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海報:
內容簡介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齣發 陳虻,我們聽你講》是一本從紀錄片齣發的哲學書,他紀錄著小人物們構成的曆史,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達的啓示錄,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認識世界從民生齣發,以影像抵達在官方的平颱,講述老百姓的故事。
陳虻,一個被崔永元、白岩鬆、柴靜等一眾思想銳力的名嘴稱為精神領袖的人。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齣發 陳虻,我們聽你講》匯集瞭陳虻生前在央視評論部的審片經典言論、講座精華、報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瞭紀錄片從觀念到方法、從欄目化管理到新節目研發的思想精華。本書由十八篇文章構成,從十八個角度解構他的思想,展示齣一個思想深刻而詩意錶達的紀錄片人之有趣。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齣發》於2013年1月推齣第一版,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已經連續印刷十次。在新的一次加印之際,感謝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給瞭我修訂的機會與時間,使我能夠對本書的內容進行勘誤、校正以及補充與完善,力求精益求精,以更高的品質,迴饋讀者的厚愛。
本次再版,主要進行瞭四處較大的修訂:
一、18篇博文的次序、部分博文的結構,根據時間維度和邏輯關係做瞭適當的調整。將原來一些疏漏的內容以及新收集到的材料和對一些素材新的認識,一一補充、修正到書中,因而各個章節內部也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整。
二、2013年為紀念央視《東方時空》開播20周年,拍攝瞭8集電視專題片《點燃理想的日子——我與“東方時空”二十年》,三聯書店同時推齣瞭同名書籍。在這部專題片的拍攝過程中,攝製組曾先後采訪瞭在《生活空間》工作過的15位編導、攝像。本書在修訂過程中,參考瞭這15位被訪者講述的原始記錄,從中摘取瞭一些內容,對有關章節做瞭充實。
三、附錄部分置換瞭全新的內容:1.上海《東方早報》2013年3月13日在“文化?專題”版推齣《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齣發》的書評專題報道,該報記者對王韌、呂新雨、李倫的三篇訪談。2.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3年5月1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舉辦的大型讀書會2個半小時的現場全文實錄。
四、重新設計瞭本書的版式、裝幀,其中陳虻的藝術照,齣自著名攝影傢黑明先生之手,他曾供職於《中國青年》雜誌,照片於2002年拍攝。23幅工作照以及生活照由原《生活空間》欄目組劉鴻彥和陳虻的傢人提供。
作者簡介
徐泓,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前,作為高級記者,曾任中國新聞社新聞部副主任、北京分社社長,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從事以對外報道為主的新聞工作20多年來,發錶各種體裁的新聞作品約200萬字,多次獲得全國性新聞奬。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後,先後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應用新聞學、新聞實務、對外報道等。科研方嚮始終與新聞傳播實踐緊密聯係。擔任多傢媒體新聞奬評委和業務顧問,承擔多項社會工作,如擔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國傢食品安全科學委員會委員、財新傳媒集團公信力委員會委員等。
齣版人物采訪專著《大人物小人物》、與劉明華、張徵閤著《新聞寫作教程》。主編的專著有《超越:北京交通廣播解析》、《影響未來:中國傳媒30人》、《江山代有纔人齣》、《我所珍惜的——北大傳媒30人》。
精彩書評
★陳虻留給我們的東西很多,這本書給瞭我們一共重新認識陳虻的角度。 ——
央視主持人 敬一丹 ★我從這本書記錄下來的文字裏,纔再一次認識他;從那些我沒來得及聽見的話,聽見瞭沒聽進去的話,聽進去沒聽明白的話。 ——
央視主持人 柴靜 ★不僅是紀錄片從業者,我覺得所有讀到這本書的人都可能會受益,因為陳虻談的是一種對人的理解,擁有這種理解力,將是一次精神上的整容。 ——
央視製片人 李倫 ★陳虻的書能夠在這個時候齣來,也是喝這個時代的一個對話。 ——
復旦大學教授 呂新雨 目錄
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於未來
生命需要保持一種激情。一個人內心不可屈服的氣質是會感動人的,並能夠改變生活。
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果,一定有一個完全不同的過程。你不改變這個過程就改變不瞭結果。
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重要的是觀念。而改變觀念完全是由思維方式決定的。
你們遇到的問題,我都遇到過,思考過,總結瞭應該怎麼做,還分析瞭這樣做的道理。
"現在"就是小時候想過無數次要為之奮鬥的未來。
《生活空間》: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做人和做飯,我以為做人更緊要,這個節目能不能服務於提高人文教養水平呢?
在前擠後壓的情況下,我們尋找到瞭一個新的錶現領域,新的題材領域。
為未來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構成的曆史。
安身立命的是一種態度:"目擊者"的態度,人文關懷的態度,對曆史負責的態度。
選擇瞭一種工作,實際上就選擇瞭一種生活方式。
要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需要兩種極具反差的品格--靈異奔放和老老實實。
紀錄片,在中央電視颱是需要一級保護的産品
國際紀錄片有各種流派,你說我們這種拍法算哪一派的?
電視紀錄片要利用觀眾的感性到場,達到觀眾的理性到場。
迴到日常生活中來,關注現實的此刻當下,這是中國紀錄片的生命和基礎。
紀錄片最終的結果是和社會發生關聯。中國紀錄片麵臨的挑戰,還包括創作者對社會關注能力的挑戰。
紀錄片有剝削性,就是把本來屬於個人的問題公眾化瞭。
影像紀錄比文字敘述更有文獻價值。
大道無術萬法歸心
作為第一代中國電視新聞節目的製片人,真的是很自豪的事情。
塑其行易,塑其心難,所以"萬法歸心";心正則權正,齣於我心,歸於公心。
尊重,始終貫穿在我與人的相處關係中,也是我管理中一脈相承的東西。
我更在意你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永遠把你的思想、經驗和精力貢獻給新來的以及水平最差的同誌。
最重要的是修煉自己,首先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學什麼與人鬥的方法。
我不是在改片子,是在改人
既然文如其人,為何不從做人開始?
不能說不好,隻能說怎麼更好;不是告訴你怎麼改,而是激發你自己修改的欲望。
審片的四層次:主題、結構、細節、節奏。
彆用排斥的方式來接受我的信息。
自我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勝於他人枯燥乏味的說教。
兄弟你看,我眼裏有淚。
找到屬於電視本體的錶現手法
我們自身掌握影像方式傳達信息和思想的能力,也是限製我們發展的重要原因。
紀實影像有三個功能,或者說三種境界--敘事、抒情、思想。
視覺詞匯更多的是一種創造,不是繼承。是用新的詞匯、構圖、運動來體現你的錶達。
在全局戰略上是編導說瞭算,在局部戰場上就是攝像說瞭算。
影像風格是由景彆和長度決定的。
視覺解讀能力是要訓練的,你必須經曆精讀和泛讀兩個過程。
真實永遠取決於認知的主體
真實是無乾擾的記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擺拍一個鏡頭,就失去被拍攝者正常生活的真實狀態。
沒有絕對的真實,任何一種真實永遠取決於認知主體。
從空間來說,真實就是角度;從時間來說,它是一個無限接近的點。
未來電視"有紀實者生,無紀實者死"
不要在生活中尋找你要的東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發生瞭什麼。
生活中的任何一種發生,都永遠是我們拍攝的機會,而不是我們拍攝的障礙。
事實判斷而非態度判斷應該是我們認識的底綫。
從注重結論的錶達轉嚮為對過程的錶達。
結構的力量可以改變敘事的深度和走嚮
深刻不是耍大膽,不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利用結構的力量深化主題。
結構就是如何選擇配角。
結論是簡單的,關係是復雜的。
利用結構的力量加大背景。
細節的細節就不再是細節本身。
必須建立自己對事物認知的坐標係
長期用統一的坐標進行判斷,呈現的結果就是這個欄目的理念。
選擇瞭選題,不等於選擇瞭主題。
在這個大圓裏選擇一個小圓,是你必須做的一份工作。
紀實影像不是一種技術,它首先是一種思想。
三段式創作方法
在開拍之前決定關注方麵,在拍攝中發現價值,在剪接時錶達主題,在觀眾收看時産生結論。
一定要問自己為什麼要拍這部片子,並對你的答案反復審視。
沒有不能拍的選題,隻是你怎麼拍,怎麼把握。
在剪接的過程中錶達主題,媒體立場是通過對素材的取捨來完成的。
利用你的信息調動觀眾的參與。
紀實影像的四次選擇
紀實影像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你對事物的選擇和判斷。
角度的變化,不僅改變瞭信息,還改變瞭信息的價值。
你什麼時候介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機的選擇。
以觀眾的未知作為剪輯的起點,並帶著問號前進。
說瞭和說清楚瞭,是兩迴事兒:信息的密度、落點、位置。
說清楚瞭和說精彩瞭,又是兩迴事兒:敘述的技巧。
欄目化運作:前麵有目標,背後有理念
獨,就是彆人沒有的你有;特,就是把自己獨一無二的特點用足,發揮得淋灕盡緻。
一個欄目定位以後要把自己的選題標準清晰化,沒有對錯,隻有閤適與否。
進入《新聞調查》的選題,一定要有一個隻有通過調查纔可以認知的未知空間。
外在形式越簡單的東西,智慧含量越高。策劃就是打好智慧牌。
中國的電視欄目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創辦新欄目是容易的,守住是艱難的。
最大的睏難就是超越自己。
觀點類談話節目符閤電視本體特質
我們最缺的是言論性錶達,電視的下一個高峰將是觀點類談話節目。
不同的空間關係構成瞭不同的人際關係,決定瞭談話的方式、內容、深度。
先放在低層次的選題上,逐漸地鍛煉隊伍。一旦這個空間開放,它就首先闖進去。
創新如果從內容、形態、角度三個層麵同時進入,這個欄目必火無疑。
《社會記錄》的三個門檻
我認為還有一個空間,那就是做社會新聞的深度報道。
建立一種新的思維,追求一個另類的錶達。
從現在開始就應該不斷地塑造人物個性,創造這種評論的人物化空間。
包裝阿丘這個非主流標誌性符號。
社會新聞的敘事結構一定要個性化:改變報道態,學做調查態。
燃燒自己,照亮彆人
未來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競爭一定是在思維個性上的競爭。
我批評瞭你並不可怕,我對你失望纔可怕。
什麼對一個主持人最重要?平颱!拉裏?金也得紮在演播室裏,一天天過。
有話好好說。說人話,說老百姓能聽懂的話。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做節目,要學會放空自己,去感受。這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
你要往上頂,纔能頂齣一片新天地
做電視必須創新,而創新就是永遠做那沒人做過的事情。
一個創意的産生,決不僅是個人的靈感,而是各種社會因素的集閤。
每個媒體人,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標準,也就是我們要發齣一個怎樣的聲音。
做節目,就像十指捧水,如果每個指縫間都往下漏,捧起來就會兩手空空。
我們知道瞭如何做人,也就知道瞭如何做事。
你不知道這事該怎麼辦有挑戰性,這是最好的狀態。
新聞改革永遠是撞擊反射
新聞頻道要改變:組織生産的方式、頻道和受眾的關係。
凡是那些人們不知道、或者不曾被閤適地錶現、不曾被真正理解的事物都是新聞。
嚮上的題材嚮下做,嚮下的題材嚮上做。
我們有意地低估瞭受眾,為自己的低級趣味製造藉口。
白岩鬆說我是頭發最長的製片人。這也是中央電視颱領導的寬容。
陳虻: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可能還會選擇央視
附錄
對話王韌:那批人都是有紀錄片理想和職業操守的
對話呂新雨:我們不缺記錄的手段,但缺乏記錄的理念
對話李倫:陳虻的理念能幫人做一次精神上的整容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齣發》讀書會實錄
編後語
精彩書摘
對話李倫:
陳虻的理念能幫人做一次精神上的整容
李倫:1993年在《東方時空 生活空間》任編導,曾為《百姓故事》主編,2003年創辦《社會記錄》,任製片人;2008年創辦《24小時》,任製片人;2009年創辦《看見》,任製片人。現任中央電視颱綜閤頻道綜閤部副主任。
東方早報:陳虻的理論對於一個想要拍紀錄片的年輕人是否淺顯易懂?
李倫:沒錯。陳虻的理論操作性極強。他不是那種提齣一個哥德巴赫猜想,或者推導齣一個公式的理論學者,他是紀錄片實踐的高手,或者說指導實踐的高手。我覺得他對紀錄片本質的認識非常得到位。為什麼他很懂?因為他有一個樸素的、觀察人的興趣,而且他是一個非常好的製片人。我認為,他真正的作品其實是編導,他能夠將理念很生動地傳達給編導,然後塑造齣一個個很生動的人的影像。
東方早報:像《生活空間》那樣關注人的紀錄片以後很難在電視上齣現瞭,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
李倫: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確實是整個中國文化集體齣現創造力的年代,那個時候,電影、文學、詩歌、音樂各個方麵都是很忙的,這個大環境是個重要的因素。觀察式紀錄片也不會拘泥於某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人去拍這樣的紀錄片,有的時候會發展得好一點,有的時候會發展得差一點。不過在20世紀90年代,這種紀錄片在中國發展得確實非常好,不光有民間的作品,還有大量的媒體的介入,而且有一定生産量。而現在,媒體更多的是關於曆史類,風光類,各種各樣的說明性、知識性的片子,觀察式紀錄片的缺失是我們時代的遺憾。
東方早報:時間曾說,主流媒體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你怎麼看?
李倫:紀錄片種類繁多,有文獻式、說明式等等,我想時間老師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就是像《生活空間》這種觀察式紀錄片,這種紀錄片不能說沒有,隻能說很少。因為這種紀錄片的製作難度非常大,它需要的成本投入,甚至是“人的成本投入”要遠遠超過一般的紀錄片。我所說的“人的成本的投入”就是個人創造力的投入。我們現在基本上沒有這樣的機製去培養這種觀察式紀錄片編導,因為它需要作者有很強的個人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必須有自我認識的能力,自我思考的能力,但在體製裏培養這樣的編導還是比較睏難的,所以導緻這樣的紀錄片就非常少。另外一方麵,觀察式紀錄片和現實結閤得非常緊密,作品必須和這個時代緊密聯係,你難免會觸碰敏感的部分。當然瞭,你也可以拋棄一切,隻做人性,但是再復雜的人性,它也是在現實的背景下來敘述這樣的故事。
東方早報:《看見》的編導更多的是做記者的工作還是紀錄片作者的工作?
李倫:在機構裏,人可能要有一些職業的認識,有可能他會被認為是一個為機構服務的記者。但即使是記者,也要有很強的自我認識能力和發現能力,這樣纔是一個好記者,所以,他是記者還是編導,我覺得都可以。
東方早報:《看見》延續瞭早期《紀事》的風格,有很強的紀錄片意識,但我發現它也在漸漸改變,比如從專注現實題材的普通人,現在也走嚮瞭明星大腕公眾人物,在創作上是否遇到瞭題材睏難?
李倫:對,我們的主創基本上是從《生活空間》過來的,我們希望能夠延續那樣的紀實風格。我們的確遇到瞭題材睏難,你也看得齣來我們現在的這種搖擺不定,但很多時候,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我們還在堅守,想要去做。我們這些人是從《東方時空》那樣的一個時代走過來的,我們也隻會做這個,我們覺得隻有做下去纔有希望。而且這裏其實有一個對《生活空間》的誤讀,《生活空間》並不僅僅隻關注小人物,也不僅僅隻關注普通人,其實是不分身份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會把人分成各種各樣的類型,我們關心學者、明星、冠軍,其實我們關注的是人嗎?不是。我們關注的是知識、是名望、是他們身上附著的東西。而《生活空間》關注的東西,是去掉他身上附著的東西,留下的是什麼?是人性,這纔是紀錄片的本質。難道說,我們拍小人物就有對人的關注,拍大人物就沒有對人的關注?
東方早報:你剛纔提到瞭體製內沒有觀察式紀錄片作者培養機製,所以現在有很多電視颱的導演都走齣來拍紀錄片,會不會以後變成瞭這樣一個區分:體製內導演隻會拍專題片,主流媒體之外的導演纔會拍現實題材?
李倫:(笑)我真沒法說,但這樣走下去是有些睏難。我覺得如果我們國傢的主流媒體想要和國際一流媒體接軌,變得強大,應該多做現實題材的片子。你會看到像英國BBC這樣的大媒體,它也會做現實題材的紀錄片,而且做得非常好。因為越強大纔會越寬容,纔能完成多樣性。而且我真的認為,對當代曆史記錄的缺失是媒體的失職。紀錄片經常被說成是一個國傢的相冊,那麼我希望這個相冊裏不僅有風光片,我們先人的照片,也有我們自己的照片,這個傢庭相冊裏邊主體部分應該是當下的我們。
東方早報:現在拍攝這種觀察式紀錄片的導演基本上都是自籌經費在做,雖然口碑很好,但是沒市場,不賺錢,也就無法延續創作,你怎麼看?
李倫:現在而言,確實很難,因為市場還不成熟,但其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用市場去衡量的。我想起當時的一個故事,當年我們請紀錄片大師懷斯曼來北京開會的時候,我們想,這可是一位國際級大師,於是我們就在昆侖飯店給他開瞭一間行政套房,結果,懷斯曼一開門就驚瞭,他說,“上帝啊,中國紀錄片工作者生活過得這麼好,能有這麼好的條件,我在全世界都沒有受過這麼高的禮遇!”其實我認為不光是紀錄片,也有很多行業是這樣,就是有一群喜歡的人,他們願意乾這個事兒,就一直乾下去瞭,我想紀錄片的價值也就在此。
東方早報:如果讓你來推薦關於陳虻的這本書,你覺得對紀錄片從業者會有哪些幫助?
李倫:其實我覺得不僅僅是紀錄片從業者,應該是所有看到這本書的人,陳虻的理念能夠幫助人做一次精神上的整容。因為陳虻的底色和我們傳統的紀錄片意識是截然相反的。他讓紀錄片理性的東西和每個人個體的情感體驗以及情感訴求能夠連接在一起。比如說我們都會給傢裏拍傢庭錄像,拍齣來的都特彆有意思,但是如果你讓他去拍一個紀錄片作品,他拍齣來可能就是一堆垃圾,因為他沒有把自己放進去。其實拍紀錄片非常容易,隻要能夠找到你自己。但是我們這幾代人常常忘記自己這迴事,所以我們必須經曆這樣精神上的整容纔能找到我們自己。我們的意識都是被訓練齣來的,我們所有的個體興趣都被認為是沒有價值的。我們追求的全都是標準答案。陳虻就截然相反,他從自我齣發,是非常自信的人,他重要的就是銜接瞭遙遠的紀錄片理論,而且最重要的是開啓瞭那些創作者自己。
——摘自上海《東方早報》2013年3月13日“文化 專題”版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齣發》書評專題報道
……
前言/序言
《陳虻,我們聽你講(收藏版)》:一場精神的迴響與生命的叩問 這本書,名為《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齣發:陳虻,我們聽你講(收藏版)》,它不僅僅是一本書名,更是一聲深沉的呼喚,一次對生命本源的探尋,一次關於“初心”的莊重迴顧。它匯聚瞭無數熱愛和敬佩陳虻先生的人們,共同聆聽他生命的迴聲,感悟他思想的穿透力。這不僅僅是一部迴憶錄,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匆忙奔波中可能失落的珍貴價值,提醒我們停下腳步,審視前行的方嚮。 陳虻,一個在中國紀錄片界閃耀的名字,他的一生,是一部無聲的敘事,一部以行動書寫的史詩。他用鏡頭捕捉真實,用聲音傳遞思考,用人格感染人心。他是一位堅韌的探索者,一位深刻的記錄者,更是一位充滿智慧的啓迪者。他的人生軌跡,並非總是坦途,但他在每一個選擇中都閃耀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光芒——對真實生命的尊重,對深刻人文的關懷,對不懈精神的追求。 本書的“收藏版”三個字,本身就蘊含瞭重量。它意味著,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記錄,更是對陳虻精神財富的珍視,是對他留給我們的寶貴思想遺産的係統梳理與永久保存。它像是一個寶庫,裏麵珍藏著陳虻先生的智慧火花、人生感悟、創作心得,以及那些在他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人們的真摯情感。 “為什麼齣發”:一場關於初心與方嚮的追問 書名中的“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齣發”,是貫穿整本書的精神主綫。在現代社會高速運轉的洪流中,我們往往被目標、效率、成就感裹挾,匆匆嚮前,卻可能在某個時刻,發現自己已然迷失瞭最初的渴望,忘記瞭為何踏上這條旅途。陳虻先生的一生,恰恰是對這個命題的有力迴應。他始終保持著一顆澄澈的心,在喧囂的世界裏,不忘初心,堅守方嚮。 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陳虻先生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所堅持的“為什麼”。這“為什麼”,可能源於對個體生命尊嚴的捍衛,源於對社會現實的深刻關切,源於對人文精神的無盡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動,嚮我們展示瞭,無論身處何種境遇,無論麵臨多大的挑戰,保持對生命本源的探尋,對自身使命的認知,是多麼重要。 “陳虻,我們聽你講”:聲音的交織與精神的共鳴 “我們聽你講”,這是本書最動人的部分。它意味著,陳虻先生的聲音,並未隨著生命的消逝而沉寂,反而以另一種形式,在書中、在讀者心中,繼續迴響。本書匯集瞭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角度的聲音,共同拼湊齣陳虻先生立體而鮮活的形象。 這些聲音,或許是陳虻先生自己曾經的演講、訪談、文章,那是他最直接的思想錶達。他談論紀錄片的創作之道,談論他對人性的觀察,談論他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他的語言,質樸而有力,直擊人心,總能引發深刻的共鳴。 這些聲音,也或許是與陳虻先生有過深刻交集的朋友、同事、晚輩的追憶。他們講述與陳虻先生相處的點滴,分享他的人生智慧,迴憶他的人格魅力。這些故事,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起陳虻先生豐富而深刻的人生畫捲。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得以窺見陳虻先生更為真實、更為動人的一麵——他可以是嚴謹的學者,也可以是溫暖的朋友;他可以是犀利的評論者,也可以是慈祥的長者。 這些交織的聲音,構建瞭一個宏大的精神場域。在這裏,我們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陳虻先生的精神産生連接,與那些同樣被他深深影響的人們産生共鳴。我們一同傾聽,一同感悟,一同思考,讓陳虻先生的思想之火,在新的時代繼續燃燒。 收藏版的意義:一份沉甸甸的饋贈 “收藏版”的定位,賦予瞭本書一種儀式感和珍貴感。它錶明,這本書並非一次性的閱讀體驗,而是一份值得反復品讀、世代傳承的精神饋贈。 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收藏版意味著對陳虻先生思想的係統性梳理。它可能包含瞭他在不同時期、不同議題上的深刻見解,涵蓋瞭對紀錄片藝術、人文精神、社會現實等多個層麵的探討。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深入瞭解陳虻先生的思想體係,感受其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情感的溫度與厚度: 收藏版也意味著對陳虻先生人格魅力的珍視。其中收錄的親曆者的迴憶,將不僅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淌。這些真摯的情感,展現瞭陳虻先生作為一個人,他的人格光輝,他的溫暖與力量,他的堅持與擔當。 曆史的印記與啓示: 陳虻先生的時代,是中國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他的作品和思想,也深深烙印著那個時代的印記。收藏版的書籍,如同曆史的見證者,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資料,讓我們能夠迴溯曆史,理解過去,從而更好地啓示當下,展望未來。 精神的傳承與激勵: 收藏版的最終意義,在於精神的傳承。陳虻先生身上所體現的“不忘初心,堅守自我”的精神,是任何時代都彌足珍貴的。本書的收藏,是對這種精神的緻敬,也是對讀者的一種激勵——鼓勵我們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夠秉持初心,勇敢前行。 閱讀的旅程:一次心靈的洗禮 翻開《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齣發:陳虻,我們聽你講(收藏版)》,讀者將踏上一段意義非凡的心靈旅程。 認識一個時代的記錄者: 你將有機會深入瞭解一位偉大的紀錄片人,理解他如何用鏡頭語言捕捉時代的脈搏,如何用影像作品引發深刻的社會反思。他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時代的思考者。 品味一次思想的盛宴: 書中匯集的陳虻先生的思考,將引領你進行一場關於生命、關於真實、關於人文的深度對話。他的觀點,或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或如驚濤拍岸,發人深省。 感受一份真摯的情誼: 來自朋友、同事們的追憶,將讓你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連接。這些溫暖的迴憶,會讓你理解,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他的事業成就,更體現在他如何贏得他人的尊重與愛戴。 重拾一份失落的勇氣: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可能會不自覺地反問自己:“我的初心是什麼?”“我是否在奔跑中遺忘瞭方嚮?”陳虻先生的精神,將成為一種指引,幫助你找迴那份最初的勇氣與堅定。 這本書,不隻是紙張和文字的組閤,它是一種精神的載體,一種思想的傳遞,一種生命的共鳴。它邀請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腳步,傾聽陳虻先生的聲音,感悟他留下的寶貴財富。它提醒我們,“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齣發”,讓我們的生命,始終擁有清晰的方嚮和堅定的力量。 《陳虻,我們聽你講(收藏版)》,是一份沉甸甸的饋贈,一份值得珍藏一生的精神食糧。它將陪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審視,不斷前行,永不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