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

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蘅塘退士 編,金性堯 注
圖書標籤:
  • 唐詩
  • 三百首
  • 金性堯
  • 注譯
  • 古典詩歌
  • 詩詞
  • 文化
  • 文學
  • 經典
  • 唐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908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069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不僅象徵古典詩歌的成熟,繼承瞭漢魏民歌與樂府傳統;也開創齣新的麵貌,將古典詩歌的藝術形式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曆來皆不乏唐詩選本,尤以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醉為突齣。收錄作者共七十餘位,皇帝、和尚、歌女、無名氏皆見於其中。選入作品計三百餘首,篇目適度,體裁兼備,內容豐富多樣。自選定以來,《唐詩三百首》對中國文學有極為深遠、廣泛的影響。

  《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是著名古典文史大傢金性堯晚年大成之作,他的注釋“博而能約,淺而能切,通而能清”。通俗易懂的特色使本書自初版以來重印無數,發行數量超過三百萬冊。金性堯令唐詩再次進入今人視野,讓當代讀者能欣賞唐詩的藝術性、思想性與真正價值。


作者簡介

金性堯(1916—2007),筆名文載道,彆號星屋,浙江定海(今屬舟山市)人。作傢、著名古典文史學者、資深齣版人。青年時代曾主編《魯迅風》《蕭蕭》《文史》等雜誌。上世紀七十年代後任職於上海古籍齣版社。一生筆耕不輟。文學作品有《星屋小文》《風土小記》《文鈔》等。散文成就頗高,風格受魯迅影響甚深。周作人將其與時人紀果庵並列,即是後來文壇盛傳的“北紀南金”。文史著作有《伸腳錄》《土中錄》《飲河錄》《不殤錄》等。晚年傾力編注《唐詩三百首新注》《宋詩三百首》(即後浪齣版之《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金性堯選宋詩三百首》)與《明詩三百首》。

精彩書評

  以學問傢、文章傢而為注傢,博而能約,淺而能切,通而能清,其著作沾溉後學,為暢行而恒久者,良有以也。或曰蘅塘退士為唐詩之功臣,則性堯前輩洵為功臣之功臣也。

  ——上海古籍齣版社總編輯 趙昌平

目錄

前 言

蘅塘退士原序

捲一 五言古詩

捲二 七言古詩

捲三 七言古詩

捲四 七言樂府

捲五 五言律詩

捲六 七言律詩

捲七 五言絕句

捲八 七言絕句

附 錄 蘅塘退士孫洙簡史(兩則)

重版附記


精彩書摘

  捲一 五言古詩

  柳宗元

  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人。德宗貞元進士。順宗時,曾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憲宗即位,王叔文集團受到打擊而失敗。他被貶為永州司馬,後又改柳州刺史。在地方上還是惓惓以民間疾苦為念,如將抵押中的窮苦百姓,設法贖取,免得淪為奴隸。四年後,死於柳州,柳州人民因而很懷念他。

  他以名進士而為禦史,很想有所建樹,也為王叔文所賞識。失敗後,兩貶邊州,對他思想上創作上都起過激發作用。當他將貶柳州時,劉禹锡也將貶播州(今貴州遵義市),他因與禹锡是同年及第,又看到劉母在堂,一去勢將母子永訣,便要求對調。後來大臣也為禹锡申請,遂改任連州。僅此一舉,其人足傳。《新唐書》本傳中故特加記述,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中對此也記述得頗有聲色。劉禹锡《重祭柳員 外文》中故有“韆哀萬恨,寄以一聲”語。

  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將,又是傑齣的思想傢、政論傢。知識極為淵博。他的詩,刻畫山水,反映現實,樸茂奇崛,各有風貌。山水詩如《漁翁》《江雪》諸篇,尤其有性格化的特色。但詩文相比,則詩不如文。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1

  汲井漱寒齒2,清心拂塵服。閑持貝葉書3,步齣東齋讀。真源瞭無取,妄跡世所逐4。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5。道人庭宇靜6,苔色連深竹。日齣霧露餘,青鬆如膏沐7。澹然離言說8,悟悅心自足9。

  1 詣(意yì),到。超師,名叫超的僧人。師,對僧人的尊稱。禪經,佛經,凡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多加“禪”字。

  2 汲井句,漱井水是為瞭清心。

  3貝葉書,古印度人多用貝多羅樹的葉子寫佛經,故佛經也稱貝葉經。

  4 真源兩句,意謂世俗對佛經中的真正本意實毫不領悟,卻去追求虛妄的事跡。瞭,全然。逐,追求。

  5 遺言兩句,意謂佛傢的遺言原也希望能夠暗閤,隻是我秉性如此,又如何得到精通。實是說儒、釋兩傢不相通。冥,暗閤。繕,修持。

  6 道人,指超師。

  7 日齣兩句,意謂日齣之後,青鬆在霧露餘光中,就像上過油脂一樣。膏沐,本指潤發的油脂。

  8 澹然句,意謂此時對著庭院景物,隻覺心地寜靜,難以言說。澹然,寜靜貌。

  9 悟悅,悟道之樂。

  說明

  在永州時作。實以儒傢思想諷世俗之佞佛。下半段是說,他對佛學精義原不甚在意,倒是道人的庭院景物,使他流連賞玩,到瞭忘言的境界。

  溪居1

  久為簪組束2,幸此南夷謫3。閑依農圃鄰4,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5。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6。

  1 溪居,指零陵(永州的治所)愚溪,柳宗元曾築室於溪之東南。

  2 簪組,猶簪纓,古代官吏的冠飾,這裏是做官的意思。束,束縛。

  3 幸此句,實是反話正說。南夷,這裏指當時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謫,流放。

  4 農圃,猶農田。

  5 夜榜(榜 bàng),夜航。榜,本指搖船用具。

  6 楚天,永州古屬楚地。

  說明

  謫居時作。首尾四句,實隱含牢騷意,瀋德潛所謂“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間言外,時或遇之”。

  ……

前言/序言

  老一輩的讀者中,不少人在兒童時代,就在吟誦“慈母手中綫,遊子身上衣”“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以及“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黃河之水天上來”等名句;還知道蘇州有一座寒山寺,武漢有一座黃鶴樓。我們的祖國到處有名勝古跡,一經詩人得之於手,遂使廣土眾民,無不可親,無不可愛。這些名句、這些知識以至感情,多半是從《唐詩三百首》上得來的。

  但是這書卻為藏書傢所不屑一顧。人們隻知道這書的編選者叫蘅塘退士,至於他的真姓名究竟叫什麼,知道的人就不多,更不必說他的生平瞭。然而自齣版以來,這書卻持久而廣泛地流傳著。從唐人選唐詩的元結《篋中集》算起,曆來編選的唐人詩集,共有一百多種,但最有影響、最有生命力的卻要推這本《唐詩三百首》。就入選作品的內容看,也並沒有什麼特彆奇異之作;蘅塘退士的名聲,更不像《唐百傢詩選》的編者王安石、《唐賢三昧集》的編者王士禛等人那樣有名,如上所說,許多人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

  據蘅塘退士的原序說,他編這書的動機,是想以此代替“工拙莫辨”、體例不嚴的《韆傢詩》,作為給就學的兒童讀的所謂“訓濛”讀物,後來卻成為帶有社會性的選本,恐怕是他本人始料所不及。不過,從這書的絕大多數作品看,即使在古代,讀者對象主要也應當是成人,故而他又補瞭一句“白首亦莫能廢”的話。

  粗粗地想瞭一想,這書的特點約有下列幾點,其中有幾點,還可以供今天的選本編者參考。

  一是三百首的篇目適度。《全唐詩》共收四萬八韆餘首,如果少於三百首,就難以使讀者得到“一臠全鼎”的滿足;多於三百首,則又嫌篇幅過大,難以達到普及的目的。至於編者之所以把篇目定為三百首,除瞭如原序所說,是為瞭驗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一諺語外,也許還受所謂“詩三百”的啓示。

  二是所收作者包括“三教九流”,皇帝、和尚、歌女、無名氏都有。皇帝如唐玄宗,他的詩,在唐代諸帝中,還算是寫得好的,那首《經魯祭孔子而嘆之》的五律,不在孔子為司寇、誅少正卯那些得意的日子上掉文,卻去寫他嘆鳳傷麟的失意時期。唐代詩僧很多,所以選皎然,當因他在詩歌之外,還著《詩式》一書,也很有名。全書的最末一個作者是杜鞦娘。這首《金縷衣》是否齣於她之手是一個問題,但蘅塘退士是因襲《唐詩彆裁集》作為婦女作

  者來選的。

  在七十七位作者中,以杜甫的作品入選最多,占第一位,其次是王維、李白、李商隱。把這些詩人作為重點來突齣,那也是恰當的。同時,像王之渙,《全唐詩》隻存其詩六首,本書卻選瞭兩首;金昌緒隻存一首,也選進瞭。這三首詩都不失為佳作。雖然從全局來平衡,也許是得失相參,不免顧此失彼。

  三是所選作品從古風到近體,既很完備,又分體裁。和《唐詩彆裁集》比,刪除瞭長律,另立瞭樂府(說詳下)。以三百首說,長律自可有可無。而在所選各體中,近體多於古風。這從後來讀者的欣賞和寫作上看,似乎也更傾嚮於近體。其中七絕一捲,杜甫隻有一首,李白二首,王維一首,而李商隱占七首,杜牧占九首,即小李杜多於大李杜,盛唐讓位於晚唐,雖然杜牧有兩首不很健康,但也打破瞭“詩必盛唐”的偏見。唐人七絕,如不重視晚唐,也非持平之見。

  在同一作傢中,又從幾種體裁來錶現他們的不同風貌,如王維以山水詩為主,卻也選瞭樂府《洛陽女兒行》和《老將行》。李商隱以七律、七絕選得最多,但也選瞭七古《韓碑》和五絕“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登樂遊原》。前者如瀋德潛所說,在晚唐人七古中,要算“如景星慶雲,偶然一見”;後者則有哲理,有感情,反映瞭他和他的時代的精神狀態。又如權德輿是當時名相,在有限的三百首中,本來排不上隊,本書卻選瞭他的五絕《玉颱體》,可能是想聊備一格。柳宗元的五絕《江雪》,有他兀傲的性格在裏麵;五古的《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則是站在儒傢立場上,說明儒釋殊途。

  作者麵廣,流派紛見,體裁眾多,因而也能多方麵地反映瞭那個時代復雜的社會生活,人的復雜的思想感情,大體上也可看作唐一代詩歌的縮影。

  四是注重藝術性,而這些藝術性又多是通過抒情手段來錶現。詩歌是感情的果子,又是智慧的語言。沒有詩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不可能像草木發芽那樣自然,更不可能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像韋應物的“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也可說含有政論意味,卻又飽和著抒情色彩,比他五古的“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更精,比後蜀孟昶說的“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也深刻得多。俸錢是官吏的生活之資,本無所謂愧與不愧,但和“邑有流亡”相對比,未免受之有愧瞭。還有一些寫印象、寫感覺的詩,前者可以王維為代錶,後者可以劉方平的“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韓偓的“已涼天氣未寒時”為例。它寫齣感覺,錶現智慧,又不流於縴巧。一種季節更換時釅釅的生活氣息,為詩人透露齣來瞭。還有如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岑參的“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司空曙的“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它們的好處就是寫齣瞭“平凡”,寫齣瞭“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的人情味,讓感情“飛入尋常百姓傢”。惟其真,纔有善,纔有美。又如極平常的一條山溝、一座寺院、一個渡口,卻被韋應物、張繼、張祜寫得何等美。

  善於寫感覺的,也往往善於使具體上升到抽象。換句話說,詩歌本身必須是形象的,詩人卻又必須有高度的抽象能力,古人所謂情景交融,庶幾近之。像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之渙的“欲窮韆裏目,更上一層樓”,劉禹锡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等,就是一些好的例子。同時,詩裏的形象,也不可作單純的理解,如陳子昂的《登幽州颱歌》,前三句錶麵上用的是概念性的語言,但通過詩人對宇宙無窮的哲理的感慨,他的思想麵貌,從而他的靈魂,就如見其人地顯示齣來瞭。在寫好實的同時,還要求詩人寫好虛。但像《滄浪詩話》作者嚴羽,雖善於抽象,卻不善於織繪形象,故而詩寫得很平庸。

  五是可接受性。由於本書原來打算是給兒童讀的,所以大部分作品比較淺近明白。蘅塘退士的序中說:“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錄成一編。”所謂膾炙人口之作,也必是可接受性較強的。語言上的過分隔閡,必然要影響讀者的欣賞、理解,本書所以未選李賀詩,可能這是原因之一,雖然這也定得偏嚴。從全書來看,更覺得分寸失當。例如韓愈的《石鼓歌》,既難懂又無甚意義,為什麼不可以換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或《夢天》。反之,韓愈的七律如“雲橫秦嶺傢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七絕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卻是親切明淨,倒真的膾炙人口,本書卻未選入。但從本書整體看,卻以平易近人之作占大多數。這也是今天任何選本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準則。否則,不管立意多麼高深,隻能使讀者可望而不可即。

  六是兼重實用。本書中選瞭些奉和應製之作,這顯然是為適應那時的社會需要,因為當時正當開科取士的極盛時代,估計兒童長大後必定要去投考和做官,所以也選瞭幾首。但入選的岑參、王維的七律,從寫景技巧上看,也還是經過選擇的。前人評他們這幾人詩,也完全著重於句法、聲律。不但如此,書中還選瞭些勸慰友人落第、罷官的詩,也是為當時落第、罷官者而設想,想用什麼“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一類話,為身受者解嘲陶醉,如瀋德潛所說,“反復麯摺,使落第人絕無怨尤”。這在今天來說,固然沒有什麼意義,而且這些詩是硬講的,讀來也味同嚼蠟,但說明編選者為現實服務的針對性是很明白的。

  又如全書五律選得最多,幾近四分之一。清人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曾說:“學詩須從五律起,進之可為七古,充之可為七律,截之可為五絕,充而截之可為七絕。”施氏是同治間人,時代後於蘅塘退士,但他的這種說法,恐也代錶當時一部分人的觀點,故對初學者有指導意義。如果把五律看作初學詩者的一種基本功,施氏的話也有點道理。先從每一句字數說,五言比七言少瞭兩字,這就要求作者必須更加在“鍛煉”上苦下功夫,要求每一個字都不揮霍,真的做到“惜墨如金”。同時,五律又比五絕多瞭兩聯,因而也多瞭一項講究對仗的功夫,而這又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特點之一。我們且以《三百首》中五律部分杜甫、孟浩然的兩首描寫洞庭湖的詩為例,杜詩的頷聯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孟詩的頷聯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這兩聯,除瞭對仗工整自然外,在用字上也有獨到處。經過琢磨,卻不流於雕琢。杜詩的“坼”字是個險字,《三百首》中恐僅此一見,但這裏卻顯得最穩;這個字如果在注文或字典中,那就隻能注成“裂”,但在杜詩中要是改為“吳楚東南裂”,那真是點金成鐵,化神奇為腐朽瞭。孟詩的“撼”字也不能用“搖”字(搖字是平聲,這裏暫且撇開平仄不談)或“動”字來代替,正像“撼山易撼嶽傢軍難”“蚍蜉撼大樹”的“撼”字一樣,都是撼它不得。

  七是有所依傍,有所突破。近代學者曾指齣,《唐詩三百首》是以瀋德潛的《唐詩彆裁集》為藍本的。瀋氏論詩,崇尚“委摺深婉,麯道人情”“氣味渾成”,因此,蘅塘退士在評語中,也有“四句一氣鏇摺,神味無窮”“一氣貫注,無斧鑿痕跡”“唐人馬嵬詩極多,惟此首得溫柔敦厚之意”一類的話。同時又吸收嚴羽、王士禛等論點,故有“憑空落筆,若不著題而自有神會”等說法。評語雖不多,但此書基本傾嚮也可約略見之,與嚴、王、瀋的詩論,實有相通的一麵。

  在選材取捨上,他則依傍《彆裁集》而又有自己的主見,如七律中,《彆裁集》不選李商隱的《無題》,本書收李氏七律十首,《無題》卻占瞭六首(《錦瑟》實也“無題”)。又如杜牧的《贈彆》二首,《彆裁集》未收,本書卻選瞭(雖然《彆裁集》不收是對的)。杜牧的七絕盡多佳作,蘅塘退士選《贈彆》,也許為瞭錶示杜牧生平有此微行而後來又有悔意,但不選他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未免可惜。這句“停車坐愛楓林晚”,實在也可移作對晚唐人詩欣賞上的象徵。韓偓的作品,《彆裁集》選瞭三首七律,本書隻選他一首七絕《已涼》,卻比這三首七律好。硃慶餘的“洞房昨夜停紅燭”的七絕,《彆裁集》未收,本書卻選瞭。盡管寫這首詩的動機為瞭請托,就詩論詩,這種描寫古代新婚夫婦的情愛,也還健康乾淨。後人知道此詩的,多半由於讀瞭《三百首》之故。《彆裁集》不選李商隱的《無題》,也許因為是艷情詩緣故。《無題》要不要選得那麼多,是一問題,但一首不選,也有些走極端。對杜牧的《贈彆》和韓偓的某些穢作,固然應當排除,但如果從僵化的封建說教齣發,凡是描寫男女戀情之作一概不取,也是矯枉過正。在這一點上,蘅塘退士要比瀋德潛通脫一些。

  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七絕,他本(包括《彆裁集》)題皆作《送元二使安西》,也是王詩原來題目,但因其播諸歌麯,名聞當時,宋人郭茂倩乃收入其《樂府詩集》的《近代麯》中,並題名為《渭城麯》,本書也題《渭城麯》,另編於捲八七言樂府中,異於《彆裁集》。另一首王維的《鞦夜麯》,蘅塘退士注雲:“他本俱作王涯,今照郭茂倩本。”這都是為瞭使樂府部分獨立的緣故。

  除瞭上述七點之外,本書的缺點,如大傢所指齣的,就是反映當時社會矛盾的作品少瞭些。例如杜甫的《哀王孫》,固然也有一定的意義,哀王孫其實是哀這悲劇的時代,但比起“三吏”“三彆”等來,思想性究竟差些。這同樣錶現在對白居易作品的選錄上。白詩入選的一共隻有四首,新樂府一首沒有,而劉長卿詩入選者卻有十一首。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劉詩“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今看選入本書的十一首劉詩中,卻有三首以賈誼謫長沙來自喻。

  晚唐詩人如杜荀鶴、皮日休、陸龜濛、羅隱等,既是名傢,作品也多感時傷世之作,但本書中隻選杜荀鶴詩一首,且又是宮怨詩,對皮、陸、羅的詩就一無所收。也許因為他們的詩粗率淺露,而蘅塘退士又是崇尚委婉含蓄的。事實上,皮、陸、羅有一些詠史寫景的近體詩,寫得也很齣色,如皮日休《汴河懷古》(實詠隋煬帝)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韆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也還是有些新意的。

  又如七絕中,宮怨詩的比重也嫌大些。宮怨詩之多,多少說明失寵者之多,但有些詩,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從舊文人的趣味齣發,將彆人的痛苦,作為自己吟弄欣賞的材料。其實隻要有一兩首如白居易的《上陽白發人》(本書未收,《彆裁集》收)這樣的詩就夠瞭。他倒是以同情態度來寫的。

  據《梁溪詩鈔》及《名儒言行錄》所載,蘅塘退士“少工製義”,兩校省闈,曾任江寜府教授。我們從他的評語上,也還看得齣不脫帖括習氣,如書中屢見“四句十八層”“中二聯當作二十層看”“二句十餘層”,以及“語語是尋”“字字是望”“二句聞,二句見”“襯筆,再襯”諸如此類的話。其中對某些作品結構的評論,如果確是如楔入榫,那自然能收點睛之效,但若作為程式,逢詩就說,仿佛每首詩在落筆之前,詩人胸中就已有這麼多起承轉閤的奧妙,它本身便是一種八股。金聖嘆說《水滸》景陽岡連寫十八次“哨棒”,紫石街連寫十四次“簾子”、三十八次“笑”是什麼“草蛇灰綫法”,鬍適因而說金氏“是用瞭當時選傢評文眼光來逐句批評水滸”,是八股選傢的流毒(《水滸傳考證》)。本書的若乾評語也有這樣缺點,有些隻使人感到淺薄可笑。

  但總的說來,這一選本的題材還是平穩的,用一句用滑瞭的話,可以說是“雅俗共賞”,即還能適應今天一般讀者的要求。選目上的畸重畸輕,在三百首的限度內自也很難完全避免。但原書的注釋(包括陳婉俊的補注)過於簡略;注釋簡略而仍能流傳廣泛,這首先說明在選材上能為讀者所接受。另一方麵,對讀者的理解、欣賞終究帶來些睏難,故而試再加一些注釋和說明,間錄前人評語,實際都是利用前代和當代專傢的研究成果。名為“新注”,不過是新齣的注本之意而已。

  此書因曆來屢有刻印,各本篇數不同,有作三百二十一首、三百十七首、三百一十首的。準確的數字,據說應是三百零二首。現在用的本子,則是1959年9月中華書局的排印本,共八捲,三百十三首,也即光緒年間的四藤吟社本。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蘅塘退士原選隻二首,四藤吟社主人又加瞭三首,使與杜詩原數五首閤。

  蘅塘退士編選時,他的能詩的續娶夫人徐蘭英也參與其事,實際是夫婦閤編。其書成於乾隆二十九年。至道光年間,又有一個婦女作者——上元人陳婉俊為之補注,並寫瞭凡例,即載於四藤吟社本中,這裏不再收入,但說明當時頗有通詩的婦女作者。

  考慮到蘅塘退士孫洙(1711—1778)的生平,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將清顧光旭《梁溪詩鈔》、竇鎮《名儒言行錄》中所載孫氏生平,附錄於後。

  1948年《國文月刊》第三十七期上,曾有王忠先生《論〈唐詩三百首〉選詩的標準》一文,1978年第二期《安徽師大學報》上有張滌華先生《曆代文學總集選介》一文,其中有評介《唐詩三百首》一項。這篇前言撰寫前,即參考瞭王、張兩位的大作。成稿前後,二三友好,又多所匡教,於此謝之。

  本書的加工工作全部完成時,我們偉大祖國已進入瞭1980年。新的一年又在等待著我們。也應當是孕育詩的一年。

  願以此自勉。

  金性堯

  1980年元旦


《唐詩三百首》:韆古絕唱,輝映盛世 中國文學的長河中,唐詩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以磅礴的氣勢、細膩的情感、精湛的藝術,描繪瞭那個波瀾壯闊、文采風流的時代,也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成為中華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産。而《唐詩三百首》,正是這片璀璨星空中最耀眼、最廣為流傳的星辰集錦。 一、 曆史的選取,經典的凝練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本身就是一部充滿智慧與眼光的曆史。明代學者蘅塘退士(孫洙)曆時多年,從浩如煙海的唐詩中精挑細選,最終輯錄瞭三百餘首詩歌。這並非簡單的數量堆砌,而是曆經時代沉澱、讀者口碑檢驗的精華提煉。孫洙並非隨意為之,他力求詩歌的藝術價值、思想深度與情感感染力並存,選取瞭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代錶性強的作品。這使得《唐詩三百首》成為瞭唐詩的縮影,是瞭解唐詩、學習唐詩的絕佳入門讀物。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也體現瞭孫洙個人的審美情趣與治學理念。他注重詩歌的“閤乎性情”與“閤乎聲律”,傾嚮於選擇那些朗朗上口、易於理解,同時又能深刻錶達情感的作品。這種選材的傾嚮,使得《唐詩三百首》在普及唐詩文化方麵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讓韆古絕唱得以代代相傳,深入人心。 二、 時代的畫捲,風采的流轉 唐朝,一個在中國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朝代,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名副其實的“盛世”。而唐詩,正是這個盛世最生動的寫照。從開元盛世的雄渾壯闊,到安史之亂的悲愴沉痛;從邊塞的豪情萬丈,到閨閣的細膩情思;從對山水的贊美,到對人生的哲思,《唐詩三百首》幾乎涵蓋瞭唐朝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翻開《唐詩三百首》,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李白的“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描繪瞭廬山瀑布的雄奇壯麗,也抒發瞭他浪漫不羈的胸懷;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道齣瞭戰亂後詩人對故國的無限悲痛,展現瞭“詩聖”的仁愛之心;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將禪意與山水融為一體,營造齣寜靜緻遠的意境;白居易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以簡練的語言錶達瞭至死不渝的愛情,觸動瞭無數人的心弦。 《唐詩三百首》中的作品,如同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捲,展現瞭唐朝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我們可以看到邊塞將士的壯誌豪情,也可以看到隱士的恬淡自適;可以看到宮廷的繁華奢靡,也可以看到民間的疾苦辛酸。這些詩歌,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曆史的珍貴文獻,為我們瞭解唐朝社會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三、 情感的共鳴,心靈的慰藉 唐詩之所以能夠穿越時空,至今仍能打動人心,在於它對人類普遍情感的深刻洞察與真摯錶達。喜怒哀樂,悲歡離閤,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情感的共通性是超越一切的。《唐詩三百首》中的詩歌,以其真摯的情感,引發瞭讀者強烈的共鳴。 當我們讀到杜牧的“江南煙雨,一蓑煙雨任平生”時,或許會感受到一種灑脫不羈的生活態度;當我們讀到李清照(唐朝詩人,此處僅為舉例說明,實際《唐詩三百首》收錄的為唐朝詩人)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鞦”時,或許會體會到一種深入骨髓的孤獨與哀愁。這些詩歌,觸及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讓我們在閱讀中找到瞭慰藉,找到瞭共鳴。 《唐詩三百首》中的詩歌,也常常蘊含著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無論是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及時行樂,還是杜甫的“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博大胸懷,都引導著我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這些詩歌,如同智慧的啓迪,幫助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方嚮。 四、 藝術的巔峰,語言的魔力 唐詩是中國詩歌藝術的巔峰,而《唐詩三百首》則集中體現瞭唐詩的藝術成就。詩人們在音律、對仗、意境、煉字等方麵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境界。 意境的營造: 唐詩善於通過描繪景物來寄托情懷,營造齣深邃而動人的意境。《唐詩三百首》中的許多詩歌,如王維的《山居鞦暝》、孟浩然的《春曉》,都以簡潔的筆觸勾勒齣富有詩意的畫麵,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詩人內心的情感。 語言的凝練: 唐詩以其精煉、優美的語言著稱。“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唐詩的顯著特點。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經過精心錘煉,達到瞭“琢之愈精, the more refined, the better”的藝術效果。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鞦水共長天一色”一句,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壯闊而寜靜的畫麵,意境悠遠。 情感的錶達: 唐詩善於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用含蓄而真摯的方式錶達齣來。無論是抒發豪情壯誌,還是傾訴兒女情長,都能夠觸動人心,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 《唐詩三百首》中的詩歌,無論是五言絕句的清麗雅緻,還是七言律詩的工整宏偉,亦或是古體詩的奔放自由,都展現瞭唐代詩人駕馭語言的非凡纔能。這些詩歌,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漢語語言藝術的典範,為我們學習和運用漢語提供瞭寶貴的範例。 五、 傳承的載體,民族的精神 《唐詩三百首》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集,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它所蘊含的傢國情懷、仁愛之心、山河壯麗、人生哲思,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從孩童啓濛時的“床前明月光”,到壯年離鄉時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再到晚年迴首時的“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唐詩以其普適性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伴隨著中國人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它教會我們熱愛祖國,關愛他人,欣賞自然,思考人生。 《唐詩三百首》的流傳,是中華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溝通著個人與民族,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生動見證。 結語 《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部超越時代、跨越地域的經典之作。它如同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個輝煌的時代;又如同一麵鏡,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思考。它以其博大的胸懷、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藝術,滋養著我們的心靈,豐富著我們的文化。 無論你是初涉詩壇的學子,還是飽經世事的智者,《唐詩三百首》都將為你帶來無盡的啓迪與享受。品讀它,就是在與曆史對話,就是在與偉大靈魂交流,就是在與民族的精神同頻。這三百首詩,匯聚瞭盛唐的風骨與神韻,是中國文學史上永恒的璀璨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深入理解唐詩的讀物。《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長久以來的期盼。金性堯先生的注,並沒有流於形式,而是充滿瞭對詩歌本身的尊重和對讀者需求的深刻洞察。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待每一首詩的態度都非常認真。他不僅僅解釋瞭字詞的含義,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抓住詩歌的核心意境,並且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讀他的注解,我常常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他對於詩歌中情感的挖掘,更是讓我驚嘆。比如,在解讀杜甫的詩時,他能夠深刻地體會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並且用一種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傳達齣來,讓我能夠感同身受。 此外,他對於詩歌的語言風格的把握也非常到位。他能夠區分不同詩人的寫作特點,並且在注釋中加以體現。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多纔的朋友交流,他總是能夠給我帶來新的啓發和思考。這本書,讓我對唐詩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

這本《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真是讓我愛不釋手!作為一個對唐詩情有獨鍾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既能品味詩歌本身的意境,又能深入理解其文化背景和作者心境的讀物。市麵上類似的注本不少,但真正能讓我覺得“恰到好處”的卻不多。金性堯先生的注,就像一位溫和而博學的引路人,他並沒有堆砌過多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娓娓道來。讀他的注釋,感覺就像在聽一位老朋友在講故事,將那些古老而深沉的詩句,一點點地剝開瞭外殼,露齣瞭裏麵飽滿的內涵。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一些意象和典故的解讀。很多時候,我隻是覺得某句詩寫得美,卻說不齣為什麼美。金先生的注釋,就能精準地捕捉到那種美感的核心,比如對“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描繪,他不僅僅解釋瞭“孤帆”的意象,更點齣瞭其中蘊含的離愁彆緒,以及詩人目送友人遠去的依依不捨。又比如對一些曆史典故的運用,他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說明瞭這些典故在詩歌中起到瞭怎樣的烘托作用,如何增強瞭詩歌的錶現力。這種解讀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詩歌,更是在與唐代的文人墨客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初拿到這本《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沒想到讀起來卻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金性堯先生的注釋,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溫度”。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他豐富的學識和對唐詩的熱愛,一點點地引領我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他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緻。不像有些注本,讀起來像是在啃硬骨頭,他的注釋讀起來就像在品味一杯醇厚的普洱,越品越有味。舉個例子,對於一些比較含蓄的錶達,他總能找到最貼切的解釋,讓你豁然開朗。比如,他解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時,並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深入剖析瞭詩人當時孤獨寂寥的心境,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讓我深刻體會到詩歌的感染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於詩歌的結構和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讀他的注釋,我仿佛能看到詩人寫詩時的情景,感受到詩人筆下的悲喜。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在其他注本中很難獲得的。這本注本,不僅僅是一本解讀唐詩的書,更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唐詩,並且愛上唐詩的書。

評分

這本《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帶給我的驚喜,遠超我的預期。我一直覺得唐詩是中華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但總覺得自己隔著一層紗,看不真切。金性堯先生的注釋,就像是一陣清風,吹散瞭那層紗,讓我得以近距離地欣賞唐詩的光彩。 他注釋的優點在於“潤物細無聲”。他不會刻意去賣弄學問,而是將最精闢的見解,用最自然的方式呈現。我特彆喜歡他對詩歌意象的解讀,他能夠將一些看似普通的意象,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色彩。比如,他對於“白發”這個意象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時間流逝的無奈,以及詩人內心的感慨。 他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既有文人的風骨,又帶著一絲親切感。讀他的注釋,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對於詩歌的整體把握,也讓我受益匪淺。他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去分析一首詩的藝術價值,並且將各個部分有機地聯係起來,讓我對詩歌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完整。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唐詩,也讓我更加熱愛這片古老的土地。

評分

坦白說,我對唐詩的瞭解一直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讀過一些選本,也看過一些零散的解讀,但總覺得隔靴搔癢,無法真正領略到唐詩的精髓。直到遇到瞭這本《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我纔覺得自己終於找到瞭一個可靠的嚮導。 金性堯先生的注釋,最讓我欣賞的一點就是它的“恰到好處”。他不會過度解讀,也不會簡單堆砌。每一個注解都像一把鑰匙,恰好能打開我心中對詩句的疑問。他對於詩歌的背景、作者生平的介紹,也總是點到為止,不會顯得冗長,卻能極大地幫助我理解詩歌所處的時代氛圍和作者的創作心境。 例如,在讀李白的《靜夜思》時,我一直覺得這首詩簡單易懂,但金先生的注釋讓我看到瞭更多。他提到瞭李白當時身處的具體環境,以及他內心深處對傢鄉的眷戀,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重新審視瞭這首耳熟能詳的詩歌,發現瞭其中隱藏的深沉情感。又比如,對於一些比較晦澀的意象,他總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唐詩背後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評分

很不錯,價廉物美

評分

618活動買的,還沒有看,看介紹不錯

評分

非常的不錯,好評!

評分

以前為瞭學習而讀,現在為興趣愛好而讀。

評分

閑暇之餘看看詩詞,充實一下大腦。

評分

很好,值得購買的一件商品,物美質量好,京東放心購物,推薦,一百多個贊

評分

特喜歡金性堯的說明部分。

評分

不錯,孩子喜歡

評分

紙張很好,包裝完好,非常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