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48年,蒋介石毫无悬念地当选“总统”,李宗仁却“爆冷”击败孙科当选“副总统”。5月20日上午,二人的就职仪式在南京国民大会堂举行。蒋介石、李宗仁赶赴总统府,在礼堂接受国民政府各机关首长及文武官员的集体觐贺,并在总统府子超楼前摄影留念。孰料,这张照片成为民国政府高层在大陆最后的“全家福”。
60多年过去了,“全家福”成为当年那场快速散去的“盛宴”的见证。而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则被抽丝剥茧、探迹寻踪,一点点挖了出来……
本书由陈宁骏、欣辰编著,杜筱青、王利雯、任维波、王欢、陈力、林秀平等进行图片整理。
内容简介
《民国政要最后的“全家福”》围绕一张合影,尽力考证出现人物的相关资料,还讲述了照片的相关典故,如拍摄的时代背景、蒋介石的“御用”照相馆、当时的总统副总统选举内幕、国民党政府官员彼此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等。“全家福”年代久远,史料欠缺,而辨认该照片里的诸人,不仅难度较大,而且琐碎枯燥。然而作者颇谙读者心理,书的架构与笔法写来似看侦探小说,重重谜团引人深入。
作者简介
陈宁骏,笔名骏辰,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多年。文字常见于《人民政协报》《文史知识》《文史天地》《文史春秋》《文史精华》《钟山风雨》等报刊,著有《解密总统府》《玩转总统府》《汪伪国民政府旧址史话》《蒋介石在大陆的那些事儿》《民国名媛的婚姻大事》等。
欣辰,原名陈宁欣,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副研究员,现就职于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馆藏文物保护与管理、民国史。著有《江苏名宅》《解密总统府》《民国政要及其夫人们》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研究考证道路上的甘苦和艰辛,外人是无法体会的。然而多年辛苦,宁骏显然颇有所得。老照片上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但现在一些知名网站上,许多历史人物照片的标注是错误的,甚至有张冠李戴的事情发生,就是因为识者甚少。以讹传讹、习非成是必然掩盖历史的真相。从这方面来说,宁骏做了一件功德之事。我希望他沿着自己摸索出来的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王晓华(民国史专家)
目录
第一章 蒋介石的“总统”历程 001
一、中原初定 通过约法欲“训政” 003
二、国府还都 迫不及待忙制宪 005
三、婉拒竞选 众人难以辨真假 008
四、参选总统 “众望所归顺民意” 011
五、如愿以偿 高票当选当总统 013
六、悔改初衷 好梦难圆再下野 017
七、兵败大陆 复职“总统”居一隅 020
第二章 李宗仁的“副总统”历程 023
一、李宗仁为何参选副总统 025
二、蒋介石支持孙科 028
三、竞选白热化 032
四、首轮即获领先 034
五、暗礁重重 037
六、以“退选”逼进 039
七、成功的助选策略 041
八、如愿当选 043
第三章 总统、副总统就职仪式 053
一、分区而坐的观礼人员 056
二、正式就职仪式不到半个小时 059
三、接受文武集体觐贺 062
第四章 民国政要“全家福”拍摄过程 065
一、“全家福”上到底有多少人 067
二、“全家福”中有校级军官 070
三、“全家福”为何人所拍摄 072
第五章 “全家福”上的那些人 079
一、第一排的政要 081
二、第二排的政要 151
三、其他政要 200
第六章 缺席民国政要“全家福”的大佬们 311
一、首席大佬吴稚晖 313
二、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主席张伯苓 315
三、差点做总统的胡适 319
四、军界“二号实权人物”陈诚 322
五、参军长薛岳 324
六、“国舅”宋子文 327
七、其他没有在“全家福”上露面的要员 329
第七章 快速散去的“盛宴” 331
主要参考文献 336
后 记 337
精彩书摘
研究考证道路上的甘苦和艰辛,外人是无法体会的。然而多年辛苦,宁骏显然颇有所得。老照片上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但现在一些知名网站上,许多历史人物照片的标注是错误的,甚至有张冠李戴的事情发生,就是因为识者甚少。以讹传讹、习非成是必然掩盖历史的真相。从这方面来说,宁骏做了一件功德之事。我希望他沿着自己摸索出来的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王晓华(民国史专家)
前言/序言
《百年风云:民国精英群像与时代洪流》 一部关于民国时代风起云涌的群像史诗,聚焦于那些推动或见证了历史巨变的个体命运与群体选择。 本书深入挖掘了自清末新政至国民政府迁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以广阔的视野和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由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流、实业巨子共同构筑的民国画卷。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事件罗列,探究在国家剧烈转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精英阶层如何应对挑战、做出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如何塑造了最终的历史走向。 第一部分:觉醒与萌芽——清末的遗产与民国的初啼(约1890-1920年代初) 本部分聚焦于旧体制的瓦解与新思想的涌入。重点剖析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人的思想转变路径。我们详述了留学潮如何成为培养新型人才的熔炉,以及留日、留法、留美的学生群体如何带着不同的政治光谱和现代化蓝图回国,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内在动力。 旧官僚的挣扎与转型: 探讨如袁世凯、张之洞等“开明专制”的代表人物,在面对共和浪潮时的复杂心态与策略调整。他们的困境在于,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又不得不接受政治形式的根本性变革。 革命党人的理想与现实: 细腻描绘早期同盟会内部的路线分歧,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如何在实践中遭遇地方军阀的掣肘,到革命党人如何从乌托邦式的构想到不得不与旧势力妥协,再到护法运动的曲折与失败。 文化启蒙的先驱: 侧重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在思想领域的“解放”工作。探讨白话文运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支柱,为后续的政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军阀的角力与民族的觉醒(约1920年代中期) 国民革命的兴起是本阶段的核心。我们将视角投向了南方开始崛起的国民党力量,以及他们如何整合各方资源,进行统一大业。 黄埔军校的创立与影响: 详细考察这所军事学府的建立背景、早期教育理念,以及它如何迅速成为一支忠诚于特定政治目标的军事骨干力量。军校学员的成长轨迹,是理解后续北伐成功与内部权力分配的关键。 联俄容共的得失: 分析国民党在“三大政策”指导下,与苏联的合作与博弈。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意识形态的引入如何重塑了国民党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动员能力,以及合作中潜藏的矛盾如何最终爆发。 北伐的军事部署与政治博弈: 不仅是战役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分析各路军阀(如直系、奉系、皖系)在面对革命军时的联盟与背叛,展现了中国政治舞台的极度碎片化和实用主义色彩。 第三部分:体制的重建与内部的张力(约1927-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形式上的统一,但内部的权力平衡却从未稳固。本部分关注“黄金十年”的建设成就与结构性矛盾。 “训政”时期的国家建设: 考察以蒋介石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在经济、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改革努力。例如,法币改革、交通网络的扩张,以及教育体系的重塑如何试图构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 地方实力派的制衡: 深入分析以桂系、晋系、川系等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是合作者,又是潜在的挑战者。通过对“中原大战”等重大冲突的剖析,揭示中央集权的脆弱性。 知识分子的流向与抉择: 探讨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新的政治环境下,选择“不合作,但支持建设”的态度,以及他们与官方在教育、学术自由上的张力。这部分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在强权面前的无奈与坚守。 第四部分:抗战的熔炉与国家的重塑(约1937-1945年) 抗日战争是民国精英群体面临的最大考验,也是国家认同空前凝聚的时刻。 全面动员下的精英群体: 记录了不同党派、不同地域的精英如何被卷入这场空前的民族存亡之战。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在重庆的战时政治运作,以及它如何协调跨越巨大地理距离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各方力量。 后方基地的文化与经济坚守: 详述迁至后方的大学、工业和文化机构如何艰难地维持着中国的知识命脉和工业火种。这是一个关于坚韧、牺牲和文化传承的故事。 战时外交的周旋: 考察国民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援助的艰辛历程,从早期寻求西方大国的同情,到最终成为同盟国的重要一员,外交精英们在国际政治的棋局中为民族争取生存空间。 第五部分:终局的抉择与历史的回响(约1945-1949年及以后) 战争胜利后的短暂欢愉迅速被内战的阴影所笼罩。本部分聚焦于精英群体的最终分化与历史的最终归宿。 政治和谈的破裂: 细致梳理重庆谈判、马歇尔调处等事件背后的政治算计与信任危机,展示了双方在“未来中国”构想上的不可调和性。 人才的流散与立场: 探讨在国共两党决战白热化之际,知识分子、高级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军政要员面临的痛苦抉择——去留之间,关乎的是一生的信仰和事业的延续。 迁台后的重建与记忆: 关注1949年后,一部分精英在台湾岛上如何重建“中华民国”,并试图延续其政治文化遗产的过程,以及他们对大陆故土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关键人物和群体的命运勾勒,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立体、充满张力的民国图景,理解那个时代精英们在“救亡图存”与“立宪建国”之间的徘徊、挣扎与最终的命运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