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系列·元史

蔡东藩系列·元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东藩 著,李珂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元朝
  • 史学
  • 蔡东藩
  • 史书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断代史
  • 史料
  • 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36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02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蔡东藩中华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蔡东藩中华史”即《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迄今为止,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历史的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白话版重新编译整理,增加注释,语言贴近现代阅读习惯,适合各阶层读者。

大家推荐读史必备入门书:毛泽东卧室床畔常备的历史书,二月河推荐的中国历史入门读物,顾颉刚、裴效维、杨天石高度评价。毛泽东曾建议党的高级干部应该好好阅读本书,以了解中国历史。并把本书放入列给儿子毛岸英的书单里。

中国历史演义巅峰之作:一人主笔,千年兴衰,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上起秦皇,下迄民国,编织中国最完整的史话。

文史专家修订白话版:专业学者团队编译,全、准、新的白话版,拆掉时间的墙,畅通无阻地读历史。

内容简介

“蔡东藩中华史”系列是蔡东藩所著历史演义的白话版,全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7万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对稗史、逸闻等史料的使用极为谨慎,往往要“几经考证”。

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作者简介

蔡东藩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今属浙江萧山)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秀才。辛亥革命后,应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1916年至1926年,蔡东藩写成《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其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

历史演义之外,蔡东藩还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


精彩书评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杨天石(著名学者)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张颐武(著名学者)

目录

传奇的家族
蒙古开国
小英雄逃难
巧遇豪杰
借力复兴
旗开得胜
英雄连交桃花运
温都尔山之战
大破汪罕脱里
铁木真称帝
蒙古军大举入关
册立储君
征战中亚
得胜班师
成吉思汗驾崩
蒙古扬威
金国灭亡
西征欧洲
蒙哥残杀同宗
忽必烈称汗改元
南宋灭亡
文天祥杀身成仁
失败的东征
海都挑起内乱
南宋的忠臣
铁木耳北返
平定边患
祸起蛇节女
荒淫的武宗
明主重振朝纲
愚孝的仁宗
奸臣当道
阴谋败露
恶有恶报
英宗遇刺
买奴除恶
老丞相一怒辞官
泰定帝丧命
东挡西杀的爵帅
南北之争
太平王平定天下
虚情假意让皇位
明宗暴崩
惊遇冤魂
寄养皇儿
皇后嫁丞相
舍子立侄
燕铁木儿遭天杀
伯颜得势
顺帝改元
脱脱大义灭亲
没主见的主子
贤相受蒙蔽
天灾人祸
宰相出马
荒淫无道的元顺帝
朱元璋起义
元朝最后一员猛将
奇皇后祸国殃民
元朝告终

精彩书摘

  传奇的家族
  蒙古的先祖,本来是唐朝时候室韦的分部,一直居住在中国北方,以打猎为生,自成一个部落。后来和相邻部落发生摩擦,屡战屡败,弄得全军覆没,只剩下几个人逃到山中。那座山名叫阿儿格乃衮山,层峦叠嶂,高耸入云,只有一条小道可以出入。中间是一大片平地,土地肥美,水草茂盛,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几个男男女女在此住下,互相婚配,不到几年生了好几个孩子。有一个孩子名叫乞颜,长大后气力过人,所有毒虫猛兽遇到他,全部被他三下五除二杀掉。他的后代特别繁盛,当地人称他为乞要特,“乞要”是“乞颜”的谐音,“特”字是繁荣的意思。
  几十代后,该家族出了一个朵奔巴延。一天,朵奔巴延跟随哥哥都蛙锁豁儿出外游牧,到了不儿罕山,只见丛林茂盛,古木参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都蛙锁豁儿对弟弟说:“兄弟!你看这座大山,比咱们居住地如何?”朵奔巴延说:“这座山好得多呀!咱们趁着闲暇逛一会儿吧。”都蛙锁豁儿同意,于是二人携手同行,费了好些气力才爬到山顶。兄弟俩挑了一块平坦的大石头坐下休息。二人四面瞭望,只见云雾缭绕,山岚回环,仿佛山外还有青山。山下有两条河流环绕,倒映着山林的景色,显得特别优美。
  朵奔巴延越看越喜欢,跳起来喊道:“大哥!这座大山简直太好了!咱们不如迁居到这里吧!”哥哥却说:“你不要忙!待我仔细看看再说!”
  朵奔巴延问:“看什么?”都蛙锁豁儿说:“你没见山下有一群行人吗?”朵奔巴延不解:“行人有什么关系!”都蛙锁豁儿说:“那行人里面有一个好女子!”朵奔巴延不等哥哥说完就问:“哥哥莫不是想娶那个女子为妻?”都蛙锁豁儿说:“不是啊,我已经有妻子了。那个女子如果没嫁人,我想去向她提亲,把她配给你好不好?”朵奔巴延嘀咕着:“离得这么远,也不知道长得好看还是难看。”都蛙锁豁儿说:“你要不信,自己去仔细看看!”朵奔巴延年少好色,听说有美女,就大步跑了过去。
  离得这么远,哥哥怎么能看清呢?原来,都蛙锁豁儿的一只眼睛特别敏锐,能看到几里以外,所以部落里的人都叫他“一只眼”。
  朵奔巴延一口气跑到山下,果然看见前面来了一群人,赶着一辆黑车,车上坐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朵奔巴延竟然看呆了,美人已经来到面前,他还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忽然觉得背后被击了一掌,扭头一看,是哥哥都蛙锁豁儿。哥哥问:“你看呆了吗?何不问问她的来历?”朵奔巴延这才回过神,忙问来人:“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呀?”有一位老者回答:“我们是豁里剌儿台蔑尔乾一家,是巴儿忽真人。”朵奔巴延又问:“这个年轻女子是你什么人呢?”那老者答道:“是我外孙女。”朵奔巴延又问:“她叫什么名字?”老者回答:“我叫巴尔忽歹篾尔乾,只有一个女儿,名叫巴儿忽真豁呵,嫁给了豁里秃马敦的官人。”朵奔巴延听了不禁长叹:“真扫兴!真扫兴!”转身对都蛙锁豁儿说,“这事不成,咱们回去吧!”
  都蛙锁豁儿反问:“你还没听清楚,为什么就说不成?”朵奔巴延答道:“他说的名字我记不清了,只听他说女儿已经嫁人了。”都蛙锁豁儿嗔怪道:“瞎说!他说的是他女儿,并不是他外孙女!”朵奔巴延这才恍然大悟,便道:“大哥办事稳重,还是请你问他吧。”于是都蛙锁豁儿和老者行过礼,问明了底细,才知道这个美人叫阿兰郭斡。因为豁里秃马敦地区禁捕貂鼠一类的猎物,所以这些人才来到这里。都蛙锁豁儿又问:“这座山已经有主人了吗?”那老者回答说:“这座山的主人叫哂赤伯颜。”都蛙锁豁儿接着问:“原来是这样。不知你外孙女可曾许配人家?”老者回答还没有。都蛙锁豁儿就为弟弟求亲,老者大致问了一下家庭情况,就去对外孙女说明。
  这时候的朵奔巴延目不转睛地望着美人,只盼望她立刻答应,谁知道这位美人偏偏低着头不说话。经老者劝说了半天,那美人才脸泛桃花,轻轻点了点头。朵奔巴延喜出望外,不等老者回话,就急忙跑到老者面前,要向老者大礼参拜,不料却被大哥伸手拦住。朵奔巴延退了两步,心里埋怨哥哥。后来老者和都蛙锁豁儿商量了一番,都蛙锁豁儿才叫过朵奔巴延拜见老者。随即双方定下迎婚的日期,然后告别离去。
  朵奔巴延在路上问哥哥:“他既然同意把美人嫁给我,为什么今天不把她带走,还要拖延日子?”都蛙锁豁儿说:“我们又不是强盗,难道要抢亲不成!”朵奔巴延这才没了话。
  过了几天,都蛙锁豁儿挑选出两张鹿皮、两张豹皮、两张狐皮和几张鼠獭皮装上车,让朵奔巴延穿上娶亲的新衣服,带着几名仆人来到不儿罕山迎亲。到了晚上,已经把美人接回。第二天行过夫妻对拜之礼,朵奔巴延和阿兰郭斡就入了洞房,一夜的欢娱自然不必细说。婚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取名布儿古讷特,次子取名伯古讷特。
  过了几年,都蛙锁豁儿就病逝了。都蛙锁豁儿有四个儿子,全都非常傲慢,不把朵奔巴延当亲叔叔看待。朵奔巴延非常气愤,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到大哥坟前哭了一场,随后搬到了不儿罕山居住。朵奔巴延白天打猎,夜里和妻儿尽享天伦之乐,倒也快活自由。偏偏老天不作美,没过几年,朵奔巴延受了风寒,竟然卧床不起。临终时,朵奔巴延和娇妻爱子诀别,又把后事托付给了连襟玛哈赉,然后一声长叹,与世长辞。
  朵奔巴延死后,阿兰郭斡年轻守寡,难免独自伤心,整天叹气。幸亏玛哈赉细心照顾,经常来往,所有的家事也都替她分担,阿兰郭斡的心情才渐渐好了起来。
  转眼过了一年,阿兰郭斡的肚子居然大了起来,几个月之后生下一个男孩。说也奇怪,还没等这个男孩断奶,阿兰郭斡的肚子又大了起来,几个月之后又生了一个男孩。旁人议论纷纷,阿兰郭斡却毫不在意,从生到养,和以前丈夫在时一样。偏偏这肚子又要作怪,十个月之后,又生下一个男孩。临产时,满屋子的祥光,好像有神仙降临,乳儿的哭声也和平常孩子不一样。阿兰郭斡很是欣慰,头一个儿子取名不衮哈搭吉,第二个儿子取名不固撤儿只,第三个儿子取名孛端察儿。三个孩子都是蒙古人种,眼睛都应该是栗黄色,但是孛端察儿眼睛却呈现灰色,而且异常聪明伶俐,所以阿兰郭斡格外钟爱。
  古讷特两兄弟已经长大成人,心里很是纳闷,背地里说道:“我们母亲没了丈夫,为什么生了这三个儿子?家里只有姨父常来,莫不是和他生的吧?”这话被阿兰郭斡听到,就对两个儿子解释:“你们认为我无夫生子,必定和他人有私情,对吗?你们哪里知道这三个儿子是天赐的!自从你们父亲死后,我并没有异心,只是每夜都有黄白色人从天窗进来,在我的肚子上摩挲,把他的光透进我的肚子,后来我就怀了孕,连生三个男孩子。看来这三个孩子不是凡人,以后他们做了帝王,你们两个才能明白!”
  古讷特两兄弟面面相觑,说不出一句话。阿兰郭斡接着说:“你们以为我说谎吗?我如果耐不住寂寞,完全可以再嫁,何必做出这种伤风败俗的事?你们要是不信,等几个晚上自然知道真假!”当天晚上,古讷特兄弟果然见有白光闪进阿兰郭斡的屋子里,到黎明才出来,于是古讷特兄弟也有些相信了。
  转眼间孛端察儿已经十几岁了。一天,阿兰郭斡杀羊备酒,与五个儿子一起饮酒。喝到一半时,对五个儿子嘱咐道:“我已经老了,以后不能和你们一起饮酒了,但你们五个人都是从我一个肚子里生的,将来必须和睦相处,不要争斗!”说到这里,看着孛端察儿说:“你去拿十支箭来!”不一会儿,孛端察儿拿来了十支箭,阿兰郭斡让五个儿子各折一支箭,五人随手折断。阿兰郭斡又让他们把五支箭绑在一起,再叫他们轮流折。五个人轮着折,都不能折断。阿兰郭斡笑着说:“这就是‘一箭易折,合则难摧’的道理。”五个儿子点头记下。
  又过了几年,阿兰郭斡出外游玩时偶感风寒,没过几天就病危了。阿兰郭斡把五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嘱咐,只是折箭的事情你们必须牢记!”说完撒手而逝。
  五个儿子把母亲安葬之后,大儿子布儿古讷特提议分家,把所有家产平均分成四份,只把孛端察儿一个人踢了出去,分毫不给。孛端察儿很气愤:“我也是母亲所生,为什么四个哥哥都有家产,我却没有?”布儿古讷特辩称:“你年纪还小,没有分家产的资格。家里有一匹秃尾巴马给你就是了!你的饮食由我们四家承担,怎么样?”孛端察儿还要争论,可是其余三个哥哥也齐声赞同大哥的意见,他看自己势单力孤,就知道再争也没用了。
  勉强在一起住了几个月,见哥哥、嫂子都非常冷淡,孛端察儿不由得懊恼起来:“我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如自己出去谋生!”于是把秃尾巴马牵出来,背上弓箭,带着刀剑,飞身上马,顺着斡难河扬长而去。
  到了巴尔图山,见这里草木茂盛,山水环绕,倒也是个幽静的地方。他就下了马,把秃尾巴马拴在树旁,取出刀顺手砍掉草木,用木头做架,草束做瓦,花了一昼夜工夫筑起一间茅草屋。幸好腰里带着干粮,孛端察儿随便吃了一些充饥。第二天出外瞭望,远远看见有一只黄鹰正在吃一只野鸭。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拔了几根长藤,做成一条绳子,随手做了个圈套,悄悄地来到黄鹰背后。正巧黄鹰抬头,他一下子套住黄鹰,对它说:“我孤身一人,你给我做个伴,我打野物养你,你也捉些野物养我,好吗?”黄鹰好像听懂了他的话,低头听命。孛端察儿于是带着黄鹰回家,只见山脚下有一只狼,叼着野物狂奔。他从背后取出短箭,“嗖”的一声把狼射倒,然后取了死狼,并把狼吃剩的野物一并带着回到草屋。然后用火烤狼当食物,并把狼吃剩的野物给黄鹰吃。这黄鹰非常驯服,没过几天,已经和孛端察儿相依为命,形影不离。有时它飞到野外猎取食物,然后带回来给孛端察儿。孛端察儿非常高兴,欣然和黄鹰分享。
  转瞬间已经过了残冬。到了春天,野鸭一齐飞来,大多被黄鹰捉住,每天能捉几十只,孛端察儿就把吃剩的挂在树上自然风干。只是有时想喝马奶,却一时得不到。孛端察儿登高远望,看见山后有一些民居,差不多有几十家,就徒步去讨马奶。这里的人起初不肯给,孛端察儿提出愿意拿野物交换,他们才答应。从此,孛端察儿与他们天天往来,只是没有互通姓名。
  孛端察儿的哥哥不衮哈搭吉想念小弟,前来寻找。来到该地探问,居民说有这么个人,只是不知道姓氏和住址。这时恰好有一个英俊少年,架着鹰,骑着马,翩翩赶来。那些居民喊道:“来了,来了!”不衮哈搭吉回头一看,那少年不是别人,正是小弟孛端察儿。二人见面大喜,紧紧握手,叙谈起别后情形。不衮哈搭吉劝小弟回家,孛端察儿先推辞了一番,随后也就同意了,和不衮哈搭吉回到草房,简单收拾了一下,当天起程。
  过了几天,山村里有一个怀孕的妇人正在河里挑水,忽然看见孛端察儿带了几个壮汉跑了过来,妇人问:“你莫非又来讨马奶?”孛端察儿却说:“不是,我请你到我家去。”妇人纳闷:“请我去干什么?”正说着,冷不防被孛端察儿伸出双手抱了起来,妇人连忙叫喊,已经来不及了。
  ……

前言/序言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张颐武

沧海桑田:一部波澜壮阔的王朝更迭史诗 (书名:暂定,非《蔡东藩系列·元史》) 书籍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温中华文明史上那段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关键时期——自秦汉雄风初立,至隋唐盛世辉煌,再到宋金对峙的复杂格局,最终聚焦于一个伟大帝国的崛起与覆灭。我们力求呈现的,是一部关于权力、智慧、忠诚、背叛、文化融合与民族冲突的百科全书式画卷。 第一部分:奠基与统一——秦汉的铁血与儒风(约 300 字) 故事的开端,回溯至那个“功高盖世,开创万世之基”的秦王嬴政。我们细致描摹了六国纷争的残酷图景,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艰难确立。秦的速亡并非偶然,而是暴政与制度张力下的必然。紧接着,视角转向大汉王朝。从楚汉争霸的烽火硝烟中走出的刘邦,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铁血雄主汉武帝,本书深入探讨了儒家思想如何被采纳为治国之本,以及对匈奴的长期战略与西域的开拓,铸就了第一个千年帝国令人敬仰的恢弘气象。我们将重点解析这一时期郡县制、察举制等制度的深远影响,及其在边疆治理上的成败得失。 第二部分: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熔炉(约 350 字) “天下大乱,合久必分”的谶语在汉末应验。本书将用浓墨重彩描绘三国鼎立的智谋较量,曹操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孙权的江东基业,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政治家群像。随后的两晋风流,展现了士族门阀的兴衰,以及“竹林七贤”在乱世中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充满张力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内迁,使得汉文化与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与域外文化激烈碰撞、深度交融。我们详述了“五胡乱华”的惨烈,也赞颂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魄力。佛教文化的兴盛,石窟艺术的繁荣,以及玄学和清谈之风,共同构成了一个既颓废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试验场。读者将看到,正是这场大分裂,为隋唐的统一积累了深厚的民族基因和文化底蕴。 第三部分:盛世与转型——隋唐的万国气象(约 400 字) 隋朝的建立,是对前朝分裂局面的强力终结。本书不会回避隋炀帝的暴虐与速亡,但更着重分析其开创性的功绩:大运河的贯通,以及影响后世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这些为唐朝的强盛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唐朝,无疑是中华文明的巅峰。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柔性集权,再到玄宗的开元盛世,我们描绘了一个兼容并包、自信开放的东方帝国。书中详细分析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运行,租庸调制对农业社会的保障,以及“安史之乱”如何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致命转折点。对于藩镇割据的形成、牛李党争的实质,以及晚唐的宦官专权与农民起义,本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帝国机器如何一步步陷入内部的衰竭。 第四部分:重文抑武——两宋的精致与内敛(约 300 字) 唐亡之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再次上演,直至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开启了重文抑武的宋代。本书着力展现了宋朝在文化、科技和商业上的巨大飞跃。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理学的成熟,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最具“近代性”的朝代。 然而,这种精致与内敛也伴随着军事上的羸弱。我们细致梳理了与辽、西夏、金之间错综复杂的朝贡、和亲与战争关系。岳飞抗金的悲壮史诗,秦桧议和的复杂动机,以及南宋在偏安一隅下的文化坚持,共同构成了宋代既富裕又悲情的历史底色。 结语:历史的回响(约 150 字) 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地展现了中华王朝“创立—鼎盛—转折—衰亡”的周期律。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兴衰更迭的王朝进行深入考察,不仅再现历史事件的表象,更在于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思想变迁和人性的挣扎。从秦的法家铁腕到汉的儒家正统,从唐的万国气象到宋的文人治国,每一次制度的调整、文化的取舍,都折射出古人对“长治久安”的不懈探索。阅读本书,就是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体悟沧海桑田间的历史智慧与永恒教训。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我很少能找到一本能让我一口气读完,并且读完后还想反复回味细节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佳,张弛有度。在描写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役时,笔力遒劲,节奏紧凑得让人屏息凝神;而在描述宫廷内部的日常和人物的私下交流时,又变得舒缓而富有哲理。特别是对于几位重要君主之间的性格对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塑造。比如某位皇帝的果决与另一位皇帝的犹豫不决,通过不同的场景和对话,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你能清晰地分辨出他们执政风格的差异。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用词考究,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起来非常顺畅,完全没有阅读障碍。

评分

第五段评价: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立体”。它打破了我过去对元史相对刻板的印象,展现了一个远比我想象中复杂和多元的帝国。书中对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关照非常到位。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对边疆地区,比如漠北草原上牧民生活状态的侧写,那些细节真实得让人仿佛能闻到风沙的味道。这种全方位的历史观,让读者能够跳出传统的中原视角,去理解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构建逻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权力运作、文化冲突与人类适应性的深刻探索。它让我对那个充满征服与融合的时代,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与思考。绝对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历史,特别是对构建大一统帝国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最近迷上了历史小说,特别是那些讲述王朝兴衰的鸿篇巨制,总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手头最近在看的是一本描绘元代历史的著作,书里对成吉思汗建立帝国的波澜壮阔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横扫欧亚大陆的气势,简直能让人感受到铁骑踏过草原的轰鸣声。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不仅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比如对忽必烈晚年心路历程的刻画,那种身居高位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的趣味性完美融合,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亲眼见证了一个伟大帝国的崛起与转型。对元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能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历史题材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为了故事性而牺牲了历史的严谨性。但手头这本书在平衡两者之间做得相当出色。它摒弃了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群像来串联起元朝的发展脉络。书中对文官集团与武将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描写得尤为精彩,那种唇枪舌剑、暗流涌动的权谋戏码,读起来比看武侠小说还过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对当时蒙古服饰、生活习惯甚至饮食文化的描述,都显得非常到位,让整个故事的质感一下子就提升了。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努力还原“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对元朝的印象不再是单一的“征服者”,而是有血有肉的、充满矛盾和智慧的群体。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大气磅礴,但又不失人情味。它没有将元朝的历史简单地描绘成一个纯粹的军事扩张史,而是着重刻画了文化融合与制度创新的过程。尤其是一些关于元代对前朝典章制度的取舍与革新的段落,写得非常精辟。我记得有一段写到张百户(假设一个书中角色)对汉地儒家思想的理解与实践,那种在不同文化体系中寻求平衡点的努力,令人深思。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手法,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全景图,色彩浓郁,层次分明。读完后,你不仅记住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在巨大历史变革面前的无助与坚韧。

评分

蔡大师历史系列作品,每本都是经典

评分

值得购买书的包装质量很好。京东的服务很好自从在这里买书以后现在喜欢在这里买东西

评分

质量很不错,内容也是,以后慢慢品读。

评分

很好的东西,要是能便宜点就更好了。

评分

且说蒙古的祖先,本来是唐朝时候的室韦分部,一直居住在北方,以打猎为生,自成部落。后来与邻部发生了矛盾,兴起了战争,结果是屡战屡败,最后弄得全军覆没,只剩下了几名男女,逃进了山里。那山名叫阿儿格乃衮,层峦叠嶂,高耸入云,只有一条路可以出入,中间有一大块平地,土壤肥美,水草茂盛。这几名男女就住在了这里,自相配偶,不到几年,就生了好几个孩子。其中有一个男子名叫乞颜,生得膂力过人,所有的毒蛇猛兽遇见了他,无不是手到擒来,想弄死就弄死。他的后裔也就繁殖得特别多。当地人都叫他为乞要特,“乞要”就是“乞颜”的谐音,“特”字就是统治族类的意思。由于人口越来越多,也就觉得地方小了。却是苦于原来的道路过于狭窄,总想另外打开一条通路,也好出山。找来找去,找到一处铁矿,洞穴深邃,众人就伐木烧炭,在洞穴中点着T火,又杀了七十二头牛,用牛皮制成吹筒,吹风助火,渐渐地把铁石全都熔化了。而以前的羊肠小路,坍的坍,塌的塌,忽然一下子变成了康庄大道,道路从此开通。

评分

很不错,物流快,服务态度好,还会再来滴,关键东西好,版本太赞了

评分

好书,值得看,京东商城的东西,值得信赖!

评分

翻译的比较僵硬,但是书的内容很新鲜,很多之前没看过的内容,翻译古文有点显得不自然,但是确实很专业。

评分

很好的东西,要是能便宜点就更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