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中国的皇太子政治

一步之遥:中国的皇太子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程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皇太子
  • 政治
  • 权力斗争
  • 明清史
  • 宫廷斗争
  • 继承人
  • 皇室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80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7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2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交接一直是隐秘、激烈的角逐。瞬息万变的政局,转瞬即逝的时机,往往都只有那“一步之遥”的距离。

  本书的作者为您全面解读中国历史上数次惊心动魄的权力交接,深入分析权力在移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局,在诙谐的调侃中呈现出一幕幕皇室背后的秘辛。

内容简介

  《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主要内容:皇太子与皇位间虽仅一步之遥,却充满了腥风血雨的名分之争、未来之争。他们中多数是没有如愿登顶的,也有花了沉重代价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作皇帝的,更有用30年光阴去换3个月皇帝生涯的。再现真实的皇太子生活、皇太子的不同命运,皇太子与皇帝的关系、皇太子在最高权力到手前的政治斗争,透视中国王朝的政治特色。

作者简介

  张程,浙江临海人。职业编辑,财新文化专栏作家。写过若干本断代史和专题史的通俗读物,出版有《泛权力》、《三国大外交》、《中国人本色》等书。

目录

风萧萧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 ╱001

战国末期燕国的太子丹担心的问题,和其他太子担心的问题完全不同。太子丹不担心自己的太子地位,而是为即将灭亡的国家命运担忧。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入侵,太子丹过早地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展开了对秦国的理想主义复仇行动。

人质生涯 / 001

谋划刺秦 / 006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 ╱014

皇太子首先是皇帝的儿子,其次才是帝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皇太子要经常在皇帝身边伺候着,不仅是为增进父子亲情,更为了消除政治隐患,以备不测。秦始皇的嫡长子扶苏就是因为长期领兵在外,在已经被秦始皇确定为接班人的情况下遭到赵高、胡亥和李斯的迫害,与一步之遥的龙椅擦肩而过,糊里糊涂地自杀了。

暴毙旅途 / 014

沙丘政变 / 019

各赴黄泉 / 028

002

一步之遥

中国的皇太子政治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 ╱032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优秀的接班人,又有外戚卫青家族的庇护,地位看似不可动摇。但他始终生活在汉武帝巨大成就和人格魅力的阴影之下,父子间存在巨大的性格差异。当这种差异用父子间刀光剑影、尸体填满沟壑的极端形式表现出来后,整个汉王朝都震惊了,数年之间都难以承受政变的血腥后果。

皇帝家事 / 032

巫蛊之祸 / 039

真相大白 / 049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 ╱053

每位皇帝心目中总有一位最佳的太子人选。孙登就是孙权认为最佳的接班人。孙登将太子和皇帝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可惜死在了孙权的前面。孙登死后,孙权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新太子不尽如人心,其他儿子更不成器。迟疑间,诸子争位,在东吴政坛掀起了台风。

最佳人选 / 053

二子争位 / 060

无奈的选择 / 064

王朝何堪家族泪——西晋弱智太子司马衷 ╱068

从东汉覆灭到隋唐建立的漫长乱世中,有过一次短暂的统一。西晋王朝平定三国乱世,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天下一统。但是西晋到了第二代晋惠帝的时候,就迅速衰亡了。晋惠帝是个弱智。他的低智商对王朝的衰败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而晋武帝的选择失误也有责任。

开国君王家事愁 / 068

003

传位不及兄弟 / 074

低智商贻害无穷 / 078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 ╱084

南朝梁时的昭明太子萧统是一位近乎完美、令人无可挑剔的皇位接班人。他道德高尚、孝敬父母、名声在外,得到了朝野一致的称赞。可惜,这位似乎将要毫无悬念地继位的太子却在31岁的时候辞别人世。昭明太子的死,与一桩墓地“蜡鹅事件”有关,更与和谐的表象下的父子性格与思路差异有关。

完美的接班人 / 084

文选留名 / 090

蜡鹅事件 / 095

大明宫中的过客——唐中宗李显的起伏人生 ╱103

唐中宗李显一生两次被立为太子、一次被废、两次登基当皇帝,最后被妻子和女儿用枕头闷死,命运跌宕起伏,散发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凶狠强悍的母亲,懦弱无能的个性和错综复杂的局势,决定了李显只能是唐朝大明宫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三个苦命的哥哥 / 103

政变复位 / 108

枕头下的悲剧 / 113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 ╱121

南宋的皇位传承充满着疑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南宋的皇帝们的生育能力普遍很弱。从宋高宗赵构之后的多个皇帝没有子嗣。这就为皇位传承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空间”。如果皇帝没有继承人,朝廷都要从宗室中寻找血缘亲近、品德优良的子弟继承皇位。挑选的制度再完备,因为毕竟是人来做的,总是会出

004

一步之遥

中国的皇太子政治

现一点奇怪的事情。

榜样赵构 / 121

皇帝选儿子 / 127

宋理宗来历不明 / 131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 ╱137

明宪宗太子、日后的明孝宗朱祐樘身世离奇,6 岁之前一直在冷宫的某个暗室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他的意外现身出乎父亲明宪宗和那些野心家们的意料之外,随即引发了太子之位和江山争夺。朱祐樘的太子故事包含了阴谋、冒险、谋杀和报恩等一系列热门元素。

藏在深宫 / 137

太子丧母 / 145

弘治中兴 / 148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 ╱153

朱常洛就是明光宗。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年号“泰昌”,因为朱常洛仅在位30 天。更很少有人知道朱常洛为了那30 天的皇帝生涯苦熬了39 年之久。因为不讨父亲万历皇帝喜欢,朱常洛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经历了一桩又一桩的谜案,牵动了整个明王朝的神经。

国本之争 / 153

梃击谜案 / 161

夺命的红丸 / 170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 ╱176

皇太子总是和耀眼的皇权联系在一起的。那么,离开皇权的皇太子会是什么样子呢?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亡国太子。他们的生活和境遇又会如何呢?我们可以从明朝亡国太子的悲惨命运中看到:皇太子和一个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王朝灭亡了,不管太子愿意还是不愿意,他只能“以死殉国”。

紫禁城的冤魂 / 176

落入凡尘起波澜 / 181

朱三太子案 / 189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 ╱196

康熙皇帝在确立太子这件事上失败得一塌糊涂。他两次册立太子,又两度废黜太子;众多的皇子拉帮结派,兄弟相残,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康熙朝的废立太子事件是一个疑团接着一个疑团,从一个阴谋走向另一个阴谋。直到康熙咽气的那一刻,皇位之争才算告一段落。

失败的领跑者 / 196

两废太子 / 204

兄弟相残 / 209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立愚不立贤 ╱217

道光皇帝是半身倒在古代史,半身躺在近代史上的人。面对鸦片战争以后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道光皇帝会选择什么样的一个继承人呢?是和自己一样平庸稳重的奕詝还是能力出众慷慨激昂的奕??道光皇帝的选择是前者,之后清王朝继续沿着积贫积弱的轨道沉沦。

立愚不立贤 / 217

对错自有评说 / 223

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 ╱229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同样皇帝的宝座也不是轻易能坐得的。什么人能坐皇帝的位置,什么时候能坐,应该怎么坐,坐之前需要做些什么准备,这一切都是有明确而又严格的规定的。它们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皇太子制度,衍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皇太子现象”。而参与其中的主角是一群邂逅皇位的、既幸运又不幸的孩子们。

皇太子制度 / 229

皇帝无家事 / 237

二把手政治 / 241

后记 成败皆是匆匆客 / 245

精彩书摘

  二把手政治  对于皇太子们来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皇太子和父皇们之间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权力产生了矛盾。  皇太子虽然不是真正的皇帝,但在皇帝的生前也掌握了部分权力。同时,朝廷为皇太子配备的人员,皇太子自身结交的人员和主动钻营、依附的其他人往往让太子形成自己的小团体。他们的父皇们很容易在心理上,在权力操作上感觉到权威受到来自皇太子势力的威胁。父子间的猜忌和防范就此产生了。千万不要小看了因为权力转移产生了心理作用。皇帝们的心理不同于常人。加强集权是皇帝毕生奋斗的目标,一旦出现哪怕是最细微的权力威胁,他们都会敏感地把握住。  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会像唐睿宗李旦一样,意识到儿子李隆起势力壮大的时候,愿意主动退位。因此,皇太子们成为皇太子以后,反而要更加小心地“伺候”皇帝。  1. 时刻要有忧患意识,低调做人。  如果我们把皇太子比作政界的“二把手”,那么皇太子政治就是二把手应该懂得和执行的政治。“二把手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限风光在顶峰,其实风险很大,很容易翻船。二把手既要全力辅佐一把手,又要不揽功、不诿过,不能功高盖主;既要在下属面前树立必要的威望,又要防止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在权力的生物链中,皇太子注定是重要而又易受攻击的一环。“因此,在官场中,二把手奉行的是这样一种‘副手之道’,即到位而不越位,到位而不空位,到位而不无为。一句话,踏踏实实做事,夹起尾巴做人。”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立愚不立贤  2. 皇帝是皇太子权力的来源,一切要紧跟皇帝的思路。  昭明太子萧统是个能力出众、道德高尚的好太子。但在父皇梁武帝看来,萧统这个孩子的思路有问题,不太适应南北朝乱世的发展。而萧统犯了一大错误。那就是他为了兴趣也好,为了避祸也好,过多地沉溺于文章和编辑工作之中。他忘记了,儒家的道德要求也好,臣子们的认同与赞誉也好,这些虽然是影响太子能够顺利继位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本人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做太子的人,提高素质博取名声固然重要,但最要紧的还是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这种一致不仅是个人能力上的一致,更是性格秉性和执政思路的一致。萧统虽然表面上做得尽善尽美,盛名在外,但并没有与父亲萧衍保持真正的、深度的一致。  3 . 要适当地表现自己,挖掘自身资源,巩固太子地位。  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是稳若泰山的。皇太子群体也要居安思危,发挥一切优势,挖掘一切资源,巩固地位。三国时期,曹丕即位后很久都不立太子。儿子曹睿跟随曹丕出猎,遇到子母鹿。曹丕射杀了母鹿,命令曹睿射杀小鹿。结果曹睿不从,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说着曹睿流涕哭泣。曹丕由此想到被赐死的甄氏,内疚起来,下定了立曹睿为太子的决心。曹睿能够将日常遇到的事情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表现了自己,又勾起了父皇对自己的愧疚之心,可谓一举两得。  古代历史上还有许多皇帝隔代相传的故事。皇帝爷爷看中了皇孙,为了让钟爱的皇孙将来能够继承皇位而册立该名皇孙的父亲为皇太子。据说曹睿能被立为太子,多少就和曹操的隔代相传有关。曹睿小时和,曹操经常让他跟在左右。曹操每次宴会时,曹睿与侍中近臣并列坐于军营帷幄中。曹操公开说:“我要让你作我的三世继承人。”这种情景就好像康熙之于乾隆。雍正的处境就与曹丕类似。雍正能够称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康熙属意于他的儿子乾隆,想通过传位雍正来确立乾隆的帝位。类似的还有弱智太子司马衷。据说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乖巧聪慧,深得晋武帝司马炎的喜欢。司马炎一度想将皇位传给司马遹,因此没有废掉弱智儿子的太子之位。所以,历史上的皇子们很注意发挥子女在父皇心目中的作用。子孙欢聚膝下,享受天伦之乐的场景,往往异化成皇子们暗中搏杀的“角斗场”。  4. 关键时刻,留在皇帝身边很重要。  雍正皇帝即位充满疑云。不管雍正有没有耍手段,也不管他耍了什么手段,起码雍正皇帝在康熙临死前就在北京。而他的主要对手胤禵却幻想着通过建功立业,威震天下,实现太子梦想,关键时刻人却远在青海。这给了雍正从容应对、充分布局的时间;胤禵则连最基本的过招的机会都丧失了。  相同的例子还有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扶苏贤明而为秦始皇器重,是朝野上下公认的继承人。但对于父亲焚书坑儒和其他残暴的做法,扶苏有不同看法。他劝谏始皇帝说:“天下初定,人心尚未稳定,父皇以重法严惩,儿臣恐怕天下不安。”晚年的秦始皇,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去批评。他对扶苏的诤言很生气,干脆发落扶苏去陕北上郡,落个眼不见心不烦。扶苏就去抗击匈奴的前线当监军去了。而他的弟弟胡亥则和赵高、李斯等人乘随驾在秦始皇身边的机会,假传圣旨,要了扶苏的命。结果,胡亥当了秦二世,早早断送了秦王朝的命。胤禵的外调和扶苏的外放,都对各自的皇位继承问题乃至帝国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等待接班的日子是难熬的,也是危险的。皇太子要考虑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消除危险,保障现有地位。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维持与皇帝的良好关系。历史可以为今人提供借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上面的皇帝替换成领导者,皇太子替换成接班人,众多的皇子就是被领导者。历史上众多皇太子事件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经验教训,依然可以给今人多重借鉴。  ……

前言/序言


《帝国的黄昏:晚清权力的再分配与现代化的迷思》 内容简介 《帝国的黄昏:晚清权力的再分配与现代化的迷思》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国晚清时期(约1840年至1911年)政治生态、社会结构剧变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内在矛盾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下,清王朝中央集权体系如何被逐步瓦解、权力如何在传统精英、新兴官僚、地方实力派乃至外国势力之间重新配置的历史进程。它摒弃了传统上将晚清视为简单“衰亡史”的线性叙事,转而强调在剧烈冲击下,中国政治文化内部所经历的复杂而痛苦的转型挣扎。 第一部分:危机的内生性与权力结构的松动 本书开篇追溯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统治的内在基础。作者认为,表面上强大的帝国体系,其权力结构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已出现严重的“非中央化”趋势。地方督抚权力(如湘军、淮军的崛起)的坐大,标志着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和军事控制力开始衰退。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的统一权力模式,清朝的权力分配始终带有强烈的“家国一体”和“特许”色彩,这使得当危机降临时,中央调动资源的效率极其低下。 特别令人关注的是本书对“清流”与“洋务派”之间权力博弈的细致考察。这并非简单的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对立,而是两种不同权力合法性来源之间的冲突:一方试图依附于传统儒家伦理与祖制,另一方则试图通过技术效率和外交实用主义来重塑其政治资本。这种内部的权力角逐,严重阻碍了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改革的有效推行。 第二部分:现代化试验中的权力重塑 现代化议程,尤其是在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之后推行的各项改革,并未如预期般巩固中央权威,反而催生了新的权力中心和利益集团。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强新政如何间接促进了地方实业资本的萌芽,以及这些资本家与官僚阶层之间形成的“官督商办”模式中,权力分配的模糊地带。这种模式将经济效率置于政治控制之上,为后来的地方自治运动埋下了伏笔。 书中对军制改革的分析尤为深入。新军的建立,虽然旨在抵御外侮,但其带来的却是权力结构的根本性转移。新式军官群体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科举或世袭晋升渠道,他们的忠诚度更多地与军事训练、实战经验以及特定地域或派系联系在一起。这种军事化政治的兴起,是理解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央权力瞬间瓦解的关键。 第三部分:知识精英的结构性转向与政治合法性的危机 本书着重探讨了晚清知识界如何从维护皇权正统,转向成为质疑甚至颠覆现有政体的关键力量。通过考察戊戌变法前后的知识精英流动,作者揭示了“士大夫”阶层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其政治身份的重构过程。 传统上,士大夫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来获得政治参与的资格。但当“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时,新的科学、民主、民族主义话语体系开始占据主导,这使得原有的知识精英体系——即科举制度所支撑的权力阶梯——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础。维新派、立宪派乃至革命派,都在争夺对“现代中国”的定义权,这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谁有资格拥有治理权的权力争夺战。 第四部分:地方自治与国家形态的渗透性瓦解 晚清后期,面对财政枯竭和地方叛乱,清廷被迫推行了地方自治和预备立宪的尝试。本书认为,这些改革并非国家主导下的权力下放,而更像是中央被动地、渗透性地放弃了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自治的推行,使地方绅商阶层获得了正式的政治参与渠道,他们的利益诉求与中央的财政需求产生了持续的张力。预备立宪的承诺虽然未能兑现,但它成功地将立宪派精英的政治注意力引导至地方层面,削弱了他们对中央集权的彻底反对,却也使得中央政府在面对地方分离倾向时显得束手无策。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失血”,为辛亥革命时期的“独立”浪潮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总结 《帝国的黄昏》通过对权力分配、精英互动以及现代化政策的细致考察,勾勒出晚清政治体系如何在一系列看似孤立的危机中,系统性地丧失了其权力基础。它不是一个关于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的个人史,而是一部关于结构性权力衰退、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现代化理想与传统政治现实激烈碰撞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揭示,晚清的终结并非一个突发的事件,而是一个权力真空被不同力量逐步填充,最终导致国家形态重新洗牌的漫长过程。它为理解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解析中国数千年皇权传承中的“不确定性”源头。在西方君主制中,继承权往往有更清晰的法律或血缘界定,但中国古代的“家天下”模式,将政治决策与家族情感深度绑定,造成了继承人选拔的巨大弹性空间。作者通过梳理历代典籍中关于“储君标准”的记载与实际选拔结果的偏差,揭示了理想化的儒家规范与残酷的现实政治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对“规范”与“现实”的持续张力进行挖掘的做法,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所谓的“天命所归”在多大程度上是历史被建构出来的叙事,而非权力运作的真实写照。对于研究政治哲学和制度变迁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和理论工具。

评分

这本历史著作的叙述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宏大的政治斗争细节,反而将焦点集中在宫廷内部权力的微妙转移和继承人选拔的复杂性上。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时期皇储们所处的尴尬境地——他们既是未来的统治者,又在父皇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生存。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以及在权力边缘摇摆的巨大心理压力,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礼仪规范如何被用作巩固或削弱太子地位的工具。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朝会站位、赏赐的先后次序,在作者的解读下,都成了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的信号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紫禁城内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那种既要表现得恭顺无比,又要暗中积蓄力量的矛盾心态,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关键钥匙。全书逻辑严密,引证的史料也相当扎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读来令人信服。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驾驭能力。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索叙事,而是围绕“权力预期”、“身份焦虑”、“合法性构建”这几个核心母题进行螺旋上升的探讨。每一次回到特定朝代,都是为了更深刻地剖析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变奏。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废太子”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类,比以往任何专著都要细致和系统,区分了“主动退位”、“被动废黜”和“幽禁观察”等不同状态下的政治后果。这种精细化的概念划分,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精确度。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清晰的理论脉络、丰富翔实的史料支撑和极具个性的行文风格,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陈旧的主题,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反思价值,读来让人心头一震,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效率高得惊人,尽管讨论的是高度集中的皇权继承问题,但它从未让人感到沉闷。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善于选取典型的历史案例作为切入点,然后迅速将其置于更宏观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对某位太子如何通过精心的文化包装来对抗武将集团的压力,这段描述简直可以作为教科书级别的政治公关案例来研究。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总能在看似无关的琐碎记载中,挖掘出影响国运的深层结构性矛盾。这种将微观个案与宏观史观完美融合的能力,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对于对中国古代政治有兴趣但又担心读不下去纯学术著作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完美的选择。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将“人”的因素置于冰冷的制度之上进行考察。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制度史,而是一部充满人性挣扎的“心灵史”。那些被历史定格为帝王或权臣的人物,在成为皇储的那段关键时期,他们如何处理与兄弟的关系,如何揣摩君父的心意,如何平衡外部势力的拉拢与排斥,这些细节的还原,让人看到了权力继承背后的血肉和汗水。特别是关于“废立”事件的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归咎于某位皇后的专权或是某位大臣的怂恿,而是深入剖析了皇子个人性格缺陷、早期教育经历与最终命运之间的隐秘关联。这使得原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片段,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悲剧色彩。作者的文笔老辣,擅长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将不同朝代的太子命运进行穿插对比,读起来节奏感极强,引人深思。

评分

各朝开国皇帝的专书,以史为镜。

评分

期待跟久了,终于到手了!哈哈?包装的扎实!内容引人入胜,对宫廷轨史有有兴致的可以看看,是佳品!

评分

被标题吸引,书字体有些小,省纸。

评分

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性强,不是那种纯历史文言的。

评分

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太子司马衷要娶亲的时候,许多人推荐贾充的女儿。晋武帝司马炎则想为傻瓜太子娶另一个功臣卫瓘的女儿为妃子。他告诉杨皇后:“卫家的女儿和贾家的女儿,优劣实在是泾渭分明。贾家夫人好妒残暴,生子不多,生的女儿又黑又丑、身材短小。卫家夫人贤惠,多子多孙,生的女儿白皙漂亮,身材修长。你说该选谁呢?”但是杨皇后平时被贾氏及其党羽包围,收了很多好处,听了很多好话,坚持要娶贾氏的女儿。大臣荀顗、荀勖两人又在外面起哄,说贾充女儿的贤惠和美丽。司马炎考虑到贾、杨、荀等家都是朝廷的支柱重臣,这才改变主意,决定迎娶贾充的女儿。

评分

古来太子离权利的最中心只有一步之遥,可是就是这一步之遥却有如咫尺天涯般难以逾越。太子能否成为最后的赢家,一起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评分

七个强人家族的兴衷,虎父无犬子,龙兄虎弟。

评分

七个强人家族的兴衷,虎父无犬子,龙兄虎弟。

评分

一套以文学模式写就的中国历史书籍之一,值得收藏和慢慢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