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艾约博 著
图书标签:
  • 四川
  • 造纸
  • 手工
  • 乡村
  • 社会史
  • 20世纪
  • 竹子
  • 民俗
  • 文化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938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01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0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夹江县是四川境内的山区,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进入20世纪以后,夹江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冲击,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集体化、现代化的理念和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这些发生在“城乡鸿沟”宏观背景下的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都促使造纸人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重新定义身份认同。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这导致了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理精英,从女人转向男人。在作者看来,造纸技能是一种资源,是分配和争夺的对象。作者从这一独特的角度出发,从一项传统技艺个案入手来介入对大问题的思考:革命、建国以及市场化等现代化进程如何改变着20世纪的中国农村。

作者简介

  艾约博(Jacob Eyferth,1962-),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现代史专业副教授,东亚语言文明系系主任。2000年在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牛津、哈佛和罗格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以及关于工作、技术、性别和日常生活的历史。主编How China Works: Perspectives on the Twentieth-Century Industrial Workplace(Routledge, 2006) 。目前正在撰写一部关于自20世纪50年代“集体化”以来中国农村女性纺织活动的社会变迁史。

目录

表格、地图、图片目录 1
度量衡及货币 1
致谢 1
导论 1
技艺娴熟的农民 5
社会组织与技能生产群体 7
“农民性”(peasantness)的模式 9
两种类型的“去技能化”(deskilling)13
技能的本质 16
田野调查及资料情况 21
本书的结构23
1. 定位技能 25
造纸技术 27
造纸的劳务量需求 34
劳动的性别分工和代际分工 36
家庭劳力的补充、培训和管控 37
雇工的招募、训练和管控 42
劳务交换与互助原则 44
公开和保密 46
性别与技术的宗亲控制 47
夹江造纸业的技术定位 49
2. 夹江山区的社区和宗族 51
居住区 54
保甲制 58
袍哥会 59
宗教组织 60
暴力与权力 62
造纸地区的亲属关系 64
夹江的正式亲属组织 67
辈分顺序 70
亲属关系派上用场 72
技能的共同体74
3. 阶级与贸易 76
“大户”:石子青的作坊83
阶级与拥有土地 85
市场86
信贷 92
造纸区的市场和社区95
4. 从匠人到农民 101
纸匠与清朝的国家 105
清代的工艺控制和自我管理 107
民国初年利益代表模式的变迁 109
1936—1937年和1941—1942年的粮食危机 114
帝国主义与“中国手工业的崩溃” 116
槽户——改革的阻挠者 118
自上而下的改革 120
自下而上的改革 123
5. 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造纸人,1949—1958年 125
工业改造与社会主义国家 126
造纸业重组:规划与当务之急 128
造纸地区的土地改革 131
向集体造纸过渡:1952—1956年 138
踏入国营部门 140
合作社下的生活 141
对技能的提取 142
专家说了算 145
6. “大跃进”、饥荒与农村的“去工业化” 149
恢复…… 152
……再次衰退 156
对手工纸的需求 159
挖竹根 161
在生产队管理下的生活 162
夹江的产业化和去产业化 164
7. 家庭生产的回归 167
回归到家庭作坊 169
家庭作坊的巩固 171
一个小型技术变革 172
家庭、政府和技术变革 176
石堰的纸张生产:一个案例 177
改造过的家庭作坊 178
雇工 183
换工与互助 184
8. 改革时期的纸张贸易和乡村产业188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游击贸易 189
石荣轩 190
石胜新 191
石威方 192
彭春斌 193
从“行商”到“坐商” 194
商人与槽户的关系 195
乡镇与农村工业化 197
盲目发展:石堰的乡村企业 198
乡镇企业发展的得与失 202
行政和经济上的分化 203
家庭工厂 204
专有技术 206
2000年以来的变化 207
9. 加档桥石碑 210
石碑 212
对亲戚讲辈分 217
中国后改革时代的亲族关系、职业和身份认同 222
结语 224
国家的视角,市场的嗅觉 229
坚壁起来的公用资源236
附录一 238
附录二 242
文献资料目录244
译校后记269

精彩书摘

  本书勾勒了一个四川农村手工技艺从业者社区20世纪的社会变迁史。该村落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的夹江县。在将竹子和其他纤维物转化为柔软而具有韧性的纸张过程中,男人和女人们需要完成的那些耗时而艰辛的工作,在这部社会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造纸是一项要求有高度技能的工作,而“技能”这一话题会以两种互相关联的线索贯穿全书。我最为关注的是那些与生产相关的技能,这些技能也许是技术性的(如何打浆、如何刷纸),也许是社会性的(如何给产品找到买主、如何与邻居相处)。除此之外,我也对那些可以被称为日常生活技能的内容感兴趣:尽管有战争、革命、极度迅疾的社会和经济转变,那些让夹江的造纸人得以存活下来,甚至有时候还能做到繁荣程度更甚从前的惯常策略(quotidian strategies)。这些不同类型的技能彼此联结在一起。去聚焦于一种技能劳作的具体细节,让我们有可能透彻地了解乡村民众的生活世界。不然的话,他们所经验的东西可能还会隐而不显。
  尽管我聚焦于某一特定地方的物质条件与日常生活,并将本书的研究置于中国乡村研究这一丰富的学术传统之内,但我还是力图追求在一个更为宏大的层面上提出论点。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的论点是,中国的革命——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系列彼此关联的政治上、社会上和技术上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技能、知识、技术掌控的再分配,正如其对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一样;发生在20世纪的对技能进行争夺的结果是,技术掌控权大规模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一线生产者手中转移到管理层精英手中,从女性身上转移到男性身上。
  这项研究的大背景是中国的城乡分野——这是研究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制度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鸿沟将农村人(包括那些数以千百万计来到城市里工作生活,但是因为户口制度还和他们的农村老家绑在一起的人)与城市人区分开来。这道鸿沟之巨大,不亚于中国城市居民与西方国家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尽管造成这一城乡分野的制度安排在近年来有所变化,但是这鸿沟还没有任何趋于弥合的迹象。我在本书中所持的论点是:这种城乡分野部分地是由于城乡之间在知识分配上的变化所造成的,这些变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在1949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更得以强化。目前,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在这一点上有共识:中国经历了一个长长的原工业化进程,与历史记载中西欧和日本所经历的情形并无二致。中国的清朝(1644—1911年)和民国(1911—1944年)时期与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欧洲19世纪以前的情形相似,大部分制造品来自农村,出自农民家庭或者那些半专业化的农民手工业者。与欧洲和日本形成反差的是:在19世纪末的西欧和日本,大多数手工制品已经为工厂产品所取代,而中国的手工业则相对来说完好地保持到20世纪中期。毛派历史阐释学说坚持认为,在鸦片战争之后大量涌入中国的廉价外国商品压垮了传统的中国手工业,但是现有的材料表明,民国期间“在绝对数量上,手工业总体产出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增加”,尽管它在经济中的相对份额有所减少,因为这期间形成了一个现代工业部门。 在中国遭受大萧条和战争侵害之前最后一个“正常”年景的1933年,手工业仍然占工业产出的四分之三。甚至到了1952年,当中国的现代工业部门已经开始从战争和革命带来的后果当中得以恢复之时,按照当时的价格(重工业被给予很大的权重性)计算,手工业仍占工业总产值的42%;若以战前的价格计算,则高达令人惊异的68%。
  尽管手工业拥有强大的经济持久力,或者恰巧因为这种持久力,很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在1900年后主政中国的精英们反而认为中国乡村工业存在着严重问题。1895年甲午战争败于日本带来的羞辱以及西方与日本工业化先例的激励,促使中国的精英们开始考虑将“经济”当作国与国竞争的展示舞台——在那个时代,经济尚且被视为一个与社会、文化、道德相割裂的独立范畴。他们从西欧和日本看到,国民经济由若干界线分明然而又彼此互补的领域组成。工业是主导部门,因为单有工业就能推动国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是通常的城市图景,其根基不在农民的家户,而是在大型的、机械化的工厂。相比之下,乡下是农民的所在地,他们为国家提供粮食,不能够也不应该在工业品产出方面占据要位。这种将经济作为有所区分的城乡二元分野的视角并不能正确地描绘出真实的中国,但这在改变中国方面是一个强有力的药方。依照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的说法,也许我们最好将其视为“国家式简易化”(state simplification)。斯科特认为,国家现代化的倾向是将复杂的社会事实转换为简单化的表征——地图、统计数字、人口登记,这些表征使得社会变得“清晰”,因而也容易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这类简化性做法是必需的;但是,如果国家将社会事实的抽象化表征与基本面上的事实混淆在一起,或者甚至认为这是某种更为高级的秩序形式,以致让那些可观察的事实必须屈从于此,这样就会引发很大问题。在中国,这导致了形成经济部门的过程被延长。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国的村落和城市被迫更为近切地屈从于那些臆想中的理想类型。这一进程开始于国民党政府的南京时代(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满腔热忱地相信,有必要对中国经济实行一种计划之下的转型。这一做法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达到巅峰:那时农村与城市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范围;在治理上实行不同的规章制度;全部农村人口,无论其职业如何都被归类为农民;几乎所有尚存于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之间的关联都被切断。这些年来自四川的两个轶事性质的观察可以很好地表明城乡之间的鸿沟之深:在20世纪80年代末,因为营养不良,18岁的农村小伙子其身高要比城市同龄人矮8厘米。这一事实把他们标记成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农村人难得有一次进城的机会,然而马上就会被认出来是农村人。在20世纪90年代,夹江人在祭奠已故亲人时焚烧仿制的城市户口本,以此希望这会让他们来世免于再投胎为农民。
  经过二十余年的市场改革,某些分隔城乡世界的壁垒确已日渐消失,但另外一些则原封未动。由农村涌向城市的移民潮的确在大规模地发生(截至2003年,估计有1.4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10%),与之并存的是,这些农民被系统地排除在生活地的公民权体系之外。户口制度原本是要阻止人口迁移,现在则用来让移民者永远也无法进入他们在新居住地的公民权体系,他们以自己的工作为当地的医疗、教育和其他社会服务体系做出经济上的贡献,然而他们却被拒绝享有这些社会保障权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就反复宣称要取消户口制度,但是大多数市政府抢在中央改革之先发布了明显地区分和排斥外来人口的规定。直到2008年,专家们认为,那堵将中国农村与城市分离开的“看不见的墙”还留在那里。此外,这种城乡分隔主要不再立足于行政管理上的规则,取而代之的是在修辞建构上将农村人视为准族群上的异类: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必须得容忍这些人留在城市里,但是不能将他们吸收进城市人口当中。在这一看法中居于核心之处的是关于“素质”的讨论:“素质”一词以循环论证的方式被定义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正面质性,而这正是中国农村大众所缺乏的。就这样,这些帮助建设和维护中国的城市,以自己的劳动支撑着城市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农村人,被永久地放置在价值等级序列的最底端。
  ……

山水之间:闽北山地社会的变迁与韧性 (约1500字) 作者: [此处留空,供想象] 出版社: [此处留空,供想象]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供想象]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考察二十世纪中国东南山区——以福建北部山地为核心地域——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及文化认同变迁的田野研究与历史重构之作。它并非聚焦于宏大叙事下的国家构建或精英阶层的决策,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依傍着崎岖山脉、河流与森林生存了数代人的普通群体。作者以严谨的社会学理论框架和扎实的口述史料、地方档案为基础,细致描摹了从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初期,闽北山地社会如何应对内生的压力与外来的冲击,并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存智慧与适应能力。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地方性”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被形塑、被抵抗、被重塑。闽北地区,由于其地理的封闭性,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重社会”结构:一是以宗族、地缘关系维系的传统社区网络;二是在国家政权、市场经济渗透下逐渐形成的新的社会关系。本书将对这种张力进行细致的剖析。 第一部分:山林的馈赠与束缚:传统经济的生命线 在二十世纪初,闽北的经济命脉深深植根于山地的自然资源。本书详细考察了当地几种关键的传统产业,如杉木的采伐与运输、茶叶的种植与加工,以及针对山地气候而发展的特色手工业。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当地对森林资源的集体管理模式——“山权”与“林权”的复杂交织。在宗族利益、地方精英(如士绅或富农)的控制,以及普通山民的依赖之间,形成了一套微妙的平衡。 传统经济的稳定性建立在有限的流动性和高度的互助性之上。作者通过对传统契约、借贷记录和地方税费征收方式的分析,揭示了社区内部的资源再分配机制。然而,这种稳定性也意味着高度的脆弱性。气候的变动、山路的阻塞,乃至外部市场价格的微小波动,都可能直接威胁到底层家庭的生存。本书记录了在灾荒年份,宗族祠堂和地方善堂如何充当最后的社会安全网。 第二部分:权力与认同的重构:国家、宗族与地方精英 (1920s – 1970s)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现代国家权力在山地腹地的渗透过程。这种渗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充满地方性协商的“拉锯战”。 作者利用地方志的补充材料和口述档案,重构了国民政府时期地方“保甲”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在那些交通不便的深山村落,“县府的法令”往往需要通过地方的“头人”——可能是前清的秀才、新式学堂的教员,或是在省城有门路的商人——才能有效传达。这些地方精英在充当国家代理人与维护宗族利益之间,扮演着精明的平衡者角色。 随后的解放战争与土地改革,对闽北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本书特别关注了集体化运动对山地经济的影响。集体化试图打破原有的山权结构,建立公有制,但这种转变在高度依赖个体劳作和特殊地理环境的山区,遇到了独特的阻力。作者通过比对不同村庄的集体化进程,分析了“生产队核算”如何与当地的“互助习俗”产生冲突与融合,并探讨了集体化时期,人们如何通过非正式的“小块自留地”来维持生活必需品的供给。 第三部分:生存的边缘:日常生活、信仰与社会网络 本书深入挖掘了山地居民的日常生命经验。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下,强韧的社会网络成为维系生命的基础。 我们细致考察了闽北地区特有的民间信仰体系。这些信仰往往与山川河流紧密相连,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安抚。无论是对山神、土地公的祭祀,还是在生育、婚丧嫁娶中遵循的复杂仪式,都构成了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的重要载体。这些仪式不仅是精神慰藉,更是重要的社交场合,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共享的体验,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流动性”在山地社会中的作用。在农业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男性(有时是整个家庭)外出务工、参与筑路、乃至成为游商,成为常见的生存策略。这些“闯世界”的经历,不仅为家庭带来了急需的现金收入,也成为新知识、新观念传入封闭山区的渠道。作者通过对返乡者的回忆录和信件的分析,揭示了流动性如何微妙地侵蚀着传统的等级制度和封闭性。 第四部分:变局中的适应:改革开放与传统的回响 本书的尾声转向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深刻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重新激活了山地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土地碎片化、劳动力外流加剧以及传统社会保障体系的瓦解。 随着国家对山林资源的管理日益趋向市场化和专业化,传统的“山权”概念面临彻底的消解。本书探讨了山民如何在新兴的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进程中寻找立足之地,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过去积累的“关系网”在新的经济格局中谋取优势。 《山水之间》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充满张力与韧性的社会图景:一个既深受地理环境制约,又不断与外部权力、市场力量进行博弈的复杂共同体。它揭示了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地方是如何通过日常的行动、精巧的适应和代代相传的智慧,顽强地维持其社会结构的连续性。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微观的、扎根于土地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献梳理和口述史料运用上的高超技巧。这本书读起来完全没有学术专著的枯燥感,反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那些来自老人们的讲述,带着浓厚的方言味道和生活质感,仿佛能听到他们彼时彼刻的语气和情绪。这种对“活的记忆”的捕捉,使得那些泛黄的档案和统计数字瞬间立体了起来。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过去和我们身处的现在,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这种细致入微、拒绝概括的写作风格,展现了作者对研究对象的深沉爱恋,也让读者能够建立起一种近乎“在场”的阅读体验,仿佛我们也是这个村庄历史的见证者之一。

评分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地方性知识”的挖掘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种制造物品的技术,更是揭示了一种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世界观。竹子的选择、水的利用、季节的更替如何影响着生产的节奏和村民的信仰体系,这些都构成了这个特定文化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巧妙地展示了工艺是如何内嵌于社会关系和宇宙图景之中的,手艺不再是纯粹的技能,而是一种维系社区稳定和精神秩序的仪式。对于任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或地方性社区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指南,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传承”远比保存一个物件要复杂得多,它关乎一套生活方式的完整性。

评分

这本书的社会学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对工艺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二十世纪的剧烈社会变革中,这个手艺人社群是如何重塑其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的。不同代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家庭内部的权力转移、以及村落与外部世界(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市场需求)的复杂互动,都被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富有同理心,她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微小的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特别是关于女性在家庭手工业中的隐性贡献与被遮蔽的历史地位的探讨,视角独特且发人深省,让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幕后英雄”。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让我们理解在快速工业化的浪潮下,地方性的知识和技能是如何被边缘化,又是如何顽强地寻找新的存续之道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时而深入到家族的私密空间,描摹那些关于传承与背叛的家庭小剧场;时而又将视野拉远,置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之下,探讨小生产者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却又“坚守阵地”。这种在微观和宏观叙事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让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既宏大又亲切。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立体且多层次的理解,即历史的变迁并非一条单一直线,而是由无数条充满张力的生活轨迹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读完之后,心中留下的不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对生命中那些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劳作,重新燃起的尊重与好奇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村落的历史,更像是在挖掘一种被时间冲刷的生存哲学。从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拉进了一种古老而又充满韧性的生活场景中。那种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现代性冲击下的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一些关于日常劳作的细节,比如处理竹料、浸泡纸浆时的气味和声音,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种湿润的空气和辛勤劳作带来的疲惫与满足。这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志,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共生”的史诗,探讨了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人们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去对抗变迁,维持一种世代相传的秩序。读完后,我对那种扎根于土地的生活方式,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也对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失去的那些“慢”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不错的书,了解社会的入口

评分

新书,活动太赞了,直接拿下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本本精品

评分

海外中国系列,应属好书,豆瓣评分不低,先囤着,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读

评分

如果某个主题只有那一本,

评分

很快,用券也很划算。以后就在京东买大件的书。书肯定是正版没毛病

评分

书很好,朋友很喜欢确实不错

评分

看他买的书,有些苦笑不得。于是聊了半个下午,谈如何读书的问题。自然也就是随口聊聊,不全面,但觉得还是有点总结的价值,怕忘了,明年可以对新学生重复一遍。

评分

这本书写得不错,值得读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