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說 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

新民說 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新宇 著
圖書標籤:
  • 法律史
  • 社會史
  • 新民說
  • 法律思想
  • 曆史研究
  • 近代史
  • 文化史
  • 知識分子
  • 中國近代史
  • 失蹤者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6262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3166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新民說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4
字數:1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法學研究者、法律史學者
  《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采取“以我有補人無”的方法,發掘晚清法律史上少為人知的法律人物及背後的故事;既力求言人所未言,又不失敘史的客觀公允。不但從小小的側麵鮮活地展現瞭晚清法律改革波瀾壯闊的曆史麵目,亦能使讀者從中窺得法律思想與學術的傳承,體察國傢與社會的轉型,感悟人生與人心的變遷。對於走近晚清法律人物、瞭解晚清民國社會乃至近代法律史研究,皆有幫助。

內容簡介

  晚清民國是中國法律史上的大變革時代,隨著傳統中華法係的解體,近代法律體係的建構成為時代迫切之主題。“有其法者尤貴又其人”,法律人是溝通法律規範與社會事實的重要媒介,《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著眼於近代法律人群體,關注瞭晚清民國時期章宗祥、董康、汪榮寶、瞿同祖、徐道隣、潘漢典等10位被人們遺忘瞭的法律人,書寫他們各自踐行的法律故事,還以曆史公道,讓曆史長河中的每一朵浪花都綻放光彩。相對於製度變遷的冰冷無情,他們的故事卻有血有肉,見證瞭法治中國的百年曆程。

作者簡介

  陳新宇,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近代中國刑法語詞的塑造——以外國刑法典的翻譯為研究對象》《清代的法律方法論——以〈刑案匯覽三編〉為中心的論證》等。

目錄

誰在阻撓《大清新刑律》的議決?——章宗祥迴憶辨僞及展開

嚮左轉,嚮右轉?——董康與近代中國的法律改革

附:董康年錶(1867—1948)

從禮法論爭到孔教入憲——法理健將汪榮寶的民初轉摺

人生何處不相逢——瞿同祖與何炳棣的命運對照

附:法者還是墨者開啓帝國——聆聽何炳棣先生清華講座有感

法治的恪守者——燕樹棠先生的生平與思想

哲人已逝,典範永存——緬懷徐道隣先生兼評《中國法製史論集》

附:君子的復仇

從邵循恪到端木正——清華法政研究生教育的薪火傳承

一生求索惟公正,人品文品入清流——記比較法學傢潘漢典先生

緻謝


精彩書摘

  ◎選讀
  君子的復仇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戰結束。在中華民族舉國歡騰的身影中,有一儒雅清瘦、步履微跛的中年男子,其臉上既有國恥得雪之喜悅,更有終得抉擇後如釋重負的超脫。“這一天,終於要來瞭”,他喃喃自語。
  這位中年男子,名叫徐道隣,是以憲法和法製史研究傳世的著名法學傢,時任行政院政務處處長。這一天,是他苦等二十年的復仇之日。
  十一月三日,陰霾細雨,常見的山城天氣,徐道隣齣傢門但並非往行政院履職。在此之前他已經遞上辭呈,此行的目的地是重慶北碚法院和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他遞上的,是一紙訴狀,控告的對象分彆是張之江和馮玉祥,當時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控告的罪名:殺人罪。
  二十年前,徐道隣的父親徐樹錚遇害於廊坊,凶手是自稱“為父報仇”的陸承武。但徐道隣知道,陸承武隻不過是個傀儡,“稀裏糊塗地唱瞭一齣孝子的戲”而已。幕後的黑手,實是當時手握京畿兵權的馮玉祥。殺人案的執行者,則是馮的下屬張之江。
  這是民國時代的一件名案。其背後,是一位法學傢的復仇故事。
  故事須從徐道隣之父徐樹錚談起。徐樹錚(1880—1925),字又錚,北洋名將,人稱“小徐”,以便與曾任民國總統的“大徐”徐世昌區分開來。徐樹錚是清末秀纔,棄文從武,為段祺瑞所賞識,被著力栽培,成為段最為信賴的股肱之臣。段視其如己齣,為瞭推薦他,甚至不惜當麵與袁世凱翻臉。
  民國八年(1919年),官任西北籌邊使的徐樹錚兵不血刃,使受沙俄控製而“自治”的外濛迴歸祖國懷抱。這是他人生的高峰,功勞之高,連孫中山先生也認為堪比漢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和“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等衛戍邊疆之名將。
  徐氏書法遒勁,詩詞雅緻,精通經史,與當時名士林琴南、張謇、柯紹忞、馬通伯談學論道,相交甚篤;並擅昆麯。1925年訪英,在皇傢學院以“中國古今音樂沿革”為題進行演講,連《泰晤士報》亦大錶欽佩。可見民國時的武人,既有如“狗肉將軍”張宗昌那樣粗鄙不堪者,也有如徐樹錚一般文武雙全之人。
  有纔者不免恃纔,恃纔者則易傲物,傲物者往往跋扈,乃古今纔士的通病。徐樹錚之張揚,甚至連總統都不放在眼裏。據說某次人事任命,黎元洪偶然問到被任命者的齣身曆史,時任國務院秘書長的徐樹錚竟然很不耐煩地說:“總統不必多問,請快點蓋章,我的事情很忙。”這一性格缺陷,為其人生的悲劇結局埋下伏筆。
  民國七年(1918年),徐樹錚在天津先斬後奏,以《懲治盜匪法》為由,槍斃瞭同為北洋袍澤的陸建章。陸建章是天津小站練兵齣身,曾任軍政執法處處長,殺人如麻,有“屠夫”之稱。據說他曾請人吃飯,送客時從背後將人開槍打死,故其請客紅帖有“閻王票子”之謂。
  陸建章為人固非善類,被傳有通匪之嫌,但徐樹錚忌之殺之,難免牽涉背後派係之間的利益衝突,且不經審判,即就地正法。而陸建章的兒子陸承武,原是徐樹錚在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夫人亦是同學,兩傢關係本不疏遠。所以徐樹錚此舉,於法於理,均未允當。徐道隣迴憶,齣事後他的母親非常難過,徐樹錚也從不談及此事,從此亦再未殺人。
  陸建章之死,震動官場,不免人人自危,引起恐慌。仇恨的種子,更在一個人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他就是陸建章的外甥,頗受其恩厚的馮玉祥。
  民國十四年(1925年),徐樹錚考察歐美、日本迴國。其時北方局勢不穩,但顧於考察成果豐碩,他正躊躇滿誌,執意迴京復命。至京述職完畢,他又不聽勸阻,執意南返。據說當日段祺瑞案前曾齣現“又錚不可行,行必死”的字條,段急派人送徐,徐並不介意,並拒絕軍隊護送。一而二,二而三,生機一失再失,命乎?
  十二月三十日淩晨,徐樹錚的專車行至廊坊,被馮玉祥指使部下張之江挾持而去。風雪之夜,隨著一聲槍響,一代梟雄,竟曝屍荒野,終年四十有六。徐是政府專員,身為同僚的馮玉祥自然不會承認自己殺人,而是電報政府,雲:“徐上將有功國傢,不幸在路上為匪人劫害,其死甚慘,請政府優予裹恤。”其間,更有陸承武呼嘯而至,自稱為父復仇之一幕。馮之殺徐,據徐道隣事後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徐訪歐籌得款項,有望東山再起,馮對此頗為忌憚,先下手為強;二是徐反共立場鮮明,馮當時已經與共産黨閤作;三是馮欲報陸建章的知遇提攜之恩。
  古經“父之仇弗與共戴天”,春鞦公羊亦有“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復仇的重任,便落到瞭徐道隣的身上,這是他需要去做也必須去做的。親屬復仇,是貫通不同類型文明,貫穿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倫理法則,國傢齣現後,固然會通過法律來限製私力救濟,但是情法的辯難,不會因為製度日趨精緻而消減,卻是長時間地存在著。一方麵固然是製度並非萬能,另一方麵也可能是人之本能就不是能夠被製度化的。此時的徐道隣,弱冠之年,正在德國留學,迴國奔喪,再默默返德繼續學業,其內心果真平靜如斯乎?非也!他暗中查明真凶後,復仇便成瞭他以後人生的主題。在其提齣訴狀之前的二十年間,未曾開口說過一次“馮”字,這樣的仇恨,何等的徹骨!其內心深處,何等的翻江倒海!
  徐道隣曾在《二十年後的申冤》一文中總結自己的心路曆程:
  凡是讀中國書,聽中國戲,看中國小說的人,對於他,沒有一件比替父親伸冤報仇更重要的。但是我那時知道,對於我,這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馮是一個手握重兵的大軍閥。我是一個赤手空拳的孩子,怎麼能談報仇?想要報仇,必須努力嚮上,在社會上有瞭一點地位,然後纔能作此想。因此我下定瞭決心:先拿報仇的精神去讀書。等書讀好瞭,再拿讀書的精神去作事;等作事有點成就,再拿作事的精神去報仇!
  所以,盡管他以《憲法的變遷》順利地拿到柏林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盡管當時他的公法學造詣甚至超過瞭同時期的德國學人(其中不乏後來執德國公法學牛耳之纔俊),但從此,他再也沒有踏上公法的學術之徑。等他數十年後再執教鞭的時候,已經轉嚮中國法製史的研究。
  尚在繈褓之時墜地傷足,因乳媼匿而不告,數年後遂成痼疾,終生不良於行,故無法如父親一樣投筆從戎,這是徐道隣的憾事。那麼要“作事”,就隻能是從政瞭。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徐道隣迴國。因徐樹錚與蔣介石的交誼,他被蔣招至麾下,曆任國防設計委員會、行政院參議、中國駐在意大利代辦、考試院銓敘部司長、行政院政務處處長。十幾年間,職務幾換,也曾忝列智庫,也曾叱吒外交,也曾司局乾部,似乎很活躍、很風光,但書生參政,個中滋味,恐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瞭。在三十年後發錶的《論政治傢與學人》一文中,他談到“世上竟有不少有前途的學者,放棄瞭他們有把握的學問不做,而到沒有把握的政治裏去翻筋鬥,真是使人難解”,這番感慨,嘆息的是自己,還是彆人?
  復仇的機會並非沒有,韓復榘曾找上門來,願助“一臂之力”,但徐道隣何等聰慧之人,如陸承武般的假孝子,他是不願意做的。“七七事變”,民族抗戰,前綫部隊不乏馮玉祥的舊部,一個中央現職人員若狀告馮玉祥,會對軍隊産生什麼消極影響?他們是否會誤解中央?他猶豫瞭。從政並沒有給徐道隣帶來期待的權力,反倒束縛瞭他的拳腳,國仇傢恨,他需要斟酌衡量。
  二十年,殺人罪的追訴年限轉瞬即到,好在天可憐見,倭寇已滅,他終於可以心無旁騖地提起訴訟瞭:父親,今天的復仇,是以法之名。
  軍事委員會的批示下來,依據民國十四年適用的刑法,殺人罪的告訴時效是十五年,也就是說,法律以技術手段,委婉地拒絕瞭徐道隣的訴訟請求。徐氏馬上以抗戰八年時效中斷為理由提齣抗訴,但無論是軍事委員會還是法院,再無下文。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徐道隣談道:
  我在遞狀子時,原就擔心不會有結果。但是我一定要嚮社會指齣,誰是那個一直躲在他人背後指使殺人的主凶。他縱然有膽子行凶,但是在二十年後,有人指齣他殺人罪行時,他卻沒有膽子承當,他這種狼狽喫蹩的情形,也使我略感安慰。隻是含冤二十年,既未能手刃父仇,也未能使犯人正法,終不免抱恨終天,惟有禱告和希望曆史的製裁,永遠在人間發揮其正直的力量。
  與古典時期一樣,民國時代的子女復仇,仍然具有很強的倫理正當性,在輿論上也頗能獲得支持。所以施劍翹殺孫傳芳,鄭繼成殺張宗昌,乃至所謂陸承武殺徐樹錚,拋開其背後或許隱藏的政治陰謀不說,殺人者或被特赦,或不被追究,皆可說明此點。與施、鄭的快意恩仇不同,徐道隣的復仇顯得比較獨特,或許這與徐受過法學教育,受其規訓不無關係吧。他的隱忍,他的坦蕩,他的氣節,是這個並未成功的復仇故事中讓人最為印象深刻之處。我又想,當他投齣訴狀的一刻,不管成敗,他都已經獲得瞭心靈的解脫,“以直報怨”,這是君子之風。
  法律的婉拒,或謂不幸,又何嘗不是幸運?
  段祺瑞在愛將徐樹錚被害後的沉默和不作為,曾使徐道隣頗為不滿,但後來對情況的瞭解使他逐漸釋懷,相信段並非無情之人,相信段自有他的分寸,其中就包括瞭解到段祺瑞信奉“輪迴”“因果”。佛傢學說與古典思想的結閤,使得中國的“報”具有宿命與來世的更深刻的意涵,這或許多少能緩和現世的情法衝突,撫慰孝子們內心的憤懣吧。
  當陸建章送齣“閻王票子”的時候,可曾想到徐樹錚背後的一槍。當徐樹錚下令就地正法的時候,可曾想到廊坊的風雪之夜。當馮玉祥發齣截殺密令的時候,可曾想到黑海上的陰謀……我想,誰都不曾想到。但報應的因果,已經種下。
  據說小徐死時,大徐的挽聯是“道路傳聞遭兵劫,每謂時艱惜將纔”,吊詭的是,之前祭奠陸建章時,他亦曾送同樣的挽聯,是徐世昌的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為,堪耐玩味。
  因果循環,報應不爽,這或許就是撥弄蕓蕓眾生的命運之手。
  ……

前言/序言

  多年前曾讀硃學勤先生的《思想史上失蹤者》(《書齋裏的革命》,長春齣版社1999年版),心有戚戚焉。不揣淺陋,東施效顰,故有本書之名。
  “接飛花墜葉,作因緣觀”,本書主要機緣兩種。2002年濛劉廣安先生推薦,有幸受教於李貴連先生。李教授是晚清修律大臣瀋傢本的隔世知己,經他研究推動,為“文革”後的中國法學界復原瞭瀋傢本——這一中國近代法律史上的樞紐人物,展示瞭晚清法律改革波瀾壯闊的曆史麵相。燕園三年,見賢思齊,我萌發瞭研究瀋氏周圍法政人物之興趣。2003年,《南方周末》刊登瞭萬靜波等人的《被遺忘30年的法律精英》,圍繞著《英美法詞典》的編纂,講述瞭一批東吳法學院老人可歌可泣的故事,引起廣泛關注。在此前後,我曾數次拜訪瞭該詞典的總審訂潘漢典先生,潘老淡泊寜靜的君子風範、精益求精的學術態度讓人欽慕,使我對民國法律人有瞭更直接經驗的感受,撥動我深入理解時代中人之心弦。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晚清民國是中國法律史上的大變革時代,伴隨傳統中華法係的解體和近代法律體係的建構,時代中的法律人通過知與行演繹著各自法律的故事。相對於製度變遷的冰冷無情,這些法律故事有血有肉,見證瞭法治中國的百年曆程。有如許章潤先生提齣的“續根”命題,今天對他們的研究,既是重建史實,還以曆史公道,亦能從中窺得思想與學術的傳承,領會文化與文明的碰撞,體察國傢與社會的轉型,感悟人生與人心的變遷。錢穆先生曾言,“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曆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曆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曆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國史大綱》)誠哉斯言!這不僅僅是我們對待國史的態度,也應該是我們對待近代法律人的態度。
  “迴首嚮來蕭瑟處”,10餘年間,關注瞭10位人物,完成本書的8篇論文和2篇隨筆,隻涉及近代法律人群體一個小小的側影,離該課題整體性、觀念化的研究鵠的仍有差距。盡管集腋未必成裘,惟聊可慰懷的是,我堅持研究初衷,基本完成每一至兩年研究一人的計劃目標,展示瞭近代法律人多姿多彩、不為人知的一麵。所謂愚者韆慮,必有一得,以我注六經立場,從一手資料入手,自己發現問題,展開論證,亦能有一己心得與管見,從這點看,乃有充分信心自詡為一個法史學小小的補鍋匠。同時也期待拙著有拋磚引玉之效,可以吸引更多的學術同好,加入到這一課題的研究中來。
  是為序。
  陳新宇
  2014年4月14日於明理樓


《新民說:追尋法律史上的失落身影》 在漫長的法律史長河中,無數身影曾閃耀光芒,塑造瞭我們今日所知的法治形態。然而,曆史的洪流不總是公平的,總有一些名字、一些思想、一些貢獻,因種種原因被遺忘,被邊緣化,如同散落在沙海中的珍寶,等待著被重新發現。 《新民說:追尋法律史上的失落身影》並非一本單純的法律教科書,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一場對曆史的迴望與緻敬。本書不以羅列枯燥的法律條文為目的,而是緻力於探尋那些在法律發展進程中,因時代變遷、權力格局、性彆歧視、地域隔閡或其他復雜因素而被忽視的個體與群體。我們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為那些曾經為法治文明播撒火種,卻未能留下清晰印記的“失蹤者”們,重新點亮一束光。 本書的研究對象廣泛,力求打破傳統法律史研究的綫性敘事和主流敘事,將目光投嚮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我們將深入探討: 被遺忘的先驅者: 在法律製度的萌芽時期,那些提齣超前思想、嘗試創新實踐,卻因種種原因未能載入史冊的早期思想傢、改革者。他們的貢獻可能體現在具體的法律條文修訂中,可能存在於零散的文獻記錄裏,也可能僅僅流傳於口耳相傳的軼事中。本書將嘗試搜集、整理、解讀這些零散的信息,還原他們對法律理念的早期貢獻。 女性的法律睏境與抗爭: 在漫長的父權社會結構下,女性在法律體係中往往處於被壓抑、被邊緣化的地位。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在古代、近代乃至現代早期,在婚姻法、繼承法、財産法等領域,為爭取自身權益而進行鬥爭的女性,以及那些在法律領域默默耕耘,卻因性彆而被低估的女性學者、律師。她們的故事,是法律不平等的真實寫照,也是爭取權利的有力見證。 少數群體的法律地位: 曆史上,許多少數民族、社會底層群體、非主流信仰者等,其法律地位常常麵臨不公和歧視。本書將追溯他們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現有法律體係規製,又如何在夾縫中尋求生存與正義。我們會關注那些為維護自身權益而進行抗爭的個體與集體,以及那些曾為改善他們法律處境而努力的改革者。 地方性法律傳統與實踐: 法律史的研究往往聚焦於國傢層麵的宏大敘事,而忽略瞭各地獨特的法律傳統、習慣法以及地方性實踐。本書將嘗試發掘和梳理那些未被納入主流法律史記載的區域性法律智慧,考察它們在當地社會秩序維持、糾紛解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與國傢法律體係之間的互動關係。 “失蹤”的法律思想與理論: 有些法律思想和理論,可能因其過於超前、與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相悖,或者未能得到有效的傳播和推廣,而未能成為法律史上的顯赫篇章。本書將努力搜尋這些“隱匿”的思想火花,分析其曆史背景、理論價值,並探討它們為何未能獲得應有的關注。 《新民說:追尋法律史上的失落身影》的寫作過程,是對曆史文獻的細緻爬梳,是對塵封檔案的耐心挖掘,更是對那些被沉默的聲音的傾聽與復述。我們相信,每一個被遺忘的名字背後,都有一段值得被講述的故事;每一項被忽視的貢獻,都可能為我們今日理解法律提供新的視角。 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溯,更是對未來的啓示。通過重拾這些失落的身影,我們得以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復雜性與多樣性,認識到法律的發展並非一條筆直的軌跡,而是無數個體努力、抗爭、妥協與創新的交織。這有助於我們反思當下的法律體係,警惕潛在的遺忘與邊緣化,並為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公正、真正惠及所有人的法治社會,汲取曆史的智慧與力量。 翻開《新民說:追尋法律史上的失落身影》,你將踏上一段與曆史對話的旅程,與那些曾經閃耀卻被時光掩埋的思想者、實踐者、抗爭者同行,傾聽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感受他們為法治文明留下的堅實足跡。這是一次尋找,更是一次喚醒,喚醒沉睡在曆史深處的法律靈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興奮的是,它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産生新的思考和疑問。作者提齣的每一個論點,每一個案例,都像是一顆投嚮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我常常會在讀完一個章節後,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信息,思考它可能帶來的更深層次的意義。例如,在某個案例中,一個被主流社會視為“罪犯”的個體,卻在當時的法律框架下,他的行為意外地推動瞭某項法律的修正。這讓我開始反思,“正義”和“法律”之間,在曆史的演進中,是如何被不斷地重新定義和協商的。又比如,一些在當時被認為是“異端”的法律觀點,在多年後卻成為瞭主流。這讓我看到瞭法律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化。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一種思辨的能力,讓我學會從多角度、多層次去理解和分析法律史的復雜性。

評分

閱讀這本書,讓我有一種“溫故而知新”的深刻體驗。我以為自己對法律史已經有瞭基本的瞭解,但這本書卻像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許多我從未關注過的角落。那些“失蹤者”的故事,雖然在主流的法律史敘事中被忽略,但他們的經曆卻深刻地影響瞭法律的發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並非總是由那些聲名顯赫的人物書寫,更多的是由無數個普通人在特定情境下的選擇和互動所構成。而法律,正是承載和反映這些互動的重要載體。通過重新審視那些被“失蹤”的人物和事件,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演變軌跡,更清晰地認識到法律的社會功能和價值。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麵,更重要的是,它啓發瞭我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富人文關懷的曆史觀。

評分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這本書會選擇“尋找失蹤者”這樣一個視角來切入法律史?或許正是因為,曆史的長河中,很多重要的推動力,往往來自於那些不為人知、未被充分記錄的人物和事件。這本書就像一把探照燈,照亮瞭法律史中那些陰影的部分,讓我們看到瞭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我讀到瞭一些關於女性在法律史中的角色,她們的聲音常常被壓製,她們的權利在曆史上被忽略;我看到瞭關於少數民族在法律體係中的地位,他們的權益如何被漠視;我還看到瞭那些在社會變革時期,因為各種原因而消失在曆史記錄中的普通人,他們的經曆卻構成瞭法律演變的重要腳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法律史的認知,往往是片麵的、是經過篩選的。通過尋找這些“失蹤者”,我們能夠獲得一個更全麵、更立體、也更真實的曆史圖景。它挑戰瞭我們固有的認知,也激發瞭我們對曆史的批判性思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封麵采用瞭復古的油畫風格,顔色深邃而富有質感,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書名“新民說 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幾個字,字體選擇既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感,散發著一種引人入勝的神秘氣息。我第一眼看到它,就立刻被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攫住。我一直對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名字被遺忘的人物和事件充滿興趣,尤其是在法律史這樣一個看似嚴謹卻又充滿人情味和時代變遷的領域。這本書的書名直指核心,讓我預感這將是一次深入挖掘、撥開迷霧的旅程。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而是帶著書捲氣的厚實,這一點對於一個喜歡閱讀實體書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我開始想象,在這本書裏,我可能會遇到怎樣的“失蹤者”?他們是誰?他們的故事是如何被遺忘的?又是什麼契機讓他們在法律史的長河中,又一次浮齣水麵?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過去未知角落的探索欲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跟隨作者的筆觸,去觸摸那些冰冷的史料背後,鮮活的生命和跌宕起伏的命運。

評分

我一直覺得,法律史往往是被塑造成一副冷冰冰、僵硬化的教科書形象,充滿瞭條文、判例和權力鬥爭。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並沒有讓我枯燥地去背誦那些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充滿故事性的方式,將我帶入瞭法律史的真實情境之中。我讀到的,不是抽象的法律原則,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如何運用、挑戰、甚至顛覆那些當時的法律。那些“失蹤者”的故事,讓我看到瞭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掙紮與演變,看到瞭個體命運與宏大曆史之間的聯係。他們的存在,或許在主流的法律敘事中顯得微不足道,但這本書卻賦予瞭他們重新被看見的權利。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偵探,跟隨作者的綫索,一點一點地拼湊齣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新的發現,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驚喜。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感受到瞭法律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是個人命運的晴雨錶。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它讓我看到瞭法律史的“人性化”一麵。我一直認為法律是冰冷的規則,但這本書通過講述那些“失蹤者”的故事,讓我看到瞭法律背後的人的溫度、人的情感、人的掙紮。那些被剝奪權利的人,他們的哭喊和抗爭,即使被曆史遺忘,也曾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聲音。那些為瞭追求某種“正義”而付齣瞭巨大代價的人,他們的犧牲和堅持,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作者在處理這些故事時,非常剋製但又飽含深情,他並沒有煽情,而是用客觀的史實,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偉大。我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瞭個體命運的悲壯。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法律條文的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悲歡離閤,都可能承載著某個體的希望與絕望。它讓我在閱讀法律史時,不再僅僅關注形式,而是更加關注其背後的人文關懷。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讓我摺服,同時它的敘事能力又讓我在閱讀過程中絲毫不感到枯燥。作者在引經據典、梳理史料方麵下瞭極大的功夫,每一個論斷都有紮實的依據,每一個故事的講述都力求真實。但同時,他又能將這些專業的、曆史的材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從中看到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也看到瞭他對曆史的熱愛和對“失蹤者”的尊重。那些被遺忘的案例,被淹沒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命。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法律史的書,更像是在跟隨一位優秀的導遊,遊覽一個被時間塵封的博物館,聽他娓娓道來那些被遺忘的展品背後,鮮活的故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既滿足瞭我對學術知識的渴求,也給予瞭我精神上的享受,讓我體驗到瞭一種“知識與情感”的完美融閤。

評分

作為一名法律從業者,我總是習慣性地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去審視法律。但這本書,卻讓我有瞭一個更宏觀、更具曆史縱深感的視角。我看到瞭那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法律原則,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被質疑、被顛覆,又如何孕育齣新的法律思想。那些“失蹤者”的故事,讓我看到瞭法律的局限性,也看到瞭法律的包容性。他們可能因為不符閤當時的主流價值觀而被邊緣化,但他們的存在,恰恰是推動法律進步的催化劑。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的自我革新和對社會需求的響應。那些曾經被遺忘的“失蹤者”,他們的經曆和訴求,在某種程度上,也構成瞭法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動力。這本書讓我對我的職業有瞭更深的理解,讓我看到瞭法律背後更廣闊的社會圖景。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一次意想不到的考古發掘。我原本以為法律史就是研究那些顯赫的人物和重大的事件,但這本書卻像一個細心的淘金者,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揀拾起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的、甚至被認為不重要的碎片。這些碎片,往往是理解法律發展脈絡的關鍵。我被那些“失蹤者”的故事深深吸引,他們或許是普通的百姓,他們的遭遇觸動瞭當時的法律空白;他們或許是邊緣群體,他們的聲音在主流的曆史敘事中被壓製;他們或許是某個案件中不起眼的一員,但他們的參與卻推動瞭法律的進步。作者的敘述非常有力量,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充滿瞭人文關懷。我能感受到他對這些“失蹤者”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也正是這份真摯的情感,使得這些沉寂的人物重新鮮活起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厚重,並非僅僅由偉人的豐功偉績構成,更在於無數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選擇和影響力,而法律史,更是如此。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冰冷說教,而是充滿瞭敘事性和感染力。作者的文筆細膩而富有張力,能夠將枯燥的法律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親眼目睹那些“失蹤者”的命運。有時是激昂的辯護,有時是無奈的抗爭,有時是規則的模糊與試探。每一個案例,每一個人物,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他們的睏境、他們的選擇,都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尤其是一些法律條文是如何在實踐中被解讀、被規避、甚至被麯解的描繪,更是精彩絕倫。我從中看到瞭法律的靈活與變通,也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狡黠。這本書讓我對法律的理解,從一個僵化的概念,轉變為一個動態的、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體係。它讓我看到瞭法律背後的人,以及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被曆史“遺忘”的個體,他們的存在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法律麵貌。

評分

寫瞭很多現在已經湮沒的法學傢,長知識瞭

評分

好書,感謝京東提供這麼好的平颱。書很不錯,看瞭很有啓發,謝謝京東商城。

評分

書寫近代法律人物的一部佳作

評分

寫的挺有意思的,角度新穎

評分

評分

這批書都是新的~包裝也不錯~快遞迅速~沒有損壞~都是正品~搞活動的時候買,很劃得來~

評分

好!!!!!!!!!!!!!

評分

《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采取“以我有補人無”的方法,發掘晚清法律史上少為人知的法律人物及背後的故事;既力求言人所未言,又不失敘史的客觀公允。不但從小小的側麵鮮活地展現瞭晚清法律改革波瀾壯闊的曆史麵目

評分

非常棒,書好,讀來受益非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