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田子方·徐无鬼

禅说庄子:田子方·徐无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学成 口述
图书标签:
  • 庄子
  • 道家
  • 哲学
  • 田子方
  • 徐无鬼
  • 先秦
  • 思想
  • 文化
  • 解读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09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76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无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冯学成的追随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大学生
  田子方:至人之德,不修而全
  徐无鬼:道人的志趣与功夫
  《禅说庄子:田子方·徐无鬼》由讲稿整理而成,语言幽默通俗。作者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证,无形中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此书,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向你传授生活的经验。《田子方》《徐无鬼》主要倡导无为思想。

内容简介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本书讲解《田子方》《徐无鬼》两篇。《田子方》:“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以人名为篇名。全文由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组成,主要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徐无鬼》:“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由十余个各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

作者简介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目录

《田子方》:至人之德,不修而全
第一讲 全德之人,超越仁义
战国明君魏文侯
真神仙的几个特征
佛祖才能称为全德
温伯雪子的自费旅行
禅客相逢只弹指
文武双全孔夫子
哀莫大于心死
谁能规划我们的生命
找到不生不灭的那个东西
第二讲 游心于物之初
高深修为者的言行
形若槁木,遗物离人
心空是解决心困的最佳办法
谁知个中真消息
至美至乐是至人
老僧只管看
至人之德,大道之全
鲁国有多少真儒士
五羊大夫百里奚
宋元君与超级画师
第三讲 庙堂气、英雄气、山林气
不成功的人该怎么办
周文王如何制造舆论
姜太公的三年政绩
宁可截舌,不犯国讳
列御寇的射箭表演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春秋贤相孙叔敖
因缘来去,不可抗拒
古之真人的风骨
凡国国君的惊人境界
《徐无鬼》:道人的志趣与功夫
第一讲 心中无鬼天地宽
道德有损也是病
相狗与相马的功夫
让老板欢喜的诀窍
我们需要向自然回归
要对心性“投资”
公心就和,私心就奸
假仁义容易造成跟风
萧规曹随的故事
第二讲 黄帝养生与庄墨之辩
黄帝要见活神仙
牧马与养生的关系
各行各业的众生相
嗜欲深者天机浅
人们都生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
五大学派与鲁遽调弦
几个稀奇古怪的故事
粉刷匠与石匠的精妙配合
第三讲 无为而治与道德合一
管仲不荐鲍叔牙
无为而治的高级管理艺术
敢向吴王挑衅的猴子
道人拒绝外包装
三层悲的境界
孔夫子的禅师扮相
沉默的妙用几人知
一定要守住无相布施
第四讲 圣人之福与小人之福
“超级大师”九方歅
南郭子綦的价值观
认清因缘,知位守位
不要残害我们的精神
许由不愿当皇帝
把是非放到历史长河中
第五讲 打开“知”与“不知”的门闩
世间三种人的苦相
淡淡相交得久长
内视功夫,不著于外
我们的生活有源头吗
聋哑老人最无敌
拥有七个“知”,成为真道人
已知与未知的“蝌蚪图”
不著有无,历历孤明

精彩书摘

  管仲不荐鲍叔牙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絜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
  这里再一次谈到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管仲得了病,快要死了。齐桓公去探望他,说:“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仲父呀,我们不要忌讳,实话实说吧。你的病基本上没救了,但你走了以后,齐国应该交给谁来管理呢?我是董事长,你是总经理,你走后,我还得找个总经理来接替,谁最合适呢?
  管仲问:“公谁欲与?”你准备把宰相的职务交给谁呢?在《庄子》等许多先秦的文章里面,主谓语常常是倒装的,这一句可以翻译为“公欲与谁”。齐桓公说,鲍叔牙这个人不错,我看中他了。
  当齐桓公向管仲询问下一任宰相人选的时候,管仲反问齐桓公,你觉得谁可以担当呢?齐桓公认为鲍叔牙可以胜任,但是管仲却说“不可”,认为鲍叔牙不行。读过《左传》的人,就知道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当然,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就更熟悉,《史记》里也有这样的记载。所谓“管鲍之交”,在中国历史上是被传为佳话的。
  管仲青年时,只是一介布衣,是齐国临淄城里一般的老百姓,他给公子纠当师父,都是以后的事情了。鲍叔牙是贵族出身,而且是给公子小白(后来是齐桓公)当师父的。鲍叔牙和管仲是同学,感情也不错。当时管仲很穷,齐国建国的时候,从姜太公开始注重商业,到管仲时,齐国的商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于是鲍叔牙对管仲说:“你这么穷,我们一起做点生意吧。”管仲说自己没有钱。鲍叔牙说:“无所谓,我出百分之九十九的股,你出百分之一的股,这样也可以合伙做生意。”就这样,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起了生意,每年都有丰厚的利润。分利润的时候,却是“二一添作五”,每人百分之五十,管仲一点不客气,拿了就走。鲍叔牙家里的人很不高兴,说管仲只出了百分之一的本金,怎么能拿走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呢?鲍叔牙却说:“他家里穷,负担重。我们这个家,有没有这点利润都没什么关系,就让他这样吧,不要去责难他了。”
  后来齐国和鲁国发生战争,大家都要应召入伍,管仲和鲍叔牙也加入了部队。那次战争,齐国竟然被打败了,打了败仗后,管仲跑得比谁都快。有人就议论管仲,说他是个胆小鬼,一点出息都没有。鲍叔牙却说,他有老母亲,就他一个儿子,需要他养老。另外,管仲是王霸之才,让他去当兵,是没有用到正处。把这个比伊尹、姜太公还厉害的人物弄去当兵,是政府失职、国君失职、宰相失职啊。就好像把我们的总理弄去当派出所所长、居委会主任,那不是浪费人才吗?所以,这些事情让管仲很感谢鲍叔牙,管仲曾经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与他,真正是生死之交。
  后来,管仲辅佐了公子纠,鲍叔牙辅佐了公子小白。再后来,齐国内乱,公子纠和小白都逃到母家所在的诸侯国避难。齐国之乱平息后,大家商定,在国外的公子们谁先回国,谁就可以当国君,于是公子纠和小白都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小白路近,管仲放马去追,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不过公子小白耍了点小聪明,躲过了。公子小白继位后,就是齐桓公,因为这件事要杀管仲,鲍叔牙说不行,主公要称霸诸侯,非得重用管仲不可。齐桓公也的确贤明,把管仲释放了,拜他为宰相,而且尊为“仲父”。齐桓公时代,管仲为相四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名巍巍,是为春秋五霸之首,还受到孔夫子的高度赞扬。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人事关系来说,这么铁的哥们儿,现在管仲要去世了,接班人理所当然应该是鲍叔牙,为什么管仲不推荐鲍叔牙担任宰相一职呢?
  管仲在这里没有说鲍叔牙的好话。他说:“其为人絜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鲍叔牙这个人的确清明、廉洁,但是有弱点,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从来不去亲近,而且眼里容不下沙子。如果看见一个人有了过错,他一辈子也忘不了,不原谅别人。让他来治理国家,对于上面而言,必然会去过多地约束国君。齐桓公是有名的好色之徒,他当时对管仲说了自己的这个缺点,管仲觉得私生活算不了什么,国君最重要的是要知贤善用,用而能专。所以后来齐桓公在后宫里面的一些荒唐事,管仲都不怎么过问。如果换成鲍叔牙,那就不行啦。哪天上朝晚了,他可能就会劝谏,你当国君的,不应该这样呀。晚上不休息,也会来念叨:“要睡觉了,要守子时了。”鲍叔牙就是这样直来直往的,这样的人天天在君主面前唠唠叨叨、说三道四的,君主能够长久地用他吗?
  所以,“上且钩乎君”,他如果真正居于上位,当了宰相,就会约束国君;“下且逆乎民”,对于下面,他就会触忤百姓。老百姓的特性就是好利,邻里之间打肚皮官司,小吵小闹,是是非非非常多,鲍叔牙见不得这些是非,对于一点小过错的人就“打板子”,这样就容易把社会给搞乱了。管仲说的这番话对不对呢?非常到位。
  说了这番话后,管仲没有进一步推荐谁。下面的这段话是庄子自己杜撰的,说管仲推荐了隰朋。历史上并不是这样,实际上齐桓公又问了管仲,你说鲍叔牙不行,那么我就举荐易牙、竖刁、开方。为什么呢?他们爱我呀。易牙是著名的烹饪大师。齐桓公有一天说:“我山珍海味都吃遍了,但是还不知道人肉的滋味如何。”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烹了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后说:“这是什么肉呀?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易牙回答说:“这是人肉。”齐桓公大吃一惊,问:“这是谁的肉?”易牙说:“是我儿子的肉。”在当时,随便杀人是要犯法的,杀自己的儿子好像不犯法。竖刁、开方是奸臣,开方把自己的老婆杀了,竖刁把自己阉了做宦官,来伺候齐桓公。齐桓公认为,他们能这样做,表示他们非常爱我,能忠于主上。管仲就说:“非人情,不可近。”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能够爱国君吗?一个连老婆都不爱、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能够爱国君吗?都是有私心,为了讨好君主,才去这样做的。
  后来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告,在管仲死了后,就重用这三个人。齐桓公老了后,几个儿子相互争权夺利。易牙他们把齐桓公幽禁起来,打入冷宫,以至于齐桓公饿死在宫殿里面。不仅如此,他们还密不发丧。儿子们之间互相杀得血淋淋的,过了一两个月,新君即位后,才给尸体已经腐烂的齐桓公收尸。这就是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造成的后果。
  ……

前言/序言


《禅意逍遥:庄子智慧的现代回响》 引言: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如同漂泊的孤舟,被无常的浪涛裹挟,追逐着虚幻的目标,迷失在纷繁的俗世。我们渴望宁静,渴求智慧,希望找到一种能够安顿心灵、指引方向的力量。而历经两千多年的时光洗礼,庄子的思想,如同一汪清泉,依然滋养着我们干涸的心灵,引领我们穿越迷雾,抵达那片属于自己的逍遥天地。 本书并非对《田子方》、《徐无鬼》的字面解读,而是力图剥离文本的时代外衣,挖掘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将其转化为现代人能够理解和实践的智慧。我们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探寻庄子思想中那些穿越时空、触动人心的洞见,探讨如何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重拾那份失落已久的宁静与超然。 第一章:生命的“无用”与“大用”—— 在价值的迷宫中寻找出口 现代社会,评价一个人乃至一物的价值,往往以“有用”为尺度。功利主义的价值体系,让我们如同陀螺般旋转,不懈地追求功名利禄,甚至将“无用”视为一种贬低。然而,庄子却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无用”之中蕴含的“大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如“有用”的树木被砍伐,“无用”的驴却得以长寿,深刻地讽刺了世人对“有用”的执着与对“无用”的忽视。在书中,我们将深入剖析庄子所倡导的“无用”观。这种“无用”并非真正的价值缺失,而是一种超越功利计算的自由状态。它让我们摆脱外在评价的束缚,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不在于被他人认可的“价值”,而在于自身的完整与和谐。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理解并实践这种“无用之用”?我们将探讨: 重新定义“成功”: 挣脱世俗对“成功”的狭隘定义,认识到内心的平静、精神的富足,才是更深层次的成功。 拥抱“无用”的时间与空间: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刻意留出一些“无用”的时间,去做那些没有明确功利目的的事情,如沉思、冥想、欣赏自然,以此来滋养心灵。 发现个体独特性: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应被标准化、模式化,不被“有用”的标签所限定,才能绽放出生命最本真的光彩。 在“无用”中寻找创造力: 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创造,往往源于看似“无用”的探索和想象。通过放下功利,我们更能激发内心的灵感。 第二章:道的“常”与“变”—— 在变化中把握永恒 世界是变化的,生命是流动的,而我们却常常渴望抓住不变的永恒。这种对“不变”的执着,让我们面对变化时感到恐惧与焦虑。庄子以“道”的观念,为我们指明了在变化中认识永恒的路径。 “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运动变化的规律,是超越时空的实在。庄子强调“道”的“常”,并非指事物静止不变,而是指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恒常不变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庄子通过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生成与消亡之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生与死。 在本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道”的本质: 并非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我们能够体悟到的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 接受无常: 学会拥抱生命的无常,理解变化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而非对生命的威胁。 在变化中寻找稳定: 认识到真正的稳定,并非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固定,而是来自于内心对变化的洞察与接纳。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学习庄子这种超越感官的智慧,通过直觉和内在的觉知,去体悟“道”,从而在纷繁的变化中找到内在的宁静。 “坐忘”与“心斋”: 探讨庄子所说的“坐忘”和“心斋”,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澄澈与空灵,从而感知“道”的运作。 第三章:齐物论的现代启示—— 超越二元对立的藩篱 “齐物论”是庄子思想中极具颠覆性的一部分。它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让我们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从而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庄子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眼中的“是”,在另一角度可能就是“非”;我们眼中的“彼”,也可能是“此”。这种相对主义的视角,并非是虚无主义,而是对僵化思维的解放。 在书中,我们将重点阐述: 打破“我”与“他”的界限: 认识到“我”与“他”并非绝对独立,而是相互包含,从而培养同情心和包容心。 超越“善”与“恶”的评判: 理解善恶的相对性,减少不必要的道德审判,将精力放在更积极的建设性行为上。 “盗亦有道”的辩证思考: 并非为盗窃行为辩护,而是通过极端例子,揭示道德规范的局限性,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对“道”的理解可能出现的偏差。 “得意忘象”与“得鱼忘筌”: 学习在达到目标后,放下执着于达成目标的手段,看到更广阔的图景。 如何在冲突中寻求共识: 运用“齐物论”的智慧,理解对方的立场,寻找双方共同的价值,从而化解矛盾,实现和谐。 第四章:精神的自由与逍遥游—— 在羁绊中寻觅解脱 “逍遥游”是庄子所描绘的理想人生境界,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自由,并非来自物质的丰裕或权力的掌控,而是来自于内心对一切外在羁绊的超越。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用宏大壮阔的想象,描绘了精神超越凡俗的飞翔。而在这宏大的背景下,他也常常引用那些看似渺小、被嘲笑的“无用”之人,反而活得自在逍遥。 在本书中,我们将探讨: “精神的牢笼”: 识别并解构现代社会中,那些束缚我们精神的观念、欲望和期待,如“面子”、“攀比”、“焦虑”等。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学习庄子这种与宇宙同频共振的精神状态,感受生命的广阔与无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培养一种超越物质得失、情绪波动的内心力量。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领悟最高境界的自由,是将自我融入更大的存在,不求功名,顺应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逍遥”: “逍遥”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可以在每一个当下,通过调整心态、改变视角而获得的体验。我们将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帮助读者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逍遥。 第五章:生命的智慧与艺术—— 在“浑沌”中活出真我 庄子思想中,常有对“浑沌”的描绘,以及对“凿窍”的警示。这种“浑沌”并非指愚昧无知,而是指一种未经雕琢、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生命的本真。而“凿窍”则象征着外在的干预、过度的理性计算,反而破坏了生命的天然流动。 “南海之神曰倏(shū),北海之神曰忽(hū)。中央之神曰浑敦(hùn dùn)。” 倏与忽在浑沌这里分别凿开七窍,浑沌死了。这个寓言深刻地警示我们,过度的干预和改造,可能会导致事物的毁灭。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聚焦于: 回归生命的“浑沌”本真: 鼓励读者放下刻意的表演和伪装,展现真实的自我。 “无为而治”的艺术: 学习在生活和工作中,采取顺应自然的“无为”之道,而非盲目的“有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 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控制欲,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顺应生命的节奏。 将庄子智慧融入艺术创作与生活实践: 探讨如何将“齐物”、“逍遥”、“无用之用”等观念,融入绘画、音乐、写作等艺术领域,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创造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和更富意义的生活。 “游心于物之初”: 鼓励读者保持一颗好奇心和童心,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保持精神的活力。 结语: 《禅意逍遥:庄子智慧的现代回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庄子的言论,而是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挖掘其思想的现代价值,帮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获得精神的自由,最终实现生命的“逍遥”。愿本书能成为您在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您前行的道路,引领您抵达那片属于您的,充满智慧与安宁的“逍遥”之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无用之用”的全新解读。我原本以为这类探讨生命哲学的书籍可能会比较沉重或者过于理想化,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戏谑又无比认真的态度,将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寓言故事,剖析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作者的笔触非常轻盈,但力量却十分强大,他总能在看似不经意间抛出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章节之间设置的那些过渡性的思考,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锚点,将前后文的哲理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而会心一笑,那笑声背后,是对生活真相的一种释然和接受。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在一个充满噪音的世界里,为自己保留一片清净的内心空间,这种“去芜存菁”的过程,对我而言价值连城。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会因为自己对古代哲学的了解不足而感到吃力。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同理心,他仿佛预料到读者可能会在哪里感到困惑,并提前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铺垫和解释。书中那种对个体生命自由的极致推崇,深深地打动了我。它鼓励人们摆脱外界的评判和束缚,活出最真实、最本真的自我,这种精神内核在当下这个高度强调“标签化”和“绩效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在空白处做些批注,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话”。这种互动性,让这本书不再是一本冰冷的文本,而更像是一位智慧导师的陪伴。它教会我的,不仅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是对待自己内心那份不安与躁动的温柔方法,是一本可以常读常新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封面采用了一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色调,配上那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中。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留白和引文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的敬畏和现代审美的结合。初读时,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功力,叙事流畅,情感细腻,仿佛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古老的故事。读完第一部分,我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了,它不像许多哲学书籍那样枯燥晦涩,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智慧拉到我们身边。每次翻开它,都能在纷扰的现实中找到一个可以休憩的角落,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滋养。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中,间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注,无疑是优秀出版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酣畅淋漓的旅行。它不是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旅程。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极其到位,那些鲜活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跳跃,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顿悟,都真切地触动了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和阐释那些古老文本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他没有生硬地解释,而是巧妙地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场景中,让人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千年前的智慧,对我们今天的处境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又丝毫没有阻碍现代读者的理解。每当我合上书卷,总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回味刚才读到的那些片段,思考其中的深意,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它强迫你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去触碰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论述文那样一板一眼,而是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交响乐。开篇时音色明亮,带着一种探索的兴奋感,随着章节的深入,旋律变得复杂而深沉,开始探讨那些关于存在和虚无的终极命题。作者对引文的选取也体现了极高的水准,他总能找到那些最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拓展和深化,这种“述而不作”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我个人对于那种过于直白的灌输式教育非常反感,但这本书完全避免了这一点。它更像是一个引导者,温柔地推着你走向真相,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塞到你手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顺应自然”这件事有了更具操作性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真正可以融入到日常决策中的一种思维模式。书中的个别篇章,甚至让我联想到了现代心理学的一些概念,这种古今智慧的交汇,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好!!!!!!!!!!!!!!!!!!!!!!!

评分

冯学成老师的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评分

难得的好书,一定要买全了

评分

给领导买的,很好的书,不过需要一定的功底才行。

评分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京东送货也很快,我很满意!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会再来的哦。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评分

不错不错,值得看看。

评分

不错的购物体验。

评分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京东送货也很快,我很满意!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会再来的哦。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评分

书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