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疤痕

大国的疤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蓝希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国际关系
  • 政治
  • 战略
  • 大国
  • 冷战
  • 冲突
  • 地缘政治
  • 外交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6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54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土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敏感的神经。19世纪中叶,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讹诈、抢掠、赔款、割地纷至沓来,放眼望去,大好河山满目疮痍。
  《大国的疤痕》记录了过去的耻辱,铭刻历史惨痛的一页,它是世纪的警钟,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蜿蜒曲折的国界犹如华夏民族的血脉,雄奇壮美的山川撑起炎黄子孙的脊梁。勿忘国耻,以史为镜,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永不消退。

内容简介

  《大国的疤痕》分为四章:清朝篇、民国篇、藩外篇、海洋篇。
  《大国的疤痕》以历史为主干,时间为线索,例数清代、民国时期国土问题,并跟随历史的车轮来到现代,讲述中国陆地、海洋疆界问题。书中对于中国从清代至今的疆土海域边界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对于我国疆界的变化、国土被侵占和侵犯的历史、国土海域归属的争议问题、我国疆界的划分及相关政策等进行了论述。

作者简介

  赫蓝希,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主要研究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目录

清朝篇 天朝上国,被惊醒的迷梦
第一章 华夷之辨
第二章 侵华“先锋”
第三章 对中国领土“胃口”最大的国家
第四章 后来居上的日本
第五章 “租界”里的那些事
第六章 领土之外的沦丧
民国篇 军阀混战,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一章 弱国无外交
第二章 内外勾结,统一难行
藩外篇 没落朝贡,王者奈何夷狄
第一章 朝贡体系的兴起与衰亡
第二章 中国与各藩属国的关系演变
海洋篇 蓝色国土,波涛暗涌的聚宝盆
第一章 人类是如何管理海洋的
第二章 中国海疆,孰是孰非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今天任何版本的地理书中,介绍我国的疆域时都会有这么一句话:陆地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加上约4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国国土总面积有1430多万平方公里。然而,古代地理课本的编写者们却无法使用这句当代地球人都知道的话,当时王朝更迭乃是家常便饭,今天是刘家的天下,明天这个国家可能已经改姓李了,何况周边“蛮夷”也时不时地来插一脚。在改姓的过程中,作为当时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资源的土地自然也有变化。更重要的是,“家天下”的制度使得皇帝掌握着国家、民族的祸福生死。如此一来,当出现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这样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其王朝的领土范围就会大些;如果不幸遇到秦二世、汉献帝、隋炀帝之流,面对的不仅是严重缩水的国土,还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那么,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到底有着怎样的变化历程呢?
  自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中原王朝的国土便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开始向四周扩展。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受当时人力物力条件所限,在夏商周三朝17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国土总面积一直维持在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紧随其后的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则是群雄逐鹿的时代,觊觎天下的共有七大家(齐、楚、燕、赵、韩、魏、秦),这“七雄”使出浑身解数,上演了无数场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战。到战国末年,“七雄”的统治区域又有突破,北至河套、山西和河北北部以及辽南,东北越过了鸭绿江,西至甘肃洮河,南方延伸至四川,这就为秦统一后的疆域作了铺垫。
  经过无数次的PK大战,到了公元前221年,冠军产生,就是秦王嬴政。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旧有的六国土地,当上皇帝后继续南征北战。于是,秦王朝(前221—前206年)的土地:南到今福建、广东、广西以及越南东北一带;西南延伸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的上游;北部边界则扩展到了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地区。在北进的过程中,秦遭遇了强敌——匈奴。为了确保自己打下的江山不被凶悍的匈奴侵吞,秦始皇想到了一个自认为可以一劳永逸的方法,那就是修补加固旧长城,用这堵墙拦住匈奴,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就此诞生。
  然而,这道横亘东西的防线虽然没有被孟姜女的泪水淹掉,却也未能挡住匈奴的千军万马。从公元前209年起,中原战火再起。素有流氓地痞之称的刘邦打败贵族子弟项羽,天下就此改姓刘。不过,与秦朝相比,刘邦掌握的土地已经缩水。北方匈奴势力强劲,其首领冒顿单于不仅收服了西域,还占领了河套,甚至推进到现在的陕西、山西的北部。公元前200年,汉军与匈奴在白登山交锋,刘邦差点丢掉性命,后来通过贿赂冒顿单于的老婆才得以解围。由此,刘邦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和匈奴打一架的实力,便采用和亲政策缓和两国关系。
  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刘邦虽然称帝了,但南方地区的土霸与刘氏政权却是貌合神离,在看到虚弱的中央政权后,当地部族首领便蠢蠢欲动,自立为王,如福建的闽越国、浙江的东瓯国。仗着山高皇帝远,这些小国根本不受中央约束。
  公元前141年对刘氏政权有重要意义,就在这一年,刘氏皇族中最具魄力的人物——汉武帝刘彻正式登基。他在位54年,前四十年致力于开疆拓土的事业,集结能兵强将,北击匈奴、南伐诸越。于是,西汉迎来顶峰,北至阴山以北、东北推至朝鲜半岛中北部、南达两广和越南中部、西南扩至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带、西抵中亚的广袤区域都成了刘家天下。尽管后来汉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刘彻这样的皇帝,但祖宗基业还是保住了,汉朝边界仅有少许缩减。粗略估算下来,经过西汉武帝、宣帝以及东汉光武帝、明帝等几代人的努力,两汉强盛时期的国土总面积达1040万平方公里。可惜,刘氏也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汉献帝继位之时,东汉气数将尽,内蒙、云贵、新疆北部地区相继丧失,汉朝的国土仅剩890万平方公里左右。
  东汉灭亡后,中国进入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这一阶段,中国疆域随着频繁的政权更迭(尤其是周边少数民族独立政权的建立)而不断变化。在东北地区,新崛起的高句丽王朝占领乐浪郡,迫使中原王朝退出朝鲜半岛;5世纪时,高句丽夺得辽东地区(公元前284年,这一地区就被当时的燕国征服)。而北方已然成为少数民族的地盘。西南方面,蜀汉政权占领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地区;到南朝“侯景之乱”后,这一地区再次被分裂成无数小国。客观地说,也正是因为不时有“胡人”入主中原,中国的边界线才得以向四周扩展。
  公元581年,杨坚率军结束分裂,建立隋朝(公元581—618年)。但是,这个政权很短命,仅仅维持了38年。即使是全盛时期,杨氏天下也没能达到汉代水平,国土面积仅有约840万平方公里。它虽然掌握了河套和蒙古高原东南部,却未能收复西域西部、辽东和云贵高原大部。
  此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强势王朝——唐朝(公元618—907年)诞生。时势造就的英雄——唐太宗李世民挑起了开拓李唐天下的重担。上天似乎很眷顾大唐,太宗之后的几位皇帝(如高宗、武则天、玄宗)也十分能干。在这些人的努力下,曾雄踞北方的突厥族被灭,中国北部边界延伸到贝加尔湖,西北的中亚地区也改姓李了,波斯也一度成为唐帝国的一块领土;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新罗三国被唐朝一一击破,并设置州县进行管理,在今天的平壤还建了安东都护府;679年,唐朝廷在南方设立安南都护府,管理今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
  ……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关于一部名为《大国的伤痕》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旨在详尽地描绘一个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无关的虚构历史或社会学著作的内容。 --- 《帝国的黄昏:拜占庭的最后一百年,1261-1453》 作者:塞拉斯·范德比尔特 出版社:阿卡迪亚历史文献出版社 第一版,精装,890页,附有全彩插图、地图集与参考文献 定价:75.00美元 图书简介: 《帝国的黄昏:拜占庭的最后一百年,1261-1453》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历史巨著,它以无可辩驳的史料和犀利的笔触,深入剖析了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庇护基督教世界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在其最后辉煌(尼西亚的复兴)与最终毁灭之间的百年挣扎。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编年史叙事,聚焦于政治、军事、宗教与社会结构的内在腐朽,揭示了一个伟大文明如何在内部失血与外部围困的双重压力下,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衰落。 重获的荣耀与潜伏的危机(1261-1328): 本书伊始,叙事便置于1261年米海尔八世·帕里奥洛戈斯(Michael VIII Palaiologos)收复君士坦丁堡的决定性时刻。范德比尔特教授详细描绘了米海尔的雄心壮志——重建古典的罗马帝国荣光。然而,作者并未沉溺于复兴的假象,而是立即将焦点投向了复兴背后的脆弱根基。尼西亚王朝留下的财政枯竭、拉丁势力(尤其是威尼斯和热那亚)对爱琴海贸易的垄断,以及帝国版图被奥斯曼人蚕食的严峻现实,构成了米海尔统治下复杂的外交困境。 作者通过对现存档案、特别是热那亚和威尼斯共和国外交报告的深入解读,揭示了拜占庭如何被迫牺牲长期利益以换取短期的军事援助。米海尔为了抵御西欧十字军的潜在威胁,不惜与罗马教廷进行危险的“联合”谈判,这不仅引发了帝国境内东正教神职人员的激烈反对,更实质性地削弱了其在东部斯拉夫世界——俄罗斯诸公国——的道德权威。 内部分裂与“瘟疫的时代”(1328-1354):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安德洛尼克斯三世(Andronikos III)统治下短暂的稳定期结束后,帝国如何迅速滑向深重的内战泥潭。范德比尔特认为,拜占庭的衰落并非单纯的军事失败,而是系统性的政治精英阶层的自我毁灭。他详细分析了1341年至1347年间爆发的、涉及约翰六世·坎塔库泽诺斯(John VI Kantakouzenos)与摄政集团的灾难性内战。 这场内战不仅彻底掏空了帝国的金库,还为奥斯曼土耳其人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介入机会。作者利用塞尔维亚沙皇斯特凡·杜尚(Stefan Dušan)的档案,重构了巴尔干半岛的权力真空如何被塞尔维亚王国迅速填补,以及拜占庭如何失去了其传统的陆地屏障。更令人心惊的是,黑死病(鼠疫)在1347年前后席卷帝国,造成了人口锐减、军事力量崩溃和行政机构瘫痪,使君士坦丁堡的有效控制范围缩小到不足一个大城市区的规模。 奥斯曼阴影与最后的努力(1354-1425): 本书的核心批判性章节审视了奥斯曼人如何利用拜占庭的内斗,逐步从加里波利半岛(Gallipoli)向欧洲腹地渗透。范德比尔特严厉批评了约翰五世(John V Palaiologos)的无能与软弱,指出其多次为获取西方援助而屈从于天主教的条件,甚至不惜以个人身份前往罗马皈依,这种政治上的绝望姿态,进一步疏远了国内的忠诚民众和东正教的盟友。 作者特别关注了热那亚在加拉塔的飞地。通过对比拜占庭官方记录与热那亚船长的日志,范德比尔特展示了如何依靠强大的海军和商业舰队,热那亚殖民地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城中之城”,能够切断君士坦丁堡的补给线,并在关键时刻充当奥斯曼的帮凶或坐视不救的旁观者。 “围城下的城市”与历史的终结(1425-1453): 在最后的二十年里,君士坦丁十一世·帕里奥洛戈斯(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试图在夹缝中求生存。作者详细记录了这位末代皇帝如何耗尽一切资源,包括典当皇家珍宝、解散修道院财产,以修缮城墙、招募雇佣兵。然而,历史的潮流已不可逆转。 《帝国的黄昏》以对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细腻重构达到高潮。范德比尔特拒绝将陷落归咎于单一的军事突破(如超级火炮“Urban”的威力),而是将其定位为一场早已注定的结构性失败。他从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战略部署、拜占庭防御力量的绝对劣势、城内希腊人和热那亚守军之间协调的缺失,以及最关键的——西方援助迟迟未能兑现——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崩溃”分析。 历史意义与学术贡献: 本书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其对“拜占庭模式”的再评估。范德比尔特认为,拜占庭的衰亡并非“东方停滞”的证明,而是中世纪晚期所有试图在强大新兴民族国家(如奥斯曼、塞尔维亚)和经济强权(如威尼斯、热那亚)夹缝中维持古典帝国结构的政治实体的普遍困境的缩影。通过对巴尔干地区地缘政治动态的整合考察,本书为理解东正教世界在奥斯曼统治下数百年的命运,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基石。 《帝国的黄昏》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遗忘与坚守的宏大史诗,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坚固的文明堡垒,也可能在漫长的时间之河中,因自身的裂缝而无可避免地崩塌。本书不仅是拜占庭研究的最新权威之作,也是所有对晚期帝国命运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之选。 作者简介: 塞拉斯·范德比尔特是哈佛大学拜占庭与奥斯曼历史研究的权威学者,曾荣获普利策历史学奖提名。他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土耳其语和意大利语,本书的完成得益于他长达二十年的档案挖掘工作,其足迹遍布雅典、伊斯坦布尔、梵蒂冈和威尼斯等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星辰轨迹》,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构建世界观的精妙与庞大。这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极限、关于探索精神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辨录。它不像那些充斥着炫目特效和简单善恶对立的太空歌剧,恰恰相反,它选择了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写实主义手法,去描绘星际航行中无尽的孤独和科学伦理的困境。那些关于超光速旅行的理论设想,那些对遥远外星文明社会结构的冷静剖析,都带着一种扎实的学术根基,让人在阅读时时常需要停下来消化和思考。最让我动容的是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解构。在跨越数个星系的旅程中,故乡的时间已经逝去数代,这种时间错位带来的疏离感和宿命感,被作者描摹得入木三分。它迫使我们思考,当人类的疆域无限扩张时,我们究竟是在寻找新的家园,还是在逃避一个早已失去的“本真”?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人类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与执着。

评分

《寂静之墙》以其独特的叙事腔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悬疑氛围。它完全摒弃了传统推理小说中那种清晰的线索指向和逻辑推导,转而采用了一种碎片化、充满主观臆测的记录方式。故事似乎总是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不是真相大白后的释然,而是更深层次的迷雾和对叙述者本人精神状态的怀疑。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闯入者,偷窥着一个封闭社区内发生的可怖事件的残影。作者对于场景的渲染极为出色,无论是常年笼罩在雾气中的小镇,还是那道神秘的、似乎连接着某种禁忌的“墙”,都充满了象征意义。这种手法对读者的耐心是极大的考验,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那种通过不断自我修正和内心对话来拼凑事实的过程,带来的阅读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探讨的与其说是“谁干的”,不如说是“我们如何感知和构建恐惧本身”。

评分

关于《失语者的旋律》,我最想提的是它对“声音”和“沉默”的处理。这是一部极其大胆的实验性作品,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丧失了语言能力的音乐家。作者没有简单地让她通过其他方式表达自我,而是用极其富于音乐性的散文,去描绘那些无法被言说的、介于音符与寂静之间的情感波澜。阅读体验本身就像是在聆听一首结构复杂、情感丰富的交响乐。有些段落的句子极长,充满了层层递进的修饰语,仿佛小提琴高音区的持续拉奏;而另一些章节则被极端的留白和断句占据,那种突如其来的空白,比任何文字都有力量,让人真切感受到主角内心深处的“失语”。它挑战了我们对“阅读”的固有认知,要求我们调动听觉记忆和触觉感受来理解文字。这本书的结局是开放且略带迷幻色彩的,它最终导向了一个结论:真正的交流,或许从来就与我们所使用的媒介无关。

评分

这本书,暂且称之为《匠心独运》,讲述了一位隐世木雕大师的生平。我通常对传记类作品兴趣不大,但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完全没有落入歌功颂德的窠臼。作者似乎只对“手艺”本身,以及在长期、重复的劳动中,人如何与材料达成一种近乎冥想的沟通状态感兴趣。书中的语言如同雕刻刀下的木屑,精准而富有质感,详述了不同木材的纹理、季节对木材收缩的影响,甚至是如何通过呼吸的节奏来控制下刀的力度。每一次对制作过程的细致描摹,都仿佛能让我们闻到松脂的清香和刨花的干燥气息。更深层次上,它探讨了一种“慢”的美学在当代快节奏社会中的价值和挑战。大师的生命轨迹是平淡的,但正是这种对技艺近乎偏执的追求,让平凡的人生折射出永恒的光芒。它不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在赞美一种与时间抗衡的、近乎宗教般的专注。

评分

这本《风暴边缘》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练,作者显然对历史的宏大叙事有着深刻的理解,但他并没有沉溺于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巧妙地将个人命运的微观挣扎放置于时代洪流的中央。开篇几章就如同揭开了一张层层叠叠的地图,每一个地名、每一个家族的兴衰都暗示着更深层次的权力博弈和文化冲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社会底层生活细节的刻画,那种泥土的腥味、市井的喧嚣,仿佛能穿透纸面扑面而来,让人真切感受到那些被历史巨轮碾过的小人物的坚韧与无奈。书中的人物塑造立体得令人不安,没有绝对的英雄或完人,每个人都在道德的灰色地带挣扎,他们的选择,无论是高尚还是卑劣,都源于那个特定环境下的必然,这使得整个故事群像显得无比真实和可信。尽管篇幅浩大,但作者的笔触始终紧凑有力,每一次转折都如同精准的钟摆,推动着故事向着一个不可逆转的结局迈进,读完后,留下的不只是一个故事的轮廓,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厚重感。

评分

好书,先收藏了,以后慢慢看~

评分

中国的历史,不能不了解,吸取经验,面向未来!

评分

。。。。。。。。。。。。。

评分

好书,先收藏了,以后慢慢看~

评分

了解了许多,清代、民国时期的国土问题,记录了我们的过去,值得阅读

评分

中国的历史,不能不了解,吸取经验,面向未来!

评分

好书,先收藏了,以后慢慢看~

评分

正品正品正品正品正品正品

评分

准备离开京东了,最后的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