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使用大量印第安人的史料,从印第安人的角度,讲述了西班牙人对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印加人的征服,作者从本书原版1959年写成,目前已经有英、法、意、德、日、希伯来、波兰、瑞典、匈牙利、塞尔维亚、葡萄牙、世界语等12种语言,出版19次。仅西班牙语版就出版了3种。在研究美洲印第安历史学界拥有非常高的学术地位。2009年墨西哥国家文化与艺术委员会、国家人类学及历史学会和国家学院在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隆重举行了庆祝此书出版50年纪念活动。本书虽然初版于1959年,但平均3—5年就会出新版本,且因为作者依然健在,每次再版前作者都会补充zui新的史料内容和研究发现,因此这是一部常出常新的书,截止zui新版本2013年的版本,本书西班牙文版已经出版超过10次,可以说是一部长销的学术著作。
本书是墨西哥著名历史学家米格尔·雷昂—波尔蒂利亚两部重量级作品《战败者的见闻》和《战败者的见证》的合译本。《战败者的见闻》1959年出版,是从印第安人的角度,记述了西班牙人对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征服。作者从大量的印第安著作(包括古代印第安人用图画文字写成的抄本)和口述历史中摘取典型的事例写成此书,且注明了资料来源,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1964年,作者出版了《战败者的见证》一书,和前一本书一样,同样从印第安人的角度,讲述西班牙人对美洲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印加人的征服,可以说,是对前一本书的补充与扩展。两部书合计总字数约30万字,且《战败者的见闻》中附有阿兹特克风格的精美插图40余幅。因为《战败者的见闻》与《战败者的见证》两部书形式上基本一致,内容可谓一脉相承,因此,2013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出版社将二者合二为一,收录在其著名的“大学生丛书”系列中。此次我们引进的中文版,即是按照这个版本译出的。
米格尔·雷昂-波尔蒂利亚,1926年2月22日生于墨西哥城。获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文哲系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从原始文献中看纳瓦人的哲学》,后以《纳瓦人的哲学》一名出版,并被译成俄、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其他作品有《古代墨西哥人》《战败者见闻录》《战败者的证词》和《墨西哥印第安文学》等。1957年起任西班牙国立自治大学文哲系教授。现任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墨西哥、美国、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各主要大学讲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各族文明学院、法国巴黎美洲学者研究会、美洲人类研究会、墨西哥人类研究会、科学研究学院、墨西哥语言科学院、美洲历史研究会、国家社会科学院和其他墨西哥和国外文化机构的顾问。1981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历史哲学奖、1994年获国家大学奖、1974年获墨西哥城编年史学者称号、加利弗尼亚历史杂志、旧金山历史学会的顾问。加拿大Alberta大学资深教授。是1492—1992纪念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国家委员会协调员。
译者简介:
孙家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教授,长年从事美洲历史、美洲史前文明、中西交流方面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多篇论文,拥有多部个人专著及译著。其中译著有《西印度毁灭述略》、《中华大帝国史》(被誉为西方第yi本全面介绍中国的书)等。
黎妮,大连外国语大学西语系主任。
我必须承认,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甚至在合上书本后的好几天里,那些角色的面孔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仍然会不时地浮现在脑海中。这并非那种读完后立刻就能抽离的娱乐性作品,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心理洗礼。它强迫你直面一些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回避的问题:关于选择的代价、关于坚持的意义,以及在巨大压力面前,人还能保有多少自我。书中对细节氛围的营造,达到了令人战栗的程度,那种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其影响之深远,让我对社会环境与个体命运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消化”的作品,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面极其清晰、甚至有些残酷的镜子,映照出人类境遇中那些永恒的命题。它留在读者心中的回响,是持久而深远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遒劲有力”来形容,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感。作者似乎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魔力,即便是描述最寻常的场景或人物,也能通过精妙的词汇选择和严谨的句式结构,将其赋予一种史诗般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将宏大的背景娓娓道来;时而又像老练的猎人般小心翼翼地设置悬念,让读者的心弦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紧绷。那种夹杂在流畅叙事中的几处突兀而又精准的哲思短句,更是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短暂却光芒万丈,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这种文字驾驭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背后是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读着读着,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模仿那种句式结构,试图在自己的思维中也构建出这样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
评分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巧妙地融合了多种叙事视角,仿佛通过无数个不同焦距的镜头,全方位地扫描着所描绘的世界。时而使用第一人称的细腻独白,将内在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而又切换到全知的上帝视角,冷峻地俯瞰着历史的洪流如何裹挟个体命运。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不同时间线索之间的穿插和跳跃,处理得极其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的混乱感。每一次时间点的跳转,都精准地服务于主题的深化,就像是音乐中的变奏,每一次变化都使得主题旋律更加丰富和立体。这种高超的结构掌控力,让原本可能松散的故事线索,被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艺术之网,让读者在细细品味每一个节点时,都能感受到整体的宏大布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略带斑驳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字体排版,瞬间就将人拉进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叙事空间。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涌起一种强烈的期待,仿佛即将揭开尘封已久的秘密。书页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每一次翻动都伴随着轻微的沙沙声,这种触感上的愉悦,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整体来看,装帧的用心程度,足以看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它不像那些快速消费的畅销书那样追求浮夸的视觉冲击,而是选择了一种内敛而有力的美学表达。尤其是扉页上的那枚看似随手盖上去的印章,虽然模糊不清,却充满了故事感,让人忍不住猜测这印章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身份和过往。阅读的体验,从拿起书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为接下来的文字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享受这种被用心对待的感觉,它让我对文字本身的内容有了更高的心理准备和敬意。
评分情节的铺陈,展现出一种近乎残忍的真实感。它没有刻意去美化任何事物,而是赤裸裸地将人性的复杂、环境的压抑,甚至命运的无常,毫不留情地摊开在读者面前。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被编排好的故事,而是像一个影子一样,跟随着书中的人物走过了漫长而又崎岖的旅程。每当感觉主人公即将抓住一线希望时,总会有新的、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出现,这种反复的挫折感,虽然令人沮丧,却也让最终的情感释放显得更加具有爆发力。作者似乎对“宿命”这个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虚假的圆满,而是将人性的光辉和阴影并置,让读者自行去判断和感受。这种高强度的情感投入,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考验着读者的耐力和共情能力。
评分京东的快递真的太慢,书也不能完全保证一是正版了
评分战败者的声音,诉求,哭喊。。。。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图书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完美世界旗下的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不想再去看了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不想再去看了
评分很不错
评分独特视角的历史,除了名词翻译时用的有些意外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南美洲的浩劫,殖民者的狂欢,原住民的不甘。
评分不错了书很值得推荐大家一起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