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交接一直是隐秘、激烈的角逐。瞬息万变的政局,转瞬即逝的时机,往往都只有那“一步之遥”的距离。
本书的作者为您全面解读中国历史上数次惊心动魄的权力交接,深入分析权力在移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局,在诙谐的调侃中呈现出一幕幕皇室背后的秘辛。
《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主要内容:皇太子与皇位间虽仅一步之遥,却充满了腥风血雨的名分之争、未来之争。他们中多数是没有如愿登顶的,也有花了沉重代价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作皇帝的,更有用30年光阴去换3个月皇帝生涯的。再现真实的皇太子生活、皇太子的不同命运,皇太子与皇帝的关系、皇太子在最高权力到手前的政治斗争,透视中国王朝的政治特色。
张程,浙江临海人。职业编辑,财新文化专栏作家。写过若干本断代史和专题史的通俗读物,出版有《泛权力》、《三国大外交》、《中国人本色》等书。
风萧萧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 ╱001
战国末期燕国的太子丹担心的问题,和其他太子担心的问题完全不同。太子丹不担心自己的太子地位,而是为即将灭亡的国家命运担忧。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入侵,太子丹过早地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展开了对秦国的理想主义复仇行动。
人质生涯 / 001
谋划刺秦 / 006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 ╱014
皇太子首先是皇帝的儿子,其次才是帝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皇太子要经常在皇帝身边伺候着,不仅是为增进父子亲情,更为了消除政治隐患,以备不测。秦始皇的嫡长子扶苏就是因为长期领兵在外,在已经被秦始皇确定为接班人的情况下遭到赵高、胡亥和李斯的迫害,与一步之遥的龙椅擦肩而过,糊里糊涂地自杀了。
暴毙旅途 / 014
沙丘政变 / 019
各赴黄泉 / 028
002
一步之遥
中国的皇太子政治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 ╱032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优秀的接班人,又有外戚卫青家族的庇护,地位看似不可动摇。但他始终生活在汉武帝巨大成就和人格魅力的阴影之下,父子间存在巨大的性格差异。当这种差异用父子间刀光剑影、尸体填满沟壑的极端形式表现出来后,整个汉王朝都震惊了,数年之间都难以承受政变的血腥后果。
皇帝家事 / 032
巫蛊之祸 / 039
真相大白 / 049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 ╱053
每位皇帝心目中总有一位最佳的太子人选。孙登就是孙权认为最佳的接班人。孙登将太子和皇帝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可惜死在了孙权的前面。孙登死后,孙权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新太子不尽如人心,其他儿子更不成器。迟疑间,诸子争位,在东吴政坛掀起了台风。
最佳人选 / 053
二子争位 / 060
无奈的选择 / 064
王朝何堪家族泪——西晋弱智太子司马衷 ╱068
从东汉覆灭到隋唐建立的漫长乱世中,有过一次短暂的统一。西晋王朝平定三国乱世,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天下一统。但是西晋到了第二代晋惠帝的时候,就迅速衰亡了。晋惠帝是个弱智。他的低智商对王朝的衰败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而晋武帝的选择失误也有责任。
开国君王家事愁 / 068
003
传位不及兄弟 / 074
低智商贻害无穷 / 078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 ╱084
南朝梁时的昭明太子萧统是一位近乎完美、令人无可挑剔的皇位接班人。他道德高尚、孝敬父母、名声在外,得到了朝野一致的称赞。可惜,这位似乎将要毫无悬念地继位的太子却在31岁的时候辞别人世。昭明太子的死,与一桩墓地“蜡鹅事件”有关,更与和谐的表象下的父子性格与思路差异有关。
完美的接班人 / 084
文选留名 / 090
蜡鹅事件 / 095
大明宫中的过客——唐中宗李显的起伏人生 ╱103
唐中宗李显一生两次被立为太子、一次被废、两次登基当皇帝,最后被妻子和女儿用枕头闷死,命运跌宕起伏,散发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凶狠强悍的母亲,懦弱无能的个性和错综复杂的局势,决定了李显只能是唐朝大明宫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三个苦命的哥哥 / 103
政变复位 / 108
枕头下的悲剧 / 113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 ╱121
南宋的皇位传承充满着疑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南宋的皇帝们的生育能力普遍很弱。从宋高宗赵构之后的多个皇帝没有子嗣。这就为皇位传承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空间”。如果皇帝没有继承人,朝廷都要从宗室中寻找血缘亲近、品德优良的子弟继承皇位。挑选的制度再完备,因为毕竟是人来做的,总是会出
004
一步之遥
中国的皇太子政治
现一点奇怪的事情。
榜样赵构 / 121
皇帝选儿子 / 127
宋理宗来历不明 / 131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 ╱137
明宪宗太子、日后的明孝宗朱祐樘身世离奇,6 岁之前一直在冷宫的某个暗室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他的意外现身出乎父亲明宪宗和那些野心家们的意料之外,随即引发了太子之位和江山争夺。朱祐樘的太子故事包含了阴谋、冒险、谋杀和报恩等一系列热门元素。
藏在深宫 / 137
太子丧母 / 145
弘治中兴 / 148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 ╱153
朱常洛就是明光宗。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年号“泰昌”,因为朱常洛仅在位30 天。更很少有人知道朱常洛为了那30 天的皇帝生涯苦熬了39 年之久。因为不讨父亲万历皇帝喜欢,朱常洛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经历了一桩又一桩的谜案,牵动了整个明王朝的神经。
国本之争 / 153
梃击谜案 / 161
夺命的红丸 / 170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 ╱176
皇太子总是和耀眼的皇权联系在一起的。那么,离开皇权的皇太子会是什么样子呢?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亡国太子。他们的生活和境遇又会如何呢?我们可以从明朝亡国太子的悲惨命运中看到:皇太子和一个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王朝灭亡了,不管太子愿意还是不愿意,他只能“以死殉国”。
紫禁城的冤魂 / 176
落入凡尘起波澜 / 181
朱三太子案 / 189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 ╱196
康熙皇帝在确立太子这件事上失败得一塌糊涂。他两次册立太子,又两度废黜太子;众多的皇子拉帮结派,兄弟相残,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康熙朝的废立太子事件是一个疑团接着一个疑团,从一个阴谋走向另一个阴谋。直到康熙咽气的那一刻,皇位之争才算告一段落。
失败的领跑者 / 196
两废太子 / 204
兄弟相残 / 209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立愚不立贤 ╱217
道光皇帝是半身倒在古代史,半身躺在近代史上的人。面对鸦片战争以后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道光皇帝会选择什么样的一个继承人呢?是和自己一样平庸稳重的奕詝还是能力出众慷慨激昂的奕??道光皇帝的选择是前者,之后清王朝继续沿着积贫积弱的轨道沉沦。
立愚不立贤 / 217
对错自有评说 / 223
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 ╱229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同样皇帝的宝座也不是轻易能坐得的。什么人能坐皇帝的位置,什么时候能坐,应该怎么坐,坐之前需要做些什么准备,这一切都是有明确而又严格的规定的。它们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皇太子制度,衍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皇太子现象”。而参与其中的主角是一群邂逅皇位的、既幸运又不幸的孩子们。
皇太子制度 / 229
皇帝无家事 / 237
二把手政治 / 241
后记 成败皆是匆匆客 / 245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效率高得惊人,尽管讨论的是高度集中的皇权继承问题,但它从未让人感到沉闷。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善于选取典型的历史案例作为切入点,然后迅速将其置于更宏观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对某位太子如何通过精心的文化包装来对抗武将集团的压力,这段描述简直可以作为教科书级别的政治公关案例来研究。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总能在看似无关的琐碎记载中,挖掘出影响国运的深层结构性矛盾。这种将微观个案与宏观史观完美融合的能力,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对于对中国古代政治有兴趣但又担心读不下去纯学术著作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完美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驾驭能力。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索叙事,而是围绕“权力预期”、“身份焦虑”、“合法性构建”这几个核心母题进行螺旋上升的探讨。每一次回到特定朝代,都是为了更深刻地剖析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变奏。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废太子”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类,比以往任何专著都要细致和系统,区分了“主动退位”、“被动废黜”和“幽禁观察”等不同状态下的政治后果。这种精细化的概念划分,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精确度。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清晰的理论脉络、丰富翔实的史料支撑和极具个性的行文风格,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陈旧的主题,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反思价值,读来让人心头一震,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历史著作的叙述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宏大的政治斗争细节,反而将焦点集中在宫廷内部权力的微妙转移和继承人选拔的复杂性上。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时期皇储们所处的尴尬境地——他们既是未来的统治者,又在父皇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生存。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以及在权力边缘摇摆的巨大心理压力,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礼仪规范如何被用作巩固或削弱太子地位的工具。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朝会站位、赏赐的先后次序,在作者的解读下,都成了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的信号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紫禁城内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那种既要表现得恭顺无比,又要暗中积蓄力量的矛盾心态,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关键钥匙。全书逻辑严密,引证的史料也相当扎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读来令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解析中国数千年皇权传承中的“不确定性”源头。在西方君主制中,继承权往往有更清晰的法律或血缘界定,但中国古代的“家天下”模式,将政治决策与家族情感深度绑定,造成了继承人选拔的巨大弹性空间。作者通过梳理历代典籍中关于“储君标准”的记载与实际选拔结果的偏差,揭示了理想化的儒家规范与残酷的现实政治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对“规范”与“现实”的持续张力进行挖掘的做法,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所谓的“天命所归”在多大程度上是历史被建构出来的叙事,而非权力运作的真实写照。对于研究政治哲学和制度变迁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和理论工具。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将“人”的因素置于冰冷的制度之上进行考察。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制度史,而是一部充满人性挣扎的“心灵史”。那些被历史定格为帝王或权臣的人物,在成为皇储的那段关键时期,他们如何处理与兄弟的关系,如何揣摩君父的心意,如何平衡外部势力的拉拢与排斥,这些细节的还原,让人看到了权力继承背后的血肉和汗水。特别是关于“废立”事件的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归咎于某位皇后的专权或是某位大臣的怂恿,而是深入剖析了皇子个人性格缺陷、早期教育经历与最终命运之间的隐秘关联。这使得原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片段,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悲剧色彩。作者的文笔老辣,擅长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将不同朝代的太子命运进行穿插对比,读起来节奏感极强,引人深思。
评分因为贪赃枉法,他多次遭到弹劾。慈禧虽然没有动奕勖,奕勖自己却忐忑不安,加上年纪实在大了,想全身而退了。几年年初,奕勖向慈禧申请退休,并推荐儿子载振进入军机处,“子承父业”。为了达到目的,奕勖派两个宝贝格格有事没事往宫中跑,在慈禧身边吹风。慈禧很有主见。朝廷的核心权力,怎么能让你奕勖父子私相授受?她招来奕勖,绵里藏针地加以慰留,说:“现在时局艰难,你这样的老成之人可不能轻易退休。不过,你的年纪也大了,就让醇亲王载沣跟着你学习历练一下,你好好教教他。一二年后,我再批准你退休。”奕勖一听,明白了:我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太后选中载沣为接班人了。
评分期待跟久了,终于到手了!哈哈?包装的扎实!内容引人入胜,对宫廷轨史有有兴致的可以看看,是佳品!
评分这是一本从皇太子政治的角度来讲述中国历史上皇位传承的通俗读物。
评分正版,满意!!!!!!!!!!!!!!!!!!!!!!!!!!!!!!!!!!!!!!!!
评分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难,选好接班人是关键。
评分很不错的历史书籍,以家族为介绍单位,了解到许多治世能臣其他族人的事迹
评分京东的图书没话说,好评!没事看看书,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
评分很不错的历史书籍,以家族为介绍单位,了解到许多治世能臣其他族人的事迹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