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宪文 编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正面战场
  • 军事历史
  • 战争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战略战术
  • 国共合作
  • 中华民族
  • 卫国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956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13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7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了解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必读书!
  既是一部抗战史,也是一部血肉铸就的英雄史。从东北到云南,从山西到台湾,一寸山河便是一寸血!
  行文简洁,图文并茂,史料丰富,分析缜密,立场客观。

内容简介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在上海八一三抗战、台儿庄大战、徐州战役、武汉保卫战等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给日军以严重打击。但在战斗过程中也存在有士气低落,指挥失当的现象。本书利用大量档案资料,系统介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即中国抗日战场,其正面战场的部署和作战情况。

作者简介

  张宪文,1934年10月出生于山东泰安。现任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历史学会名誉会长等。曾出访10余国家和台港地区讲学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与南京大屠杀史。曾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国际合作及两岸合作等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攻关项目等。出版著作10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教育部及江苏省多项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全国及江苏省各类奖励多种。

目录

再版说明
首版绪论
一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抗战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抗战
从长城抗战到绥远反击
国民政府筹划抗战
二 卢沟桥事变和平津作战
卢沟桥边燃起全面抗日的战火
日军大举进犯 平津陷落
三 淞沪抗战
中国军队主动进攻淞沪日军
日军吴淞川沙登陆和沿江争夺战
日军步步进逼 中国军队节节抵抗
日军登陆杭州湾 中国军队全面溃退
四 日军进攻河北与晋察绥
南口喋血与张家口失陷
沧县失守与保定石家庄溃败
晋北绥远作战 大同包头沦陷
五 忻口会战与太原失守
日军入晋 险要连失
忻口会战 两军僵持
娘子关失守 太原陷落
六 南京保卫战
南京的背水一战
古城浩劫
七 畏敌抗令 韩复榘坐失山东
德州附近的有限作战
韩复榘轻弃黄河与泰山防线
八 从鲁南战役到徐州撤退
日军在淮河与临沂两路受阻
济宁汶上的反攻与滕县保卫战
血战台儿庄
徐州失守和中国军队的撤退
九 豫北溃败和豫东会战
宋哲元军在豫北的大溃败
薛岳兵团激战兰封
花园口决堤
十 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武汉保卫战
日军袭取安庆九江
第五战区大别山阻敌
第九战区激战鄂赣边
十一 闽粤作战
厦门失陷 福建沿海丧失堡垒
日军登陆大亚湾 粤军丢失广州城
广州武汉失守后正面战场上的战略形势
十二 南昌会战
日军先发制人攻占南昌城
中国军队反攻南昌受挫
十三 桂南会战
日军偷袭钦州湾
南宁失守
雄关鏖战
十四 从随枣会战到枣宜会战
日军进攻随枣徒劳而返
五路合击日军再兴攻势
十五 第一次长沙会战
退避作战 消耗日军
决战未成 日军退回原阵地
赣北湘鄂赣边区的作战
十六 上高会战
战役前的赣北战场
日军合击上高
上高争夺战
十七 中条山会战
日军策划进犯中条山
大敌当前 中国军队疏于防守
中条山失陷
十八 第二次长沙会战
扫荡大云山 日军图谋再犯湘北
攻长沙 日军占而复退
第六战区攻打宜昌
十九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日军判断失误 贸然攻长沙
长沙保卫战
二十 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同古血战
仁安羌大捷
指挥失措 远征军失败
二十一 浙赣战役
激战金华衢州
浙赣路的陷落与收复
二十二 缅北滇西作战
缅北反攻的战前准备
驻印军反攻 胡康河谷作战
中英美联军孟拱河谷与密支那作战
驻印军攻占八莫与腊戍
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作战
二十三 常德会战
日军的合围攻势
重围中的常德守卫战
常德失而复得
二十四 豫中会战
日军策划“一号作战”
日军打通平汉线
洛阳守城战
豫西山地的作战
二十五 长衡会战
中日部署长衡作战
日军合围与长沙失陷
日军扫荡湘江两岸
血战衡阳
二十六 桂柳会战
湘桂边界争夺战
桂北防御战
日军突入黔南
二十七 湘西反攻
日军进攻芷江
华军湘西反攻
二十八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胜利前夕的中国战场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精彩书摘

  11月8日,日军主力兵分两路向黄河推进。一路是第109师团本川旅团,以步兵1000余人,坦克8辆为先头,从盐山出发,至11日,连陷庆云、乐陵、惠民。13日,该股日军由惠民向济阳进攻,当时韩复榘恰在济阳,乃率领孙桐萱师辎重营和手枪旅1个团在济阳城东关抵抗,所部伤亡重大,韩率卫队仓皇突围,差点当了俘虏。另一路为矶谷第10师团主力部队,在炮兵和战车的配合下,向曹福林师大秋家、郑家寨、金家寨阵地同时猛攻,曹师伤亡官兵500余人,退向临邑,以第85、第86、第87等3个旅在临邑以西占领阵地阻击日军。第10师团另一部1000余人,炮20余门,亦在徒骇河北岸向堤李桥前进,李汉章师守军1个连牺牲殆尽。为此,韩复榘以惠民、济阳皆失,声援平汉线作战计划不可实施为名,下令第3集团军各师撤过黄河,并炸毁黄河大桥。13日,临邑、禹城失陷。   韩复榘第3集团军退守黄河南岸后,黄河北岸东自惠民、济阳,西至齐河,均为日军占领。韩复榘除以谷良民师1个旅任青城、蒲台至济阳间河防,孙桐萱师担任济阳至齐河间河防,李汉章师任齐河至平阴间河防外,其余展书堂师、吴化文手枪旅、重炮1个团、山炮2个团驻守济南、泰安间,重迫击炮团驻大汶口,曹福林师驻巨野、嘉祥、济宁、兖州之线,均远离前线。   12月23日晚,济阳至青城间黄河北岸之敌向南岸谷师阵地炮击,掩护日军用小汽船强渡黄河,其中门台子、石家圈两处各渡过二三百人。谷师不竭力反攻,而向周村退却,致使青城失陷,渡河日军达二三千人,并占领了黄河南岸宽20余里,纵深达10余里的区域。面对日军的渡河作战,韩复榘闻风丧胆,于24日率先由济南逃往泰安,守河各部队亦纷纷后退。25日,日军占领周村,26日分向潍县、博山进逼。同时,由济阳渡河的5000日军沿胶济铁路直攻济南。27日晨,日军侵入济南。韩部第22、第20、第74师分别在博山、淄川、明水、文祖、党家庄、仲宫镇、北达山、长清、张夏、平阴一线既设阵地抵抗南进之敌。  ……

前言/序言

  (第二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着两个战场,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过去,我们曾经把这两个战场简单地称作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从军事战略上考虑,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还是称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为好。这两个战场的出现,是中国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政治、军事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抗战为主;敌后战场,以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游击队等武装力量抗战为主。在敌后战场未开辟前,八路军在华北,在晋北、晋东各战役中,主要位于战役的侧翼和正面;后来才开辟了敌后战场。国民政府也于1938年底宣布成立冀察与苏鲁两个游击战区,“期于敌前敌后不断打击敌人”。不过,他们留在敌后的军队,并未去抗击和牵制日军,而是不断与八路军、新四军制造摩擦,有的后来投降了日本侵略者,当了伪军。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敌后战场的出现,不仅是为了发展人民革命力量,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而且也是军事上抗敌御侮的需要。没有正面战场吸引着日本的大量兵力,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根据地粉碎日军的扫荡、进攻,都将是困难的。同样,没有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坚持不懈地、广泛地钳制、打击日军,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失败得也将更惨。毛泽东、朱德对两个战场有过这样的评价,他们说:“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间接配合作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与忠忱鼓励的友军将士。”但是,“如果没有解放区战场,如果没有解放区战场这种与敌人相持的战争,如果解放区战场的战争不能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那么敌人就会继续长驱向西南、西北进攻,而国民党的反人民的政治机构及其军队,则又必然招架不住,那就不会有什么相持阶段,抗日战争的局面早已是不堪设想的了”。两个战场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都是存在的,不过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是两个战场配合得较好的时期。它不仅有战争指导上的配合,如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思想,在国民政府上层军事领导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周恩来、朱德等多次向国民党方面就军队建设、军事战略方针和部署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而且在战略上也是相互配合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实行战略外线作战,对国民党方面的战略内线作战无疑是最大的支持。与此同时,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在华北战场更是不乏其例。显然,那种轻视两个战场任何一方的观点,都是不恰当的。
  我们应当把国民党主要当权者在抗日战争一定时期内表现的消极抗战思想和政策,与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精神区别开来。国民党确有一部分军队在抗战时期表现腐败,贪生怕死。如防守津浦路北段和平汉线北段的韩复榘、刘峙所属部队的溃败,是人所共知的。抗战后期,国民党主要当权者消极避战,保存实力,造成部队战斗力不强,军官经商、走私、吃空饷等腐败现象,十分严重。
  但是,从整个抗日战争看,广大官兵是爱国的。虽然由于战略指导的错误,致使许多战役最后都失败了,但国民党官兵的作战是英勇的,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不仅表现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平津、淞沪、晋北、晋东、鲁南和保卫武汉诸战役中,就是在战略相持阶段进行的南昌、随枣、枣宜、上高、长沙、常德等战役,战斗亦十分激烈,牺牲也是惨重的。1944年,反抗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中、长衡、桂柳作战,表现了国民党主要当权者的消极避战思想和军事指挥无能,以第五、八、九、四共4个战区的兵力,未能阻挡住日军十几个师团的进攻,这不能不认为是战略指导上的严重错误。但是不可否认,大批爱国军队艰苦作战,表现了强烈的抗敌御侮精神。如衡阳会战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中国守军第10军先后与四个半师团的日军激战47天,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使日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军队仍然存在着国民党嫡系和杂牌军的宗派矛盾,但在外敌入侵面前,多数能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投入作战。过去曾经割据一方的某些地方军事实力派,也奔赴抗日疆场。川军第22集团军所属第122师,在山东滕县与日军矶谷师团主力血战两昼夜,师长王铭章以下多数阵亡。张自忠、庞炳勋捐弃前嫌,密切配合作战,在山东临沂地区给日本王牌军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以重大打击。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凡是进行了英勇斗争的军队和在战斗中牺牲的官兵,都应该受到崇敬和纪念。对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历史地位,亦应给予公允的评价。


《烽火长歌:民族浴血抗争史》 序言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段岁月,镌刻着民族的血泪与荣光。1931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这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较量,是一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悲壮长歌。本书旨在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程,深入剖析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铭记那些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献出一切的英烈们,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第一章:炮火初燃,民族危亡的序曲(1931-1937)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以“九一八事变”为导火索,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东三省,这片沃土,迅速沦陷,白山黑水间响起了抗争的号角。然而,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显得尤为单薄。 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东北抗日斗争的艰难历程。从义勇军的星星之火,到东北抗日联军的浴血奋战,本书将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的领导作用,以及广大东北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为了家园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抵抗。我们将深入探讨国民政府在此期间的政策,分析其局限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 此外,本书还将考察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推行的奴化教育、经济掠夺和文化摧残,以此揭露其残酷的本质。同时,我们将关注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以及其未能有效制止日本侵略的悲剧性后果。 第二章:全民抗战,中华民族的觉醒(1937-194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撕毁了中国的一切承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决定性时刻。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始了全民族抗战的新篇章。 本书将重点描述这一时期正面战场的战略部署与重大战役。从淞沪会战的惨烈,到南京保卫战的悲壮,再到徐州会战的艰苦卓绝,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军队如何以劣势装备,凭借高昂的士气和坚定的意志,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本书将详细阐述正面战场在粉碎日军“速战速决”战略、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国民党政府在组织和指挥抗战中所承担的责任。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正面战场之外,各个抗日力量的协同作战。例如,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都是中国军队英勇抵抗的生动写照。我们将探讨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牺牲精神,以及无数将士用生命铸就的钢铁防线。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会适当提及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强调其与正面战场的相互配合,共同牵制和打击日军。 第三章:战略相持,中华民族的坚韧(1941-194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重心转移,中国战场成为其“消化”和“占领”的泥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国民党政府共同坚持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一阶段正面战场的军事态势。我们将重点考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为牵制日军、策应盟军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例如,枣宜会战、常德会战等,都展现了中国军队在极端艰难条件下,依然保持战斗力的能力。本书将深入剖析正面战场在消耗日军、拖延其侵略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同时,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各界的抗战表现。我们将关注国民党政府如何通过外交努力,争取国际支持;关注民族资本家如何为抗战输送物资;关注知识分子如何用笔杆子和枪杆子一同战斗。 本书还将考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占领区的暴行,如“三光政策”、“无人区”的设立,以及其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通过这些记述,我们将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中国人民为赢得胜利所付出的代价。 第四章:胜利曙光,民族解放的凯歌(1945) 1945年,随着盟军的节节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十四年的浴血奋战后,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书将详细描绘抗战胜利前夕,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发动的对日军发起的反攻。例如,豫湘桂战役等,虽然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战略失误,战果未能完全实现,但中国军队依然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本书将着重叙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胜利。我们将回顾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接收日本投降、处理战后事宜等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博弈,以及由此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最后,本书将深入探讨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深刻历史教训。我们将反思战争中的失误,总结经验,并强调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警惕军国主义复苏的重要性。 结语 《烽火长歌:民族浴血抗争史》不是一部冰冷的史书,而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深情回望。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所展现出的不屈意志、顽强斗争和牺牲精神。这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永不磨灭的记忆,更是激励我们走向未来的强大动力。我们应永远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并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刚从长辈那里收到一本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书名是《风雨中的脊梁》。虽然我个人对历史的兴趣并非专业级别,但翻开这本书,却立刻被其宏大的叙事和生动的人物刻画所吸引。它不仅仅罗列了史实,更着重于描绘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无数普通中国人的坚韧与抗争。从南方的丝绸之路到北方的边塞古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群体的心路历程。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前途而奔走呼号、牺牲奉献的先辈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痛苦与坚持,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相当独到,比如对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再审视,不再是简单的“失败”论,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历史局限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也为那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灵魂而感动。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它不只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更是关于民族精神和奋斗力量的伟大篇章。

评分

最近收到一本《岁月的回响》的书,非常惊喜。它主要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的故事。作者以一个历史研究者的严谨态度,结合大量的史料和文献,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从政治制度的改革,到教育思想的革新,再到生活方式的改变,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部分。作者描绘了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如何从传统的商业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国际化都市,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融合、冲突,又如何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社会名流和普通市民的生活片段,让他们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这本书让我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西化”或“传统复兴”,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活力、充满探索的多元过程。

评分

最近有幸读到一本叫做《旧时光的碎片》的书,它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编织而成的老照片集,记录的是上世纪初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普通江南家族的生活片段。作者以极其温婉细腻的笔调,描绘了家族成员的生活日常,从孩童的嬉笑打闹,到成年人的家国情怀,再到老人的岁月沉淀,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描写也十分到位,比如小镇上的市井百态,文人雅士的聚会,以及西方文化逐渐渗透的影响,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在描绘家族成员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心态变化。有对旧事物的不舍,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也有在动荡年代的无奈与抗争。这种细腻的情感刻画,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汇聚而成。读这本书,就像是回到过去,与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那些平凡人的生活也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评分

偶然间读到一本《百年孤寂》的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失落的家族记忆和个人命运的史诗。作者通过追踪一个没落贵族家族近百年的兴衰历程,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在近一个世纪里的剧烈变迁。书中从家族的辉煌时期,到经历革命的洗礼,再到后来的艰难重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家族成员个体命运的刻画所打动,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曾是历史的牺牲品,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荣华富贵,他们的悲欢离合,都随着家族的沉浮而起落。作者以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触,讲述了这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冲刷、被遗忘的故事,却又在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关于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悲歌,也看到了在失落与孤寂中,依然闪烁的人性之光。

评分

我拿到一本名为《烽火年代的诗意》的书,它给我的感觉非常特别。这本书并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一群在动荡年代里,依然坚持文学创作的艺术家们。作者通过梳理这些艺术家们的书信、日记、创作手稿,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我尤其被书中对几位著名诗人和作家在艰难时期创作状态的描写所打动。在炮火连天、生计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依然用文字抵抗遗忘,用诗歌传递希望,用小说记录苦难。书中对于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思想的挣扎、以及与社会现实的复杂互动,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些艺术家们并非脱离尘世的仙人,他们同样要面对生存的压力,要经历内心的煎熬,但正是这份在逆境中的坚持,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温度。阅读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那个年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精神世界所能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它提醒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艺术依然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评分

挺不错的,有图搭配

评分

已阅读,其实老蒋是积极抗日的!国军将士也是中华儿女,为民族、家国牺牲,应该有正面的评价!

评分

内容写的较简洁

评分

本书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语言版本印刷发行。

评分

本系列图书还有《环球探险:改变世界的伟大旅程》、《自然奇迹:地球生命的非凡故事》、《恐龙猎人:寻找消失的恐龙帝国》、《发明天才:他们这样改变世界》等。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新的科学成果、技术革新和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越来越将人们的目光引向眼前发生的一切。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光辉是如此光灿夺目,以至于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一切是从何而来的,即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源头在哪里?

评分

内容真的很棒,印刷很不错

评分

不建议购买,书的质量不好不说,主要是内容依然脱不了...自己明白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介绍较为简单,还是主题太大了,不过还是能学到东西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