意”。即便如此,尼克松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乐观情绪:“如果我期待能为这趟行程留下一个注脚,那我愿意引述我国首批登月的航天员在月球留下的碑文:‘我们是为全体人类的和平而来。’”这是典型的尼克松风格,兼具乐观语调和浮夸言辞。
在安德鲁空军基地,机内的尼克松随行人员,包括国务卿威廉?罗杰斯(William Rogers)、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等,正通过电视观看送行仪式。基辛格的年轻幕僚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按捺不住地开玩笑说,如果这时飞机爆炸,他们将会目睹自己被炸到半空中去。在尼克松登机的当下,守候在一旁的其中一名记者,把一本印有中央情报局标志的中国地图集交给他。尼克松一边走上空军一号,一边以极戏谑的口吻对媒体说:“你觉得他们会让我带这东西入境吗?”尼克松以直言不讳、不改其志的反共立场而声名大噪,这时的他却即将扭转美国二十年来的外交政策,飞往北京,深入中国共产主义的权力中枢。随着飞机升空,尼克松在回忆录里说,他自觉像个探险家:“我们正在从事一趟哲学发现之旅,这趟旅程犹如古老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前途未卜,亦堪称冒险患难。”
尼克松正在进行一场豪赌。关于此行的结果,他只能期待国内的保守派不会大肆诟病,自由派则不至太失望。收到期待他大功告成的祝贺及诚挚关怀,尼克松满心开怀,不过也有点担忧。“我对基辛格说,我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人普遍感到无助,近乎天真地想要争取和平,甚至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基辛格一如既往地要尼克松宽心。美国民众因为总统的大胆创举而兴奋不已。
尼克松也不确定中国方面能否克服几十年来对美国的深刻敌意,让他的中国行功德圆满。尽管此行的每个细节都曾与中国磋商,但直到临行那一刻,尼克松还是不确定他能否见到毛泽东。尼克松若未能与毛泽东见上一面就打道回府,那么他的中国行将被视为一种挫败,令美国颜面扫地。
结束中国行后,尼克松的人马总是坚称他们对尼、毛的会面本就信心满满。洛德说道:“的确,我们打从心里知道,毛泽东一定会与尼克松见面的。”其实中国方面给美国的仅是闪烁其辞的保证,而不是言之凿凿的承诺。洛德回顾说:“我们知道,我们只是单方面发表声明尼克松当然会与毛泽东见面。我们说,我们想知道尼克松何时能与毛泽东会面,不过我们知道这场会面势在必行。会面不成是很难以想象的情况。”
尼克松之所以愿意下注,是因为他觉得这对美国至关重要。无论是青年从军为消磨时间而玩扑克牌(他还赢了不少钱),或者日后踏入政坛,尼克松向来就不怕冒险。他历经漫长且坎坷的从政之路,不是只为了做一个看守者。况且这时的美国也需要好消息。越战让美国损失惨重,虚耗生命、金钱、声誉,撕裂美国内部团结,同时赔上美国的海外影响力和威望。无力结束越战,更别提打赢越战,导致美国国力的衰颓。不过这也只是个中原委之一,美国自二战结束后迄至60年代初的军事和经济霸权,其实已难以为继了。
美国成就其世界霸权地位或可谓时势所趋。1945年之时,世界其他强权不是战败,就是如同英国一般,虽赢得战争,但亦已满目疮痍,于国际政治中已不再举足轻重。苏联虽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1945年即能自制原子弹,但也难以从希特勒的入侵和战争的骇人损伤中复苏。尽管如此,60年代末,西欧诸国和日本已然恢复元气。苏联虽在经济方面尚难与美国分庭抗礼,但亦倾全国之力整备军武。新近独立的国家,诸如印度,在国际政治上动见观瞻。中国的潜力则尚有待观察;中国共产党虽一统中国大陆,但国家经济一片凋敝。不过,尽管如此,试图摆脱西方帝国宰制以自我解放的第三世界国家,还是师法中国革命,从中汲取灵感。
经历了1960年总统大选败于约翰?肯尼迪之手,以及1962年加州州长选战那更为难堪的挫败之后,整个60年代,尼克松都在耕耘他不被外界看好的政治生涯。尼克松持续在他最钟爱的公共政策领域,即外交关系,构思新见解。1967年夏,尼克松受邀前往加州,于波希米亚林园(Bohemian Grove)发表“湖滨演说”(Lakeside Speech),这类机构大概也只能在北美地区生存。显贵之人在精心雕琢的田园奢华环境里,享受文艺和质朴的冥思生活。尼克松日后表示,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愉快的一次演讲——“是我迈向总统之路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后来以“尼克松主义”(Nixon Doctrine)闻名的理论中,尼克松称,美国已没有余力再为其他国家打仗了。美国虽应继续伸出援手,但美国的盟邦也必须设法自力更生。另一方面,世界局势的发展也有鼓舞人心的迹象。苏联虽不遗余力地想要赤化世界,但却不想与美国展开大战。再者,共产主义阵营的铜墙铁壁已开始松动,中国与苏联出现嫌隙。尼克松日后见到周恩来时,他告诉周恩来,在60年代离开公职岗位周游各国时,他就有了这番体悟。
外界,特别是尼克松的支持者,总认为尼克松是20世纪后期唯一能够趁共产主义阵营分裂之际坐收渔利,并突破中美僵化关系的美国总统。这时,英雄与时势相得益彰。尼克松曾告诉访问者,要辨识一个领导人伟大与否,“就看他是否能够轻轻推动历史巨轮”。美国拒绝与亚洲大国、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交往,是没有道理的。诚如1967年,尼克松在美国首屈一指的外交政策期刊《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撰文所述:“展望未来,我们不能再让中国永远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让中国活在自己的幻想里,滋生恨意,威胁邻邦。”在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比较中,尼克松表示与中国交往就好比同美国贫民区的黑人打交道:“必须压制两者潜藏的毁灭性力量,将其不法的元素导向合法的正途;并开启对话的渠道。”短期来说,仍必须遏制中国;但长期而论,还是应该把中国拉回国际大家庭。尼克松的文章并未流露出任何对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也没有妄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能在一夕之间改变。直到当上总统后,尼克松的想法才渐趋乐观。在总统大选期间,尼克松反复提醒放任中国自绝于国际体系之外的危险。他甚至在1969年元月的就职演讲中迂回地说:“我们追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即观念的开放、商品和人员交流的开放,在这样的世界里,无论国家大小,没有人应活在忿忿不平的孤
立中。”
1972 年2 月的一个凛冽的早晨,尼克松步入毛泽东北京的书斋。随后,两人的对话,因翻译居间穿梭而滞碍,断断续续。两人虽非故旧,但彼此并不陌生,可想而知,两人对话的内容不出互表荣幸,互道恭维。尼克松、毛泽东提到他们共同的老朋友: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以及促成这场会面有功的前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Yahya Khan)。两人稍微谈及两国同仇敌忾的苏联。他们还语带诙谐,出言调侃随尼克松同行的基辛格,但对话的气氛大体上是严肃的。
尼克松有意引出他念兹在兹的事,不过毛泽东却总是岔开话题,虚无缥缈地高谈他所谓的“哲学”问题。一小时过去了,毛泽东看看手表,示意已谈论得够久。再次客套一番后,尼克松便退出毛泽东的书斋。两人的发言内容均未超出对方意料,也没有获得重大结论。然而,这场对谈却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尼克松总统与毛泽东主席都了然于胸,他们在1972 年的那天创造了历史。他们两人深知,这次会晤乃至尼克松这整趟中国行的重要性,正是那悠远的寓意。尼克松毕竟是首位造访中国的美国总统,他的造访将终结两国长期孤立的互不承认状态。这是一场撼动“冷战”格局的大地震,突显东方集团不再顽固抗拒西方。
尼克松、毛泽东谈论的焦点之一是往事:特别是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造成两国对峙的诸多事件和议题。他们还畅谈政治,提到尼克松遭自家阵营右派分子的掣肘,以及民主党人对他的共和党政府的围剿,但两人并未在“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多费唇舌。尼克松像个纠缠不休的访客,一再尝试把对话拉回他所关切的议题,譬如,亚洲乃至全世界未来的权力平衡。毛泽东这位和蔼的东道主则不愿随尼克松的话题起舞,始终泛泛而谈。礼貌性的话别后,尼、毛都以为几天后两人将再次会晤。事实上,那次之后他们就没再见面了,直到尼克松二度造访中国才遂其所愿。
国际关系本就侧重条约、军备控制、经济架构、国际法院的仲裁、双边或多边协商,但也讲究身段姿态。互换使节、公开声明、官式访问攸关国家的自我认知及对他国的定位。尽管这场会晤本身,以及随后尼克松逗留中国的这一周,只是重新确认已事先协商的内容,不过双方也有意借由这次访问,彰显中美关系乃至亚洲与西方世界漫长且风波不断
的关系,已迈入新的纪元。尼克松访问中国震撼了美国盟友,且让中国为数不多的友邦心生不快,苏联则忐忑难安。我们所要追索的正是其中的底蕴。
中国与西方、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几经重大转折。早在北美十三州反抗大英帝国之前,中国就已取道中亚,通过贸易的方式与罗马帝国间接接触。在欧洲中世纪时,少数勇气卓绝的旅人,包括马可?波罗在内,曾设法循陆路千里跋涉,想要亲眼见识中国神州。踵继其后的耶稣会传教士,前往中国劝化朝廷王公大臣改宗天主教,结果他们自己反倒穿扮起中国士大夫的装束。跟在传教士之后的是商人,在中国人眼里,他们的莽撞行径与土匪并无二致。这些洋商成群云集在华南沿海,争相采购中国的丝、茶叶、瓷器——最后洋商拿鸦片卖给中国人,以扭转严重失衡的贸易逆差。美国商人热切地恭逢其盛;来华传教士中亦不乏欲“拯救中国灵魂”的美国人。
评价五: 《改变世界的一周: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转折点”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看到,那些被我们称为“伟人”的,并非高高在上、神机妙算,而是在巨大的压力和复杂的环境中,做出艰难选择的人。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脉搏。我被书中对两位领导人政治智慧的展现所吸引,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实现各自的目标。这本书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历史解读,而是更侧重于展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互动。我能感受到,在尼克松的访华行程中,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严密的计算,而毛泽东的回应,也同样充满了深意。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宏大叙事的简单延续,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互动和决策所汇聚而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充满敌对的年代,也存在着寻求理解与合作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正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所在。
评分评价二: 读完《改变世界的一周: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后,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那个时代那种近乎胶着的氛围,以及两位领导人各自所背负的沉甸甸的责任。这本书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历史叙述,更像是一场关于权力、策略与人类智慧的深度剖析。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挖掘出那些被时间洪流掩埋的文献、私人信件和回忆录,将它们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历史图景。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折服,从会谈地点的选择,到宴席菜单的安排,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都可能蕴含着深层的政治考量。我开始思考,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尼克松是如何在维护美国利益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地迈出破冰的第一步?而毛泽东,这位中国革命的象征,又以何种方式审视这位来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访客?这本书让我看到,政治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鲜活的人物、错综的利益、以及深远的战略所构成。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理解了那些看似突兀的决策背后,是如何涌动着巨大的智慧和勇气。
评分评价三: 《改变世界的一周: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历史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在那个冷战的巅峰时期,似乎一切都指向了持续的对抗与敌意,但尼克松的这次访问,却像是打开了一扇意想不到的窗。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勾勒出当时全球政治的复杂格局,将这次会晤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看到了美国国内的挑战,苏联的压力,以及中国自身的战略考量,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这次会晤显得尤为关键。书中对两位领导人性格、思想以及他们各自国家所面临困境的描绘,都极为细腻。我开始理解,他们并非是纸片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他们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个人性格和政治压力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历史性时刻”,往往是无数个巧合、努力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人类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选择的深刻反思。
评分评价一: 这本《改变世界的一周: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仿佛是一本精心打磨的纪录片,将一段已经尘封的历史,用最生动、最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常常想象,在那个冰冷对峙的年代,东西方两大巨头,这两个名字曾被无数次地刻画为敌人,他们的相遇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书中,作者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一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手法,带领我一同走进那个充满未知与试探的房间。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看到尼克松脸上难以掩饰的审慎,以及毛泽东那洞悉一切的深邃目光。每一个细节,从他们递出的第一杯茶,到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流,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仿佛我就是那个在场见证者。历史书本上的文字,往往是冰冷而凝固的,但这本书却赋予了它们温度和生命。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是简单的事件堆叠,而是由无数个人物的情感、决策、以及那一瞬间的微小变化所共同塑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短短的一周里,究竟发生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对话,又有哪些隐藏的动机在暗流涌动。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让我对那个关键时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两位伟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评价四: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将过去鲜活呈现的叙事方式情有独钟,而《改变世界的一周: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沉醉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在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以一种叙事诗般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氛围、人物的内心挣扎以及国家间的微妙博弈,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会议室里低沉的谈话声,感受到会场外紧张的氛围,甚至能想象出他们手中端着的茶水,在灯光下闪烁着怎样的光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信息不对称、隔阂深重的时代,两位领导人是如何通过一次次的对话,试图去理解对方,去寻找合作的可能。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也可以通过真诚的沟通与审慎的策略而逐渐弥合。我被书中对细节的关注所打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往往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政治意图的钥匙。
评分送货速度快,活动买入价格合理,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京东的图书都非常非常的棒哦!非常喜欢,谢谢哦。喜欢。
评分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美关系,不错。
评分纸张不错,质量很好,推荐。。
评分,下次购物继续光临
评分性价比很高,替公司买的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应该不错,送货速度也快
评分质检好好,内容不错,家人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