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天工开物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宋应星 著,潘吉星<译> 注
图书标签:
  • 天工开物
  • 宋应星
  • 古代科技
  • 工艺技术
  • 明代
  • 译注
  • 中国古代名著
  • 科技史
  • 文化典籍
  • 实用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80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620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是有详细的记述。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天工开物译注》由自然科学史专家潘吉星对《天工开物》做了详细的注释及白话翻译,并保留了全部的图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说明
天工开物序
卷上
1.乃粒第一
1-1 宋子曰
1-2 总名
1-3 稻
1-4 稻宜
1-5 稻工
1-6 稻灾
1-7 水利
1-8 麦
1-9 麦工
1-10 麦灾
1-11 黍、稷、梁、粟
1-12 麻
1-13 菽
2.粹精第二
2-1 宋子曰
2-2 攻稻
2-3 攻麦
2-4 攻黍、稷、粟、梁、麻、菽
3.作成第三
3-1 宋子曰
3-2 盐产
3-3 海水盐
3-4 池盐
3-5 井盐
3-6 末盐、崖盐
4.甘嗜第四
4-1 宋子日
4-2 蔗种
4-3 蔗品
4-4 造[红]糖
4-5 造白糖
4-6 造兽糖
4-7 蜂蜜
4-8 饴饧
5.膏液第五
5-1 宋子日
5-2 油品
5-3 法具
……

卷中
卷下
索引

前言/序言


《天工开物》:一部描绘中国古代科技智慧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是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于1637年写成的一部举世闻名的科技巨著。这部书并非一部小说,而是一部集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它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美的插图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明代中国各行各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就,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内容概述: 《天工开物》全书共三卷二十卷,系统地介绍了当时中国社会广泛应用的各项生产技术。其内容涵盖了农作物种植、粮食加工、纺织印染、造纸、冶金、陶瓷、火药、采矿、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 上卷:乃粒(关于谷物和食品的生产) 乃粒 旨在阐述农事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耕作、播种、灌溉到收获、储藏,以及如何加工谷物和制作食品。 “赫曦” 讲述了古代的农时节气,强调顺应天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五谷” 详细介绍了稻、黍、稷、麦、菽(豆类)这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产量估算。 “蠲政” 探讨了如何去除病虫害,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 “食疗” 提及了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来防治疾病,体现了古代医食同源的思想。 “稻匠” 重点介绍了水稻的种植和收割技术,包括水田的管理、育秧、插秧、收割以及稻谷的加工。 “曲(制曲)” 讲述了酿酒和制作酱醋所需的曲的制作方法,这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发酵技术。 “载(制糟)” 介绍了如何利用酒糟、谷物等制作各种食品和发酵品。 中卷:乃工(关于工业生产) 乃工 聚焦于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详细介绍了各种手工制造的流程和关键技术。 “陶埏” 详尽描述了陶瓷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料、淘洗、练泥、塑形、上釉、烧制等一系列环节,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陶瓷工艺。 “辨花” 介绍识别和选择优质粘土的方法,这是制陶的关键。 “粹晶” 描述了制作玻璃和水晶的过程,包括原料配比、熔炼、成型等。 “锤锻” 讲述了金属的冶炼和锻打技术,包括炉灶的建造、金属的熔炼、合金的配制以及各种金属制品的锻造。 “舟车” 介绍各种交通工具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船只的类型、结构、制作以及各种车辆的类型和用途。 “冶铸” 详细阐述了铸造技术,特别是铜器、铁器的铸造过程,以及各种模具的制作。 “杀生(染织)” 介绍了植物染料的提取和运用,以及丝绸、麻布等织物的染色和印花技术。 “纻丝(丝织)” 详细描述了各种丝织品的种类、织造方法以及精美的提花技术。 “采矿” 介绍了各种矿产的开采方法,包括煤、铁、铜、锡、铅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开采技术,以及采矿过程中遇到的危险和应对措施。 下卷:乃制(关于生活用品和军事用品的制造) 乃制 关注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军事上使用的物品的制造。 “度量衡” 介绍了古代度量衡器的制造和校准方法,确保了商业交易和科学测量的准确性。 “丹青” 讲述了颜料的制造方法,包括矿物颜料、植物颜料以及如何调配颜色。 “火法(火药)” 详细介绍了火药的配方、制造工艺以及火药在军事和工程上的应用,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之一。 “化学(炼丹)” 涉及炼丹术,虽然其中夹杂着一些迷信成分,但也包含了对一些化学物质性质的观察和实验,例如硫磺、硝石等。 “纸” 介绍了造纸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的准备、纸浆的制作、抄纸、压榨、烘干等,展现了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成熟。 “膏液(油墨、香料)” 讲述了墨的制作方法,以及各种香料的提取和应用。 “灯烛” 介绍了各种灯具和蜡烛的制作方法。 《天工开物》的价值与影响: 《天工开物》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1. 科学价值: 它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生产技术,许多技术细节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书中对各种工具、设备、材料的描述,以及对生产流程的细致讲解,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对冶金、陶瓷、火药、造纸等领域的深入探讨,在当时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2. 历史价值: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技术史研究的宝贵史料,它提供了一个了解明代社会经济、手工业发展水平的窗口。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分析,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3. 文化价值: 《天工开物》不仅仅是一部技术专著,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书中精美的插图,更是古代绘画艺术的体现。 4. 世界影响: 《天工开物》在问世后不久便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东亚、欧洲等地广泛传播,对当时的西方科技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献给世界的重要科技遗产。 《天工开物》的创作背景: 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的初衷,是为了“开物成务,格物致知”。他认为,当时的社会虽然发展,但对于“物”的认知却不够深入,许多重要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系统地总结和传承。他希望通过这部书,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记录下来,让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宋应星本人也曾亲身参与过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他对书中描述的技术有着深厚的实践经验,这使得《天工开物》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天工开物》的艺术特色: 《天工开物》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之一便是其精美的插图。书中每卷每篇都配有详尽的图画,这些图画并非简单的示意图,而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线条流畅,构图严谨,形象逼真,细致地描绘了各种生产工具、设备、劳动场景以及产品的外观。这些插图不仅直观地展示了技术细节,还为我们了解古代的绘画风格和审美情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此外,语言的通俗易懂也是《天工开物》的重要特点。宋应星并非刻意使用艰深的学术术语,而是尽量采用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使得普通百姓也能理解其中的内容。这种“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极大地促进了该书的传播和应用。 结语: 《天工开物》是一部集大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著作。它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工艺、科学的精神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时至今日,阅读《天工开物》,我们依然能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并为之深深折服。它不仅仅是一部古籍,更是一部激励我们不断探索、创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永恒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工开物译注》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以为这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读起来会比较枯燥,没想到,通过精良的译注,它呈现出了一个如此生动而宏大的古代世界。译注者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还在许多地方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让我在阅读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对于天文历法、矿产开采、以及各种精细手工艺的描述,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勤劳。例如,关于冶金和金属加工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金属的特性、提炼方法以及最终制品的工艺,其严谨程度和科学性,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颇为可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天工”的技艺,更蕴含着“开物”的智慧,它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绝佳窗口。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著作。《天工开物译注》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农业、手工业、矿业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译注者在翻译过程中,力求贴近原文,同时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不失可读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古代器具的详细描述和图示,这使得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早已消失的工艺流程。比如,书中对造纸、印刷、火药等技术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古代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一次翻阅,都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工匠和学者对话,感受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创新精神。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充满了自豪感。

评分

老实说,最初拿起《天工开物译注》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觉得这类古籍译注的书籍,大多比较枯燥,难以入口。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译者和注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不仅将原著的文字准确地翻译过来,还在许多关键的地方进行了详尽的注解,解释了许多现代人可能难以理解的术语和概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纺织和染色技术的那几章。我一直以为古代的纺织业只是简单的手工劳动,看了《天工开物》才知道,其中的学问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奥和精妙。书中对各种织机的结构、丝绸的加工过程、染料的提取和使用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前辈对话,他耐心地将那些古老的知识娓娓道来,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吸收。它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面貌和技术水平,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一直对古代科技和工艺深深着迷,偶然间翻到了《天工开物译注》,原本只是想大致浏览一下,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一读便停不下来。这本书的译注做得非常到位,对于我这样对古文理解有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原著的艰涩之处,通过注释和白话文的解读,变得清晰易懂,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古人智慧的闪光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矿物、金属冶炼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那部分内容。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实践,一步步摸索出精湛的工艺,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书中的插图虽然是古代的风格,但配合着文字的讲解,更是让那些复杂的工艺过程跃然纸上,仿佛亲临现场一般。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感受到古人的严谨与创造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欲。

评分

最近读了《天工开物译注》,感觉这本书的译注质量相当高,让我这个文史爱好者也能比较轻松地接触到这部经典的科技巨著。译者没有生硬地照搬原文,而是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对一些古老的词汇和概念做了详细的解释,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古代农业、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这让我得以窥见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璀璨文明的。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描述,例如不同地区的作物种植方法,不同季节的农事安排,都显得非常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读这本书,不单单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古老的智慧和朴素的哲学。它让我明白了,很多现代人津津乐道的“发明创造”,其实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雏形,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其难度和精巧程度绝不亚于今天。

评分

在京东买了很多很多书,家里用的几乎都来自京东。

评分

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字大舒朗,排版得体,当为众多本子的优秀者

评分

硬皮锁线装帧美观,大字 带注带译,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商品还不错的呦,值得购买

评分

《文心雕龙译注》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全书共分50篇,分别论述文章写作的总原则,及诗歌、辞赋、论说、书信等各种文体的体制规格和写作要求,并对自先秦至南朝宋、齐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作了中肯的评价,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文章学、修辞学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评分

此书卷一、卷二以食疗、饮食制作、饮食宜忌为主要内容,列养生避忌、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神仙服食、食疗诸病等15大类;卷三载食物本草约200种,并附插图,一一介绍性味、主治。全书自成体系,图文并茂,有很高的价值。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本为底本。

评分

书的底本采用北宋本,校勘精审;&ldquo;题解&rdquo;部分以原题解及《要略》为基础,而又重新加以阐释;&ldquo;注释&rdquo;部分参照许慎、高诱旧注,并融入*新研究成果;&ldquo;译文&rdquo;部分以直译为主,意译次之,以正、雅为行文目标。本书扬清代朴学求实之精神,以研究、普及兼顾为原则,力在为读者提供一部新的《淮南子》研究读本。

评分

好书 很不错 价格实惠 内容好

评分

体古代制造之奇,传统制造业者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