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凝練的文字、精美的圖片、清晰的結構,展現中國音樂的演變曆程與獨特美感。
本書從中國古典人文品味的視角齣發,以曆史發展為經,以具有代錶性的工藝美術品類及其藝術特質為緯,配以大量精美彩圖,簡明、生動、清晰地呈現齣中國音樂的獨特美感和文化價值。
漆明鏡(1982-),女,四川人。2012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文學博士。現任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音樂史、樂律學。
第一章 遠古及夏商時期的音樂/001
音樂的起源/002
民歌、樂舞傳說/003
第二章 周秦時期的音樂/011
禮樂/012
音樂機構與音樂教育/014
民間音樂/015
樂器/018
樂律/033
音樂思想/035
第三章 兩漢時期的音樂/037
漢代的禮樂與音樂機構/038
歌舞百戲/042
鼓吹/046
樂器/048
樂律/057
音樂思想/060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061
相和歌/062
清商樂/063
大麯/064
雜舞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065
鼓吹樂/068
異族風情的音樂/069
樂器/070
律製/076
音樂思想/077
第五章 隋唐以降的音樂/079
宮廷音樂/080
音樂機構/085
民間音樂/087
樂器/091
樂律/093
第六章 宋元明清時期的音樂/095
民間歌麯/098
說唱音樂/101
戲麯/105
樂器和器樂/114
樂律/120
第七章 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121
學堂樂歌的引入/122
1920至1940年間的新音樂建設/127
革命音樂運動/136
新音樂在不同政治區域的發展/143
從宋代開始,宮廷音樂的規模開始縮減,與大唐宮廷音樂的恢宏不同,宋代宮廷音樂嚮著小型、精緻的方嚮發展。大麯發展到宋代已不再錶演全麯,而是演奏其中的片段,稱為“摘遍”。純器樂形式開始盛行於宮廷,包括獨奏和小型閤奏。至南宋,教坊被廢止(圖47)。
此消彼長,市民音樂的發展十分繁榮。宋元時期已有專門的演齣場所瓦捨,又稱瓦肆、瓦子或瓦市。取“來時瓦閤,去時瓦解”之義。其中有許多用欄杆或巨幕隔成的固定場子,稱勾欄或遊棚,錶演雜劇、歌舞、百戲等。除勾欄外,還有賣藥、估衣、飲食等店鋪鱗次櫛比。從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圖48)中可以看齣瓦捨中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場景。而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瓦捨,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規模上都超過瞭汴京。至明清,延續宋元的路子,民間音樂活動更是達到瞭鼎盛。
宋元明清民間歌麯誕生瞭麯子、散麯、小麯等藝術品種。說唱音樂齣現瞭宋元的鼓子詞、諸宮調和明清的鼓詞、彈詞、漁鼓等。戲麯這一重要的民間音樂體裁在宋代正式形成,至明清已發展齣重要的聲腔係統。在樂器和器樂方麵,有鬍琴、三弦、火不思、雲璈、興隆笙等新樂器;古琴發展齣諸多流派;小型器樂閤奏盛行。在樂律上,硃載堉發明著名的新法密率,徹底解決瞭遺留韆年的黃鍾還原和十二律鏇相為宮的問題。
……
規律地振動産生齣的音律是一種客觀物,在音樂産生的初期就應存在。可推測的是,上古時期的祖先們憑生理聽覺發現音高,並在一係列並未被理論化的實踐基礎上,依據當時的工藝技術製造齣可發若乾音的樂器,譬如河姆渡遺址齣土的無音孔陶塤、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的能吹齣一個小三度(羽與宮)音程的一音孔陶塤等。南宋琴傢徐理曾在《琴統》中說到:“蓋有天地則有是律,有是律則有是聲,有是聲則有是準。準之器雖未作於有律之初,準之意已默存於有琴之先。”樂音的存在先於人的意識,在經過人類的發現和進一步創造後,逐步發展齣更復雜的音樂形式,並一步步書寫齣華美的音樂史。
中國古代音樂史悠久且神秘,遠古的音樂傳說膾炙人口,曆代齣土的音樂實物精妙絕倫。各朝代都一度盛行不同的音樂體裁和樂器,音樂機構培育齣一代代優秀的樂人,音樂審美也隨著主流意識發生演變。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在並行發展的同時也此消彼長,技藝高超的音樂傢總會留下不朽的傳奇。進入近代後,中國音樂發生瞭轉型,西方音樂的引入,除瞭式微的傳統音樂繼續發展外,音樂史的重點轉移到瞭對作麯傢和音樂作品的研究上。
根據中國音樂史發展的特點,本書將古代音樂史劃分為六個部分。遠古和夏商時期歸入第一部分,而兩周至秦朝作為古代音樂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被列為第二部分,後分彆將兩漢、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列為不同的章節進行闡述。而近代音樂史部分,雖僅一章,但內容十分復雜,音樂傢和作品繁多,本書主要從西洋音樂和學堂樂歌的引入、新音樂建設、革命音樂運動和新音樂在不同政治區域的發展四個部分展示近代音樂發展的主綫。
從古代的禮樂、音樂機構、樂律、樂器、樂種、樂人、音樂著作,到近代的學堂樂歌、新音樂、作麯傢、音樂作品,數韆年變遷,唯有對音樂之美的追求不變。今日迴顧往昔,曆史存儲瞭個人的文化基因,我們為何會創造齣這樣的音樂,為何會喜歡這些風格的樂麯?迴溯曆史的河流,方能解惑。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我個人非常欣賞,它有一種古典的韻味,卻又絕不晦澀難懂。作者似乎深諳“含蓄”二字的精髓,在描述那些復雜多變的音樂現象時,總能找到最恰當、最富有畫麵感的詞匯。閱讀體驗如同品茗,初入口時清冽迴甘,細品之後層次分明。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樣堆砌專業術語,而是巧妙地用比喻和類比,將抽象的音樂概念具象化。舉個例子,書中對某個特定時期“五音”變化的描述,沒有使用繁復的音階理論,而是將其比作四季更迭,使得即便是對樂理知之甚少的讀者,也能迅速領會其間的微妙變化。這種以文為媒,將音樂的流動性融入文字結構中的寫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音樂史研究不再是少數專傢的專屬領域,而是麵嚮所有熱愛文化的人士的盛宴。
評分這部作品讀來,仿佛沉浸在瞭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之旅。它沒有直接羅列枯燥的史實和年代,而是以一種極為細膩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勾勒齣瞭中國音樂發展的脈絡。作者的筆觸,如同畫筆般靈動,將那些遙遠的宮廷雅樂、市井小調、宗教吟唱,都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尤其令人稱道的是,書中對音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的解讀,讓我對“聲”與“道”的關係有瞭更深的理解。比如,在描述先秦時期的禮樂製度時,那種莊重與和諧的氛圍,仿佛能透過文字直達心底,讓人體悟到古人“樂”與“治”相輔相成的智慧。這本書並非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對話,引導讀者去聆聽曆史的迴響,去感受那些流淌在血脈中的鏇律是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它真正做到瞭“以樂載道”,讓人在享受音樂之美的同時,也提升瞭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中國音樂曆史的著作,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打破瞭傳統教科書的刻闆印象。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鮮為人知但又至關重要的音樂現象。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音樂風格的轉變,闡述得鞭闢入裏,特彆是對於隋唐以來鬍樂漢化、以及宋元戲麯音樂興盛的分析,簡直是精彩絕倫。它沒有停留在對樂器形製的簡單介紹上,而是深入探討瞭社會變遷如何催生齣新的音樂體裁和審美趣味。例如,書中對宋詞和元麯的音樂性是如何相得益彰的論述,視角獨特,見解深刻。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忍不住停下來,在腦海中復盤那些被提及的樂麯片段,試圖去想象當時的演奏場景,那種沉浸感是其他學術著作難以比擬的。這哪裏是一本“史書”,分明是一本充滿生命力的音樂文化誌。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獨特入口。它不是一本單純的音樂鑒賞手冊,而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式審美”的哲學思考。作者在論述中,常常將音樂的發展與儒傢、道傢的思想精髓相勾連,展現瞭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是如何通過音樂來修身養性、體悟天道的。例如,對某些古琴麯所蘊含的“虛靜”之美的闡釋,就展現瞭東方美學中對“留白”和“不完美”的推崇。這種深層次的文化解讀,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啓發性,讓人不禁反思當代的快節奏生活中,我們是否遺失瞭那種與自然、與自我和諧共處的“樂感”。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古代的聲響與現代人的心靈,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常讀常新的佳作。
評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中國音樂發展史的過程中,對於“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處。它不僅僅關注瞭官方推崇的主流音樂,更是將目光投嚮瞭廣闊的民間和少數民族音樂的沃土。書中對不同地域樂種的介紹,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實地考察的痕跡,細節豐富得令人咋舌。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某一特定區域傳統器樂的章節,作者不僅描述瞭其獨特的演奏技法,更側重於解讀這些音樂在當地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祭祀的需要,還是勞作的陪伴?這種將音樂置於具體的生存情境中去考察的視角,使得音樂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人民的生活、情感緊密相連的有機體。這本書拓寬瞭我對“中國音樂”概念的理解,認識到其內部蘊含的巨大多樣性和生命力。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