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上下共2册)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上下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刚,李冬君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近代史
  • 立宪主义
  • 政治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通史
  • 改革
  • 清史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865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56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写作的内核。在论及“自由”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时,作者刘刚等举了孙猴子的例子:孙悟空,从自发的生而自由的猴子转变为自觉的自由主义战士,他在完成了西天取经后,仍会回到花果山那个自由的王国。花果山是孙猴子的必然归宿。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杰出人物的代表,又何尝不是一只只“孙猴子”呢?他们的思想绝无干涸,他们的斗志何其坚强,为了理想中充满大爱的自由江山,他们走上了同一条遍布荆棘的路。

内容简介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是一部个体性的近代史。作者刘刚等将晚清与近代分开,提出“王朝走向没落是晚清史,中国走向民主与科学是近代史”,这是文化中国与王朝中国两分的逻辑线在近代史上的延伸。
文化中国早在十七世纪就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民主与科学的全球化进程,“屈辱属于晚清,光荣归于近代”。
一个文明几千年不倒,每个时代必有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考量中国近代史,创造性地提出“以江山立国体,以个人立自由”的历史价值观,向我们展示了“通往立宪之路”的多元化的历史样式及其发展道路。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将把握历史脉搏的重大事件、人物一以贯串,讴歌了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先驱。

目录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上册
导论:自我与江山
1.读史要读“我的祖国”
2.从文化个体到文化中国
3.江山有别于王朝
一、近代史与近代性
4.要思想不要主义
5.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近代化的两条路线
7.中国近代史也是世界史
8.从世界史来看明末危机
9.王朝中国海权沉沦
10.郑成功的海权之梦
二、白银流失的天下
11.皇家内务府造就“世界首富”
12.茶叶与鸦片引起的战争
13.海风吹来宪政的花粉
14.我们确实不是蛮夷
15.卖国:在国权与王权之间
16.天朝帝国的“尾巴”
17.“天朝爱国主义”的大旗
18.“民心可用”的背后
19.林则徐看不懂的世界
三、走向世界的思想者
20.中国近代地缘政治转型
21.“师夷”还是“师圣”
22.用古汉语解读新世界
23.深入“二希”文明
24.走向帝国主义的共和国
25.通往先王之道的合众国
26.走先王之路到欧洲去
27.英国人承认“中国海”
28.西方的权力:传教权与制海权
29.王朝中国的国旗与国歌
30.海上日记引起政治风波
31.为真理成了“人民公敌”
32.中国近代化之“三表法”
四、大用之人曾国藩
33.“赫曦”:理学家看日出
34.“灭心中贼”一一修身日记
35.内圣就是“换一个人”出来
36.“南蛮子”有杀伐决断之气
37.风水是地理,孝道是天理
38.从”笔杆子”到“刀把子”
39.靠“圣人子弟兵”收复国权
40.埋伏在学术里的救亡运动
五、天国的堕落
41.源于古史的天王宗教体验
42.“降僮”与天王权力的合法性
43.天王新思维及其合作者
44.洪、杨、萧“三权分立”
45.天王从思想者变成阴谋家
46.天王阴谋“三部曲”
47.太平天国运动之魂
48.靠人性挽救天国
49.石达开的悲歌
50.传教士的逃离和控诉
六、汉人收复国权运动
51.天理即人欲的兵法
52.曾、左、李三个英雄一台戏
53.科学初曙:从考据到格致
54.从“林肯之死”想到的
55.慈禧叫英雄“跪安吧”
56.英雄叩头不忘练兵
57.从“讨粤匪”到“打洋教”
58.“打天主堂”打出天津教案
59.冒着国人的唾沫前进
60.刺马:跟朝廷掰腕子
61.军队国家化还是私有化
62.曾氏教李一个“诚”字
63.朝廷怂恿清流言战
64.要“商战”还是要“招商”
65.用金融危机“做掉他”
66.“以夷制夷”:借款与赔款
67.李“条条”与左“块块”
68.官督商办的“首长所有制”
69.北洋“军事一工业复合体”
70.“反朝廷是不行的,要抓军队”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下册
七、国权与王权之争
71.救灾背后的政治文化
72.抓军权:“以昆明易勃海”
73.皇榻之下“去李鸿章化”
74.以上海为起点画一个圈
75.慈禧拆了“同治”局
76.曾氏父子议立国防与国权
77.李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78.从“甲申易枢”到“戊戌政变”
79.慈禧抢了“佛爷”名头
八、立宪:皇帝的救赎
80.通往自由另有一个出口
81.重整河山定国是:立宪
82.皇帝悲苦为中国而哭
83.老佛爷跳大神搞“大民主”
84.护国权:半壁江山谁做主
85.庚子之春醒来的良心
86.立山愿为皇帝而死
九、女子与小人的故事
87.假打与真打的辩证法
88.是友谊当然还有战利
89.皇城——“一沟绝望的死水”
90.妓女救国太后保命
91.为何问“也许汉人做皇帝”
92.让奕勖去找赛金花
93.书寓里的维新女子
94.四马路上的文人和妓女
95.小女子有大见识
96.瓦德西向她行军礼
97.“六君子”里有她的爱人
98.据说皇帝撰文褒奖她
99.妓业里也有政治陷阱
100.在狱中为英雄收尸
101.问一问她究竟为何入狱
102.汉奸的几句“闲话”
103.从此就与朝廷决裂了
104.命运之花为革命开放了
105.为革命者守节
十、立宪运动一分子
106.为什么要“小人”接了伟人的班
107.发现严修—一为新私学立言
108.学政维新——考试题里的变法初曙
109.《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戊戌变法之原点”
110.士人维新与军人维新
111.从养士教育转向国民教育
112.直隶学务“听严先生指挥”
113.以君主立宪为目的确立教育宗旨
114.以办学推动自治引发学潮
115.立宪无望诀别旧朝廷
十一、立宪:在党权与国权之间
116.立国权:资政院里的那些议员
117.金融危机:在自治运动中自救
118.辛亥革命导火索与革命投名状
119.以独立人格捍卫共和国格
120.国体兴亡国民有责
121.国体与民意捏成一团泥
122.湘淮军系出政权不出皇权
123.南天军魂:为江山立国体
124.立宪:挣扎在党国与民国之间
125.革命——通往奴役之路
126.五四运动的赢家
127.国民党是如此“反动”
128.守住新文化的底线
129.五四运动中的个人
十二、文化个体性自觉
130.在思想解放的入口处
131.中国权力运动大势
132.圣化——中国的王权主义
133.走出圣化走向自我

精彩书摘

有了“我的祖国”,我们就把文化中国和王朝中国分开了。
真能这样分开吗?有人提出疑问,例如程巍先生,就这样问。
程巍在《中国图书评论》上,为《文化的江山》开“主题书评”时指出:
“江山”与“王朝”之喻,令我联想到梁巨川先生在1918年11月自杀殉清前所写遗书中的一段话,在这段话里,梁先生表白自己之所以殉清,“是以义为本位,非以清为本位也。”
同时又指出:我这个联想,虽因《文化的江山》而起,但该书作者或许不赞同这个联想,因为他们笔下的“江山史”和“王朝史”被分隔开了,而“江山”其实亦贯穿于廿五史之中。
我们承认,这样的“联想”很中肯,把“江山”与“王朝”分开确实很困难,但我们还是愿意勉为其难。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这不光是为了研究历史,更主要是为了安顿好“自我”。
把“自我”安顿在哪里,能让我们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我们都来自历史,很想把自己安顿在历史里。可历史,如果都是王朝史,杀来杀去,我们如何能安顿好自己?
我们不想把自己安顿在打打杀杀和阴谋诡计里,我们不相信几千年的中国除了王朝史就没有别的历史,我们不相信大好河山纵横数百万公里数以亿年计真能被一代小王朝作为家私。
我们不是秦汉人,我们不是唐宋人,我们不是明清人,但——我们都是中国人。
或问,“中国”难道不是由一代又一代王朝累计而成?不是由一代又一代王朝经营而成?难道一代王朝还不足以成为“中国”的代表?是的,这正是我们要对王朝说的“不”——不能!
尽管我们认同了“汉人”身份,也曾以“汉唐气象”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但我们还是认为,王朝如衣裳,脱了可以穿上,江山是本体,本身还在成长,还要换衣裳。换了秦汉换魏晋,换了唐宋换辽金,换了辽金还要换元明清。因此,有必要把“换衣裳”的王朝史与还在发展的中国史分开。
分裂时代好分,三国、南北朝、辽金宋元,都是不同王朝同居于一个中国,“分”是自明的,就摆在你眼前,“中国的归中国,王朝的归王朝”。但这“分”,民间认可,而王朝不认。民间说书人谈古论今,往往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且多半从“分”上来说。他们说乱世,说江湖,说《三国》,说《水浒》,为乱世演义,为草寇立传,确立了民间社会的核心价值——“义气”。
《三国演义》“演”什么?“演”的是“义气”二字,“梁山聚义”“聚”什么?“聚”的也是“义气”二字,孙猴子西天取经,头上的紧箍究竟是什么?说穿了,还是“义气”二字。
王朝以“春秋大义”圣化孔子,立孔子为“万世之师”,民间以“义气”神化关羽,使关羽成了财神。以王权主义论关羽,成王败寇,他本不足取。然而,他虽武不如吕布,智不及孔明,势逊于曹操,且为“走麦城”的败将,却能成神,何也?以“义气”二字。观其丢下曹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去追随刘备,尤于华容道上,放下刘备,义释曹操,宁以一死,以成全“义气”二字可知。
一部《三国演义》,其价值理性在于“义气”,其工具理性在于“用计”。讲“义气”,以关羽为代表,论“用计”,以诸葛亮为代表。关羽也会“用计”,观其“水淹七军”可知,但不及孔明远矣。孔明亦讲“义气”,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知,但他讲“义气”,以“忠”为前提,还是服从于王权的“忠义”。讲“义气”,讲到超越生死,还有人可及,讲到超越王权主义,则唯有关羽。当其追随刘备,便放下了知他爱他重用他的曹操的王权主义,当他义释曹操,就更是放下了与他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且有君臣名分的刘备的王权主义,正是“义气”高于王权,他才放下了两头的“王权主义”。
  ……
繁星闪耀的时代:二十世纪初的变革与碰撞 本书以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重现了二十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群星璀璨的时代。它聚焦于全球范围内政治、社会、文化思潮的剧烈碰撞与深刻变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史画卷,旨在探寻在传统秩序崩塌与现代性初萌的交汇点上,人类社会如何艰难地摸索前行,探寻新的秩序与未来之路。 本书并非专注于单一国家的政治转型或王朝兴衰,而是着眼于全球互联背景下,不同文明在面对工业化、民族主义、民主思潮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反应。我们试图穿透表面的事件,深入挖掘驱动这些变革的深层动力——技术的革新、思想的解放以及全球权力的重新洗牌。 第一部:旧世界的裂痕与新秩序的萌芽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个旧有帝国体系开始瓦解,而现代民族国家概念尚未完全固化的关键时期。 技术的加速与地理的压缩: 蒸汽机、电力和远洋通讯的普及,极大地压缩了地理距离,使得原本孤立的区域开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连接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殖民竞争的白热化。我们将细致分析跨国铁路的修建、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如何重塑了全球贸易路线,以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背后隐藏的帝国野心与被殖民地的抗争。 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思潮的激荡: 启蒙运动的余波未平,新的哲学思潮已然崛起。功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对尼采“上帝已死”的解读,在欧洲的知识阶层中引发了深刻的焦虑与反思。本书将探讨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中,尤其是在教育体系和新兴的城市文化中激起的涟漪。同时,我们也关注非西方世界知识精英对西方思想的“借用”与“消化”过程,他们如何在吸收外部概念的同时,试图构建本土的现代化叙事。 民族主义的勃兴与身份的重塑: 民族主义不再仅仅是欧洲构建统一国家的工具,它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动员力量。在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中,在奥斯曼帝国的衰亡边缘,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动荡中,人们开始清晰地界定“我们”与“他们”。本书将剖析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如何被用来巩固统治、动员民众,以及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独特形态——是追求自治的文化民族主义,还是更具扩张性的政治民族主义。 全球权力中心的转移: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对既有的英法主导的欧洲均势构成了实质性挑战。本书将详细描绘俾斯麦体系的瓦解、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如何加剧了军备竞赛,并分析美国作为新兴工业强国,开始在美洲乃至太平洋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权力结构的动态变化,为即将到来的全球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冲突的阴影与现代性的阵痛 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二十世纪前期的剧烈动荡,尤其是在全球冲突爆发前后,社会结构、艺术表达和政治实验所经历的极端压力与彻底重塑。 现代战争的形态与社会冲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仅是一场领土和联盟的冲突,更标志着工业化战争时代的到来。火炮、毒气和机枪的结合,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战争美学和政治决策模式。本书不拘泥于战场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战争如何重塑后方社会:女性大量进入工厂、政府权力空前扩张、以及战后对“理性”与“进步”信念的系统性幻灭。 革命的浪潮与新的乌托邦尝试: 战争的巨大消耗和内部矛盾,催生了自沙皇俄国开始的、席卷世界的革命浪潮。本书将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革命实践——从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到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社会改革运动。我们审视了这些革命者如何试图利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或本土的社会主义思潮,来构建一个超越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全新社会蓝图。这些早期的乌托邦实践,无论其最终命运如何,都为后来的政治光谱设定了极端的参照点。 艺术与文化的断裂: 在政治和军事的动荡之外,艺术领域也经历了彻底的“现代主义”转向。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的兴起,是对既有美学规范的决裂。本书将探讨,艺术家们如何通过解构传统形式,来表达对一个日益原子化、机械化世界的焦虑感和疏离感。从表现主义的尖锐批判到达达主义的荒诞反讽,这些艺术表达是那个时代社会精神状态的直接投射。 国际秩序的脆弱尝试: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是人们试图用法律和条约来约束民族国家冲突的首次大规模尝试。本书将批判性地分析国际联盟的结构性缺陷,它如何受到大国政治的掣肘,以及战后重建中遗留的未解决的民族矛盾和经济不平等,如何持续地酝酿着新的危机。 结语:在废墟上重建的未来 本书的最终篇章将探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奏期”,一个在经济萧条、意识形态对立加剧背景下,人类如何努力维持文明运作的时期。我们总结了二十世纪初这一系列复杂事件的遗产:一个旧的、基于帝国和均势的国际体系已然终结,而一个基于民族国家主权、技术驱动和意识形态竞争的现代国际体系正在痛苦地成形。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广阔框架,它描绘的不是一条清晰的“通往”某处的道路,而是一系列充满了岔路、陷阱与偶然性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进程。它强调的是,现代性并非一个预定的目标,而是一场在剧烈冲突中,由无数个体和群体共同塑造的、充满复杂性的时代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讲述晚清历史的宏大叙事,确实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深思。它似乎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挣扎与蜕变,那种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艰难求索的复杂情感。我读完之后,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灰色的天空下,一群人在摸索着前路,每一步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和无尽的争论。那种试图在既有的框架内寻找突破,最终却发现旧的结构已然无法支撑新的时代需求的无奈与悲壮,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人物的心理描摹,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展现了他们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的犹豫、挣扎与最终的抉择。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历史叙述,更像是一次与历史人物的深度对话,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故事的发展如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尽管涉及的是宏大的历史转型,但叙述却始终紧扣着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命运,让人感觉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历程。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的改革尝试和失败时,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命运感,让人倍感唏嘘。书中的细节处理得尤其到位,无论是朝堂上的暗流涌动,还是民间社会的悄然变化,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精妙的政治寓言,它巧妙地将过去时代的困境投射到我们今天的思考之中,引发了关于制度、权力与变革的深刻反思。读完后,感觉对近代史的理解多了一层结构性的认识,明白了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必然性。

评分

这套书的整体气势磅礴,但细节之处又不失烟火气,这是一种高明的平衡。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历史的进程既有必然的规律可循,又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偶然的戏剧性。读到那些关于地方精英、士绅阶层在变革面前的摇摆不定和利益算计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纠结与矛盾,那种既想抓住时代的机遇,又害怕失去既有地位的复杂心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于权力结构变化的研究,尤为深刻,清晰地勾勒出中央权威的衰落、地方势力的崛起,以及这种权力分散如何使得自上而下的改革举步维艰。读罢全书,仿佛完成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隧道之旅,虽然出口的光芒微弱,但路径的艰辛与曲折,已然尽收眼底,留下的震撼久久不散。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原先对一部“近代史”作品的预期。它不仅仅记录了事件的发生,更深入探究了事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思维定势是如何阻碍或塑造了变革的。作者对于“立宪”这一核心概念的探讨尤为精妙,他没有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将其拆解成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法律和心理层面的转变,展示了为何这个看似“进步”的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肌体中寸步难行。这种对“观念转型”的关注,是本书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变革,往往是先从观念开始的,而观念的革新,其艰难程度,绝不亚于一场军事或政治革命。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回味作者关于“制度的惰性”和“历史的惯性”的论述,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功底令人叹服,但更难得的是作者的处理方式。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浩如烟海的史料,提炼成清晰、有力的论点,并且以一种极为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派系之间思想冲突的梳理,那种你来我往的辩论和角力,被写得如同精彩的戏剧冲突,使得那些复杂的政治哲学和制度设计,变得不再晦涩难懂。对于那些试图在中国寻找现代化路径的先驱者们的努力与局限,作者持有一种近乎悲悯的理解。他没有用后世的优越感去审视前人,而是努力去还原他们所处的时代局限和他们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这种“同理心”式的叙述,让读者在批判性思考的同时,也能对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们,产生深深的敬意。

评分

看着作者买的书,觉得还行

评分

别人代买的,听说不错.

评分

对历史的重新考察,有助于我们思考现实

评分

其实,这条通往立宪之路充满了艰险。

评分

积分多多,活动多多,新年快乐,哈哈

评分

从《看天下》杂志那看到推荐的,讲的是晚清的历史……

评分

个体化历史书写,颠覆从前文化历史教科书,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将把握历史脉搏的重大事件、人物一以贯串,讴歌了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先驱。

评分

书挺好,包装很糟糕,书很脏。故扣掉一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