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败者见闻录

战败者见闻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墨] 米格尔·雷昂-波尔蒂利亚 著,孙家堃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二战
  • 战后
  • 社会
  • 文化
  • 纪实文学
  • 欧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95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655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拉美历史和拉美文化研究者、拉美文学爱好者、西班牙语学习者等

  本书使用大量印第安人的史料,从印第安人的角度,讲述了西班牙人对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印加人的征服,作者从本书原版1959年写成,目前已经有英、法、意、德、日、希伯来、波兰、瑞典、匈牙利、塞尔维亚、葡萄牙、世界语等12种语言,出版19次。仅西班牙语版就出版了3种。在研究美洲印第安历史学界拥有非常高的学术地位。2009年墨西哥国家文化与艺术委员会、国家人类学及历史学会和国家学院在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隆重举行了庆祝此书出版50年纪念活动。本书虽然初版于1959年,但平均3—5年就会出新版本,且因为作者依然健在,每次再版前作者都会补充zui新的史料内容和研究发现,因此这是一部常出常新的书,截止zui新版本2013年的版本,本书西班牙文版已经出版超过10次,可以说是一部长销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墨西哥著名历史学家米格尔·雷昂—波尔蒂利亚两部重量级作品《战败者的见闻》和《战败者的见证》的合译本。《战败者的见闻》1959年出版,是从印第安人的角度,记述了西班牙人对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征服。作者从大量的印第安著作(包括古代印第安人用图画文字写成的抄本)和口述历史中摘取典型的事例写成此书,且注明了资料来源,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1964年,作者出版了《战败者的见证》一书,和前一本书一样,同样从印第安人的角度,讲述西班牙人对美洲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印加人的征服,可以说,是对前一本书的补充与扩展。两部书合计总字数约30万字,且《战败者的见闻》中附有阿兹特克风格的精美插图40余幅。因为《战败者的见闻》与《战败者的见证》两部书形式上基本一致,内容可谓一脉相承,因此,2013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出版社将二者合二为一,收录在其著名的“大学生丛书”系列中。此次我们引进的中文版,即是按照这个版本译出的。


作者简介

  米格尔·雷昂-波尔蒂利亚,1926年2月22日生于墨西哥城。获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文哲系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从原始文献中看纳瓦人的哲学》,后以《纳瓦人的哲学》一名出版,并被译成俄、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其他作品有《古代墨西哥人》《战败者见闻录》《战败者的证词》和《墨西哥印第安文学》等。1957年起任西班牙国立自治大学文哲系教授。现任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墨西哥、美国、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各主要大学讲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各族文明学院、法国巴黎美洲学者研究会、美洲人类研究会、墨西哥人类研究会、科学研究学院、墨西哥语言科学院、美洲历史研究会、国家社会科学院和其他墨西哥和国外文化机构的顾问。1981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历史哲学奖、1994年获国家大学奖、1974年获墨西哥城编年史学者称号、加利弗尼亚历史杂志、旧金山历史学会的顾问。加拿大Alberta大学资深教授。是1492—1992纪念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国家委员会协调员。

  译者简介:

  孙家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教授,长年从事美洲历史、美洲史前文明、中西交流方面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多篇论文,拥有多部个人专著及译著。其中译著有《西印度毁灭述略》、《中华大帝国史》(被誉为西方第yi本全面介绍中国的书)等。

  黎妮,大连外国语大学西语系主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海迷途:失落文明的残响》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战败者见闻录》的任何主题或元素。 --- 星海迷途:失落文明的残响 导言:在宇宙的边缘,寻找被遗忘的荣光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图景中,文明的兴衰如同潮汐般起落不定。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短暂的痕迹,最终被虚空吞噬,只留下一缕缕若有似无的低语。《星海迷途:失落文明的残响》并非一部关于战争或宏大叙事的史诗,它是一次深入宇宙遗迹的探险,一次对“存在”与“消亡”哲学命题的沉思。 本书的核心围绕着一个被星图遗忘的星系——“黯淡之环”展开。这个星系曾是“奥瑞恩文明”的心脏地带,一个在数万年前达到技术与艺术巅峰的超级文明。然而,正如所有伟大的帝国最终都会面对黄昏,奥瑞恩文明在一次被称为“大寂静”的事件中,如同被无形之手抹去一般,从宇宙记录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本书的作者,资深星际考古学家兼语言学家艾拉·维斯珀,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旅程。她的目标并非是重建奥瑞恩的辉煌,而是试图理解他们“如何”以及“为何”会如此彻底地消失。 第一部分:黯淡之环的召唤 章节概述:本部分详细描述了艾拉博士发现“黯淡之环”的契机,以及她组建探险队的初期准备工作。重点在于对前人探险失败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奥瑞恩文明残存的零星线索的梳理。 “黯淡之环”并非一个容易到达的地方。它被一层被称为“熵障”的宇宙尘埃云层所环绕,这层尘埃不仅屏蔽了大部分电磁波,更对传统跃迁技术构成了致命威胁。艾拉博士的突破性发现,源于对一种古老、近乎被遗弃的“相位漂移”理论的重新激活。 书中详尽地描绘了探险队的初始配置:一艘经过深度改装、专为低能耗、长航时探索设计的“漫游者号”飞船;一支由顶尖的结构物理学家、生物工程专家和人工智能伦理学家组成的多元化团队。作者着重刻画了团队成员在面对已知风险和未知恐惧时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混合了学术狂热与对未知深渊的敬畏。 核心发现:在进入黯淡之环的第一站——编号为“阿喀琉斯-7”的行星卫星上,探险队发现了第一批可解读的遗迹:一座悬浮于磁力场中的巨大水晶结构。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在于,作者对这些遗迹的描述细致入微,从水晶的分子结构到其表面雕刻的古怪符号,无不透露出一种超越人类现有理解的精密性。 第二部分:符号与旋律:解码奥瑞恩的语言 章节概述:深入研究奥瑞恩文明的内部逻辑。本部分聚焦于对语言、艺术和哲学体系的重建工作,揭示了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奥瑞恩文明的文字并非线性排列的符号,而是一种基于多维几何和声波共振的“结构语”。艾拉博士团队花费了数年时间,才搭建起第一个粗糙的翻译模型。这段描述充满了破解密码的紧张感,以及偶尔出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洞察”瞬间。 作者指出,奥瑞恩人对“时间”的感知与我们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他们似乎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视为同一实体上的不同切片。他们的艺术作品——例如被称为“无尽回廊”的全息雕塑——描绘的不是事件,而是概念的演化。 书中引述了数段成功翻译的奥瑞恩语录,它们揭示了这个文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方向: “当结构达到绝对平衡时,运动便不再必要。” “我们所畏惧的虚无,不过是尚未被定义的形态。” “记忆是熵的抵抗,而遗忘,是最终的自由。” 这种哲学深度的展现,使得本书超越了传统科幻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结合了人类学和形而上学的著作。 第三部分:核心的谜团:大寂静的阴影 章节概述:探险队抵达了奥瑞恩文明的母星——“宁静之核”。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导致文明崩溃的直接证据,但这证据却指向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结论。 “宁静之核”没有遭受战争的创伤,没有地质灾变的痕迹。一切都被完美地保留着,仿佛所有居民在同一秒钟内,凭空消失了。飞船停靠在巨大的城市中心,交通系统依然处于待命状态,厨房里的食物甚至没有完全腐败的迹象。 艾拉博士的团队通过对核心数据存储系统的抢救性修复,发现了“大寂静”发生前的最后记录。这些记录并非是求救信号,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科学实验数据——关于“维度折叠”和“存在锚点”的研究。 核心冲突与转折:记录显示,奥瑞恩文明并非被外力毁灭,而是主动选择了“退出”。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整个文明的意识和存在形态,从我们所处的四维时空结构中,完整地“迁移”出去。这本书最令人不安的部分在于,作者对这种“迁移”目的的推测:他们是为了逃避某种宇宙的基本法则,或是进入了一个更高级别的“信息态”。 尾声:未完成的日志与回响 在本书的最后,探险队发现了一个位于宁静之核地幔深处的“观测站”。站内只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个尚未完全冷却的能量源,以及艾拉博士的最后一篇手写日志。 日志中,艾拉博士记录了她对奥瑞恩文明选择的理解:也许生命的目的,不是无限扩张,而是寻找一个“完美收束点”。她承认自己被这种终极的平静所诱惑,并对是否应该将这些发现带回人类社会表示了深刻的犹豫。 《星海迷途:失落文明的残响》以一种开放式的结局收尾。探险队最终带着奥瑞恩文明遗留下的技术蓝图和哲学悖论返回了人类疆域,但他们也带回了疑问:我们是否应该追随奥瑞恩的脚步,去探索那种超越已知存在的“静止之美”? 本书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次温和而深刻的挑战,它用一个失落文明的故事,迫使读者反思我们对进步、永恒和存在的根本定义。它是一部关于探索、失落、以及在宇宙的宏大背景下,个体文明所能选择的最终归宿的深沉叙事。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甚至在合上书本后的好几天里,那些角色的面孔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仍然会不时地浮现在脑海中。这并非那种读完后立刻就能抽离的娱乐性作品,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心理洗礼。它强迫你直面一些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回避的问题:关于选择的代价、关于坚持的意义,以及在巨大压力面前,人还能保有多少自我。书中对细节氛围的营造,达到了令人战栗的程度,那种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其影响之深远,让我对社会环境与个体命运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消化”的作品,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面极其清晰、甚至有些残酷的镜子,映照出人类境遇中那些永恒的命题。它留在读者心中的回响,是持久而深远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遒劲有力”来形容,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感。作者似乎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魔力,即便是描述最寻常的场景或人物,也能通过精妙的词汇选择和严谨的句式结构,将其赋予一种史诗般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将宏大的背景娓娓道来;时而又像老练的猎人般小心翼翼地设置悬念,让读者的心弦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紧绷。那种夹杂在流畅叙事中的几处突兀而又精准的哲思短句,更是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短暂却光芒万丈,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这种文字驾驭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背后是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读着读着,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模仿那种句式结构,试图在自己的思维中也构建出这样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

评分

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巧妙地融合了多种叙事视角,仿佛通过无数个不同焦距的镜头,全方位地扫描着所描绘的世界。时而使用第一人称的细腻独白,将内在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而又切换到全知的上帝视角,冷峻地俯瞰着历史的洪流如何裹挟个体命运。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不同时间线索之间的穿插和跳跃,处理得极其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的混乱感。每一次时间点的跳转,都精准地服务于主题的深化,就像是音乐中的变奏,每一次变化都使得主题旋律更加丰富和立体。这种高超的结构掌控力,让原本可能松散的故事线索,被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艺术之网,让读者在细细品味每一个节点时,都能感受到整体的宏大布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略带斑驳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字体排版,瞬间就将人拉进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叙事空间。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涌起一种强烈的期待,仿佛即将揭开尘封已久的秘密。书页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每一次翻动都伴随着轻微的沙沙声,这种触感上的愉悦,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整体来看,装帧的用心程度,足以看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它不像那些快速消费的畅销书那样追求浮夸的视觉冲击,而是选择了一种内敛而有力的美学表达。尤其是扉页上的那枚看似随手盖上去的印章,虽然模糊不清,却充满了故事感,让人忍不住猜测这印章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身份和过往。阅读的体验,从拿起书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为接下来的文字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享受这种被用心对待的感觉,它让我对文字本身的内容有了更高的心理准备和敬意。

评分

情节的铺陈,展现出一种近乎残忍的真实感。它没有刻意去美化任何事物,而是赤裸裸地将人性的复杂、环境的压抑,甚至命运的无常,毫不留情地摊开在读者面前。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被编排好的故事,而是像一个影子一样,跟随着书中的人物走过了漫长而又崎岖的旅程。每当感觉主人公即将抓住一线希望时,总会有新的、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出现,这种反复的挫折感,虽然令人沮丧,却也让最终的情感释放显得更加具有爆发力。作者似乎对“宿命”这个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虚假的圆满,而是将人性的光辉和阴影并置,让读者自行去判断和感受。这种高强度的情感投入,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考验着读者的耐力和共情能力。

评分

京东的快递真的太慢,书也不能完全保证一是正版了

评分

战败者的声音,诉求,哭喊。。。。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图书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完美世界旗下的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不想再去看了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不想再去看了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独特视角的历史,除了名词翻译时用的有些意外

评分

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

南美洲的浩劫,殖民者的狂欢,原住民的不甘。

评分

不错了书很值得推荐大家一起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