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民族特色,但没有国界;东西方在地理上是相对的,在文化上则交相辉映,各有其价值。在比较中发现普世的文化快乐,这便是《回到古典世界》的出发点。
《回到古典世界》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叙事梳理了东西方代表——希腊与中国的古典文化。“希腊化世界”自希腊民族的诞生写起,经《荷马史诗》、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一直写到亚历山大大帝,描述了古代希腊民主自由精神诞生的经过;“中国式天下”自神话与史前文明写起,经尧舜禹、夏商周、诸子百家,一直写到秦始皇,探讨了中国为什么会走向专制王权。作者回溯到文明的古典时期,探寻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与共性,并论述了这些分野与共性对后来世界的深远影响。
刘刚,自由写作者,独立学术人,以市场经济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通往立宪之路》、《自由的款式》、《中国近代的财与兵》等。
李冬君,独立历史学人,自由写作者,人称“文化江山一女史”,现居北京。主要著有《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中国私学百年祭》等。
序
一、希腊化世界
1、希腊族源记忆
2、希腊文明初曙
3、黑铁造就城邦
4、沐浴史诗之光
5、超越神的正义
6、开启古典文明
7、神话转向历史
8、哲学说希腊语
9、哲学立于始基
10、命运即逻各斯
11、存在通往上帝
12、自由化的分寸
13、守法产生民主
14、悲剧催生法典
15、命运钟情少年
16、民主需要合唱
17、模仿神和英雄
18、从命运到法律
19、民主走向弑父
20、自由拯救自己
21、真理取代神谕
22、新神必须来临
23、我是我的先知
24、囚徒与哲学王
25、苏格拉底之死
26、让真理活下去
27、驾驭灵魂马车
28、从灵魂到理念
29、数学开显灵魂
30、上帝的几何学
31、理念的穷竭法
32、谁说灵魂死了
33、灵魂如何得救
34、苏门两条路线
35、价值重估的狗
36、师徒亚氏遗产
37、哲学体系之王
38、神是思想实体
39、实践理性大帝
40、希腊化的王国
41、希腊化的新人
42、希腊化的佛教
二、中国式天下
1、说与写的神话
2、中西文明分野
3、文明的摇篮地
4、五帝共和王国
5、从神话到历史
6、五岳连山政权
7、连山出海为瓯
8、瓯的连山山系
9、文明的海岸线
10、历史的修补术
11、中原地理王国
12、陶寺文化革命
13、文化中国缘起
14、从文邑到华夏
15、羿的二重身份
16、河流的统一性
17、二里头的中国
18、夷夏东西文化
19、走向统一国家
20、通往帝国之路
21、帝佑政治文化
22、商代江南虎方
23、革命起于东南
24、方国共和地理
25、金陵王气由来
26、汉语也有哲学
27、革命战争缘起
28、革命化的战车
29、周公革命理想
30、从东西到南北
31、国风时代共和
32、诗性属于人民
33、天命无常之诗
34、锦绣国力渊薮
35、诗性经纬兵法
36、民主政治尝试
37、法治作法自毙
38、历史观的宗庙
39、素王高于帝王
40、从民心到人性
41、从有德到有道
42、从礼仪到礼义
43、文化观的边疆
44、做文明的反者
45、文化两条路线
46、思想者的问答
47、思想的伸缩性
48、争鸣带有杀气
49、理性三表三知
50、以真理行侠义
51、和平主义兵法
52、思想者的集市
53、自由的草根气
54、仁政是做长线
55、让人民富起来
56、仁义统一天下
57、一切为了人民
58、国际人道主义
59、大我小我之争
60、自由穿透生死
61、以无名致广大
62、思想要有对手
63、思维还要经济
64、楚简里的儒脉
65、哲学从水开始
66、死于形而上学
67、美的自我意识
68、帝王学大一统
69、从内圣到外王
70、儒门王圣运动
71、王圣造就皇帝
72、封禅终结革命
73、游仙通往神权
74、让死亡来统一
75、死的营造法式
跋 走出东西方
序 重读古希腊
我们在这里说的“东西方”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地理概念的“西方”,正如天下观里的“中国”,西方人不承认,就说“地球是个圆,中国在哪一点”?如今,我们同样可以这样来回应:地球是个圆,“西方”在哪一点?
须知,东西和西方也是相对的,有时连“西方”都难以确认。
例如,谁能想到希腊也曾属于“东方”?可文艺复兴运动以前的天主教的世界观就是这么看的,它把希腊文化划入东方学范畴,把希腊化世界的基督教叫做“东正教”。
如果连希腊都非“西方”,那么“西方”从哪里来?罗马人曾把希腊当作他们的老师,可当罗马成为教皇的地盘和拉丁化运动中心以后,就跟希腊化世界划清了界限。罗马天主教拉丁化运动排斥希腊化世界,虽然还承认希腊化的基督教为“东正教”,但希腊已被“东方”化了。
在希腊化世界里,“东西方”冲突还不具有文明性质,希腊文化源流,就有源头来自东方,因此,在文化上,“东西方”本来就有统一性,能一体化,化为“文化好东西”。
以此来看亚历山大东征,除了继承希波战争的历史衣钵自居于希腊正统外,还有一个完成世界统一性实现亚欧一体化的文化理想和哲学使命在驱动,他把老师的哲学带到东方。
还有希腊化城市,同希腊哲学一起,出现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从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一直到帕米尔高原上的巴克特里亚,分布着一个个“文化好东西”的城邦。
这是把东方式王朝统治与希腊化城市自治结合起来的新型的帝国主义的国家治理的政权形式——王朝联邦制,专制王权同民主制度居然以“一国两制”的方式统一在一起。
亚氏之于帝国,情形如《荷马史诗》,身份至尊似“众王之王”阿伽门农,人格高贵则似美少年阿喀琉斯,此二者原本冲突,可亚氏将它们统一了,哲人王毕竟不同于英雄。
王权有神性,王权即神权,王就是神,于是乎,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同东方王权的神秘主义结合,哲人王获得了神性,先是被人赞美为神,接着也就自命为神了——我就是神!
惟有神能赋予历史统一性,而最能表达这种统一性的,莫过于货币。
我们知道,货币流通基于信用,而信用之根柢在于认同,认同的最高形式即为信仰,信仰的对象就是神,所以,希腊城邦铸币,就铸有守护神,亚氏神化以后,亦铸自我于币上。
亚氏造币所需金银,多取之于波斯帝国原来的窖藏。王权好金银,多以窖藏之,城邦重货币,所求在流通,亚氏将金银统统改铸为货币,用货币经济来打造他的希腊化世界。希腊化货币肇始于公元前4世纪末,止于萨珊王朝与阿拉伯帝国之交的公元7世纪,算来,流通了上千年。
一个未曾有过的国际经济贸易圈,被他以战争与货币两手促成了。在西面,形成以希腊化为中心的地中海经济贸易圈;在东面,则开辟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贸易带。
这“一带一圈”,便是希腊化世界的样式,虽以战争缘起,却以货币促成,且以文化发展。或曰希腊化世界,既由帝国存在,亦因亚氏本人,更以货币流通和文化普及为标志。
或问希腊化始末?若以亚氏个人言之,不过十来年;若以公元前323年亚氏去世至前30年希腊化的末代王朝灭亡,还不到三百年;就算把它们加起来,也仅三百来年。王朝本位逊于货币本位,以货币论,则有千余年;货币本位不及文化本位,若以文化论,则从古到今,何止千年?罗马人向希腊学习,这算不算希腊化?罗马帝国,就在希腊化世界里兴起,算不算希腊化世界的一部分?
还有“东方”,我们从阿拉伯文化里,看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帕米尔高原上,在被埋没的希腊化世界的城邦遗址里,看到了再现的亚里斯多德的手稿……这难道不是希腊化?
希腊化世界的重心在“东方”,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一度在“西方”失传,当此哲学重新被“西方”发现时,“西方”也就被希腊化了。希腊化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希腊文明回家了。
“西方”认祖,留住希腊文明的根,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言: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都在希腊。还有德国诗人歌德也说:永远学习希腊人。
这样的“西方”——文艺复兴的“西方”,在我们看来,便是个新的希腊化世界。“西方”从拉丁化转向希腊化,并未“全盘希腊化”,而是对希腊化世界用“西方”标准作了取舍。
-----------------------------------------------------------------------
跋 走出东西方
——从轴心期到太平世
1、轴心期之始末
谈“轴心期”,也要三段论,要有个中心点,还要有来龙和去脉两条线。
因此,我们来谈古希腊文明的“轴心期”,虽然从雅典出发,却要从荷马的希腊化世界谈起,从《荷马史诗》谈到“雅典中心主义”再谈到希腊化世界展开,这样我们才能说明白。
以此来谈中国文明的“轴心期”,虽然从先秦诸子出发,但也要从比荷马还早的周公谈起,谈周孔之教和周秦之制,看三代以来兴起的“华夏中心主义”如何克服“夷夏东西”被封建化为“中国式天下”,看三代时期形成的宗法观如何转化为家天下的“天下观”,用天下整合“东西方”。
希腊文明的“轴心期”始于荷马迄于亚历山大,中国则从周公到秦始皇帝。
亚历山大把荷马史诗里的希腊化世界同雅典政治的哲人王理想结合起来,开创了他的帝国,中国的始皇帝则把周公的分封制中国改造为集权制中国,把周公的宗法制天下转化为大一统的天下。自始皇帝以后,“中国式天下”基本定型,所以,到了近代,有“三千年之制秦制也”一说。
秦与马其顿相似,皆以虎狼之国、野蛮之邦战胜文明之国、礼仪之邦。
中国始皇帝与亚历山大大帝也颇有几分相似,二人皆以帝国统一了各自的“东西方”,二人一死,两帝国亦瓦解。亚历山大死于酗酒——人称酒神精神,始皇帝亡于吸毒——游仙的感觉。
此二人者,各治帝国十余年,帝业速成而崩,业果尚存,或绵延至希腊化世界,而有文艺复兴,或幸存于中国式天下,而有汉承秦制,而开汉唐盛世,迄于宋元明清,代代相承。
有以秦与马其顿比,两国皆以战立,而问孰优孰劣,谁胜谁负?此非能以言论,当由战争论者。有人说,亚历山大军队若翻越世界屋脊,能否实现完全的世界历史的统一性,把中国希腊化?
无需回答,只要提示一下:你如果知道亚历山大的军队连印度都未能统一,到了印度河流域就裹足不前,恒河流域就在眼前都未曾涉足,你还认为它能进入一个更为遥远的新世界吗?
何谓“强弩之末”?这就是。若弩末能入东土,它早就将恒河流域征服。
亚历山大未能完全统一“东西方”就打道回府了,这使他的以世界历史统一性为依据的哲人王理想,当然也要跟着打折扣。就大一统而言,还是中国的始皇帝更为彻底,不但思想上掌控绝对真理的话语权,如“君道同体、王圣合一”就比哲人王要彻底,而且行动上更是各个击破,不留余地。有人或说,秦霸西戎,拓地千里,能否凿空西域,打通希腊化世界呢?若非二世而亡,假以百年,或有可能,可未安内焉能攮外?
……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我必须强调,作者在构建历史细节上的考究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我个人对那个特定时期的哲学思辨和艺术形式有着长期的兴趣,而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的着墨,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对表层文化的描摹,而是深入到了社会思想的内核,探讨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宇宙、道德和秩序的。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书中所引用的典籍或人物事迹,每一次的探究都让我对作者描绘的场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种开放性的叙事,鼓励读者主动去探索和学习,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通往知识宝库的入口。全书的基调是严肃且充满敬意的,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体现在每一个字句中,没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的穿凿附会或廉价的戏说,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纯粹”。
评分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牵引读者的心弦。从一开始,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汗水的味道。情节的展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层层剥开的洋葱,每一次翻页都带来新的惊喜和对未来走向的揣测。角色的塑造尤其成功,他们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挣扎、骄傲与脆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矛盾时的细腻笔触,那种在时代洪流与个人信念之间的拉扯,刻画得入木三分。书中对细节的关注,比如某个古老仪式的繁复步骤,或是特定时期人们的日常言谈,都显示出作者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这使得整个世界观的构建无比坚实可信。虽然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过去,但其中探讨的人性共通的主题——关于权力、爱与失去——却能轻易地跨越时空的界限,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读完整本书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清晰可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深度沉浸式的历史体验。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种宏大叙事的作品是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态度的,毕竟要驾驭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而不显得混乱,对任何作者都是一项挑战。然而,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教科书级别。作者采用了多线并进的叙事策略,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虽然线索繁多,但逻辑链条却异常清晰,几乎没有出现“岔路口迷失”的情况。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的描述时,并非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人物的命运轨迹中,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背景板,而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每一次关键转折点的到来,都感觉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而不是生硬的作者干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那些关于社会结构的探讨,那些关于等级制度和文化冲突的描写,非常具有洞察力。它迫使我跳出当下的视角,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纵深感的眼光去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实而富有挑战性的,它需要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但随之而来的回报是巨大的知识满足感和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篇幅过长的作品,总担心会陷入冗长和自我重复的泥潭。但读到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它迷住了,几乎是停不下来。作者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时而如清泉般流畅自然,时而如磐石般沉稳有力。这种文字上的变化,恰好与故事中起伏跌宕的情绪保持着完美的同步。在描述那些宏伟的战争场面或者重大的政治博弈时,文字的力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那种紧张感和压迫感几乎要穿透纸张。反观那些描绘日常生活和个体情感的段落,文字又变得极其克制和温柔,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这种对语言工具的精准把控,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而是将复杂的情感和概念,用最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达到了艺术性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这本书让我重新体会到,好故事的核心,永远是那些最真挚的人类情感,即便披上了厚重的历史外衣。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很大,主要体现在它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呈现方式上。作者似乎拥有让时间在书页上以不同速度流淌的能力。有些章节,事件在几页内迅速交替,展现出历史的迅疾与无情;而另一些关键时刻,时间则被拉长,每一个瞬间的心理活动都被无限放大,让读者能够充分体会到人物在做出决定时的艰难和痛苦。这种时空处理上的灵活性,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张力。此外,书中对于“权力更迭”的描绘也极其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谁赢了、谁输了,而是探讨了权力结构是如何自我维持和瓦解的,其中的权力哲学令人深思。这本书的结尾处理得尤其高明,没有给出过于简单的答案或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开放性的尾声,让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被故事的余韵所环绕,持续地在脑海中进行着关于“如果”和“也许”的推演。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杰作。
评分为了了解中西方的古代文化买的。
评分好书
评分速度快,价格优,推荐购买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籍,可以慢慢地看。
评分还没看,包装完整
评分买来看看,之前买的签名本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到货快,东西完整漂亮。
评分好书,非常满意!京东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