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速学教程,入门与提高一本通。系统全面·循序渐进·轻松掌握
高亢、嘹亮、铿锵、辉煌。“杰里科城墙之坚,不足以抵挡其音。”——————《圣经》
小号是受欢迎的高音铜管乐器之一。它音色高亢嘹亮、穿透力强、极富感染力,吹奏起来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它不仅可以奏出振奋人心的号角声,也能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配合使用弱音器,还可以增加魅惑人心的神秘色彩。
学习小号,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事情。它充满挑战,讲求方法,也需要耐心。
但只要认真学习、勤于训练,你就能很享受到演奏美妙音乐的欢欣感与满足感。
王城,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师从柏林教授学习小号专业。曾担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小号,随团多次出访印尼、日本等国演出。执教小号近二十年。其多名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等著名音乐院校。
呼吸方法
呼吸,对于小号演奏的音色、音准、力度色彩变化以及音乐表现力有着重要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呼吸与小号在演奏中的呼吸是有所不同的。日常呼吸是通过鼻子有节律地控制,是一种下意识的生理运动,采用的是“胸式呼吸法”。但在吹奏小号时,呼吸是要根据乐曲的结构来进行的,需要大量的气息。呼吸时的速度和容量都会有变化,需要采用“胸腹式呼吸法”进行气息的控制。
胸腹式呼吸也称作混合式呼吸,因为这种呼吸方式可以扩展整个胸腔及腹腔,使胸腔的容积达到最大规模,让肺的整个肌肉组织都积极地参与呼吸运动,从而促使肺部吸入大量的空气,再通过对呼气的有效控制,就能让人在吹奏过程中轻易做到吸气短暂、迅速而无杂音,呼气均匀、平稳而绵长,并且不易感到疲劳。因此,这种呼吸方式才是吹奏小号时最科学、最适宜的呼吸方式。
那么,要如何才能掌握吹奏小号时正确使用这种科学的呼吸方法呢?
·吸气
吸气时,要保持正确的口型,用嘴的两角和鼻子同时迅速地把气流吸进,通过口腔、喉咙、气管将空气源源不断地吸入肺叶内。此时会感觉自己的胸腔、两肋、腰部四周、腹部都自然往外扩张。
注意正确吸气后要气归丹田,即将气息控制在横膈膜处(腹肌部位),以此作为吹奏发声时气息的支点,为呼气时产生气压做好准备。初学者可以尝试用“打哈欠”,来体会产生充分和舒展的深吸气的本能方式。
当然,在吹奏过程中,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求将气吸满为止,吸气时要根据乐句的长短和需要,使吸入的空气量恰好符合吹奏该乐句的需要量,并且要在还有一点剩余的气息之前进行换气。这才是最科学的吸气方式。
·呼气
学会正确的吸气方法之后,就要采用正确的呼气方法使气流充实、宽广、平稳、均匀地呼出,以获得最佳的吹奏音色。
呼气时,不能一下就将气息全部吹出,保持正确的口型,放松喉头,始终以发出“Hoo”/“呼”音的气息传输,同时要主动运用横膈膜及腹部肌肉,使腹部的压力增大来支撑气息,产生有气压的“气柱”,保持集中、平稳、通畅、有节律的呼气。演奏时,气息的运动感觉是指向上方鼻腔,并形成乐句所需要的空气速率,要有一种把气“穿过”管体的感觉。随着气息的减少,会感觉自己原本往外扩张的腰腹部自然往里收缩,横膈膜也随之复位。需要注意的是,呼气时肺里要留有少量的备用空气,以便进行下一轮吸气。
总之,呼出的气流越均匀、充实、宽广,发音就越平稳、充实和宽广,这就是气息与演奏之间的关系。
口型
口型与呼吸是构成小号吹奏发音的重要技巧,正确的吹奏口型是保证演奏流畅、气息贯通、音色优美的必备条件。因此,每位初学者都应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
·吹奏口型
小号的口型初看上去有点怪,嘴角绷紧、似笑非笑。这是因为小号与其他铜管乐器一样,是靠双唇与气流的振动来发声的。吹奏小号时,嘴角一定要有力,两边嘴角就像两个支点,用来固定双唇,这是形成正确吹奏口型所必需的条件。
保持正确的口型,可按照以下步骤有序进行,初学者一定要对照镜子仔细练习。
①首先面部肌肉放松,双唇自然合上。
②合拢的双唇保持平整,并紧贴牙齿。
③两嘴角适度夹紧,稳定附着于后大齿两侧,此时,与嘴角相连的肌肉群也会同时紧张起来。要尽可能使嘴角肌肉群收缩,以形成坚强有力的嘴角。
④上下唇在口轮匝肌(嘴唇边缘的肌肉组织)的作用下,附着于上、下牙床与牙齿,唇部肌肉趋向唇尖,但没有向里卷,成扁平状态。
⑤下巴肌肉平,向下伸展夹紧嘴角,使上下口轮匝肌之间产生闭合的力。
⑥面部其它肌肉和颈肌自然放松。
正确口型平面图(2张)9890正+侧9891
以上是小号吹奏口型的要点。需要注意的是,小号的口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吹奏不同音高的音时,口型会因为嘴角和双唇运用的力量不同而产生一些微妙的调整与变化,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进行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吹奏发声、稳定口型、提高吹奏技术,而不是刻板而僵化地追求外表形态。
总之,真正“最恰当的口型”需要每位演奏者在实际吹奏中自我感受、调整,只有经过反复认真地摸索与练习,方可熟悉并总结经验,进而达到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最终使气流和声音完美融汇统一。这一过程是枯燥而缓慢的,初学者需一丝不苟地打好基础,切不可急于求成。
·号嘴放置的位置和角度
号嘴放置位置平面图正9900+45度角9898
号嘴放置的位置没有硬性规定,需考虑各人嘴唇的形状和牙齿的情形。一般情况下,号嘴应当放在嘴唇的正中,其中,上唇占号嘴截面的三分之一,下唇占三分之二。这个位置是最普遍、相对而言最科学的位置,可使嘴角两边的肌肉张力和合力均等,建议初学者对照此标准来练习。
上下唇所占号嘴直径比例示意图:9899
另外,号嘴与唇结合的角度一般低于水平线20~25度左右,过高、过低或持平的角度都会给实际吹奏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当然,也有的人因为牙齿形状特殊,将号嘴放偏些,只要方法不错也是可以的。但不建议将号嘴放得过偏,甚至放到嘴角边上,这种做法应该及时矫正,否则由于用力不匀,嘴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
《小号》序言
号声嘹亮,神采飞扬
音色高亢嘹亮、穿透力强、极富辉煌感的小号,吹奏起来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最受欢迎的高音铜管乐器。
小号不仅可以奏出振奋人心的号角声,也能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配合使用弱音器,还可以增加魅惑人心的神秘色彩。因此,无论是在交响乐队、管乐队、轻音乐队,还是爵士乐队,以及各种铜管乐重奏组合中,小号均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学习小号,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事情:
它充满挑战:譬如,它的发音有点难,不像单簧管、萨克斯那样随便吹都能出音;也不是谁力气大、鼓足腮帮就能吹出音来,必须规范吹奏的口型、气息、舌头的动作等,再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得到想要的声音。
讲求方法:每天安排一个练习小号的时间,固定练习。练习时将长音(一口气吹一个音,并尽可能保持长久)或简单的技术练习作为常规的热身训练,活动开后再重点练习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或乐曲中的困难片断,直到可以完美地演奏它们。除此之外,留出一部分时间跟着配套的伴奏CD训练合奏,在每次练习快要结束时,演奏一些有趣的、自己喜爱的小乐曲培养兴趣。
需要耐心:学习小号没有速成法,特别是到了高音部分后。小号的高音不是一下子就能练出来,它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才能向上面的音发展。因此,如长音练习之类的基本功训练非常重要,即使进行这些练习的过程很枯燥,还是每天都要坚持。基本功练好了,以后的演奏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但也获益匪浅:从你拿起小号的那一刻开始,等待你的就是一场物超所值的美妙音乐之旅。只要能认真学习、勤于训练,很快就能享受到随心演奏美妙音乐的无比欢欣与满足,在音乐之路上收获自己精彩的人生。
本教材从零出发,用最简洁的文字结合图片,向学习者解析小号的演奏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发声、吐音、音阶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由简到难,安排了许多针对性强的练习曲目及乐曲,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共产儿童团(变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凯旋进行曲》等等,用以巩固技巧的训练。除此之外,还随书附送一张与教材同步、由专业导师现场授课示范的教学光碟,手把手引领学习者掌握这门乐器。是一本适合所有小号爱好者学习与进阶的理想教材。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微风习习的午后,独自坐在自家阳台上,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花草茶,静静地享受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它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而是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进你的心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温柔,仿佛一位老友在低声诉说,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句句直击人心。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能代入书中人物的情感,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他们的迷茫与坚持。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场景而会心一笑,有时候,又会因为某个情节而眼眶湿润。这种与角色之间的共鸣,是我在阅读中最渴望获得的体验,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何去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如何去珍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美好。我合上书时,心中并没有一种结束的失落感,反而是一种回味无穷的满足,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够引导我思考,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快餐式读物,更像是一场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味蕾盛宴。书中传递的思想,如同种子一般,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引发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深入思考。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经历,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论述,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是在接收信息,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智慧的对话。这种积极的互动,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持久的记忆。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书架上值得反复翻阅的宝藏,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它的出色之处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凡,无论是描绘景物,还是刻画人物,都显得游刃有余,生动形象,仿佛拥有魔力一般,能将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欣赏他在营造氛围方面的功力,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若有若无的希望,都恰到好处地被他捕捉并融入文字之中,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书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成功,他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成长,都让我感同身受。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体验了他们的人生。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书籍难以企及的。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用最简单的食材,烹饪出最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让我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一种淡淡的复古色调,配上简洁却极富张力的插画,仿佛诉说着一个遥远而又熟悉的故事。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温润,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而是带着一丝丝自然的纹理,翻阅时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摩挲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舒展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压迫感。我特别喜欢这种用心打磨细节的书籍,它能让你在接触它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一种被尊重和被珍视的阅读体验。书中偶尔穿插的插画,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它们不是为了填满空白,而是与文字相互呼应,为故事情节增添了更丰富的层次和想象空间。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品味每一幅插画,仿佛能从中窥见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这种将视觉艺术与文字叙事巧妙融合的创作手法,无疑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我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最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故事集,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百科全书,只不过它以一种更加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作者的洞察力令人惊叹,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变迁中的细微之处,能够深刻地剖析人性深处的复杂情感。他笔下的世界,既真实又带有几分诗意,既残酷又不失温情。我常常会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某些句子,思考他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周遭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消费内容,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探索和自我的发现。它像一位智者,在用他的人生智慧,引导我走向更成熟、更深刻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意义,它是一次灵魂的触碰,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