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印度西北考察记 [Aurel Stein on Alexander's Trail to the Indus:Personal Narrative of Explorations o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of India]

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印度西北考察记 [Aurel Stein on Alexander's Trail to the Indus:Personal Narrative of Explorations o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of Indi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斯坦因 著,张嘉妹 译
图书标签:
  • 亚历山大大帝
  • 印度西北部
  • 奥瑞尔·斯坦因
  • 考察
  • 历史
  • 考古学
  • 探险
  • 丝绸之路
  • 古代文明
  • 中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1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44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urel Stein on Alexander's Trail to the Indus:Personal Narrative of Explorations o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of India
开本:16开#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描写了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斯瓦特地区,那里是佛教的摇篮。我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等均曾到过此地,《大唐西域记》中“乌仗那国”“瞢揭厘城”即位于这里。更引人注目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曾率大军从遥远的爱琴海沿岸远征至此。攻占“奥尔诺斯”之后,亚历山大的部队沿印度河南下,这里遂成为大军征程的东端。那里的山谷中,至今还生活着相传是希腊远征军后裔的部族。
  两千余年后,斯坦因借助东西方史书的记载,追寻亚历山大大帝的足迹,深入斯瓦特地区。在《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中,他不仅描述了寻找亚历山大大帝艰难攻占的要塞堡垒位置的过程,印证了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乌仗那国”“瞢揭厘城”风土人文的记载,更记录了斯瓦特地区历经希腊化时代、孔雀王朝、贵霜帝国,至玄奘时期、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直至处于英国统治下的沧桑变迁和历史遗留。


内容简介

  从1900年首次动身远赴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考察,到43年后他离开这个世界,斯坦因沿着中国古代商队路线和丝绸之路,包括俾路支地区、瓦济里斯坦地区、印度次大陆北部地区和伊拉克等地,获得了一系列的考古发现。终其一生,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经过一直是他的兴趣所在。1926年,在斯瓦特(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希腊式佛教遗迹考古之旅期间,斯坦因通过考察确定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行军路线,并追溯至位于印度河拐弯处的比尔?瑟尔。
  1929年首次出版的《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印度西北考察记》,是斯坦因追随亚历山大大帝的足迹,考察当年进入印度路线的分析记录。斯坦因的文字不仅如实记录了他在探险考察中遭遇的艰难险阻,而且详尽阐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路线以及斯坦因此行的大发现(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的奥尔诺斯的所在地)。他的记录还涉及诸多让人感兴趣的领域:从考古到印度文学文化、希腊式佛教艺术,乃至佛教在亚洲的传播等。

作者简介

  斯坦因(1862-1943),原籍匈牙利,1904年入籍英国。曾经分别于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进行了著名的四次中亚考察。著有《古代和田》、《西域考古记》、《亚洲腹地》等考古发掘报告及考古手记多种。
  1925—1926年,斯坦因进入印度,对斯瓦特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追溯了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的路线,并实地验证了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乌仗那国”的记录。张嘉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副教授,乌尔都语教研室主任。发表有《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化的特点及启示》、《诗人阿米尔?霍斯陆刍议》等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一个古老的边境目的地
第二章 向斯瓦特进发
第三章 探访佛教时期的废墟
第四章 老友重逢
第五章 比尔?科特及其周围的废墟
第六章 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斯瓦特
第七章 昔日帝王咀咀罗犀那的舍利塔
第八章 乌代?格拉姆——古老的要塞
第九章 在国王的都城
第十章 塞都和曼格拉瓦尔地区的佛教遗迹
第十一章 前往斯瓦特郭锡斯坦地区
第十二章 道尔瓦勒之门户
第十三章 至斯瓦特河的源头
第十四章 穿越斯瓦特河一印度河分水岭
第十五章 过希勒垓伊山口,入嘎纳
第十六章 上行至比尔?瑟尔
第十七章 寻找奥尔诺斯
第十八章 考察比尔?瑟尔
第十九章 亚历山大大帝围攻奥尔诺斯的故事
第二十章 位于比尔?瑟尔上的奥尔诺斯
第二十一章 比尔?瑟尔的古代遗迹和乌纳山名字的由来
第二十二章 告别古迹和它的故事
第二十三章 穿越伽垓瑟尔和布兰
第二十四章 布奈尔和伊拉姆山
第二十五章 告别斯瓦特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在这些虔诚的朝圣者中,为人所知的最早到访者是高僧法显。大约在公元403年左右,历经艰险,在穿过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帕米尔高原的“雪山” 后,法显经由兴都库什山到达乌苌国,也就是斯瓦特。他首先到达陀历国(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达莱勒),之后穿过艰难异常的印度河谷,至今也没有一个欧洲人可以做到。“其道艰岨,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从他的《佛国记》中我们还了解到,“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在斯瓦特他还发现,“佛法甚盛。名众僧止住处为僧伽蓝。凡有五百僧伽蓝。皆小乘学。若有客比丘到悉供养三日,三日过已乃令自求所安。”在斯瓦特的神圣遗迹中,法显特意提到了其中的两处,已列在我接下来的行程中。
宋云,又一位为后人留下珍贵记录的高僧,于公元519年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奥克苏斯河 。但是,他们一行人明智地避开了印度河流域的恐怖路段,而是取道戈菲尔斯坦,“度梯已蹑悬口过河”,到达斯瓦特。在这里宋云度过了整个冬天和春天,为后人留下了对这一地区完整而热情洋溢的描述。他到来的时候,佛教依然兴盛,国王严格按照佛教法规行事。在他的描述中,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居民享受着丰富的物产。每到晚上,寺庙的钟声回荡在整个山谷。这里花种繁多,即便在冬天花儿也如夏天般缤纷绽放。上一次在隆冬时节到斯瓦特南部探险时,这里的水仙花和其他早花品种给我留下了美妙的记忆,在地势更高处,我更是邂逅了早春的可爱,这一切使我确定了这些描述的真实性。
根据佛佗在世的传说,宋云提到了很多位于斯瓦特和布奈尔的圣地。但是,由于他叙事顺序的含糊不清,如果我们没有中国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作为参考的话,那么我们将很难确定那些地方的准确位置。
当著名的高僧玄奘于公元630年左右经喀布尔到达这里的时候,佛教已经过了鼎盛时期,日渐衰落了。无论是斯瓦特(即乌苌国)还是白沙瓦,昔日的犍陀罗国,白匈奴于一百多年前的入侵留下了满目疮痍。玄奘对斯瓦特多样的面貌作了准确描述,记录了这里宜人的气候,丰富的植被、鲜花和果树。他还告诉我们,这里的民众生性柔弱怯懦,天性好欺骗,爱玩小把戏(“人性怯懦,俗情谲诡。”——《大唐西域记》)。虽然佛教仍然是主导宗教,但是,“夹苏婆伐窣堵河(即斯瓦特河),旧有一千四百伽蓝,多已荒芜。昔僧徒一万八千,今渐减少”。关于僧侣,他记述道 “喜诵其文,未究深义,戒行清洁,特闲禁咒”。我曾经追随“中国圣僧”的足迹,走遍了整个中亚和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并已学会了依赖于他对地形特征的准确标示。正如在布奈尔一样,在斯瓦特我们同样寄期望于这位高僧,给予我们最可靠的导向,找到那些昔日的佛教圣地。


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印度西北考察记 (Aurel Stein on Alexander's Trail to the Indus: Personal Narrative of Explorations o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of India) 作者:Aurel Stein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是对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路线的纯粹历史重构,而是记录了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奥雷尔·斯坦因——在二十世纪初对印度西北边境地区进行的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实地考察。斯坦因的目光超越了宏大的军事叙事,深入到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探寻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古代文明遗迹,特别是那些可能与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所经之处留下的人文印记。 全书以高度纪实的手法,详尽描绘了探险队伍穿越当代英属印度西北边境省(North-West Frontier Province,今巴基斯坦境内部分区域)的崎岖历程。斯坦因不仅是一位敏锐的考古学家,更是一位细致入微的旅行家,他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环境:从旁遮普平原的炙热到兴都库什山脉的险峻,从炎炎夏日的干旱到季风时节的泥泞。 一、 探险的动因与背景 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首先在于其明确的地理与历史指向性。斯坦因并非简单地“追随”亚历山大,而是试图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考证,来验证或修正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东段以及希腊化影响在印度河流域边缘地带留下的确切证据。他深知,亚历山大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军事行动,虽然短暂,却在文化和地理认知上留下了持久的痕迹。 斯坦因的考察重点集中在河流系统、古道以及军事要塞的选址上。他关注的不仅仅是文献中记载的宏伟城池,更多的是散落在广袤荒野中的、用泥土和砖石堆砌起来的微小线索。他详述了在出发前对现有地图、旅行日记和希腊史料的批判性研究,这些准备工作为他接下来的野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清晰地阐述了自己所持的观点:要真正理解历史地理,就必须亲身踏足现场,感知地形的限制与机遇。 二、 边境的现实:地理、文化与行政挑战 斯坦因的考察地带,在二十世纪初是英国殖民统治下最敏感、最难以进入的区域之一。这片边境地带不仅是地理上的隘口,更是文化和政治上的交汇点,充斥着部落间的复杂关系和殖民政府的严密监管。 书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极为生动。作者细致记录了在穿越干旱的冲积平原时对水源的依赖,以及在翻越海拔较高的山口时所面临的严寒和缺氧。他详细描述了当地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历史上的战略布局。 更重要的是,斯坦因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他记录了与普什图部落的接触,描述了他们在面对外部势力(无论是古代的马其顿人,还是近代的英国人)时的坚韧与警惕。这些不仅仅是风土人情的记录,更是理解古代交通和军事补给线如何运作的关键。他必须在极其有限的政治许可和安全保障下,与当地酋长和向导建立信任关系,才能得以进入那些人迹罕至的遗址。 三、 考古学的发现与方法论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详尽的考古记录。斯坦因的考察并非漫无目的的跋涉,而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田野工作。他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测绘技术,对发现的遗址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记录。 书中详细叙述了他在特定地点——那些可能与亚历山大驻地或希腊化移民聚落相关的地点——进行的初期勘探工作。他所发掘出的陶器碎片、钱币残片,以及零星的建筑基础,成为连接古代历史与当代地貌的无形纽带。 斯坦因特别强调了“地层学”在判断遗物年代中的重要性,尽管在当时这门学科尚处于发展初期。他通过对比不同地层中发现的文物特征,推断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叠加现象。例如,他对某些堡垒遗址的考察,揭示了从孔雀王朝时期、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直到后来的贵霜帝国时期,该地区持续作为军事和贸易节点的演变过程。 他的叙述风格严谨而客观,避免了过度的浪漫化想象,坚持用实物证据来支撑自己的历史推论。对于每一件重要发现,他都进行了详尽的绘图和描述,展现了其作为一名“科学探险家”的专业素养。 四、 历史地理学的重建 斯坦因的考察不仅是发现遗物,更是在重建一条“看不见的道路”。他试图通过分析古代河流的改道、山脉隘口的稳定性,来重新勾勒亚历山大庞大军队行进的合理路线。书中包含对古代水文地理的深刻理解,因为水资源的分布直接决定了古代军事和商业路线的可行性。 他记录了自己如何利用现代地理知识去“反向推断”古代的地理面貌,例如,通过寻找古河床和沉积物,来判断某些古代城邦在历史上是否曾因洪水或干旱而衰落或迁移。这种跨学科的考察方法,使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游记范畴,成为一部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的早期区域地理学著作。 结语 《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印度西北考察记》是一部关于坚持、细致观察与学术求真的经典之作。它记录了二十世纪初,在政治局势动荡、交通极为不便的边陲地带,一位学者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触摸和理解那些早已消逝的帝国回响。全书洋溢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以及对人文学科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坚定信念。它所描绘的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路径,更是一位伟大探险家在极限环境下的精神肖像。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编排,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规划能力。它并非线性叙事那么简单,而是巧妙地将个人的考察日记、历史文献的引用、以及对考古发现的初步解读熔于一炉。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结构,让阅读体验异常丰富,仿佛同时在听一位历史学家、一位探险家和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在讲述同一个故事。每一次章节的转换,都像是在揭开一层面纱,将读者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层次或地理区域。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密度和趣味性,让即便是对专业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探索精神所吸引。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做到了雅俗共赏。

评分

这次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对所见之地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的描绘,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比如,他对那些古老村落里居民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那种淳朴与坚韧,透过文字直击人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些遥远的边疆之地,人类文明是如何生根发芽,又如何面对历史的洪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探索历程娓娓道来,让人欲罢不能。读完之后,我对那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被唤醒的好奇心,驱使我想要去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那份近乎偏执的探索精神。他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像是一个坚定的追寻者,用脚步丈量着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阅读过程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面对未知环境时的那种谨慎与兴奋交织的情绪。那种在荒芜之地,面对重重困难却依然保持乐观和探究热情的态度,极具感染力。他的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相的执着,是这本书最宝贵的精神内核。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走马观花,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一个遗迹背后的故事,去探寻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线索。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整本书的厚度和质感都大大提升,它不再是简单的游历记录,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勇气和坚持的赞歌。

评分

读完全书,我心中涌动的是一种对“边界”的全新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条线,而是历史、文化、地理交汇碰撞出的复杂地带。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文化藩篱的尊重与好奇,是当代社会尤其需要学习的品质。他没有用简单的二元对立去评判沿途遇到的不同族群和信仰,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开放而包容的视角,让整本书的格局得到了升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地理探险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共通性的深刻反思。我从中汲取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探索世界、理解他者的智慧与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初看时略感古朴,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韵味便会慢慢散发出来。它没有现代流行读物那种浮夸的修饰,而是用一种沉稳、克制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景象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内敛的力量,反而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历史场景时的那种史诗感,仿佛能听到远古的战鼓声在耳边回响。同时,他对自然环境的描摹也极为传神,无论是山脉的险峻,还是河流的奔腾,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行走”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观察”和“思考”的杰作,引导着读者去体会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命运和性格。

评分

活动购买,很实惠,棒棒的。

评分

很好很强大很好很强大

评分

很好,在京东购物的感觉太好了,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合适的东西,快递小哥也很赞

评分

活动力度大,十分便宜,很欣慰

评分

正品

评分

要写相关的课题论文买的,看起来还不错,慢慢啃

评分

难得的冷门图书,很珍贵,可以看看百年前印度北部风情。

评分

不错,书还蛮不错的,开卷有益啊。

评分

很好很强大很好很强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