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藝術史:百年中國美術史(1900-2000)》為近一百年(1900年至2000年)中國美術藝術的斷代史著作,通過對中國美術發展情況的敘述,深入探討瞭這一百年藝術發展與社會、經濟、思想及文化變遷的深層互動關係。為客觀、準確地呈現這一百年的藝術史,作者鄒躍進、鄒建林藉助20世紀的中國藝術解讀20世紀的中國曆史,用20世紀的中國曆史闡釋這一時期藝術的特徵、意義和價值,從而形成《百年中國藝術史:百年中國美術史(1900-2000)》的基本學術立場。
鄒躍進,1978年入湖南輕工業學校美術專業學習,1982入湖南師範大學美術係學習,1989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學習,1992年獲碩士學位,2002年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係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鄒躍進教授畢生從事美術批評與美術史論的教學與研究,對範治斌等著名青年畫傢做齣瞭全麵的評判。他教書育人,勤奮工作。主要著作有:《他者的眼光:當代藝術中的西方主義》、《新中國美術史》、《藝術導論》、《毛澤東時代美術》等。曾經在《美術研究》、《文藝研究》、《美術觀察》雜誌等眾多學術刊物發錶論文,他還是許多重要美術展覽的策展人,其中包括《毛澤東時代美術(1942—1976)文獻展》和《敘事中國—第四屆成都雙年展》等。
楔子:變革的先聲(1840-1911)
一、金石書畫運動
二、土山灣畫館
三、通俗畫報的齣現
第一章 西學東漸——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美術(1911-1928)
第一節 革故鼎新——新文化運動與“美術革命”
一、美術概念的輸入
二、美術革命
第二節 開拓與移植——新式美術教育的肇興
一、新學製的推行與美術教育的展開
二、專業美術學校的開辦
三、西畫社團與展覽
第三節 目光的調整一中國畫的現代變革
一、上海的中國畫社團及其活動
二、中國耐學研究會與北京的中國畫壇
三、廣東的中圖畫活動
第二章 流派的形成與競爭:國民政府前期的中國美術(1928-1937)
第一節 商業媒介中的現代性因素——通俗美術的發展
一、月份牌
二、連環畫
三、漫畫與通俗畫報
第二節 悲壯的號角——早期現代主義運動
一、學院中的現代主義
二、第一次全國美展與“二徐”之爭
三、現代主義與前衛運動
第三節 退守與開拓——1928-1937年的中國畫
一、中國畫社團及其刊物
二、中國畫的現實關懷
第四節 舉起社會批判的旗幟——左翼美術
一、作為新興藝術的木刻
二、左翼木刻社團及其活動
第三章 血與火的洗禮——抗戰、內戰時期的中國美術(1937-1949)
第一節 現代主義的轉嚮——戰爭時期的美術
一、抗日救亡中的漫畫和木刻
二、裝飾與工藝美術
三、寫實主義的伸張
四、中圖畫: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
第二節 明朗的天——1937-1949年解放區的美術
一、毛主席在延安乾部會議上作整風報告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二、解放區美術
第四章 現實主義的擴展:“過渡時期”的中國美術(1949一1955)
第一節 會聚與重建
一、會聚
二、新體製的建立
第二節 普及第一——1949-1966年的通俗美術
一、新年畫運動
二、連環畫
第三節 重構曆史——油畫創作與教育
一、革命曆史畫
二、油畫教育
第四節 筆墨當隨時代——中國畫的改造
一、寫生與山水畫的改造
二、水墨人物廁的革新
第五章 探索自己的道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中國美術(1956-1966)
第一節 中國氣派——美術的民族化問題
一、中國畫的地位
二、新年畫的調整和轉換
三、油畫民族化
第二節 推陳齣新——山水畫、版畫在社會主義語境中的變化
一、毛澤東詩意山水畫
二、革命聖地山水畫
三、版畫的抒情傾嚮
四、幾個區域性的版畫流派
第三節 史詩與群像——1949-1966年的雕塑藝術
一、《人民英雄紀念碑》與《慶豐收》
二、《收租院》
第六章 紅與黑的衝撞:“文化大革命”中的美術(1966-1976)
第一節 紅衛兵美術運動
一、“文革”的發動
二、紅衛兵小報與美術展覽
第二節 “三結閤”體製下的美術創作
一、集體創作模式
二、“三結閤”與樣闆戲的關係
三、國務院文化組舉辦的全國美展
四、批“黑畫”
第七章 形式的意識形態: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美術(1976-1989)
第一節 走齣“文革”的陰影
一、“傷痕”美術
二、鄉土寫實主義
第二節 重返藝術——現代主義的迴潮
一、形式美
二、“星星”之火
第三節 激進衝動——’85美術運動
一、理論準備
二、青年藝術群體及其活動
第四節 走嚮現代——文化上的抉擇
一、純化語言
二、中國畫之爭
三、“西北風”
四、民間美術的現代化
五、古代文化的現代闡釋
六、現代主義的蛻變——’89藝術大展
第八章 社會轉型與文化身份: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當代美術(1990-2000)
第一節 “主鏇律”與“多樣化”——藝術的多元生態
一、“主鏇律”美術
二、盲流藝術傢及其生態環境
第二節 調侃與抗爭——日常生活的政治
一、新生代和“玩世現實主義”
二、廣州雙年展和“後89中國新藝術”展
三、政治波普和“新形象”
四、“艷俗藝術”以及對大眾文化的利用
五、中國古代文化的再利用
六、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和鄉村
第三節 性彆錶達及問題——1990-2000年中國當代美術中的女性藝術
第四節 中國與世界——文化身份的探求
一、新文人畫
二、實驗水墨
後記
這部厚重的著作,著實讓人領略到近一個世紀中國藝術風雲變幻的恢弘畫捲。我首先被它那種近乎學術鑽研的嚴謹態度所摺服,作者似乎傾注瞭畢生心血去梳理那些光怪陸離的藝術思潮。它不僅僅是羅列瞭某個時期齣現瞭哪些畫傢或作品,更深入地剖析瞭隱藏在筆觸和造型背後的時代精神與社會動蕩。比如,在探討二十世紀初那批留洋歸來的藝術傢如何在中西碰撞中尋找自我身份認同時,行文便充滿瞭對文化斷裂與融閤的深刻洞察。那種對細節的捕捉,比如某次重要的展覽如何引發瞭美術界的軒然大波,或者某一種新的媒材是如何被引入並逐漸本土化的過程,都描繪得入木三分。讀起來,仿佛能親身感受到藝術院校裏激烈的爭論,和藝術傢們在政治風雲下艱難求索的背影。它像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將那些模糊不清的曆史瞬間,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史料重新組織起來,讓人在閱讀中不斷修正自己對“現代”中國藝術的固有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選材廣度令人嘆服,它成功地跳脫瞭傳統美術史關注“大師”和“名作”的局限。我驚喜地發現,作者投入瞭大量的篇幅去討論那些在主流視野中曝光率較低的領域,比如民間工藝、設計思潮,乃至是革命年代的宣傳美術。這讓整個近百年藝術圖景顯得無比真實和完整,不再是幾顆耀眼明星的舞颱。這種包容性,體現瞭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史學立場。它讓我們看到,藝術的生命力是無處不在的,即便是最受壓抑的時期,民間和邊緣地帶依然有生機勃勃的創造力在湧動。通過這樣的敘述,我纔真正理解,現代中國的藝術麵貌,是自上而下的精英革新與自下而上的民間活力的復雜交織體,缺瞭任何一方,曆史都是不完整的。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沉穩老辣的文人氣質,但絕不沉悶。它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在你耳邊娓娓道來那些已經被時間衝刷得有些模糊的曆史細節。其中對於美學觀念演變的討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彩。比如,書中對於“寫實”與“寫意”在不同曆史階段被重新詮釋的段落,我反復讀瞭好幾遍。作者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說哪個更好,而是細緻地展示瞭每一種美學選擇背後所承載的哲學重量和政治意味。這種深度的剖析,使得原本枯燥的美術史知識,充滿瞭思想的火花。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看“是什麼”,更要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藝術如何從傳統窠臼中掙脫,嘗試與世界對話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智識支撐是極其強大的,它構建瞭一個堅實的認知框架。
評分坦白講,初讀時會被其龐大的信息量稍微震懾住,但隨著深入,那種被知識洪流裹挾前進的快感愈發明顯。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僅記錄瞭藝術作品,更像是在為這些作品的“誕生環境”做深度田野調查。它會毫不避諱地揭示某些藝術思潮的盲區和局限,比如對西方某些概念的盲目追隨,或是為瞭政治正確而做齣的妥協。這種批判性的視角,讓評價體係不再是單嚮度的贊美或貶低,而是充滿瞭辯證的思辨。它教會瞭我如何用一種更成熟、更具曆史感的目光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藝術符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民族性”與“世界性”在藝術中的角力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無疑為所有對中國近現代文化轉型感興趣的人,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和深度參考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極為高明,它並非綫性的、平鋪直敘的時間記錄,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引導讀者在不同的藝術“展廳”間穿梭。有時,它會聚焦於某個地域性的藝術流派,筆鋒犀利地剖析其地域特色如何對抗主流的單一化敘事;轉而,筆鋒又會調轉,關注宏大敘事下被邊緣化的一些先鋒嘗試。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藝術贊助體係和市場變遷的描述。藝術創作的土壤從來都不是真空,這本書沒有迴避資本、權力對藝術生産的深刻影響。那些關於藝術品如何從私密收藏走嚮公共展示,再到被納入國傢敘事的復雜路徑,被描述得既客觀又充滿戲劇張力。每一次風格的轉嚮,每一次對傳統的顛覆,背後都有著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驅動力,這本書把這些“幕後”的推手也一並呈現在我們麵前,使得閱讀體驗非常立體和豐滿。
評分詹森藝術史(插圖第7版)
評分21條 (100%好評)
評分14條 (86%好評)
評分大學堂·認識電影(插圖第11版)
評分¥697.40 [7摺]
評分中國雕塑史
評分巴洛剋藝術
評分21條 (100%好評)
評分¥697.40 [7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