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1931-1945)

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1931-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江口圭一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日本侵略
  • 十五年战争
  • 二战
  • 历史
  • 军事史
  • 亚洲战争
  • 中国抗日战争
  • 太平洋战争
  • 侵略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73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88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0
字数:2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日本进步史学家江口圭一教授重要代表作!

在日本自1986年11月初版印刷,已连续重印几十次;本书对日本侵略战争进行了完整、清晰的考论,脍炙人口,言简意赅,问世后广受赞许!

本书更是一本洋溢着作者的正义感和高度历史责任感的诚意之作!

日本史学界比较注重实证研究,但也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的情况。将1931至1945年间日本发动的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联系起来把握,并冠以“十五年战争”之名的是鹤见俊辅,而将这一观点臻于完善并*终在学术界确立,就是江口圭一做出的贡献,本书即是他“十五年战争论”的*完整的表述。在本书中,江口圭一依据大量确凿的事实,论证了1931年后,日本对外发动的一连串战争是日本统治者“人为地”策划和发动并具有连续性的观点。但也指出十五年战争并非是事先拟好的战争计划的实施,具体考察战争各个阶段的决策过程,可以发现决策主体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本书洋溢着著者的正义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本书终章中,江口圭一对日本的战争罪责进行了无情地追究。关于十五年侵略战争的历史责任问题,日本学界的许多著述或避而不见,或轻描淡写,能够像江口圭一这样据理直言、严厉追究的并不多见。


内容简介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先后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上海、华北乃至全中国的战争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由于这一连串的战争不是“零散、孤立”地发生的,而是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命名为“十五年战争”。著者指出,这场侵略战争的根源,在于日本存在着“对美英协调主义”和“亚洲门罗主义”两条路线的矛盾,其结果是亚洲门罗主义抬头、扩张直至最后破产,作者的论述自始至终是围绕这一理论观点展开的。本书是日本著名现代史学家江口圭一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正义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作者简介

  江口圭一,1932年生于名古屋市,1955年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毕业,曾任爱知大学法学部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帝国主义史论——满洲事变前后》、《城市小资产阶级运动史研究》、《昭和的历史(4) -十五年战争的开幕》、《日中鸦片战争》。

精彩书评

所谓十五年战争,根据江口先生亲自执笔的《广辞苑》第四版(岩波书店1991年)上的记述是这样解释的:“1931年(昭和6年)柳条湖事件到1945年的投降,日本在十五年间所进行的战争,即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总称。”为什么要如此称之呢?“十五年战争这种说法,其本来的意图和意思是为了彻底明确日本队中国的侵略和责任。”

——安井三吉(《季刊中国》2001年秋季号)

就日本的史学界而言,对那场侵略战争所带来的“受害与加害”的认识,可谓是检验一个学者有无良知、良心的试金石。……在这一问题上,江口先生本人旗帜鲜明,他在著述中反复强调,日本人必须直面看待和深刻反省那场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的“侵略与加害的责任问题”,而要追究责任,首当其冲的是昭和天皇;其次,日本民众也应该思考自己的责任。

——杨栋梁(《日本进步史学家江口圭一》,人民出版社,2002年)


目录

序章———十五年战争的意义1

第一篇满洲事变

第一章大日本帝国9

军事大国9

两面性的帝国主义与华盛顿体制10

天皇制立宪主义13

两条对外路线15

第二章十五年战争的开端17

满蒙特殊权益17

满蒙问题19

满蒙领有论21

柳条湖事件23

第三章战线的扩大26

政府的不扩大方针26

朝鲜军擅自越境28

轰炸锦州与十月事件30

嫩江、齐齐哈尔与辽西作战32

第四章上海事变与满洲国35

犬养内阁的成立35

第一次上海事变36

满洲国的建立38

五一五事件41

第五章排外主义与军国主义43

支持战争的动向43

动员民众的体系44

民众的国家意识46

反战斗争与满蒙放弃论49

第六章退出国际联盟与侵犯热河、河北省51

承认满洲国51

退出国际联盟53

侵犯热河、河北省与塘沽停战协定56

各国的反应58

第二篇分离华北

第七章非常时期63

“1935、1936年危机与五相会议63

广田外交65

皇道派与统制派67

国体明征69

第八章满洲帝国71

“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实态71

统治体制的强化73

满洲经济开发与农业移民75

反满抗日运动的展开77

第九章分离华北工作80

两个协定80

统治华北的目的82

冀东政权与秘密贸易84

抗日救国运动的展开86

第十章准战时体制88

二二六事件88

广田内阁与军部89

绥远事件与西安事变92

控制华北要求的确立94

第三篇日中战争

第十一章日中全面战争99

卢沟桥事件99

扩大论与不扩大论101

华北事变103

从第二次上海事变到中国事变105

第十二章日中战争的胶着108

战线的扩大与南京大屠杀108

“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110

徐州、武汉及广东作战113

汪兆铭工作114

第十三章东亚新秩序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17

防共协定强化问题117

与美英关系的恶化119

张鼓峰事件与诺门坎事件1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2

第十四章日德意三国同盟125

日中战争与民众动员125

日德意三国同盟的缔结127

进驻北部法印与日荷磋商130

汪政权的建立131

第十五章日美谈判134

南进策与日苏中立条约134

日美谈判的开始136

德苏开战与“关特演138

进驻南部法印与对日石油禁运140

第十六章决定向美英荷开战142

开战预定142

东条内阁的成立145

开战决定147

赫尔备忘录149

第四篇亚洲太平洋战争

第十七章开战与初战的胜利153

开战的圣断153

陆海军的作战计划155

偷袭珍珠港和马来亚160

占领东南亚要地162

第十八章同盟国军队的反攻165

日本初遭空袭、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165

瓜达卡纳尔岛战役167

“绝对国防圈169

马里亚纳失陷与英帕尔溃退170

第十九章大东亚共荣圈173

占领地的统治173

掠夺、强制劳动与屠杀175

大东亚会议178

抗日解放斗争179

第二十章中国(包括满洲与台湾)、朝鲜182

中国战场182

毒气战、细菌战与鸦片185

在满洲国的掠夺与动员189

朝鲜、台湾的皇民化政策与动员190

第二十一章日本法西斯194

翼赞体制194

天皇制法西斯196

东条独裁与天皇198

战争经济及其崩溃200

第二十二章战线的崩溃203

菲律宾战役203

雅尔塔协定与近卫奏章205

空袭本土与硫黄岛战役207

冲绳的丧失209

第二十三章波茨坦宣言与原子弹轰炸212

本土决战体制212

终战工作214

波茨坦会谈216

投放原子弹218

第二十四章投降220

苏联对日宣战220

有条件地接受波茨坦宣言223

投降的圣断225

八一五事件与玉音广播、签署降书228

终章十五年战争的加害、受害与责任230

主要参考文献236

初版后记242

再版后记246

附录

卓越的学识、崇高的品格———记江口圭一先生杨栋梁251

江口圭一的日本“十五年战争研究杨栋梁262


精彩书摘

  所谓十五年战争,是指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爆发后直至1945年8月14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及9月2日向联合国签署降书的十五年间日本所进行的一连串战争。这场战争是由1931年9月18日起的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本书多次提到的“满洲”即为中国东北。——译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为起端的日中战争,以及1941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和马来半岛后的太平洋战争等三次战争或曰三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的满洲事变,又可以1933年5月31日的塘沽停战协定为界,进一步分成狭义的满洲事变(1931.9.18—1933.5.31)和分离华北(又称“分离华北工作”,1933.6.1—1937.7.6)两个小阶段。
  十五年战争的提法,最早是鹤见俊辅于1956年使用的。鹤见在解释其理由时指出:“满洲事变、上海事变、日中事变及大东亚战争开始的消息,是零零散散地传过来的,因此主观上容易认为这都是些个别的战斗行为”。“战败后才逐渐认识到,这些战争事实上是互相联系的”。而“那种把太平洋战争或大东亚战争视为对美战争、并认为这场战争笨拙的战争观,不可能把握这场战争的结构”。①
  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分离华北工作是满洲事变的继续,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它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否取消满洲事变的产物满洲国,是日美谈判的最大争论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洲事变与亚洲太平洋战争之间,也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根据上述理由,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
  然而,这并不是说满洲事变不可避免地要发展成日中战争,日中战争也势必会演变成亚洲、太平洋战争并一直持续十五年。满洲事变本身是一次强行发起并被扩大的战争。其后,日本的执政者和战争指导者通过各种抗争、对立、妥协与合作,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了一种政策选择并加以推行,结果使满洲事变发展为日中战争,又使日中战争扩大为亚洲、太平洋战争,并且一战就是十五年。这场战争完全是人为选择的产物和结果,它既非命里注定,也非直线地发展,而是一个充满曲折的复杂过程。
  今天,十五年战争的提法在学术界已得到广泛普及和认同,但也存在某些不同见解。例如,臼井胜美认为,满洲事变到1933年5月的塘沽停战协定时,“可以认为已基本结束”,“把1931年以后一并纳入战争期的单一做法未免牵强”②。藤村道生的论据虽与臼井不同,但也认为,“柳条沟(此即指柳条湖。——译者)局部战争至塘沽停战协定的满洲事变”,与“起端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件、因南京大屠杀而一发不可收拾的日中全面战争”之间,不存在连续性。③
  如同一种病理诊断,有的认为1933年5月已经痊愈,1937年7月又患新病;有的认为1933年5月虽有好转,但是病根未除,1937年7月旧症复发,病入沉疴。本书采用后一种观点,其论据将在正文中阐述。④
  秦郁彦也认为“满洲事变与日中战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隔”,同时又说,“准确地计算满洲事变到战败的时间是十三年十一个月,满打满算也只有十四年。我知道鹤见俊辅是这一用语的创始人,因此前些时候曾与他本人核实。他本人则承认是算错了”⑤。然而,十五年战争所指的十五年,是采用1931年至1945年横跨十五个年份的计算方法,如同按虚岁计算年龄一样,它是日本人创造的富有生活实感的语言。如果注意到“东京审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秦氏向鹤见核实的谈话,所谓鹤见承认算错也不是事实⑥。1931年是战争的第一年,1932年是第二年,1940年是第十年,那么1945年就是第十五年。
  关于十五年战争各个阶段的称呼,也存在一些问题。沿用当时日本的说法,把第一阶段称为满洲事变未必是合适的。因为“满洲”只是日本的单方面称呼,中国的专门叫法是东北、东三省或东四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那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战争,而不仅仅是什么事变,因此说这种称呼本身包含着双重含义。不过,若把这一阶段称为“侵略满洲”或“侵略东北”,也不利于明确它只是柳条湖事件以后的事态,因为那样可能会把1904—1905年以来的所有事情都囊括进来。也有人建议把这一阶段称作“东北战争”⑦,但这种称呼也有困难,日本也有一个东北地区,乍一看来不清楚是指哪国的东北。另一方面,“满洲”是当时日本强行规定并已约定俗成的称呼,同时确实发生过一场战争。不过无论从战争所及的地域范围还是从战争的动员及消耗上看,战争的规模是有一定局限的,这也反映了可称之为事变的一面。中国的提法就是九一八事变。鉴于上述各种因素,本书在对有关称呼的当否持保留意见的前提下,继续使用了满洲事变这一用语。
  十五年战争的第二阶段被称作日中战争或日中全面战争。广义的日中战争包括满洲事变和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狭义的日中战争则是指卢沟桥事件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的战争。本书采用的是后者的观点。
  本书对把十五年战争的第三阶段称作太平洋战争持保留态度。因为这种称呼一开始就给人以一种不反映中国战场、战争只在日美之间进行的印象,这是不妥当的。对此,中西功特别强调这次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环节,提出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太平洋战场”的说法,这种观点得到了家永三郎的赞赏和推荐。⑧副岛昭一则建议采用“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称呼⑨,木坂顺一郎予以支持,并使用了这一用语⑩。本书赞同中西、副岛及木坂的观点,并采用副岛表述的亚洲、太平洋战争的提法。
  本书的目的是以较小的篇幅写出一部精练的十五年战争史。既然是战争史,就要写出战争为什么发生,由谁发动,怎样进行以及由此产生或带来了何种后果,即必须重点阐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请允许我事先说明,本书中有关十五年战争期间国内政治史的论述极不充分,其他如经济、财政、社会、生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论述更不待言,关于欧洲形势也只是在最小的范围内有所触及。此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一切有关的逸话、趣闻统统割爱,同时在重点保证阐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力求兼顾考虑了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鹤见俊辅:《战时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岩波书店,1982年,第240、241页。
  ②臼井胜美:《近代日本的对华外交》,筑摩书房,1983年,第8页。
  ③藤村道生:《两次占领与昭和史——军部独裁体制与美国的占领》,《世界》,1982年8月号,第55页。
  ④1987年卢沟桥事件50周年之际,中国济南和日本京都分别召开日中学术讨论会,著者在报告中,批判了臼井、藤村及后述的秦郁彦的观点。江口圭一:《通往卢沟桥事件的道路——十五年战争的视角》,收于井上清、卫藤沈吉编著《日中战争与日中关系——卢沟桥事件50周年日中学术讨论会记录》,原书房,1988年。
  ⑤秦郁彦:《纵观昭和史》,画报社,1984年,第151、239页。
  ⑥细谷千博、安藤仁介、大沼保昭编:《东京审判考》,讲谈社,1984年,第310页。
  ⑦安井三吉:《日中战争史研究备忘录——“十五年战争”与“抗日战争”》,《历史科学》99—100合刊号,1985年,第100页。
  ⑧《中西功关于日中战争的信件》,3号,1983年。
  ⑨副岛昭一:《日中战争与亚洲太平洋战争》,历史科学102号,1985年。
  ⑩木坂顺一郎:《“大日本帝国”的崩溃》,历史学研究会、日本史研究会编集《讲座日本历史(10)近代4》,东京大学出版会,1985年。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提供的书名《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1931-1945)》的替代性图书简介,旨在描述另一本内容详实且具有学术深度的历史著作,同时避免提及原书信息,并力求内容自然、信息丰富。 --- 《巴尔干的硝烟:二十世纪初欧洲冲突的起源与演变(1900-1914)》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欧洲大陆,特别是巴尔干半岛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与民族矛盾,详尽描绘了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十年间(1900年至1914年)的历史进程。我们不再将焦点置于东亚的局部冲突,而是将目光投向欧洲火药桶的内部结构及其引信的不断缩短。 第一部分:帝国黄昏与民族觉醒 本书开篇即描绘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所面临的结构性危机。在帝国体系日渐衰朽的背景下,新兴的民族国家,如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寻求统一与扩张。我们详细考察了“大国游戏”如何在萨拉热窝、君士坦丁堡和维也纳的沙龙中上演,分析了泛斯拉夫主义、泛日耳曼主义以及希腊复兴主义等意识形态如何被政治精英利用,成为动员民众和挑战既有秩序的工具。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塞尔维亚王国的崛起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通过对贝尔格莱德外交档案的梳理,我们揭示了塞尔维亚王国在获取独立地位后,如何积极推行“大塞尔维亚”的民族建构计划,并与沙皇俄国建立起紧密的政治与军事同盟。这一同盟,在很大程度上被欧洲各列强视为对德奥同盟体系的直接挑战,构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早期雏形。 第二部分:冲突的预演:巴尔干战争的全面分析 全书的核心部分,集中于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与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深度分析。这些战争并非孤立的区域冲突,而是对欧洲军事力量、外交手腕以及民族主义烈度的残酷压力测试。 我们详细重构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军事部署与战略决策。重点分析了新成立的巴尔干联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如何通过高效的动员和协同作战,一举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逐出欧洲大部分领土。本书不仅关注战场的胜负,更深入探讨了战后《伦敦条约》中未能解决的领土与主权争议如何为下一次冲突埋下伏笔。 紧接着,本书对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进行了结构性的剖析。保加利亚因对马其顿地区的分配不满,转而与昔日盟友反目成仇,这场内斗是如何迅速演变为一场牵动周边大国神经的危机。我们通过解读伦敦大使会议的记录,展示了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在危机时刻的外交平衡术,以及他们如何一方面试图维护奥斯曼帝国的残存体系,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各自的盟友提供口头或实质性的支持,从而使得区域冲突不断升级。 第三部分:萨拉热窝的钟声与大国体系的崩溃 最后一章聚焦于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连锁反应。本书着重于澄清历史记载中的若干模糊之处,例如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的深层组织背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的最后通牒的措辞分析,以及各国领导人在“七月危机”期间的决策逻辑。 我们通过对比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巴黎的电报记录,展示了决策者们如何基于对自身军事准备程度的错误判断和对对手反应的误判,一步步滑向全面战争的深渊。本书论证了,巴尔干地区一系列战争积累下的不信任和民族仇恨,已经使得欧洲的外交体系失去了弹性,任何微小的火花都可能引爆整个大陆。 学术价值与结论 《巴尔干的硝烟》旨在提供一个复杂、多维度的历史视角,超越了以往将一战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国家的叙事。它强调了民族主义作为一种颠覆性力量的塑造作用,并精确量化了区域冲突如何成为世界大战的“测试场”。本书的论证扎实,资料翔实,为研究欧洲现代史、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帝国解体进程的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通过对巴尔干地区十年冲突的细致描摹,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最灾难性事件的结构性根源。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导言部分,作者的叙事切入点非常巧妙,他没有急于抛出大量的年代和战役细节,而是先从一个更宏观的、关于“心态变迁”的视角展开,这极大地吸引了我这种不满足于单纯罗列事实的读者。他着重剖析了当时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如何从最初的“地区冲突”逐步被意识形态的狂热所裹挟,最终演变成一场全面且不可逆转的灾难。这种对深层驱动力的挖掘,使得后文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有了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作为支撑。特别是他对几位关键人物在决策过程中的内心挣扎和外部压力平衡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让人得以窥见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奈与挣扎。这种叙事策略,让整本书的基调从冰冷的史料堆砌,升华为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深刻反思,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设计非常具有逻辑性,它似乎遵循着一条清晰的、从“酝酿”到“高潮”再到“余波”的内在脉络进行推进。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顺畅,前一章的结论往往是下一章事件展开的必然前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让人难以停下阅读的脚步。特别是当叙事进入到战争中后期,涉及多条战线和复杂国际博弈的阶段时,作者运用了清晰的时间轴标记和地图注释,有效地帮助读者梳理错综复杂的事件网络,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迷失感。这种精心的结构安排,表明作者深知历史的复杂性需要清晰的框架来承载,而非一味地追求叙事上的华丽。它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标明了所有关键节点的历史导航图,引导读者有条不紊地穿越历史迷宫。

评分

关于史料的运用和交叉印证方面,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不懈的田野精神。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并未完全依赖官方的二手资料,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经过审慎筛选的私人信件、战地日记甚至是外交电报的节选。这些一手材料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现场感和真实性,那些被主流叙事常常忽略的普通士兵和外交官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战争机器”的运作提供了多维度的参照。例如,在描述某次重大外交谈判的章节里,作者通过对比交战双方高层往来的措辞变化,清晰地勾勒出谈判破裂前夕,双方沟通语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僵化的。这种对“细节之下的历史”的执着挖掘,使得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且充满张力,完全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概括性论述能够比拟的。

评分

读完后留下的思考是悠长而沉重的,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对历史责任感的重塑。它并非简单地去指责或美化任何一方,而是冷静地呈现了历史进程中一系列“错误的选择”是如何累积的。作者的笔调虽然保持了学术的克制,但在论及战争对平民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时,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人文关怀。这种理智与情感的微妙平衡,使得本书的批判力量更为深远,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面对国家机器的巨大惯性时,个体应该如何保持清醒,又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对照镜,用近百年前的教训,来审视当下世界格局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与潜在的风险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的选材和色彩搭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让人在书店货架上一瞥,便能感受到它所承载内容的严肃性。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考究,触感光滑而不失韧性,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或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密集的史实叙述在视觉上变得更为清晰易读。装订工艺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即便是翻开到最中央的部分,书脊的弯折也处理得非常自然,丝毫没有“吃页”或散架的担忧。这种对手感和视觉体验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在翻开它之前,就对接下来将要探究的宏大叙事抱持着一份敬意。可以说,单从实体书的制作工艺来看,它完全具备了成为一部经典历史著作的硬件条件,是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同好们不容错过的收藏品。

评分

值得一看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

评分

东西不错挺好的,送货速度也很快,希望继续努力!

评分

京东的书活动多,送货快,购书首选。

评分

知道评论有京豆以后,后悔不已 plus会员 以前都懒 现在我就复制了这段文字,评哪儿贴哪儿,很方便!一直喜欢在京东买东西,感觉京东还是挺好的,信任京东,希望越做越好!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多次在京东购买书了,挺不错的,很好。内容不错,很好。

评分

书还没拆封,不好评论

评分

商品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